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裕新  许才绂 《医学争鸣》1993,14(5):327-329
作采用特异性胃动素(MTL)抗体,通过放射免疫法,对8例16-40周龄的人胎儿胃液,胆汁及胃粘膜,胆囊组织MTL含量进行探测。结果显示:MTL含量胃液为46.00±12.87pmol/L,胆汁为29.89±15.45pmol/L;胃粘膜1.34±0.45pmol/g,胆囊为0.87±0.32pmol/g。胃液。胃粘膜MTL含量分别高于胆汁及胆囊MTL水平(P<0.05)。相关分析显示;胃液与...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慢性胃病患者胃粘膜表面疏水性的改变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检测了45例糜烂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粘膜表面的接触角(CA)、粘膜总磷脂含量和胃液中磷脂酶A_2(PLA_2)水平,观察了幽门螺旋菌(HP)感染对它们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常胃窦粘膜表面CA为46.86±4.66°,疾病组显著降低(P<0.01),其中HP阳性组又低于HP阴性组(P<0.01);疾病组粘膜活检组织总磷脂含量减低(P<0.01),CA与HP感染程度及PLA_2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390及-0.415,均P<0.01),与总磷脂含量不相关。提示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有粘液疏水屏障功能减弱及粘膜磷脂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慢性胃病患胃粘膜表面疏水性的改变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检测了45例糜烂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胃粘膜表面的接触角(CA)、粘膜总磷脂含量和胃液中磷脂酶A2(PLA2)水平,观察了幽门螺旋菌(HP)感染对它们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常胃窦粘膜表面CA为46.86±4.66°,疾病组显降低(P〈0.01),其中HP阳性组又低于HP阴性组(P〈0.01);疾病组粘膜活检组织总磷脂含量降低(P〈0.01)  相似文献   

4.
21例未治高血压病用自动袖带血压和心率监测系统监测24小时静态血压、心率结果示:夜间(20:00~5:00)血压自23:00开始缓慢下降,1:30至2:30最低;3:00开始骤然升高至接近昼间水平。心率随血压稍有起伏。昼间(6:00~21:00)血压表现为午前(6:00~11:00)、午后(12:00~21:00)几乎相等的均衡型,占47.6%;午前血压显著高于午后血压(>1.3kpa)的午前型,占38.1%及与比相反的午后型,占14.3%。心率变化较大,与血压变化不全平行。昼间血压显著高于夜间血压,分别为21.6l13.3±1.8/1.5kpa和20.1/12.5±0.5/0.4kPa(P<0.01),心率亦然,分别为74±9次/min和66±2次/min(P<0.01)。昼夜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变化率分别为7.5%、6.4%和12%。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细菌学方法对182例胃癌、食道癌、胃溃疡及其它胃疾患首胃粘膜组织中的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其检出结果分析显示:59例胃癌中幽门螺杆菌阳性22例(x7%),24例食道癌阳性8例(33%),79例胃溃疡阳性60例(76%)。胃癌与胃溃疡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x ̄2=19.36),P<0.005),13例胃窦癌阳性8例(62%)13例贲门癌阳性2例(15%),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X ̄2=4.063,P<0.05)。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窦癌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简便、可靠、特异的检测手段,发现和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以阻断和延长慢性胃炎致癌变的发生。采用尿素酶方法,对牙周粘膜及胃粘膜检测,同时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HP)。结果:牙周粘膜HP阳性为39.0%,胃粘膜HP阳性为60.3%,血清HP抗体阳性为64.2%,三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口腔微生物菌群中有HP存在,通过口腔HP检测,提高胃粘膜HP检出率。HP感染使细胞保护机理受损,胃粘膜易受外来因素损害,形成胃炎、十二指肠溃疡,间接影响胃癌生成  相似文献   

7.
急慢性支气管炎咽部微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急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咽部微生态学进行研究。选择61例患者咽部菌群进行定性、定量、定位测定。结果:需氧菌细菌群密度(lg10^n±s)为:急性支气管炎组4.9690±0.9925,慢性支气管炎组5.3583±0.9046;厌氧菌细菌群密度(lg10^n±s)急性支气管炎组为5.6759±0.9046,慢性支气管炎组5.9667±0.6272,需氧菌细菌群密度急慢层气管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  相似文献   

8.
靛氰绿和半乳糖负荷试验评估肝切除术后肝储备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文贤  李开宗 《医学争鸣》1997,18(5):471-473
目的:观察靛氰绿(ICG)和半乳糖负荷试验在肝储备功能评估中敏感性.方法:28只成年雄性家兔随机均分为对照、20%肝切除、45%肝切除和67%肝切除4组.对各组动物,均施行ICG(1.5mg/kg)和半乳糖(350mg/kg)负荷试验,并以血中ICG15min潴留率(ICGR15)、ICG清除率(ICGK)和血中半乳糖半衰期(GaTT-T/2)为指标.结果:各组ICGR15和ICGK分别为:对照组:(7.08±1.40)%,0.069±0.006;20%肝切除组:(7.09±2.7)%,0.072±0.006;45%肝切除组:(10.89±3.61)%,0.070±0.007,67%肝切除组:(10.13±2.27)%,0.080±0.006.其中45%、67%肝切除组的ICGR1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7%肝切除组的ICGK大于对照组(P<0.05).各组GaTT-T/2分别为:对照组:(35.6±3.5)min;20%肝切除组:(41.8±3.5)min;45%肝切除组:(42.4±6.1)min;67%肝切除组:(47.0±6.0)min.20%、67%肝切除组的GaTT-T/2显著长于对  相似文献   

9.
苍葛止泻颗粒剂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苍葛止泻颗粒剂(治疗组)与思密达(对照组)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共50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90.0%,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止泻时间分别是(2.6±0.85)天,(2.8±0.75)天,所有病例均做了粪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其中治疗组阳性20例,对照组阳性8例,治疗后转阴时间分别为(3.8±1.2)天,(4.2±1.5)天。  相似文献   

10.
检测了表皮生长因子(hEGF)在胃癌组织中的含量,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52例胃癌切除标本和18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hEGF的含量,结果:对照组1.49±0.95ng/g湿重,胃癌组织为4.29±2.35ng/g湿重,差异显著(P〈0.01)。在胃癌组织中,hEGF含量进展期高于期,弥漫型高于肠型,淋巴结转移阳性者高于阴性,近期随访发现胃癌患者死亡组的hEGF含量较高。结论,胃癌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胃癌患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定量分析及病变部位黏膜微生物检查,探讨其病变局部免疫功能状态及其可能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胃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91例胃病患者病变部位的胃液及胃黏膜活组织,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胃液sIL-2R及微生物群的检测.结果:胃癌患者胃液sIL-2R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胃液微生物群检出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四联球菌、八迭球菌、不解乳真杆菌、产气真杆菌、产亚硝酸真杆菌等.结论:胃癌患者sIL-2R水平与胃部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提示胃癌患者胃黏膜局部的T细胞免疫受阻,微生物检出率高使胃内氮亚硝基化合物(NOC)合成进一步增加,从而促进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应用光动力学技术治疗21例胃癌和6例胃癌前期病变(中度不典型增生),结果认为本法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价值不大。但对具有梗阻症状的贲门癌患者,作为改善症状的姑息疗法,不失为新的治疗手段,本法对中度不典型增生病变有一定效果,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陶伟  李亚俊  杨力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11):1054-1057,F0004
目的研究胃疾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规律并确定适合我区胃癌筛查的血清胃蛋白酶原标准。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351例患者血清胃蛋酶原亚群(PGⅠ、PGⅡ)含量测定,并行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351例慢性胃疾病及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与浅表性胃炎相比萎缩性胃炎、胃癌血清PGⅠ、PGⅠ/PGⅡ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浅表性胃炎相比消化性溃疡的血清PGⅠ、P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5)。我区胃癌筛查的最佳临界值为PGⅠ≤43.37μg.L-1或PGⅠ/PGⅡ≤2.47,并且灵敏度是94.0%,特异度是55.3%。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从灵敏度、特异度分析PGⅠ≤43.37μg.L-1、PGⅠ/PGⅡ≤2.47,是我区胃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筛查较为合适的异常界定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穴注黄芪、当归注射液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发大鼠CAG.随机将7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1组(40μg/mLMNNG造模)及模型2组(60μg/mLMNNG造模),不作任何治疗。穴注1组(40μg/mLMNNG造模+穴注)与穴注2组(60μg/mLMNNG造模+穴注),造模10周开始以黄芪、当归注射液等份混合注入足三里穴。31周时,进行胃粘膜常规病理及胃粘膜上皮细胞主要细胞器的定量分析。结果: 1)随造模浓度的增加,胃粘膜损伤及胃粘膜萎缩程度等均相应加重;胃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退变,粘原颗粒减少,细胞间隙增宽(均P<0.05).2)穴注法可明显改善胃粘膜上皮细胞功能,缩小上皮细胞间隙,保护胃粘膜屏障而逆转CAG(均P<0.05).结论: 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与胃壁屏障结构破坏,胃粘膜萎缩发生、进展至癌变密切相关;穴注法可通过改善上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保护胃壁屏障而有效防治CAG。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胃癌患者的胃液,血浆中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LPO)及胃癌粘膜中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胃癌患者血浆LPO与正常人比较及胃癌胃液LPO与浅表性胃炎对照,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胃癌粘膜组织中LPO及SOD与癌旁正常粘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LPO值高于止常对照组,而SOD低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应用粘液组化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肠化生与胃癌的关系。粘液组化染色发现,胃癌组中Ⅲ型肠化生明显高于胃溃疡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3种不同病变的肠化生粘膜中的90%以上的杯状细胞和64.5%的胃癌组织均与COTA呈阳性反应。肠化生和肠型胃癌在抗原表达上是相同的,两者在组织发生方面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胃液成分的6项参数,用POMS程序,就6种(510例)慢性胃病,按3种组合进行 Bayes 准则逐步判别。结果显示:1.胃癌、胃溃疡和萎缩性胃炎之间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有判别作用的参数依次为 DNA、胆汁酸以及蛋白酶和游离酸;其判别距阵示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达78%。2.胃癌、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3种病之间,胃液参数判别的差异亦十分显著;粘液、DNA、胆汁酸及 pH 值的判别效果有显著性;胃癌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判别符合率分别为63.3%及92%。3.浅表性、浅表-萎缩性和萎缩性胃炎进行判别时差异有显著意义,本组有判别作用的参数则依次为粘液、胆汁酸以及蛋白酶和pH值4项;判别距阵显示的符合率,萎缩性胃炎为51%,浅表性胃炎为75.8%,而浅表-萎缩性仅13%,表明后者具有很高的重叠性。  相似文献   

18.
党参对胃酸分泌,胃排空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2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和5名健康志愿者为对象,观察党参对胃酸分泌、胃排空及胃肠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党参对胃酸分泌、胃排空、胃电活动及血中胃泌素、生长抑素、胃动素的浓度均无明显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9.
胃气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气”属中医学中的一个常用名词,可出现在诸多不同的内容之中,如脾胃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方面。为了准确的理解和运用胃气,文章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20.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87例消化道疾病患者胃液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胃癌患者胃液sIL-2R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