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法比较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MR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Ovi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有关的中英文文献,按照Cochran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纳入标准选取A级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的诊断信息。统计分析采用Meta-Test version 0.9软件,检验异质性,再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犁。对所纳入的研究予以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结果 按照纳入标准共获取文献11篇,其中有关CTA诊断颅内动脉瘤4篇(单层螺旋CT),MRA为5篇[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二者共同研究者2篇;前瞻性研究7篇,回顾性4篇;各组研究均存在异质性,按照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行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每个颅内动脉瘤CT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4(0.78~0.88)和0.77(0.68~0.84),MRA分别为0.68(0.63~0.72)和0.76(0.70~0.82);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5.40%和79.71%。结论 对于每个颅内动脉瘤,CTA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3D TOF法MRA。  相似文献   

2.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脑血管病变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三维重建采用表面遮盖法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结果:螺旋CT血管造影能较好显示正常脑血管的形态和病变,在24例进行CTA造影的患者中,颅内动脉瘤17例。有7例SCTA未见异常。在11例进行DSA造影的患者中,有10例与SCTA结果相符,仅1例DSA诊断小脑上动脉动脉瘤,而SCTA显示阴性。结论:S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无创性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CT血管成像特征,探讨CTA诊断后循环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CTA资料,观察后循环动脉瘤的分布、形态、大小及伴随征象.结果 本组后循环动脉瘤中基底动脉瘤15个(含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0个),大脑后动脉瘤8个,椎动脉瘤4个,小脑上动脉瘤和小脑后下动脉瘤各1个.其中,囊状动脉瘤26个,梭形动脉瘤3个,巨型动脉瘤2个,大型动脉瘤1个,中型动脉瘤8个,小型动脉瘤18个.破裂动脉瘤12个,2例动脉瘤血栓形成,4例伴随烟雾病,6例伴随单侧或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结论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发生部位以基底动脉分叉部最常见,常伴有Willis环变异.CTA是无创性检出后循环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16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16S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对颅内动脉瘤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58例共发现动脉瘤69个,其中单个动脉瘤50例,2个动脉瘤7例(14个),3个以上动脉瘤1例(5个)。16SCTA清晰显示了颅内动脉瘤的部位、瘤颈、载瘤动脉的关系及与周围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结论:16SCTA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患者首选而有效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立  朱丹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2):1971-1973
目的 研究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运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显示法(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 34例患者中,其中2例MSCTA未发现动脉瘤,32例患者MSCTA发现颅内动脉瘤为36个,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 MSCTA检查一旦发现动脉瘤,不需要其它影像检查,临床医生便可以制定治疗方案.MSCTA没有发现动脉瘤而临床又高度怀疑的,DSA检查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47例经DSA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MRA、CTA影像资料,对比两者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及瘤体大小的差异。结果47例DSA诊断颅内动脉瘤52个;MRA诊断42例共检出46个动脉瘤,阳性率为88.5%(46/52);CTA诊断44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阳性率为94.2%(49/52)。二者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MRA显示瘤体直径为5~23mm,平均(9.72土5.68)mm,而CTA显示瘤体直径为3-25mm,平均(9.85土5.81)mm,瘤体直径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17)。结论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无明显差别,临床可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从而达到最佳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及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分别经MSCTA及3DDCEMRA检查诊断的腹腔内脏动脉瘤3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重组。结果:行MSCTA及3DMRA检查的38例患者中发现内脏动脉瘤42个,其中脾动脉瘤12个,肝动脉瘤6个,腹腔干动脉瘤8个,肠系膜上、下动脉瘤分别为6个和2个,肾动脉8个。VR、MIP、MPR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论:MSCTA和3DDCEMRA是简单、快速、无创、安全、可靠的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内脏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力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对腹腔内脏动脉瘤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提供的详尽信息可为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减影CT血管成像(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进行CT血管成像及3D-DSA检查(2种方法间隔时间均在l周内),CT扫描采用双能量程序,1次扫描采集2个不同能量的数据.所得原始数据的后处理采用80 kV及140 kV 2个不同能量的数据进行直接去骨减影(即双能量减影),并保存减影后数据.所有病例均完成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对动脉瘤部位、数目、形态、瘤颈显示程度、瘤颈大小及瘤体长径和短径进行比较研究.全部病变结果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DE-CTA共检出40个动脉瘤,漏诊1个动脉瘤,40个动脉瘤平均长轴、短轴及瘤颈大小分别为(5.54±3.28) mm、(4.67±3.12) mm和(3.22±1.31) mm.以DSA结果为诊断标准,DE-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5%、100%.3D-DSA检出41个动脉瘤,41个动脉瘤平均长轴、短轴及瘤颈大小分别为(5.47±3.33) mm、(4.60±3.31) mm和(3.17±1.54) mm.2种技术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954、0.957、0.869;P=0.000).结论 双能量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CT与MR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和MR对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8 例颅内巨大动脉瘤病人进行了CT和MR检查,并经血管造影和手术证实。其中,男4 例,女4 例,年龄34~72岁,平均54岁。临床上5例表现为颅内占位症状,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结果:5例动脉瘤起源于颈内动脉,2 例起源于大脑中动脉,1例起源于椎基底动脉。CT和MR表现如下:(1)CT平扫病灶呈稍高密度圆形阴影,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2)MR扫描显示残存瘤腔在T1WI及T2WI上均呈无信号区,周围为混合信号带。该信号带在T1WI上信号稍高于脑灰质,在T2WI上则稍低于脑灰质。增强扫描部分病例动脉瘤壁及混合信号带有强化表现。(3)动脉瘤破裂时,CT与MR可显示相应出血表现。结论:对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诊断,MR优于CT,尤其在显示瘤腔和血栓方面MR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双源CT血管成像与常规和三维DSA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并与常规和三维旋转DSA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9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同时进行了DSCTA和DSA检查,用2种方法分别评价动脉瘤的检出率、形态、长轴及动脉瘤瘤颈/短轴(N/D)比值.动脉瘤N/D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长轴比较采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 95例患者,DSA在63例患者中检出67个动脉瘤,DSCTA在60例患者中检出64个动脉瘤,32例患者未检测到动脉瘤.DSCrA检测动脉瘤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2%、100.0%、100.0%、91.4%.DSCTA对长径33 nnn动脉瘤的检出率与DSA一致,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长径<3 mm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O%和100.0%.DSA与DSCTA所测动脉瘤N/D比值分别为0.46±0.14、0.51±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20,P>0.05);长轴中位数分别为4.9、4.8 mm,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Z=-1.309,P>0.05).结论 DS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与常规和三维旋转DSA相比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了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常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双源CTA检查,分别对双能量去骨法与常规法获得的重建图像按0~5级进行质量评分并记录后处理时间,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DSA为标准,,评估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共检出动脉瘤30个.双能量法平均后处理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法(6.85±1.38min vs 13.20±2.02min,P<0.01).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35±0.50和3.23±0,36,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与DSA对照,双能量法和常规法检出率分别为100%和85.7%.按动脉瘤个数计算,DSCTA的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100%.结论:双源CT的双能量CTA与DSA有高度一致性,可替代DSA而成为颅内动脉瘤筛选及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脑动脉狭窄的CTA和MRA及DSA对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源统  罗敏  李阳  王晓阳  李永畴   《放射学实践》2009,24(3):255-259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临床拟诊为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均行颅脑CTA和31〉TOF-MRA检查,其中23例同时行DSA检查。分析不同影像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情况及部位分布。结果:52例患者MRA共显示脑血管狭窄73处,其中Ⅰ~Ⅱ级17处,3处CTA显示相应部位无。狭窄;Ⅲ~Ⅳ级56处,6处CTA显示相应部位无狭窄,13处CTA显示相应部位为Ⅰ~Ⅱ级狭窄;4处MRA显示无狭窄而CTA显示狭窄。23例行DSA检查的患者,MRA诊断脑动脉狭窄42处,DSA诊断相应部位血管狭窄36处,MRA假阳性率为14.3%、过度诊断率为57.1%;CTA显示动脉狭窄37处,CTA假阳性率为2.7%,过度诊断率为29.7%。结论:CTA对脑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能较真实地反映脑动脉狭窄情况;3D-TOF—MRA简便、无创,可作为筛选脑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 在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行64层螺旋CTA检查,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 结果 使用钛制动脉瘤夹者,64层螺旋CT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的关系及动脉瘤夹的数量和位置. 结论 64层螺旋CTA可以作为采用钛制动脉瘤夹治疗患者的术后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3D DCE-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39例临床拟诊动脉瘤和常规MRA可疑动脉瘤的患者行3D DCE-MRA,随后行DSA,比较两种方法 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 结果 34例动脉瘤患者中共有动脉瘤41个,3D DCE-MRA对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0%,准确性为85%,3D DCE-MRA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 DCE-MRA是一项无创、安全、简便和可靠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对于颅内较大血管的动脉瘤的显示,可以取代DSA.  相似文献   

15.
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应用3D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3D FLASH),对32例临床疑血管疾病患者行3DCE-MRA,重建方法为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并对两种方法进行评价。结果32例3DCE-MRA均获成功,其中26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3DCE-MRA图像明确显示了病变部位及范围;在显示血管病变方面,MIP及MPR各有其优势。结论3DCE-MRA快速、安全、有效,有利于血管疾病的检出,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3D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对76例临床疑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结果:76例3DCE-MRA均获成功,3DCE-MRA图像明确显示了病变部位及范围。结论:3DCE-MRA快速、准确,有利于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脑静脉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脑静脉性血管瘤(cerebral venous angiomas,CVA)的影像学表现,探讨不同影像学技术对CVA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CVA的影像学表现.13例均行常规平扫和增强MRI、扩散加权成像(DWI)、MR静脉成像(MRV),其中2例行DSA检查;2例行CTA检查. 结果 13例中,血管瘤位于顶枕叶4例、脑干1例、额叶4例、小脑半球4例.均表现为多支细小髓静脉汇入一支或多支粗大的引流静脉,呈现"水母头"样改变. 结论 "水母头征"是CVA的典型表现.MRI和CT均是诊断CVA的有效方法,MRI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手段用于CVA的诊断中.  相似文献   

18.
颅内血管性病变的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流成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告了30例颅内血管性病变的磁共振时间飞跃法(TOF)血流成像资料,包括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13例和血管闭塞9例。其中21例作了与DSA的对照。结果发现,TOF血流成像方法无创伤、危险小、检查时间短,对颅底动脉环和动脉瘤显示较好,可显示动静脉畸形(AVM)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大血管的闭塞诊断准确。缺点是图像欠清晰、伪迹较多。三维成像分辨力高、图像对比好,但对慢血流不敏感。笔者认为MRTOF血流成像具有明显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徐钐  陆建平  刘琦  王莉  金爱国   《放射学实践》2010,25(2):136-139
目的:评价DCE—MR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DCE—MRA和DSA随访图像,以DSA为诊断标准,比较两者的随访结果,评价DCE—MRA随访的准确性。DCE—MRA的原始图像减影后行VR、MIP重建,并结合原始图像。结果:56例患者共61个动脉瘤进行了栓塞治疗,随访中发现40个动脉瘤完全栏塞,12个瘤颈残留,9个瘤体复发,动脉瘤的复发率为14.75%。DCE-MRA与DSA随访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k=0.871,P〈0.005),DCE—MRA随访的准确率达到93.4%,假阳性和假阴性各2例。结论:DCE—MRA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一种无创、可靠、快速的影像随访方法,有助于监测术后瘤颈残留和瘤体复发,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