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意识障碍、侵入操作、大面积脑梗死及吞咽困难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病死率显著增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是病情加重及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积极控制肺部感染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率.  相似文献   

2.
陈艳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9):1595-159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方法分析4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统计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患者年龄≥65岁、住院时间>3周,有脑卒中、慢性肺病史,意识障碍和吞咽困难,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等均为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积极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并对其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及预防和控制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317例,对其进行病原学及其耐药性检测。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患高血压和糖尿病,侵入性操作及意识功能障碍、低蛋白血症、住院时间等信息,进行单因素分析(χ~2检验),P<0.05为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317例急性脑梗死肺部感染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33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28株,占67.45%;革兰阳性菌85株,占25.15%;真菌25株,占7.40%。G^-菌中的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较高,分别占21.01%、18.05%和13.02%,其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70.42%~95.77%,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为2.82%~9.09%。G^+菌中的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1.54%和10.95%,其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35.90%~100.00%,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呋喃妥因、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真菌中的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分别占4.14%和2.07%,其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为28.57%~42.86%,对制霉菌素、氟胞嘧啶耐药率为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患糖尿病、侵入性操作、意识功能障碍、低蛋白血症、住院时间是急性脑梗互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与年龄、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意识功能障碍、低蛋白血症、住院时间等因素有关,感染病原菌菌谱广泛且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因此,开展病原学检查及其耐药性检测并消除相关感染危险因素,对于控制或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及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冯泉  叶国辉  陈景红 《内科》2014,(3):314-316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有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31例和非肺部感染组79例。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球麻痹、意识障碍、心脏病病史、肺部疾病病史是老年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球麻痹、意识障碍、心脏病病史、肺部疾病病史是老年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球麻痹、意识障碍、心脏病病史、肺部疾病病史是老年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才能减少发生肺部感染的几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试验研究时段为2017年7月-2019年7月,将我院收治的35例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综合护理应用于17例观察组,常规护理应用于1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及角色功能评分更低,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比较对照组33.33%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5.88%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重症脑梗死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重症脑梗死患者72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肺部感染情况并分析危险因素。结果①共发生肺部感染90例,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2.50%;②不同年龄、有创操作、糖尿病史、气道慢性疾病史、血浆白蛋白水平、广谱抗生素使用情况、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吸烟史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差异;③高龄、有创操作、糖尿病史、气道慢性疾病史、低蛋白血症、应用广谱抗生素、应用糖皮质激素、长期吸烟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885、3.611、3.284、2.592、3.705、3.186、2.904、2.862,P值均〈0.05);④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抗生素治疗,患者肺部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胸片征象消失时间为(6.34±0.75)d,肺部哕音消失时间为(4.85±0.65)d。结论老年重症脑梗死发生肺部感染与年龄、有创操作、糖尿病史、气道慢性疾病史、低蛋白血症、应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长期吸烟史密切相关,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抗生素治疗能够取得积极疗效。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是我国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往往需长期住院治疗,在此期间极易合并医院感染,一旦并发肺部感染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且明显增加患者的病死率[1].因此探讨其引起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极为重要.本研究对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预防和控制脑梗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酸药对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和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的影响,及抑酸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350例,年龄大于18岁,均经头颅MR检查明确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所有患者均于发病48 h内入院,且入院前无发热、咳痰等肺部感染临床症状,血白细胞无明显升高或降低,肺部影像学无新发改变,且无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表现;根据入院后是否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类抑酸药,将其分为使用抑酸药组及非使用抑酸药组,均衡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冠心病、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肺部疾病、高血压、慢性胃部疾病史等组间因素后,分析有无抑酸药物使用对急性脑梗死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率的影响,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抑酸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结果 350例患者平均年龄72.3岁,其中男性210例占60%,女性140例占40%;抑酸药组男性92例,女性68例,占45.7%,平均年龄73.5岁;非抑酸药组男性118例,女性72例,占54.3%,平均年龄71.2岁;350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94例,总的肺部感染率为26.8%,其中男性67例占71.3%,女性27例占28.7%;使用抑酸药组发生肺部感染56例,感染率35.0%,非抑酸药组肺部感染38例,感染率20.0%,两组间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意识障碍患者中有63例发生肺部感染,占意识障碍总人数的66.3%;吞咽困难无意识障碍患者中有28例发生肺部感染,占吞咽困难总人数的44.5%;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共81例,发生率为23.1%,其中抑酸药组29例,非抑酸药组52例,两组间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共53例有慢性胃部疾病史,其中抑酸药组25例,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5例,非抑酸药组28例,有13例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性使用抑酸药会明显增加卒中后肺部感染的发生,使用抑酸药组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率低于未用药组,提示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评估后再确定是否预防性使用抑酸药,方可得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梗死后吞咽障碍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特点。 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58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为对象,统计患者入院治疗1个月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依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22例和未感染组36例。采集肺部感染患者痰液样本并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点。对比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 结果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37.93%(22/58)。22例发生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出35株菌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分别占病原菌总株数的51.43%、37.14%、11.43%,耐药率分别为38.89%、38.46%、25.00%。感染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意识障碍占比、气管插管占比、使用呼吸机占比、重度脑梗死占比、WBC及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分则显著低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重度脑梗死、GUSS评分、WBC、NIHSS评分均为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OR=3.377、2.793、3.904,P<0.05)。 结论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脑梗死、GUSS评分、WBC、NIHSS评分均为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黄玲 《内科》2009,4(6):900-900
肺部感染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脑血管病病死率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讨其临床特点,笔者对我院在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306例脑梗死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的5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脑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可能的原因。方法分析297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可能的原因分组分析。结果年龄、饮水试验、意识状态、气管插管、慢性肺病、留置胃管组间差异显著,均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饮水呛咳、意识障碍、气管插管、慢性肺病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意识障碍、饮水呛咳、高龄、气管插管、慢性肺病是脑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瘦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14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入院,分别在入院后第1、3、7天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动态检测血清瘦素水平,采用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ESS)评价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同时检测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老年脑梗死组血清瘦素水平在发病后第1、3、7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ESS评分与血清瘦素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43,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存在高瘦素血症和瘦素抵抗,瘦素水平增高是老年脑梗死的危险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尿潴留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尿潴留的病例并与同期无尿潴留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比。结果机体应激反应、排尿高级中枢受损、心理因素、药物不良作用、尿道因素是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尿潴留的主要原因。结论了解急性脑梗死合并尿潴留的原因及防治,对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及改善脑梗死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临床检测与预后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5例患有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磁共振成像和头颅 CT 确诊,并同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5例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者69例,异常率为65.7%。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57例,心电图异常36例(63.2%);脑出血患者48例,心电图异常33例(68.8%)。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 T 波改变、ST-T 改变、心律失常、QT 间期延长、明显 U 波、异常 Q 波等,且与病变部位有关。丘脑发生病变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发生病变的患者。在36例心电图正常患者中,死亡2例(5.6%);在69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死亡9例(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意识障碍患者68例,心电图异常33例(48.5%);存在意识障碍患者37例,心电图异常31例(83.8%),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心电图异常率,并且异常类型较多。心电图变化可作为初步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 I)患者的临床预测因子,提供AC I预测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收集302例AC 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和生化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病、肺部感染、白细胞、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空腹血糖、尿酸(UA)、D-二聚体(D-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为AC I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或〈0.01)。结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肺部感染,以及收缩压、UA、D-D、hs-CRP、Hcy、Lp(a)变化,是AC I患者的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Our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and edaravone on cerebral hemodynamics and T lymphocyte level in patients harbori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There involved a total of 118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from November 2017 to May 2019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59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and the control group (59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of alteplase). The clinical effect, neurological function, cerebral hemodynamic index, T lymphocyte level, oxygen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level and oxidative stress index of the 2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Before the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eurological function, cerebral hemodynamic indexes, T-lymphocyte level, oxygen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level and oxidative stress indexes between the 2 groups (P > .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cerebral hemodynamic indexes, T-lymphocyte level, oxygen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level and oxidative stress indexes of the 2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addi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exerted greater beneficial effect in terms of the clinical effect, neurologic function, cerebral hemodynamic index, T lymphocyte level, oxygen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level and oxidative stress index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5).Th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and edaravone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hich also provides better results in terms of improv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and might be an alternative option for clinic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予疏血通注射液4ml~6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对照组予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两组疗程均为15天。进行治疗前后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63.16%,总有效率为84.21%;对照组显效率为41.67%,总有效率为69.4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在血液流变学各参数指标改善效果方面,治疗组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接受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后血清血清脑梗死相关miRNAs水平波动情况。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0例ACI患者,均为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于与我科住院治疗患者,随机等份分为低剂量组(n=30)、高剂量组(n=30)和对照组(n=30)。所有患者于入组前(T0)和治疗后3个月(T1)两个时间点检测血清miR-182和miR-497水平,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结果:T1时,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血清miR-182明显高于对照组(低剂量组:266.4±25.4fmol/L,高剂量组:302.4±31.9 fmol/L vs. 对照组:156.9±11.7 fmol/L,P<0.05),而miR-497明显低于对照组(低剂量组:311.7±34.5fmol/L,高剂量组:190.8±26.1 fmol/L vs. 对照组:412.5±54.1 fmol/L,P<0.05),同时高剂量组患者T1时miR-182升高和miR-497降低幅度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NIHSS与△miR-182呈负相关(r=-0.669,P<0.05),T1-Barthel评分与T1-miR-182(r=0.612,P<0.05)和△miR-182(r=0.663,P<0.05)呈正相关,与T1-miR-497(r=-0.623,P<0.05)和△miR-497(r=-0.681,P<0.05)呈负相关。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与△miR-182呈正相关(r=0.612,P<0.05),与△miR-497呈负相关(r=-0.675,P<0.05),而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的相关性更加密切(rmiR-182=0.612,rmiR-497=-0.675,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后可明显调节ACI患者miR-182和miR-497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改变,神经恢复相关miR-182和miR-497可能参与他汀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强 《山东医药》2011,51(25):6-8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 I)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136例AC I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易损及斑块稳定各68例,两者均随机抽取34例分别给予小剂量(小剂量组)和大剂量(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周检测患者的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7(IL-17)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结果治疗后,两组LDL-C、TG、TC、hs-CRP、IL-17和MMP-9均下降,大剂量组均低于小剂量组(P〈0.05或〈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迅速降低AC I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提高易损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