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幕下多发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MRI特征,提高对幕下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幕下多发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结果 6例患者全部多发,共25个病灶,位于右侧小脑半球者10个,左侧7个,位于延髓背侧2个,桥小脑角1个,紧贴小脑幕4个,小脑蚓部1个。MRI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FLAIR序列呈等或稍高信号,SWI序列1个病灶周边见低信号含铁血黄素环。瘤内及周边可见迂曲血管,较大肿块瘤内及周边可见多发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明显强化。10个病灶与邻近脑膜关系密切。结论幕下多发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小脑髓母细胞瘤的MRI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髓母细胞瘤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FLAIR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结果:21例髓母细胞瘤中,19例位于小脑蚓部(占90%),2例位于小脑半球(占10%)。发病年龄5~41岁,15岁以下11例(占52%)。肿瘤平均大小约33mm,18例病灶边界较清楚,3例病灶周边模糊。圆形或类圆形11例,不规则形3例,边缘分叶5例。16例病灶内可见囊变、坏死。MRI扫描,T1WI呈稍低、等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FLAIR序列呈等、稍高信号,DWI序列病灶实性成分呈高信号,表面扩散系数(ADC)图呈略低信号。增强扫描大部分病灶不同程度强化。12例病灶周边见不规则水肿。结论:小脑髓母细胞瘤具有典型好发部位及特征性MRI影像表现,早期诊断有助于临床治疗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场MR对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及SWI、DWI序列在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患者18例20个病灶的MRI表现。结果:单发16例,多发2例共4个肿块;小脑半球14例,小脑扁桃体3例,小脑蚓部1例。可分为3型:囊伴结节型12例,实质型5例7个肿块,单纯囊型1例。囊伴结节型囊内壁光整,囊液呈长T1、长T2信号,FLAIR上呈低信号;结节实性成分呈等T2、等T1信号,FLAIR呈稍高、等信号,DWI呈等低信号,SWI多为等信号(11例);增强扫描后囊壁呈轻度强化或不强化,结节瘤体实质部分均明显强化。实质型5例,实质肿瘤呈稍长混杂T2、等T1信号,FLAIR呈等高信号,DWI呈等低信号,SWI呈等信号。1例单纯囊型病灶表现为出血信号。大部分病灶(11例)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带。综上所述,DWI在三型中均表现为等信号或等低信号,SWI大多数为等信号,出血少见。结论: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SWI及DWI序列在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26~49岁,中位年龄28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1.5T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右侧小脑半球4例(其中1例为多发病灶),左侧小脑半球6例,小脑蚓部2例。肿瘤T1WI呈稍低信号,T2WI及FLAIR呈等或稍高于小脑灰质信号,DWI呈稍高信号;肿瘤内部可见裂隙状或斑片状T1WI低、T2WI高信号;肿瘤周围可见片状或环状水肿。增强扫描10例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均未见蛛网膜下腔种植转移。结论: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以小脑半球多见,可多发,易囊变,增强扫描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较少出现蛛网膜下腔种植转移,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脑炎的病理基础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MRI表现特点及其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深化对病毒性脑炎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证实的病毒性脑炎患者MRI影像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17例均行MRI平扫及FLAIR扫描,其中1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病毒性脑炎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层灰质及大脑皮层下灰质核团.16例为多发病灶,1例为单发.病灶边缘清晰,周边无明显水肿.平扫T_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FLAIR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病变表现多样,2例无明显强化,15例表现为脑表面线样强化,其中6例伴脑实质病变内淡薄斑片状强化,2例呈脑回状强化.结论 MRI能够反映病毒性脑炎的病理表现,对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1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CT及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增进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1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其中4例CT平扫后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其余7例直接行MRI平扫或平扫+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①白血病浸润软脑膜5例,CT表现为脑沟、脑池消失,内可见条状低密度灶,对应MRI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脑回肿胀,D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②脑实质浸润6例,单发肿块2例,余均为多发,MRI表现T1WI低信号,T2WI/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无明显占位效应,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3例合并出血.③硬脑膜受累1例,累及额部板障,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灶,MRI表现为软组织信号灶,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增强检查有助于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表现的认识,以及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髓母细胞瘤MRI表现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成人髓母细胞瘤的术前MRI表现,15例均行头颅常规MR扫描及T1WI增强扫描,3例加做DWI。结果 5例位于后颅窝中线(小脑蚓部3例,四脑室区2例),8例位于小脑半球(左侧3例,右侧5例),2例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区。T1WI病灶呈稍低至等信号,T2WI及FLAIR为稍高至等信号,内可见囊变区,肿瘤实质ADC图为低信号,强化形式多样。术前正确诊断为髓母细胞瘤4例,误诊为室管膜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脑膜瘤和神经鞘瘤各2例,胶质母细胞瘤、淋巴瘤各1例。结论成人髓母细胞瘤少见,发病部位多变和MRI表现缺乏特异性,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脑实质多发结核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脑实质多发结核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脑脊液、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实验及胸水等检查、胸片及抗结核治疗随访确诊的脑实质多发结核瘤的MRI表现,全部病例均行SET1WI、FSE T2WI、Gd-DTPA增强T1WI检查,其中3例采用了FLAIR序列。结果:病灶绝大部分位于灰白质交界区和基底节区,直径多在5~15mm。未成熟结核结节呈长T1、长T2信号,灶周水肿明显,结节性强化。成熟结核结节呈典型的“靶征”,由中心到外周分别为低信号靶心-高信号环-低信号环,灶周水肿较轻,结节状或环形强化。颅内其它结核感染征象有助于诊断。在各扫描序列中T2WI和增强扫描对病灶的显示较佳。结论:脑实质多发结核瘤是颅内结核的一种特殊表现,MRI的特征是多发病灶,并具靶征及环状强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WI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86例脑转移瘤患者的常规MRI(包括50例MRI增强扫描)及DWI资料。结果:脑转移瘤单发30例,多发56例。在MRI上,82例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T2FLAIR呈不均匀高信号;4例病灶内伴出血,T1WI、T2WI呈高低不均匀混合信号。囊实型转移瘤42例,实质型24例,囊型20例。在50例增强扫描中,病灶呈不规则结节状伴环状强化、团块结节状强化、环状强化。在DWI上,转移瘤内部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78例(90.7%),瘤周显示环状高信号带或稍高信号带58例(67.4%),转移瘤呈均匀结节状高信号影4例(4.7%),瘤灶伴出血局部呈低信号或高信号4例(4.7%)。50例增强扫描检出转移瘤132个,而DWI检出109个病灶,检出率为82.6%。结论:脑转移瘤的确诊仍主要依靠MRI增强扫描。DWI检查是其有益的补充,对瘤周带的显示具有一定特征,对转移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颅内原发胶质肉瘤的MRI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胶质肉瘤的MRI影像特征,以及这些影像特征在与颅内其他常见原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4月至2011年4月9例经病理证实的胶质肉瘤患者的MRI影像表现、病理结果及临床表现。患者年龄30~66岁,平均48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9例患者均行常规T1WI、T2WI及增强扫描,部分患者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扫描。结果本组9例胶质肉瘤均发生在幕上。MRI平扫,肿瘤表现为边界清楚、均匀性或囊实性占位,伴有中重度水肿。T1WI上多呈低信号,T2WI上多呈高信号,FLAIR图像上,4例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多为明显环形强化。结论胶质肉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能清晰显示病变,但与颅内其他原发肿瘤鉴别较困难,多序列成像有助于其鉴别诊断及预后的估计,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1.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影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分析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影像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血管母细胞瘤 29例,男 20例,女 9例,所有病例均行MR检查,回顾分析其MR影像表现。结果 12例单发(41. 4% ), 17例多发(58. 6% ),合并颅内血管母细胞瘤 7例。MR平扫时肿瘤表现为等T1 等T2 信号 36个,等和低混杂T1 信号、等和高混杂T2 信号 16个,长T1 长T2 信号 1个。小的肿瘤倾向于等T1 等T2 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显著强化,边界清楚。17例患者中的 21个肿瘤在T2 加权像上可见血管流空信号。27例患者中的 40个肿瘤合并有较长的脊髓空洞或囊肿。结论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常多发或合并颅内血管母细胞瘤,肿瘤结节边界清楚,强化显著以及肿瘤相关的血管流空信号对该肿瘤的诊断最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肺癌的MRI与病理类型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癌病理类型的MRI信号特点。资料与方法 搜集MRI检查并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79例,评估T1WI、T2WI信号均匀性、强度、T2WI的信号形态,与部分病例的病理改变对照,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在MRI表现上各有特点,尤以T2WI的信号形态改变较为明显:鳞癌中部多为低信号、周边较高信号和高低相间紊乱的线条状信号;腺癌为多发的团状高信号,形态多为结节状,边缘征象出现率较高;小细胞癌以杂乱的高信号为主;肺泡癌特征性表现为多发性分布均匀的小点状高信号,这些改变都是以它们各自的组织病理学结构为基础的。结论 肺癌的MRI表现与其各自的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MRI对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RI对卵巢颗粒细胞瘤(GCTO)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20例GC-TO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0例术前MRI诊断正确16例(80%)。MRI平扫主要表现:子宫附件区边界清楚、形态较规整、包膜完整的囊性、囊实性、实性肿块。6例为囊性肿块,其中1例为单一大囊性肿块,多囊性肿块内见厚薄不一分隔,以较厚为主,囊内壁光滑,囊内容物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9例为囊实性肿块,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内有多发大小不等的囊性变,囊内壁光滑;5例为实性肿块,T1WI和T2WI高于同层肌肉信号。合并症:12例子宫增大,内膜增厚,3例合并子宫内膜癌(1例同时合并子宫肌瘤)、3例合并子宫肌瘤。增强扫描20例GCTO患者的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均明显强化。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能清晰显示其合并症,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脑脂肪栓塞的CT和MRI诊断(附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党勇  雷益  李顶夫  冯伟 《放射学实践》2004,19(9):635-637
目的 :分析脑脂肪栓塞 (CFE)的CT和MRI表现 ,以提高对此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对 3例CFE患者的临床及CT和MR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例CFE患者CT检查均为阴性 ,MRI示双侧额叶皮层下脑白质区、基底节、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区多发散在点状异常信号影 ,1例T1WI表现为低信号 ,2例未见异常 ,3例T2 WI均表现为点状较高信号 ,DWI上 3例均有点状高信号。结论 :有近期骨折病史者 ,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要想到CFE的可能 ,应早期行颅脑MRI检查 ,常规选择T1WI、T2 WI和DWI多种序列成像技术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15.
脑结核瘤的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颅内结核的磁共振表现。材料与方法 对12例脑结核瘤MRI表现及Gd-DTPA强化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T1WI和T2WI信号强度与正常脑灰质进行比较。结果 3例粟粒样脑结核瘤呈脑内散在的多发等或略长T1、长T2信号,结节样均匀强化或伴有少量小环状强化。9例31个成熟结核瘤由环壁和坏死的核心两部分组成,环壁呈等T1、短T2信号(5个病灶)和等或略长T1、等或略长T2信号(26个病灶),单环或花簇状环状强化;14个未成熟结核瘤呈结节样等或略长T1、长T2信号,均匀强化。成熟结核瘤的核心部分因组织病理学的差异可有多种信号。颅内结核瘤以1个主灶伴多个小灶为其主要表现形式(77.8%,7/9)。结论 T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轻度不均匀等或略低信号,不均匀单环或花簇环状强化是结核的主要MRI表现。而病灶的多发性符合脑结核系血行播散所致的发病机理,对确立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肾脏与肾脏周围占位性病变的MRI信号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1例肾与肾周占位病变患者均经PHILIP 1.0NT型MR机行常规横断面T_1WI和T_2WI检查,加扫冠状位T_1W及冠状位T_2W压脂,MRI诊断结果经病理证实。结果:神经母细胞瘤1例,病灶呈长T_1,长T_2信号,内有坏死、囊变、出血;肾透明细胞癌3例,病灶呈等T_1、等T_2信号,有假包膜征;血管肌脂肪瘤2例,病灶呈短T_1长T_2信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病灶呈稍长T_1、长T_2信号,形态不规则或分叶状;肾血管瘤14例,病灶呈长T_1、长T_2信号,分叶状。结论:肾与肾周占位病变MRI检查具有特异性,MRI信号反映了占位病变的组织成分,从而可准确显示病变部位,并能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脑播散的MRI表现,评价MRI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证实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因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经检查发现合并脑内多发播散灶的MRI表现。结果 10例中,8例MRI表现为脑内多发肿块,其内蜂房状或筛孔状密集的细小囊泡影,T1WI病灶信号略高于脑实质,T2WI呈明显低信号,增强扫描周边见环状强化,其内强化浅淡,并见细小针孔状不强化区。另2例MRI表现为囊泡较大,且数十个聚集呈葡萄串状,囊壁T1WI略高于脑实质,T2WI呈明显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其内囊液不强化。结论脑内病灶多分布在双侧大脑半球,尤其是大脑中动脉血供区的大脑半球后部。MRI不仅能明确病变部位和形态特点,而且病灶囊壁及基质在T2WI具有典型低信号特征,是诊断肝泡状棘球蚴病脑转移的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脊髓多发硬化与特发急性横贯性脊髓炎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多发硬化(MS)和特发急性横贯性脊髓炎(IATM)的MRI特点及鉴别诊断的可能性。方法:对比分析了16例MS和7例IATM的临床表现和MRI特点。MR基本扫描序列为SE序列T1WI、T2WI矢状位和T2WI轴位,7例行Gd-DT-PA强化。结果:16例MS脑脊液寡克隆带阳性8例,7例IATM病前发烧3例,余临床表现相似。两者MR信号特点相似,均为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但MS表现病灶多发(93%)、长度不超过2个椎体(88%),主要分布在白质区(93%)的特点,而IATM以病灶单发(57%)、长度大于2个椎体(71%)、全脊髓分布或灰质分布为主(71%)。结论:MRI对脊髓MS和IAT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综合分析MR表现、临床特点、脑脊液检查等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缺血性中风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扩散加权成像 (DWI)技术在急性脑缺血性中风 (AIS)急诊MR检查中的价值和对急诊MR诊断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86例AIS急诊MR检查资料 ,将距症状发作 1 0h内进行急诊MR检查者定为A组 ,1 0h后急诊MR检查者定为B组。利用双盲法 ,对DWI和TSET2 WI、FLAIRT2 WI、SET1 WI所见作对照分析。结果 A组 ,TSET2 WI+FLAIRT2 WI+SET1 WI对AIS新梗死灶显示能力为DWI的 32 .98% ,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B组 ,TSET2 WI+FLAIRT2 WI+SET1 WI与DWI具有相同的显示能力。AIS新梗死灶DWI呈高信号 ,ADC图呈低信号。结论 DWI能早期、超早期诊断AIS ,降低错、漏诊率 ,提高AIS常规急诊MR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20.
骨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骨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例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X线、CT及MR表现。结果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13例 ,继发性 7例 ;B细胞源性 18例 ,T细胞源性 1例 ,组织细胞性 1例。 14例侵犯单骨 ,6例侵犯多骨 ,共侵犯 2 9个骨骼 ,其中骨盆 10例次 ( 10 / 2 9) ,股骨 6例次 ( 6/ 2 9) ,脊柱6例次 ( 6/ 2 9)。X线及CT表现为溶骨型 6例 ,浸润型 4例 ,硬化型 1例 ,混合型 7例 ,囊状膨胀型 2例。 6例MRI检查 4例呈长T1、长T2 信号 ,1例呈中等混杂T1、长T2 信号 ,1例呈等T1、混杂T2 信号 ,增强后均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骨皮质广泛破坏及中断 8例 ,筛孔样破坏 4例 ,皮质完整 8例。全部有软组织肿块 ,14例呈环形 ,包绕病骨生长 ,并超越骨病变的范围 ,3例呈梭形 ,3例呈局限性。 7例有骨膜反应 ,5例合并病理性骨折。结论 :本病最常发生于骨盆、股骨及脊柱 ,多侵犯单骨 ,亦可多骨发病 ,常表现为浸润性、溶骨性及混合性骨破坏。骨破坏范围广泛 ,骨皮质破坏较轻或完整 ,巨大软组织肿块 ,并包绕病骨周围生长是其影像学特点 ,可能与肿瘤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 ,后者可控制广泛的破骨活性。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和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