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IL-15参与前T细胞向T细胞分化发育的多个环节。IL-15促进胸腺内T/NK双潜能细胞向NK细胞胸或T细胞发育,此过程可能是NK细胞或T细胞发育成熟的自然状态,IL-15同时还参与NK1^+T细胞发育,该作用远强于IL-2。IL-15还可显著促进树突状上皮样T细胞(DETC)和CD8aaTCR^+上皮内淋巴细胞(IEL)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已知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基因产物在T细胞参与的抗原介导的细胞相互作用中趄着非常重要作用。如抗体应答时,T细胞和巨噬细胞或B细胞的相互作用;杀伤T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半抗原修饰细胞以及非MHC抗原不相容细胞等靶细胞的破坏;免疫应答调节中抑制性T细胞及其靶细胞,或在抗原特异性增殖应答时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APC)的相互作用等。引人注意的是,在T细胞来自正常近交系动物时,为了有效地进行这些细胞间相互作用,T细胞的MHC单倍型和与之作用的细胞MHC单倍型二者之间必须一致。可是,用骨髓嵌合体和胸腺嵌合体,或用其他方法特异地除去同种抗原反应性T细胞,或用灭活的T细胞进行许多实验,证实MHC一致性在细胞间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MHC一致性并不意味着细胞双方MHC基因或者在细胞表面表达的MHC基因产物一致,而是意味着T细胞在识别与之  相似文献   

4.
人和小鼠肝脏组织富含一群具有组织驻留特性的肝脏特有NK细胞,其与经典NK细胞在表型、功能、发育与分化等诸多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肝脏驻留NK细胞也被学界称为肝脏1型固有淋巴细胞,具有不成熟NK细胞的表型特征和很强的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肝脏驻留NK细胞与经典NK细胞受到不同转录因子的调控并呈现发育分化路径差异,在个体发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也不同。本文综述了肝脏驻留NK细胞的发现、发育分化、个体发生及微环境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对其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IL 15参与前T细胞向T细胞分化发育的多个环节。IL 15促进胸腺内T/NK双潜能细胞向NK细胞或T细胞发育 ,此过程可能是NK细胞或T细胞发育成熟的自然状态。IL 15同时还参与NK1 T细胞发育 ,该作用远强于IL 2。IL 15还可显著促进树突状上皮样T细胞 (DETC)和CD8aaTCR 上皮内淋巴细胞(IEL)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颗粒蛋白前体(PGRN)对调节性T细胞发育和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在野生型和PGRN敲除小鼠模型中,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中枢及外周各淋巴器官中T细胞各亚群的比例及调节性T细胞比例及其功能相关分子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调节性T细胞中CTLA4的表达;最后采用调节性T细胞体外抑制试验验证其功能变化。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PGRN敲除小鼠脾脏、胸腺和淋巴结中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均升高,特别发现在脾脏调节性T细胞中CTLA4在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体外功能试验发现PGRN敲除小鼠的脾脏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也较野生型增强。结论 PGRN在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机制可能涉及CTLA4。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们对胸腺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早期分化的调控作用的认识是很模糊的.胸腺中供养着大群的分裂细胞,而且其中约30%的淋巴细胞每天要被更替.人们曾经期望某种胸腺激素或白细胞介素-2(IL-2)将被证明是影响产生T淋巴细胞的母细胞增殖的关键因素,但这一期望未实现,因此产  相似文献   

8.
LFA—1/ICAM—1与T细胞发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粘附分子LFA-1/ICAM-1是发育期T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TSC)表重面要的膜分子之一,不同T细胞亚群和不同部位或类型的TSC表面表达的水平各异,LFA-1与配基ICAM-1的结合在介导T细胞与T细胞、T细胞与TSC之间的相互作用(辅助信号传导)以及胸腺细胞克隆选择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抗人μ重链单抗结合 APAAP 酶标记法对6~11周人早期胚肝的研究结果表明:6~6.5周的胚肝中未发现有μ~ 细胞;1例47天的胚肝中最早观察到胞浆μ~ 的前 B 细胞,7~11周的所有样本中都存在有前 B 细胞,因此胚肝中最早出现前 B 细胞的时期是在7周(49天)前后,最早出现的前 B 细胞为椭圆形大淋巴样细胞;在6~11周的胚肝中前 B 细胞呈散在分布,可能都是独立发生且处于分裂不活跃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11.
细胞程序死亡(Apoptosis)是细胞生理性死亡的主要形式,多种因素可通过细胞内信号传导的平衡与不平衡启动或抑制细胞程序死亡的过程、产生特征性的形态改变和生化改变.这种活化自身消除程序的发生在T细胞库中特别明显,调节着体内细胞群的合适比例.细胞程序死亡被认为是胸腺内不成熟T细胞阴性选择的主要形式.同样的作用在成熟T细胞可诱导外周耐受.对细胞程序死亡过程的分子机理仍不太清楚.本文就目前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裸鼠有很多T 细胞,但因为无胸腺,故不能产生病原体特异性T 细胞应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由于不能重排和表达TCR 及Ig 基因而缺乏功能性淋巴细胞;给SCID H-2~d 小鼠静脉注射裸鼠(H-2~b)骨髓细胞,以弥补此二类小鼠上述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LZF调控小鼠早期T细胞发育与自我更新的功能,以及PLZF对胸腺细胞发育和自我更新的影响。方法:利用新生小鼠进行胸腺移植,以Rag2/γc-/-小鼠为受体。首先比较PLZF-/-与野生型(PLZF+/+)小鼠胸腺细胞总数的差异,再通过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分选,筛选小鼠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和胸腺的DN2a细胞以及PLZF-/-小鼠的早期T细胞系前体(ETP),以及PLZF-/-或野生型小鼠在新生小鼠胸腺移植模型的移植物DN1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LZF-/-小鼠的胸腺细胞总数和早期T细胞系前体数目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显著下降,并且细胞总数的减少不是由细胞内源性引起的。通过研究PLZF-EGFP报告基因小鼠和新生小鼠胸腺的肾移植模型,发现PLZF在Rag2/γc-/-受体小鼠胸腺移植物的DN1(Lineage-CD44+CD25-)细胞中高表达,且供体细胞的PLZF缺失...  相似文献   

14.
小鼠胃肠道胃泌素细胞的个体发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蔡玉瑾  王彤  景雅 《解剖学杂志》2004,27(3):269-272,311
目的:观察小鼠胃肠道内胃泌素细胞(G细胞)的个体发生、分布、形态及数量变化,为进一步揭示G细胞的功能及相关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胎龄17d小鼠胃窦部出现G细胞,18d小肠中出现G细胞。小鼠胃肠道G细胞的数量胚胎期以十二指肠段最多,而出生后胃窦部最多。可见G细胞的突起伸抵上皮游离面,伸至其它细胞之间,或伸至基膜及毛细血管周围,并可见免疫反应阳性物质逸入腔内和逸出纽胞。结论:小鼠胃肠道G细胞的发生与数量变化有其种属特异性。G细胞可能同时具备内分泌、旁分泌和外分泌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对于胸腺内T 细胞的一系列复杂的分化过程,基质的调控必定也具有同样的复杂性。包括对前体细胞的吸引、T 细胞系的限定、T 细胞受体(TOR)基因重排的诱导、附属分子的表达、T 细胞总体的扩增、以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为基础的(阳性和阴性)选择、功能性成熟和迁移能力的获得都要受到基质的控制。在本文中,Richard Boyd 和Patricf Hugo结合T 细胞分化和胸腺基质细胞异源性的资料,对于胸腺微环境中的胸腺细胞发生提出了一个综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的早期T细胞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rraJA…AgeandAgeing.-1996,25(6).-470~478免疫衰老伴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衰退。T细胞异常与人体衰老相关。T细胞活性的极早期标记CD69,是传送受体信号的C型动物外源区集素的一种成分。CD69可以合成,可以通过广泛刺激T细胞细胞而表达。CD69起着T细胞的共同刺激分子作用。与其它活性抗原比较,CD69的调节与表达对分析老年人T细胞的活性与功能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该文探讨了T淋巴细胞早期活性的特点.比较了健康老年人和青年人的CD69抗原的表达和功能。受试者31名(男11,女20)健康老年人,平均年龄85岁;33名(男12.…  相似文献   

18.
IL_3可维持B细胞前体生长,前B细胞持续增殖依赖于IL_3;近来又发现,重组IL_4(rIL_4)能加速14~15日龄胎鼠胸腺内T细胞前体增殖,还能使其分化为CTL;最近又  相似文献   

19.
人胎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发生及相关T、B细胞的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从形态学的角度探讨人胎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发生及相关T、B细胞的发育.方法:收集人胎33例,测量顶臀长,按Patten法确定胎龄.采用常规组织学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人胎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发生及相关T、B细胞的发育.结果:9周,人胎肠系膜淋巴结原基形成,IgM阳性细胞出现,散在分布;11周,出现CD3阳性细胞,原基中有高内皮微静脉;15周,形成早期髓质;23周,IgM阳性细胞集聚形成小结状.连续切片显示,CD3阳性细胞分布在小结深面形成薄层副皮质区,可辨认皮质和髓质;至28周时,淋巴小结内均未发现生发中心.结论:9周淋巴结原基出现.15周早期髓质形成,髓质形成早于皮质.23周皮、髓质明显可辨,皮质内出现淋巴小结,但至28周时小结仍为初级淋巴小结;9周出现B细胞;11周出现T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分子嵌合前体T细胞(pre-T细胞)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旨在为研究同种异体器官移植诱导免疫耐受提供新策略.方法 RT-PCR获取C57BL/6小鼠MHC-Ⅰ等位基因H-2Kb和H-2Db基因,并与pIRES质粒连接,构建重组质粒并转染体外培养BALB/c小鼠pre-T细胞构建分子嵌合细胞,并设立未转染及转染空质粒对照组.各组细胞回输BALB/c小鼠,7d后提取各组小鼠脾脏T细胞,将其与C57BL/6小鼠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观察刺激指数(SI).结果 构建质粒测序表明,插入序列的结果包含GenBank检索的C57BL/6小鼠H-2Kb和H-2Db序列,流式细胞仪检测质粒pIRES-H-2Kb和pIRES-H-2Db转染后,pre-T细胞表面H-2Kb及H-2Db蛋白的表达增高,与未转染组及转染空质粒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显示:2质粒共注射pre-T细胞组的SI值(0.764±0.074)较空质粒组(0.983±0.081)和未转染组(0.994±0.142)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子嵌合细胞可降低受体T细胞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刺激的增殖反应,有望应用于体内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