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汤茂功  顾建军  刘东平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2):365+370-365,370
目的分析老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门诊和住院的年龄在60岁以上的142例因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半月后发生肝损害;85例在治疗1个月后发生肝损害,其中15例加服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好转,75例停服利福平、吡嗪酰胺加用保肝药物治疗后好转;52例停服抗结核药物、加用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好转。结论老年抗结核治疗易造成药物性肝损害,注意监测和及时处置,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中毒性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12):129-129
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性肝炎35例临床观察;古拉定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肝复康汤治疗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3.
抗痨药致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文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7):929-929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临床特点、防治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33例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发生于用药的1~3周,HBsAg(+)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结论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我所于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病人中,因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165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治疗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最佳疗效。方法对于ALT在80~150单位之间且无临床症状者继续使用原治疗药物,并加用护肝降酶治疗,密切监测肝功能;对于临床症状明显或ALT升高在150单位以上的患者应立即停用对肝脏损害大的药物,并辅以保肝降酶治疗,待ALT转为正常时,再逐渐加用抗痨药物,每周复查肝功能。结果本组165例全部恢复正常。结论虽然抗结核药物可引起严重肝损害,但只要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并适当处理是可以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并继续进行抗结核治疗的。临床上预防和早期发现药物性肝损害并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对完成抗结核全程化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如治疗不当常导致不规律化疗,进而影响抗结核治疗效果。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加用保肝药物是有效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的方法之一。我院于2000~2003年应用西利宾胺防治药物性肝损害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毒性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4):133-134
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观察;107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7.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出现的时间、程度及治疗后肝功恢复正常的时间。方法对54例临床应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的肝损害多出现在用药后4周内,以2—4周为最多,表现在胃肠道不适及ALT增高,经保肝药物治疗或调整抗结核药2周内肝功多能恢复正常。结论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只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肝功均可恢复正常,不会影响结核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周小红  农丽英 《内科》2012,7(1):86-88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害的门诊护理.方法 针对大多数结核病患者居家治疗的特点,进行患者及家属结核病防治知识系统性整体教育、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家庭护理,让患者及家属参与治疗与护理.结果 382例结核药物性肝损患者,除6例入院,1例转院,其余均在门诊接受治疗.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重在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和合理的护理,能减轻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程度,使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9.
徐俊斌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1):1807-1808
结核病化疗具有联合、长程、足量的特点,药物性肝损害是其常见而严重的毒副作用之一,抗结核药在所有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中居首位38.56%[1]异烟肼致药物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6%~10%,与利福平合用时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增高3.5~10倍[2,3]。以利福平、吡嗪酰胺多见,丙硫异烟胺所致肝损害报道少见。  相似文献   

10.
老年肺结核抗结核药物肝损伤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特点。方法统计两组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时间及程度差异,统计处理用,。结果试验组肝损害发生率,严重程度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存在显著差异。出现药物肝损害的时间以四周内为高峰,出现肝损害的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的肝损害发生率高且肝损害程度重。  相似文献   

11.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皮疹、胃肠道反应和神经系统损害,其中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毒性(antituber-culosisdruginducedhepato-toxicity,ATDH)对人体影响最大,也是结核病患者停止化疗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因此,肝功能异常成为抗结核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本研究现就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进行抗结核治疗的结核病患者发生药物性肝功能异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12.
药物性肝损害是结核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药物性损害,结核病病人应用抗结核药物周期较长,因而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比例较大。我们2000—01/2004—08收治住院结核病病人831例,其中因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20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肺结核患者在接受抗结核化疗期间可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由此可致部分患者中途停药,影响正规化疗。本院在2006年间应用护肝片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功能损害,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汤茂功  顾建军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2):1805-1806
目的提高抗结核药物致严重肝损害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抗结核药物致严重肝损害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停用抗结核药物,加强抗炎保肝等综合基础治疗,配合人工肝,多数患者病情好转。结论抗结核药物致严重肝损害早预防、早诊断、早处理,预后好。  相似文献   

15.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  唐振祥 《山东医药》2009,49(42):75-76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65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肝损害,分析引起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及特点。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6.6%(65/391)。其中营养不良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高于营养好者(29.6%和13.2%,P〈0.01),HbsAg阳性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高于HbsAg阴性者(51.2%和12.4%,P〈0.01),有饮酒史的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高于无饮酒史者(37.0%和15.1%,P〈0.01)。结论肝损害是抗结核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营养不良、HbsAg阳性、饮酒史与抗结核药物诱发肝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水飞蓟宾防治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核病治疗周期长,在初治肺结核化疗中,多选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这3种抗结核药物可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HBsAg( )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更高,直接影响抗结核治疗的效果。我院在2001-2002年间应用水飞蓟宾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杨伟荣  刘蓉萍 《内科》2013,8(1):46+78-46,78
抗结核药物是引起肝功能损害的最常见药物[1]。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药物性肝损害,这种情况在合并有乙肝病毒感染、糖尿病、营养不良、HIV/AIDS患者及老年患者中显得尤为突出。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认识及防治水平,笔者对2010~2011年我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肺结核患者61例,  相似文献   

18.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868例初治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与患者的年龄、结核病类型、用药时程以及有无肝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与性别无关。肝炎病毒感染者出现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更重、发生肝损用药时程更短。结论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受多种因素影响。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肝功能的变化,尤其对高危人群如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肝炎病毒感染者和老年人,需预防性应用护肝药物。  相似文献   

19.
蛋白质营养不良对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蛋白质营养不良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9月至2003年5月住院治疗,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初治肺结核患者137例,采用标准规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观察药物性肝损害情况。并以同期住院治疗的不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初治肺结核患者811例为对照。结果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初治肺结核患者,在治疗第1个月出现药物性肝损害较对照组高(X^2=4.614,P=0.032,RR=1.5);在治疗第1个月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较治疗第2个月高(X^2=15.191,P=0.001)。女性和HBsAg(+)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率较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和肺结核病灶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生无关(P〈0.05)。结论在肺结核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患者治疗过程中,较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应注意监测其肝功能变化以及注意改善其营养状态,减少药物性肝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20.
药物性肝损害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2013年本院的146例患者药物性肝损害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Maria药物性肝损害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对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治疗与转归等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6例患者中,Maria评分均大于或等于10分.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中药占首位(26.7%),其次为抗结核药物(20.5%),抗生素为11.0%,其他药物为41.8%.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占80.80%,胆汁淤积型占8.90%,混合型占10.30%.引起的肝损害型以轻、中度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尿黄、恶心和右上腹不适等.患者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或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甜素治疗,2周内可明显改善肝损害表现及恢复肝功能.146例患者中有126例治愈好转,占86.3%,而病死率为5.5% (8/146).结论:Maria药物性肝损害国际共识标准规范了临床诊断,有助于肝损害的鉴别诊断,但其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改善.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病死率较高,中草药及其制成品引发肝损害占首位,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