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急诊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大咯血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肺癌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14例肺癌大咯血的患者,全部病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首先明确出血的部位及范围,然后进行支气管动脉内栓入明胶海棉颗粒。结果完全止血10例(71.4%),不完全止血2例(14.2%),无效1例(7.1%),总有效率92.8%,随访6~8个月,3例复发出血(2例死亡),所有患者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成为治疗肺癌大咯血,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止血迅速、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前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大咯血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40例在BAE前进行CTA检查的大咯血患者,对咯血责任血管进行分析,然后将检查结果与BAE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相对比。结果大咯血常见病因为支气管扩张、肺癌、肺结核;CTA与DSA共检出69支咯血责任血管,CTA检出64支,检出率92.75%;CTA与DSA同时检出63支咯血责任血管,符合率鳃.43%;DSA检出10例支气管动脉一肺动静脉瘘,CTA不能检出。对于咯血责任血管的起源检出,在支气管动脉系统及肺动脉系统符合率高。结论CTA不仅具有CT增强的诊断功能,有助于临床和介入医生对因治疗,还能为BAE治疗提供咯血责任血管的起源及走行,提供准确定位,减少术中时间和辐射剂量,可作为术前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介入治疗的支气管造影与栓塞对不同的肺部疾病所引起的大咯血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59例病人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病变部位或出血动脉后,采用永久性栓塞剂灭菌真丝线段或/和金属钢圈,经支气管动脉或/和肋间动脉行拴塞术。结果59例病人有31例咯血立即停止,即时止血率达52.5%,21例咯血在1周内渐止,4例病人咯血次数及咯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介入治疗近期有效率达88.14%(52/59)。在1~4年的随访中,良恶性病变3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6.45%(2/31)、42.86%(12/28),1年内复发率分别为78.57%(22/28),9.68%(3/31)。结论介入治疗对肺部大咯血近期疗效确切,但远期疗效与疾病的性质,血供情况,病灶大小及栓塞剂的选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黄海  张大忠  殷建林  张富强  刘海日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2):1982-1982,1984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DSA造影技术问题。方法使用SIEMENS ANGIOSTAR PLUS数字减影系统,58例患者,其中支气管肺癌20例,38例为炎症或结核大咯血,均实施支气管动脉DSA造影和介入治疗。结果 58例造影所见,42例右侧支气管动脉全部与肋间动脉共干,16例左侧支气管动脉,5例与右侧支气管动脉共干,11例单独起源于降主动脉侧壁。结论支气管动脉DSA造影技术对肺部疾病的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肺双途径栓塞治疗肺动脉假性动脉瘤(pulmonary artery pseudoaneurysms,PAPs)伴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经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ve angiography,DSA)证实为PAPs伴大咯血的15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相关影像学表现、介入治疗技术和临床止血成功情况,随访1年内咯血复发状况.结果 共发现15个PAPs,肺CTA发现14个,血管造影发现1个.术中仅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6个,仅肺动脉造影发现4个,支气管动脉及肺动脉造影均发现4个,1个体肺动脉造影均未发现.介入栓塞术后咯血有效止血14例,1例患者术中因大咯血窒息导致死亡.患者随访12个月,其中1例患者术后2周复发大咯血行外科切除术;1例咯血术后3个月余复发,再次行介入栓塞后咯血停止.结论 经体肺双途径栓塞治疗肺结核患者PAPs伴大咯血的临床疗效确切,方法可行,但仍有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表现与脑血管造影(DSA)脑血管异常改变的关系。方法经初步筛选后,对临床表现为TIA的5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5例患者均有与临床表现对应的血管异常改变。结论TIA患者经相应无创性血管检查,明确有血管狭窄或动脉斑块形成者,应尽早行DSA,找到其可能病因,针对病因给予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SBAE)治疗大咯血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动脉穿刺放入导管,对42例大咯血或长期反复咯血患者行DSA确定出血血管,然后对病变血管进行栓塞。共栓塞病变血管55支。结果 栓塞治疗24h内,42例中的40例(95.24%)被成功止血。随访6~72个月,仪3例肺癌与2例肺结核患者偶有痰中带血。所有病例未发生严重的栓塞相关并发症。结论S BAE治疗大咯血是一种高效、安全、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6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针对符合介入治疗适应征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分析诊断结果及介入治疗情况。结果 56例患者中,60支血管发生病变,其中包括大脑中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各7支;血管闭塞5支,椎基底动脉8支,33支颈总动脉病变,47例符合介入治疗适应征,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行造影检查,可见47例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检查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均经对症处理后即恢复。结论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DSA造影进行检查诊断,可明确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情况,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大咯血责任血管的来源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安令性。方法对46例急性大咯血患者进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及相关动脉造影,寻找到咯血的责任血管,对其用明胶海绵(GS)、海藻酸钠微球(KMG)、聚乙烯醇(PVA)、弹簧圈等材料进行栓塞。结果所有患者经动脉栓塞后全部即时止血,术后24h内无活动性出血41例,1例再次明显咯血经手术切除右上肺陈旧性病灶止血,4例少量咯血经内科保守治疗而止血。结论急性大咯血的责任血管来源较为复杂,除主要来源于支气管动脉外,还有相当的病例来源于其他动脉血管,如肋间动脉、隔下动脉、内乳动脉、腋动脉、甲颈干动脉等。急性大咯血血管内栓塞治疗是快速有效的、安全的。对急性大咯血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而又无法耐受外科手术者,应及时行咯血责任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急性大咯血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急性大咯血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余建明冯敢生曾军徐才元作者单位:430022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我院1989年10月~1995年8月对40例药物不能控制而无手术指征的急性大咯血患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栓塞治疗,现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部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大咯血出血源动脉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15例多支血管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MS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结果 15例患者MSCTA共显示33条供血动脉,包括支气管动脉18条、肋间动脉12条胸廓内动脉2条、膈动脉1条。DSA检查仅比MSCTA检查多发现1条支气管动脉。结论 MSCTA用于判断大咯血出血源血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SA介入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3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进行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以及肠系膜下动脉DSA造影,并选择性的实行靶血管栓塞介入治疗。结果 30例中造影剂外溢者20例,血管异常者10例。20例造影阳性的患者在经过栓塞介入治疗后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情况得到缓解,并经过随访发现栓塞后无复发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DSA造影以及栓塞介入治疗对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且选择好的靶血管以及栓塞剂进行栓塞治疗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术前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动脉栓塞术(TAE)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大咯血行TAE治疗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CTA检查分析咯血,供血动脉的起源及数目,与TAE术中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比,并指导TAE治疗。结果 39例患者TAE术中,经DSA检查共发现78支咯血动脉,均成功栓塞,以DSA结果为"金标准",术前CTA共发现73支可疑咯血动脉,检出总准确率为93.6%(73/78),TAE术前CTA的检出结果与术中DSA表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P0.05,Kappa值为0.92),且其可能清晰显示异常动脉起源、开口位置、供血支气管动脉走形、内径、及远端异常分支的情况等;术前CTA可指导TAE术中导管选择,35例患者经术前CTA指导,一次性勾选目标血管成功;术后所有患者咯血即刻停止,随访1年,4例患者再次大咯血,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术前CTA可直观、无创提供咯血供血动脉的起源及数目,可指导TAE手术,降低漏栓及复发咯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7例大咯血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包括支气管扩张5例、肺癌10例和肺结核12例。采用明胶海绵和聚乙烯醇(PVA)颗粒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27例患者出血明显减少;2例患者1周后再次出现大咯血,治疗失败;治疗有效率为92.6%(25/27)。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急性大咯血安全、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常规血管造影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崭新血管造影技术。近年来,由于肝肿瘤的介入性放射学治疗的广泛开展,对肝脏血管造影的兴趣大为增加,DSA已成为肝脏疾病和介入放射学处理的常规手段。目前,肝脏DSA主要用于肝肿瘤的诊断及介入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术后评价以及Budd-Chiari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前交通支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5例手术治疗的前交通支动脉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术前直接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并手术26例,术前直接由3D-CTA检查确诊并手术51例,8例术前同时行DSA+3D-CTA检查并手术。67例术后复查3D.CTA,9例术后复查DSA。结果术前首先行3D—CTA检查的57例中,51例确诊并均经手术证实,6例3D-CTA检查结果阴性而补充DSA检查结果阳性。术前首先行DSA检查的28例中,26例确诊并均经手术证实,2例DSA检查结果阴性而补充3D-CTA检查结果阳性,所有动脉瘤均经显微手术夹闭,翼点入路73例,纵裂入路12例,疗效满意。结论3D-CTA可以作为前交通支动脉瘤的首选筛查手段,不但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帮助,还可以作为术后常规复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62例。采用Philips FD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所有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DSA影像资料,研究DSA检查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个体参数合理的选择体位、仔细计算角度、高压注射参数以及图像后处理,可准确对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部位、破口以及真假腔内血流的差别、周围相邻血管进行成像。结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选择正确、合理的DSA成像参数,可对复杂的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破口准确成像,有效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对增加超选择性插管成功率及降低手术用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肺动脉(PA)联合支气管动脉(BA)一次性造影对咯血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1例咯血患者一次性注射照影剂,采用16排螺旋CT机先行CT肺动脉造影(CTPA),后行CT支气管造影(CTBA),处理图像后,阅读薄层轴位与重组图像判断PA与BA的变化,将CTPA联合CTBA扫描结果与DSA及活检结果比较。结果 31例患者中CTPA检出PA异常8例,4例肺栓塞、2例右下肺PA阻塞、PA畸形与PA平滑肌肉瘤各1例。CTBA共检出异常动脉72支,其中33支右侧异常,36支左侧异常,3支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异常。CTBA诊断出11例BA增粗,10例支气管扩张,2例炎性病灶伴空洞。CTPA联合CTBA检出的异常血管、异常血管起源、病因与DSA、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39%、100.00%、90.32%。结论 CTPA联合CTBA一次性造影可清晰显示PA及BA病变、起源、走形等,可准确判断出咯血病变动脉及病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状况中的差异。方法对74例TIA患者行CTA及DSA检查,观察两种不同检查方法下患者脑血管异常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中,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中,DSA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CTA高(P〈0.05);两种方法检查血管狭窄程度效果的比较,DSA优于CTA(P〈0.05);但CTA检查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SA(分别为P〈0.01和P〈0.05),且检查费用明显较DSA低。结论 CTA可作为评估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脑血管状况的初筛方法,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脑血管状况的评估仍首选DSA。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3.0 T 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辅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治疗布加综合征(B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BCS患者,接受3.0 T MRV检查,并在此成像指导下行DSA下介入治疗。结果 MRV检查下腔静脉闭塞端危险交通支和闭塞端形态显示率分别为7.5%和25.0%,显著低于DSA检查的40.0%和60.0%(P<0.05),对肝静脉各支(右、中、左)和副肝静脉显示率分别为95.0%、80.0%、75.0%和52.5%,显著高于DSA检查的40.0%、35.0%、30.0%和17.5%(P<0.05),对下腔静脉节段狭窄、下腔静脉闭塞、下腔静脉膜性带孔和血栓显示率与DSA造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其中21例(17.5%)经股静脉入路,63例(52.5%)经右股静脉和右颈内静脉双向入路,3例(2.5%)经皮肝穿刺肝静脉联合颈内静脉双入路,33例(27.5%)经右颈内静脉入路。结论 采用3.0 T MRV检查能清晰地显示BCS患者血管阻塞情况,弥补DSA造影的不足,对介入诊疗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