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目的描述单纯性乳糜泻(CD)的CT小肠成像特征,并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来确定本病最具提示价值的影像学征象。材料与方法本项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由2名互盲的阅片者对连续44例证实为单纯性CD病人(男性21例,女性2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肠白塞病(BD)及克罗恩病(CD)的MR小肠造影(MRE)影像学特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肠BD及CD患儿的临床及MRE影像学资料, 其中肠BD患儿17例, 男6例、女11例, 年龄5~12(8.4±2.6)岁;CD患儿23例, 男15例、女8例, 年龄7~15(10.2±2.7)岁。观察MRE图像, 评估内容包括病变肠管范围, 肠壁增厚形式(均匀增厚、偏心增厚)、脂肪抑制T2WI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病变肠壁强化方式(均匀强化、分层强化)、肠腔狭窄, 肠腔扩张、肠系膜梳状征、肠系膜脂肪纤维化、肠周淋巴结肿大、肠外并发症(包括肛瘘、盆腔积液)。组间MRE征象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患儿均完成MRE检查, 肠道充盈良好, 无不良反应。肠BD患儿与CD患儿间病变肠管范围、肠壁增厚形式、DWI信号、肠腔扩张、肠周淋巴结肿大、肛瘘、盆腔积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脂肪抑制T2WI信号、病变肠壁强化方式、肠腔狭窄、肠系膜梳妆征、肠系膜脂肪纤维化差异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药玄明粉在小肠双对比造影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随机抽查80例临床疑为小肠疾病患者,分两组:40例采用造影前2h口服玄明粉15 g(玄明粉组),40例常规口服法小肠双对比造影(对照组).对比剂均采用口服混悬钡,浓度为60%(W/V),总量350 ml,产气粉9g,进行对比.结果 口服玄明粉后可明显缩短造影时间;小肠清洁率优于对照组;病变显示率92.5%(37/40)显著高于对照组47.5%(19/40).结论 造影前口服中药玄明粉能使小肠清洁,缩短造影时间,明显提高了小肠疾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G.  Masselli  E.  Polettini  E.  Casciani  L  Bertini  A.  Vecchioli  G.  Gualdi  孙东辉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2(4):391-392
目的前瞻性评价有症状的病人MR小肠灌肠检出小肠肿瘤的准确性。以传统的内镜、组织标本、胶囊内镜、常规小肠灌肠和随访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方法人类研究委员会批准了本项研究计划,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150例(男性83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42.6岁,年龄范围17~84岁)临床怀疑小肠肿瘤,且既往上、下胃肠道内镜检查结果正常的病人进行了MR小肠灌肠检查。MR小肠灌肠表现依下述内容进行前瞻性评价:局限性肠壁增厚、小肠肿块和小肠狭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CD)活动期与静止期的诊断价值,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手术证实的39例CD患者的CT小肠造影表现,重点观察病变活动期及静止期情况。结果 39例CD,病变活动期28例,慢性期11例,活动期指标:肠壁分层、重度强化、木梳征、淋巴结肿大、肠瘘、蜂窝织炎,发生例数分别为:23/28(81.4%)、21/28(75%)、9/28(32.1%)、13/28(46.4%)、13/28(46.4%)、12/28(42.8%);慢性期指标:肠壁单层增厚、不强化~轻度强化、肠壁内脂肪、脓肿、炎性肿块,发生例数分别为:7/11(63.6%)、8/11(72.7%)、4/11(36.4%)、10/11(90.9%)、7/11(63.6%)。结论 CT小肠造影可全面评价CD的活动性与静止性表现,对于指导CD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克罗恩病(CD)是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MRI小肠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能清晰反映肠壁和肠腔外的病灶,结合一些新技术、新方法能更全面反映炎性肠病的部位、范围和性质,对CD诊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目前临床上常用的MRI小肠成像技术在CD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摘要目的确定儿童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病人中MR活动性指标(MR index of activity,MaRIA)和MR全小肠成像评分(MEGS)同儿童CD疾病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R全小肠成像(MRE)的经证实患有CD的32例儿童(中位年龄14.5岁,18例男性)。对MRE为基础的评分、简化的CD内镜评分(SES-CD)、儿童CD活动性指标(PCDAI)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基于PCDAI,对具有中度活动性和严重活动性的患儿的全小肠Ma RIA和MEGS进行比较。结果全小肠MaRIA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CD)活动期与静止期的诊断价值,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手术证实的39例CD患者的CT小肠造影表现,重点观察病变活动期及静止期情况.结果 39例CD,病变活动期28例,慢性期11例,活动期指标:肠壁分层、重度强化、木梳征、淋巴结肿大、肠瘘、蜂窝织炎,发生例数分别为:23/28(81.4%)、21/28(75%)、9/28(32.1%)、13/28(46.4%)、13/28(46.4%)、12/28 (42.8%);慢性期指标:肠壁单层增厚、不强化~轻度强化、肠壁内脂肪、脓肿、炎性肿块,发生例数分别为:7/11(63.6%)、8/11(72.7%)、4/11 (36.4%)、10/11 (90.9%)、7/11(63.6%).结论 CT小肠造影可全面评价CD的活动性与静止性表现,对于指导CD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典型脂泻病(CD)、顽固性脂泻病(RCD)Ⅰ型和RCDⅡ型磁共振小肠成像法的影像表现,建立和验证一种评分系统以鉴别RCDⅡ型并明确磁共振小肠成像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CD)的小肠CT造影(CTE)评分、活动度分级与粪便乳铁蛋白(FL)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CD患者39例,测量并分析患者的FL、CTE影像学相关数据(肠壁厚度、强化方式、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CTE评分分值、CTE活动度分级).分析FL与CTE评分、强化方式及活动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39例CD...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1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及文献复习,探讨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法 1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除一般的血清学、腹部B超、胃镜检查并取黏膜行病理活检外,同时做胶囊内镜、小肠淋巴管造影检查。结果患者59岁发病,因反复腹胀、乏力、胸水及顽固低蛋白血症入院,小肠淋巴管造影及胶囊内镜疑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胃镜下见十二指肠黏膜弥漫性白色粟米样改变,病理示:十二指肠黏膜淋巴管扩张。本例患者通过中链三酰甘油乳剂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较少见。对于反复腹胀、浆膜腔积液及低蛋白血症的患者要警惕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可能,应尽早行内镜及病理活检,并通过特殊的饮食控制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肠管成像(MRE)评估小肠克罗恩病(CD)活动性的价值.方法 对肠镜确诊的29例CD患者进行MRE检查.计算自旋回波螺旋桨技术脂肪抑制T2WI序列末端回肠炎症肠壁和邻近正常小肠肠壁、竖直肌的T2信号强度的比值.将动脉期3D肝脏快速容积成像序列末端回肠炎症肠壁和相同部位的平扫T1信号强度做对比,分别对T1和T2比值评分(0~3分).评估末端回肠炎症肠壁的厚度、淋巴结、肠管周围T2信号、齿梳征、肠管变形和溃疡、息肉的分值(0~3分).运用简化版CD肠镜评分方法(0~12分)对CD末端回肠急性活动性炎症进行评分.分析MRE活动性指标和肠镜急性炎症评分相关性.导出MRE回归方程并计算MRE模型预测急性炎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 管壁厚度,炎症肠壁T2/邻近正常肠壁T2(T2 ratio),动脉期炎症肠壁T1/平扫炎症肠壁T1(T1 ratio),肠管周围T2信号,管壁溃疡和息肉,齿梳征与肠镜急性炎症活动性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导出回归方程:SES-CD(the simple endoscopic score for crohng disease)=-0.268 +0.793×T1 ratio+1.977×肠管周围T2信号+0.643×肠壁厚度(R squared=0.662).MRE模型检测急性炎症的能力,敏感性82.4%,特异性83%,曲线下面积0.919(95% CI 0.84,0.998).结论 T1ratio、管壁厚度、齿梳征、肠管周围T2信号能够较好地预测肠壁炎症活动性;导出的MRE模型能够准确的预测CD急性炎症(AUC >0.9).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克罗恩病(CD)CT 小肠造影(CTE)表现与临床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 CD 患者的临床、CTE 资料,根据临床活动性分类进行分组,观察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和缓解期3组的肠壁、肠外及并发症影像学表现,经统计学分析,评价影像表现与临床活动性的相关性。结果37例中,中度活动期患者18例,重度活动期10例,缓解期9例,共147个肠段受累,121个肠段肠壁增厚(肠壁≥4 mm),平均厚度约(12.1±3.2)mm。42个肠段为3层状,71个为双层状,34个无分层。20例患者观察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7例出现肠系膜末梢直小血管增多密集,呈齿梳征。22例出现肠管周围脂肪密度增高。4例腹腔脓肿,7例瘘管,16例肠梗阻或狭窄,17例肛周脓肿或肛瘘等肛周病变。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及缓解期3组间肠壁分层、肠壁增厚、齿梳征、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腹腔脓肿、肠腔狭窄及肠梗阻等征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E 能显示 CD 肠壁、肠外改变和并发症情况,有助于缓解期及活动期 CD 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的CT小肠造影(CTE)特征,探讨CTE在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经临床、影像学、肠镜、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66例(研究组),所有患者皆符合WHO关于CD的诊断标准;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行CTE检查,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胃肠道系统无明显病变且排除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心功能衰竭、精神病以及碘过敏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每一病灶的部位、肠壁厚度、肠壁增厚模式、肠腔狭窄、肠管直径、强化特点、并发症及周围脏器受累情况,并结合MDCT重建图像作出诊断.CT值及肠壁厚度均测量2次取平均值.数据分析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克罗恩病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为回肠(80.3%),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肠壁增厚(95.5%).CTE检查除了能显示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外,还可清晰显示病变肠管周围的并发症,包括肠系膜水肿及增厚、肠系膜淋巴结增生、蜂窝织炎、腹腔脓肿、窦道和窦管形成.66.7%患者可见梳征,有梳征的患者多为A型或B型肠壁增厚(65.9%),而无梳征患者多为C型或D型肠壁增厚(78.9%)(P<0.01),提示梳征与疾病活动度相关.结论: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的诊断、活动性判断及并发症诊断具有独到的优越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还应结合临床症状、肠镜检查以及传统的钡剂小肠造影以正确、完整诊断CD.  相似文献   

15.
胃镜引导插管小肠双对比造影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的有效方法。方法:72例受检者被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36例)应用研制的小肠造影导管,在胃镜直视下钳夹导管头端并送达十二指肠水平部,头端气囊充气固定导管,退出胃镜后,经导管灌注适量稀钡胶浆及空气行小肠双对比造影。对照组(36例)采用改进的F9心导管在透视下插管。结果:实验组插管成功35例(成功率97.1%),对照组插管成功27例(成功率75%)。结论:研制专用的小肠造影导管并经胃镜引导插管行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其成功率明显高于普通插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门脉高压性胃肠病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decompensated cirrhosis,DCC)患者胃和小肠变化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分析55例经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证实为DCC的CT资料.将胃壁厚度>10mm、小肠壁厚度>5mm,作为胃、小肠壁增厚的判断标准.同时观察腹水与脾肿大的存在及其程度和静脉曲张.统计分析DCC病例胃和小肠壁增厚的发生率及其表现类型.结果:DCC病例胃/小肠壁增厚的发生率为85.5%.CT表现类型包括:胃壁增厚(5/27,18.5%)、小肠壁增厚(20/42,47.6%)和二者皆有(22/55,40%).静脉曲张、重度脾肿大、和腹水在有和无胃肠道壁增厚中发生率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胃和小肠壁增厚是DCC常见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介入动脉栓塞后对小肠肌电活动的影响,为小肠病变栓塞治疗后监测肠管存活和指导临床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只正常家兔,分别经小肠动脉注射PVA(350~550μm)2、6mg和生理盐水2ml,分为2mg组(10只),6mg组(5只)和对照组(5只)。利用微导管动脉栓塞技术,以基本电节律为观察指标,研究各组动脉栓塞后24h小肠肌电活动的改变。结果2mg组小肠动脉PVA栓塞前后慢波频率和波幅分别为(17.83±0.55)次/min、(0.1641±0.0043)mV和(11.59±0.23)次/min、(0.0739±0.0011)mV,慢波频率和波幅明显下降(P<0.01)。6mg组栓塞后3~6h后基本电节律(basalelectricalrhythm,BER)活动逐渐消失,剖腹探查示肠管发生长短不等坏死。对照组小肠动脉生理盐水注射前后慢波频率和波幅分别为(17.89±0.48)次/min、(0.1632±0.0020)mV和(16.95±0.34)次/min、(0.1606±0.0030)mV,慢波频率和波幅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小肠动脉介入栓塞后对小肠BER影响显著,近端空肠电活动的慢波频率和波幅明显下降,小肠动脉介入栓塞后对胃肠道平滑肌慢波电活动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小肠动脉PVA栓塞后有望通过动态监测BER改变来判断肠壁存活与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模型迭代重组(IMR)技术的低剂量CT小肠造影扫描诊断小肠间质瘤(SIST)患者的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2016年10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96例SIST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8例,均接受手术治疗.甲组患者在术前接受基于IMR技术的常规剂量CT扫描,乙组患者在术前接受基于IMR...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15例小肠间质瘤中良性11例,恶性4例;病变部位:十二指肠2例,空肠9例,回肠4例;大小:<5 cm 9例,>5 cm 6例;生长方式:位于腔内3例,腔外4例,腔内外8例;形态:肿块呈圆形、类圆形10例(67%),不规则形5例(3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全部病例CD117、CD34均呈阳性,SMA、Desmin、S-100表达阴性或弱阳性。结论 CT不仅可以反映肿块的大小、部位、肿瘤的内部结构等改变,还可反映恶性间质瘤淋巴结及肝脏转移情况。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小肠间质肿瘤钡餐造影与CT扫描对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钡餐造影和CT扫描诊断小肠间质肿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肿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良性间质肿瘤4例,恶性间质肿瘤7例。以空肠最多见(6/11)。钡餐造影主要表现为黏膜变平。环状皱襞消失或破坏。肠腔偏侧性狭窄,出现钡斑或窦道样改变,腔内充盈缺损,CT检查均确诊为小肠肿瘤,主要征象为腔外不规则肿块,肿块内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结论 小肠间质肿瘤并非罕见,对临床疑为此症者应首选胃肠钡剂造影。CT是明确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技术。并可为手术治疗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