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研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相关临床特点及液体复苏策略。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包含抢救室、重症监护室(EICU)]在2016-01-01—2019-12-31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临床结局将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分析其相关临床特点;然后按液体复苏策略,将研究对象分为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组和单纯晶体液体复苏组,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24 h的输液量、血流动力学恢复指标。结果:①纳入研究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共81例,腹腔感染(37例,45.68%)及肺部感染(21例,25.93%)占绝大多数;死亡16例,病死率为19.75%;其中革兰阴性菌占培养阳性病例数约2/3(67.44%)。②采用白蛋白+晶体复苏组首个24 h输液量明显低于单纯晶体复苏组(P0.05),其中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组使用白蛋白量为(45.00±8.51) g;2组患者经过24 h的治疗心率、血乳酸均明显下降,MAP、CVP明显升高;但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组比单纯晶体复苏组心率、血乳酸明显降低(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高,感染源主要来源于腹腔及肺部,且大多数感染为革兰阴性菌所致。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可以维持并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有利于脏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脓毒症是由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一种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近年来随着对脓毒症认识的不断深入, 其评分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2,3,4]。Sepsis-3.0将脓毒性休克定义为脓毒症患者尽管进行充分的液体复苏,仍需要用血管升压药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且血乳酸≥2 mmol/L[5]。液体复苏是脓毒性休克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临床上目前常用宏观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去指导液体复苏。然而, 部分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宏观血液动力学参数恢复后, 仍然存在持续的微循环障碍, 最终导致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如何早期快速地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微循环灌注状况是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的关键。基于此, 本文总结了临床无创微循环监测指标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以目标乳酸水平和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脏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符合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中心静脉压(CVP)组和乳酸组,前6h,两组均按感染性休克的EGDT给予集束化治疗,之后中心静脉压组以CVP为指导进行液体复苏。结果乳酸组患者与CVP组患者在CVP、呼吸机使用时间、氧合指数、血管活性药物用量、B型利钠肽(BNP)及72h液体总量、病死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以CVP指导的液体复苏优于目标乳酸指导的液体复苏,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红细胞比容、早期液体治疗和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 为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EICU)诊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信息。以入院后28 d患者存活或死亡作为临床研究终点, 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后, 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Δ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d2-d1、ΔHCTd3-d1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情况的评估价值, 同时采用Kaplan-Meier(KM)生存曲线分析其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总体生存率的评估价值以及用平滑曲线拟合图来验证其与净液体入量及死亡的关系。结果存活组241例, 死亡组67例, 单因素COX分析显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P=0.0006)、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vol...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患者于PiCCO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及治疗,对照组患者利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清除率、复苏液体量、CVP、尿量、平均动脉压、呼吸机使用例数、肺水肿及心衰发生例数。结果经过液体复苏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均逐步下降,72h时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4h时研究组液体使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而72h时液体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24h后研究组乳酸清除率、尿量、CVP、平均动脉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时研究组发生心衰及肺水肿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后两组患者使用呼吸机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可较为准确地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状态,精准地指导液体复苏及治疗,减少并发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及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胱抑素C(CystatinC),早期评价肾功能损伤程度,并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ICU自2008年3月1日~2008年11月30日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8例为实验组,健康志愿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参照2004年国际脓毒症治疗指南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分别于0、6、24、48h4个时间点,用ELISA法测定血浆CystatinC的浓度,同时记录患者体温、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及小时尿量和24h尿量、CVP、APACHEII评分,根据预后再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结果液体复苏前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Cystatin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h血浆CystatinC水平较液体复苏前显著下降,P〈0.05;死亡组血浆Cys.tatlnC水平较存活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CystatinC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存在急性肾损伤;早期充分的液体复苏可以明显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肾功能状态;血浆CystatinC水平与r水平有很好的相关性,能反应患者早期的肾损害,与肾损害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符合脓毒性休克入选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PICCO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抗感染等基本治疗基础上, PICCO组患者于PICCO监测容量指标指导下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参照中心静脉压指导进行常规治疗。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复苏治疗6 h、24 h 后,血乳酸值<2 mmoL/L 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病例数,以及24 h复苏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肺水肿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天数、28 d病死率等指标评价PICCO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过液体复苏6 h后,两组的血乳酸<2 mmoL/L 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11、0.11,P均>0.05),而经复苏24 h后两组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75、2.98,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24 h复苏的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及肺水肿比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33、-2.27,χ2=5.16,P均<0.05),而两组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ICU天数和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97、-1.72,χ2=0.00,P均>0.05)。结论 PICCO监测可以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指导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但不能明显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天数、28 d病死率等方面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复苏效果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及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前和治疗24h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炎性指标、乳酸、氧合作用、复苏所用液体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根据是否使用乌司他丁治疗,分为乌司他丁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结果:乌司他丁组血管外肺水指数(PVP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EVLWI)、氧合作用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乌司他丁组复苏胶体液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2组白蛋白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通过减轻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通透性,减少血管外肺水来改善循环灌注和组织氧合作用,可以降低复苏胶体需要量,提高复苏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容量对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意义。方法:定义正平衡即液体入量大于液体出量,负平衡即液体入量小于液体出量。回顾性分析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后24h和入院后72h液体复苏正平衡组及负平衡组的资料,分析两组间患者的预后。结果:入院后24h内负平衡组,负平衡液体量-218±21.4ml,死亡率显著低于正平衡组,正平衡液体量3206±57.9ml(P<0.01)。入院后72h内负平衡组,负平衡液体量-278±25.9ml,死亡率显著低于正平衡组,正平衡液体量5265±98.7ml(P<0.0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容量负平衡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指导心功能不全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住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心功能不全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共41例,分为中心静脉压组(CVP组)和GEDI组,其中CVP组21例,GEDI组20例。CVP组按照脓毒症指南进行常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GEDI组进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根据GEDI指导液体复苏,使GEDI达到680 ~ 800 mL / m2,余复苏目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尿量)同常规EGDT方案。观察两组患者达到复苏目标所需液体总量、24 h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6 h及24 h脑尿钠肽、乳酸清除率、去甲肾上腺素用量。 结果GEDI组达到复苏目标时所需液体总量少于CVP组[(2 572 ± 1 108)mL vs.(3 327 ± 925)mL,t = 2.375,P = 0.023)]。GEDI组24 h EVLWI[7.3(5.5,8.8)mL / kg vs. 9.6(8.9,9.8)mL / kg]、6 h脑尿钠肽[889.0(340.3,1 270.0)ng / L vs. 1 746.0(634.0,2 160.0)ng / L]与24 h脑尿钠肽[684.5(192.5,749.9)ng / L vs. 1 120.0(400.5,2 480.0)ng / L]均低于CVP组(Z = 86.500、120.000、124.000,P = 0.001、0.020、0.026)。GEDI组6 h乳酸清除率[34.21(15.64,45.87)% vs. 20.00(0.00,33.19)%,Z = 129.5,P = 0.037]优于CVP组,且能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0.9 ± 0.6)mg / kg vs. (1.9 ± 1.5)mg / kg,t’ = 2.817,P = 0.009]。 结论心功能不全患者合并脓毒性休克时以GEDI指导的液体复苏能达到更有效的早期液体复苏目标,所需复苏液体总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相对较少,肺水增加较轻且不明显加重心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测定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休克指数(SI)水平,探讨其对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间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监护室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100例,根据28 d转归再分为生存组(n=48)和院内死亡组(n=52).分别测量并计算所有患者入院时的休克指数(SI1)和入院后就接受液体复苏后2h的休克指数(SI2).结果 (1)死亡组入院时和液体复苏后2h休克指数(1.5±0.05)、(1.2±0.04)高于生存组(1.3±0.08)、(0.9±0.05),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根据ROC曲线分析并计算AUC值,死亡组SI1、SI2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07 5、0.889 4,SI2≥1为截断点评价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价的敏感性为80.3%,特异性为78.4%.结论 入院后复苏2h的休克指数(SI2)较入院时休克指数(SI1),能较好的预测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中药四逆汤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监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0、2、4、6、12、24h的容量状态及容量反应性,包括血乳酸浓度、乳酸清除率、床旁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变异度(ΔIVC)、肺部B线;两组患者待早期复苏达标后,监测达标时间、补液量、液体净平衡量。结果 中药组早期复苏达标时间更短,补液量更少,液体净平衡量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逆汤能够缩短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复苏达标时间,降低补液量,从而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部分脓毒性休克患者即使按照拯救脓毒症运动指南进行积极的液体复苏,平均动脉压达标(≥65 mmHg,1 mmHg=0.133 kPa)时仍存在较低的舒张压。而舒张压作为反映血管张力及左心室灌注压力指标,舒张压的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研究,从脓毒性休克舒张压降低的病理生理机制、舒张压对脓毒性休克发生发展、器官功能障碍和预后的预测价值以及指导早期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重症医师救治脓毒性休克患者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提出对脓毒性休克的救治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早期识别、中心循环导向、积极液体输注等方面奠定了基础。然而,大循环-微循环失耦联、液体超载等挑战随之出现,液体种类之争仍在继续。因此,微循环监测、液体反应性评估、复苏策略及液体种类的选择对脓毒性休克的初始液体复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脓毒性休克初始液体复苏的现实争议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性休克救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脓毒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5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结果,按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不同,分为多巴胺组(A组)、去甲肾上腺素组(B组)、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酚丁胺组(C组),比较3组用药0 h、6 h、12 h及24 h动脉血乳酸、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B组或C组动脉血乳酸浓度(24 h)显著低于A组(P<0.01),B组或C组平均动脉压(6 h、12 h)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酚丁胺降低动脉血乳酸浓度、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提高平均动脉压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多巴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FloTrac/Vigileo监测液体复苏对外科脓毒性休克患者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07~2011-07外科脓毒性休克需机械通气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液体复苏,维持MAP 65~90 mm Hg,CVP 8~12 mm Hg,尿量>0.5 Ml/(kg·h...  相似文献   

17.
脓毒症是由于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控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 脓毒性休克则是经充分的液体复苏后仍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 并伴有高乳酸血症。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机体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出现各种代谢功能紊乱, 甚至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死亡[2,3]。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中导致危重症和死亡的首要原因[4,5], 其造成的循环衰竭和代谢紊乱足以显著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同时患者通常会遗留长期的躯体和心理障碍, 从而造成严重的医疗健康和社会经济负担[6], 所以早期识别和及时诊治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朱红阳 《浙江临床医学》2013,(11):1739-1742
严重脓毒症(Severesepsis)、脓毒性休克(Septicshock)及脓毒症相关性脏器功能障碍是引起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脓毒症源于感染,表现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严重脓毒症发展为组织低灌注和脏器功能障碍。脓毒性休克时充分的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或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早期启动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规范化治疗能明确降低病死率。本文就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治疗进展进行系统性阐述。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9月我院接治的53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液体复苏后,患儿的72h SOFA评分、72h APACHEⅡ评分、24h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尿量、MAP、CVP、ITBVI、EVLWI均明显增加,和液体复苏前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增加尿量,改善血清动力学参数,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脉压变异度(PPV)在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复苏治疗中的指导作用及与容量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观察组采用PPV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效果,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PPV、乳酸、CVP、6 h液体平衡量、肺水肿比例、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同时分析PPV、CVP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组内多时间点、组间多时间点MAP、HR、PaO2/Fi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P、PaO2/FiO2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HR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MAP、PaO2/FiO2显著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