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结节病肺部改变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结节病肺部改变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节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结节69例(76.7%),主要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37例(41.1%),团块影31例(34.4%),磨玻璃影39例(43.3%),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0例(33.3%),小叶间隔线58例(64.4%),纤维化17例(18.9%),包括支气管变形8例(8.9%)、条索影5例(5.6%)、蜂窝影4例(4.4%),空气潴留3例(3.3%),支气管狭窄8例(8.9%),胸膜改变42例(46.7%),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76例(84.4%)。2种及2种以上肺部病变并存83例(92.2%),肺部病变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76例(84.4%)。结节、团块、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治疗后随访吸收好转例数分别为25例(25/30)、9例(9/15)、11例(11/16),10例(10/12);小叶间隔线、支气管变形、条索影、蜂窝影吸收好转例数分别为10例(10/22)、0例(0/4)、1例(1/3),0例(0/2)。结论结节病肺部CT表现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特征性,同时结合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改变,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肺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特别是结节病CT强化后的特征性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及临床治疗符合诊断标准的21例肺部结节病的CT表现。结果 21例结节病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20例,肺内病变18例,其中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及胸膜下肺结节13例,5例有磨玻璃影。结论双肺门对称性淋巴结增大、纵隔淋巴结增大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影为结节病的特征性表现。需与胸内恶性淋巴瘤、结核及胸部转移瘤的鉴别,可以从纵隔淋巴结的好发部位,强化方式等方面进行鉴别;另外结节病对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病理证实或临床治疗观察符合诊断标准的26例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结果:26例结节病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23例(88.5%),其中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30.7%),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肺内病变15例(57.7%),仅见肺部浸润性改变而无淋巴结肿大1例(3.8%),肺纤维性改变2例(7.7%)。肺内主要表现为结节影15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7例,小叶间隔增厚4例,实变影1例,磨玻璃影1例。结论: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影是胸部结节病的特征性表现;不典型者需密切结合临床检查及治疗后随访。 相似文献
4.
胸内结节病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分析胸内结节病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节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表现。结果:胸内淋巴结肿大22例,其中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均肿大16例,仅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仅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内乳淋巴结肿大1例;淋巴结钙化2例。17例行增强扫描,其中12例呈中等以上均匀强化,2例囊变,2例呈环行强化,1例无强化。24例中既有胸内淋巴结肿大同时发现肺部浸润改变19例,结节15例,其中小结节12例,大结节3例;结节大小、多种分布形式同时存在的2例;团块5例;毛玻璃影3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10例;小叶间隔线影11例;支气管狭窄4例;胸膜结节、增厚及胸腔积液各1例。结论:胸内结节病是结节病的局部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形态多样,CT检查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尤其对肺实质病变的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临床观察疗效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部结节病(sarcoidosis)的多排螺旋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36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 36例结节病患者中,仅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6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肺内浸润者25例,仅见肺内浸润无淋巴结肿大者5例;肺内表现:肺内小结节沿支气管血管束及胸膜下分布者19例,小叶间隔不规则增厚者16例,实变影17例,"磨玻璃影"3例,蜂窝变10例。淋巴结表现:双肺门、上纵隔右下气管旁、气管隆突下分布多见,平扫CT值均匀,增强扫描呈中度以上明显强化。结论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不规则结节影是肺部结节病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对该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部结节病结节星系征的CT影像学特征及治疗后改变。方法搜集并分析170例胸部结节病的CT影像,选取有结节星系征影像学表现的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结节星系征共计病灶41个,右肺上叶9个(21.9%),中叶8个(19.5%),下叶5个(12.2%);左肺上叶8个(19.5%),左肺上叶舌段7个(17.1%),左肺下叶4个(9.7%)。所有结节星系征均为多发病变,未发现有孤立单发病变。直径1~2 cm的结节21个(51.2%),2~3 cm结节17个(41.5%),>3 cm者3个(7.3%)。15例结节星系征均合并肺内其他改变。合并胸内淋巴结增大12例(80%)。15例结节星系征41个病灶治疗后随访动态CT改变:完全吸收9个,部分吸收24个,无变化6个,进展2个。结论胸部结节病结节星系征CT表现是指肺内的由许多小结节融合的大结节,周围有众多的小结节样的卫星灶围绕,伴向中心融合趋势,其形态特征如同星系中数以万计的小星星聚集在一起围绕着大行星,是胸部结节病很有价值的影像学表现,治疗后吸收好转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治疗和病理证实的15例胸部结节病的CT征象。结果:15例均有胸部淋巴结增大,其中9例为纵隔和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4例为纵隔和单侧肺门淋巴结增大,2例仅出现纵隔淋巴结增大。伴肺实质异常11例,主要表现为肺内微小结节(8例)及肺磨玻璃样改变(2例),肺间质纤维化1例。结论:CT是诊断胸内结节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胸部结节病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并在治疗前后都进行CT扫描的23例胸部结节病的CT征象。结果:21例有广泛的纵隔和对称性肺门肿大的淋巴结,增大的淋巴结内部密度均匀,边缘相对清楚,无浸润性改变,增强扫描淋巴结均匀强化;9例见增大的淋巴结使周围支气管受压、移位。肺实质异常15例(其中13例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主要表现为沿淋巴管分布的微小结节,多分布在肺门旁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和小叶间隔;肺问质纤维化2例。结论:CT对胸内结节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导致胸部结节病初诊困难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胸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 ,探讨造成结节病初诊困难的原因。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7例胸部结节病临床资料及其影像学 (X线平片及CT)表现。其中有 32例初诊为其他疾病 ,但需进一步检查除外结节病。结果 5 7例均可见胸部淋巴结增大 ,其中 4 2例纵隔、双侧肺门淋巴结均增大 ;8例纵隔、单侧淋巴结增大 ;7例仅见纵隔淋巴结增大。 36例出现肺部病变 (包括 2 6例肺内多发结节 ,8例斑片状阴影 ,2例肺纤维化 ) ;4例胸膜病变。结论 结节病的胸部影像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肺部病变及不典型胸部淋巴结增大是导致结节病初诊困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结节病18F-FDG PET/CT的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行PET/CT检查的11例结节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结节病的正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11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5例)和随访证实(6例)的结节病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资料总结,根据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图像特征,结合病灶累及部位、分布特点、大小、标准摄取值(SUV)特点及误诊比例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淋巴结累及者共11例:其中纵隔及双肺门淋巴结累及者11例,锁骨上窝淋巴结累及者8例,腹膜后淋巴结累及者8例,盆腔淋巴结累及者3例.(2)结外脏器累及者共7例:包括肺内结节及片状阴影4例,肝累及2例,腮腺及颞肌累及1例,双侧髂骨和骶骨累及1例.(3)病灶大小:最大直径1.0~4.6 cm之间 病灶密度:CT平扫示病变淋巴结密度30~40 HU之间,肺内病灶呈淡薄密度影 肝内病灶呈等或稍低密度影.代谢情况:所有病灶代谢均明显增高者6例 部分病灶代谢明显增高、部分轻中度增高者2例 代谢均轻中度增高者3例.(4)PET/CT正确诊断6例 误诊5例,其中误诊为恶性淋巴瘤4例、肺癌1例.结论 18FFDG PET/CT可灵敏、准确地反映结节病的全身病灶分布范围和病灶活性,但部分病例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尤其是恶性淋巴瘤.根据PET/CT影像特点并结合临床能提高结节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患者临床及CT资料,总结其CT特征,并对术前诊断错误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5例PSH,术前CT正确诊断10例,误诊为肺癌6例、结核球1例、炎性假瘤1例、孤立性纤维瘤2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另4例考虑良性病变,性质不明.肿瘤位于左肺17例,其中上叶9例、下叶8例;右肺8例,其中上叶3例、中叶5例;中央型8例,周围型17例.病灶大小0.8 cm×0.8 cm~4.8 cm ×3.7 cm,平均约2.7 cm ×2.3 cm.24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楚,11例浅分叶;1例为不规则肿块,边界尚清.CT平扫密度均匀18例,7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7例不均匀强化,中央轻度强化区,边缘明显强化;18例均匀明显强化,净强化值30~80HU,平均52.3 HU.9例病灶内或边缘可见钙化.血管贴边征10例,空气新月征2例,尾征4例,肺动脉为主征3例,血管集中征2例,胸膜牵拉凹陷1例,长毛刺1例,棘状突起1例.结论 PSH表现具有一定CT特征(血管贴边征,空气新月征,尾征等),仔细多平面观察及增强扫描可以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周围型肺癌的 CT 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了进一步认识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方法:本组病例采用东芝600HQCT机,对直径≤3cm的32例周围型小肺癌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作CT表现分析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认为周围型小肺癌主要有四种CT表现:1、小肿瘤结节边缘呈深分叶状,系肿瘤多核发病所致;2、肿瘤结节内空气支气管征;3、肿瘤结节外侧兔耳征;4、肿瘤结节与肺门血管连接。结论:以上任何一种表现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肺动脉栓塞的螺旋CT肺动脉造影征象、分型及演变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观察肺动脉栓塞(PE)的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征象及其演变,探讨CTPA区分急、慢性PE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计1241支PE患者的CTPA资料。CTPA征象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根据直接征象即肺动脉内充盈缺损的形态,分为急性(aPE)、慢性(cPE)和慢性合并急性(c aPE)3类,并与临床标准对照。28例行治疗后CTPA复查。结果: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117支(9.43%),锐角附壁型226支(18.21%),钝角附壁型576支(46.41%),完全闭塞型215支(17.32%);管腔突然狭窄93支(7.49%),腔内网状改变14支(1.13%)。CTPA诊断aPE、cPE及c aPE分别为34例(49.28%)、29例(42.03%)和6例(8.69%),65例(94.20%)与临床分型一致。间接征象包括主肺动脉和/或右侧叶间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肺少血”征、肺梗死、右室增大伴或不伴室问隔偏移、“马赛克”征,支气管动脉扩张。治疗后CTPA上肺动脉显示率显著提高,栓塞支数明显减少,aPE变化更明显。结论:螺旋CTPA能够清楚显示PE的征象及其演变,根据直接征象能较准确地对PE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部毛霉菌病CT表现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穿刺活检或痰培养证实的9例肺部毛霉菌患者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病变的形态、分布、密度。结果 (1)9例中"反晕征"表现3例(33.3%),"分隔征"表现5例(55.6%),"楔形实变坏死征"表现6例(66.7%),"晕征"表现4例(44.4%),"空气新月征"表现1例(11.1%),合并2种或2种以上征象6例(66.7%)。(2)9例中,有糖尿病史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肺结核、慢性肾功能不全、不明原因多年肺部空洞病史、慢性肺部感染各1例。结论免疫功能不全患者,肺部CT出现"反晕征"、"分隔征"或"楔形实变坏死征"时,应注意毛霉菌病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患者的MSCT征象。结果 9例患者中,7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病灶大小为1.2 cm×1.3 cm~6.5 cm×6.2 cm;CT平扫均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结节或肿块;2例可见突入支气管内生长,2例呈"分叶征",2例可见钙化,1例示"晕征",1例示"空气半月征";增强扫描病灶明显持续性强化,部分呈"花斑"样。5例示"贴边血管征"。结论边界清晰、光滑,密度均匀、明显持续性强化为PSH的主要表现,综合分析其他征象更有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肺内支气管囊肿的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了解肺内支气管囊肿在CT表现上的特征。资料与方法 2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内支气管囊肿。男15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28岁,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10mm,螺距1.0-1.5。对比剂总量80-100ml,延迟扫描40-50s。结果 分布在右肺10例,左肺13例,形态以圆形为主,可以呈葫芦状,长条状或不规则形,12例囊肿含有液体,5例含气体,4例含有气-液面,2例含有曲菌球,囊壁钙化4例,呈点状和弧线状,囊壁见有轻-中度强化,其中以含液囊肿较明显,囊肿周围气肿8例。结论 大部分肺内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是有特征的,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实性肿块型肺隔离症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证实的实性肿块型肺隔离症患者的CT资料,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密度、边缘、与周围结构关系及其强化特点。结果9例中病变位于左下肺7例,右下肺2例;病变呈"珊瑚状"7例;密度不均匀9例,表现为多数囊样稍低密度区,增强后尤为明显;边缘光滑、清楚8例,模糊1例;病灶与主动脉分界清楚9例,相邻横膈面胸膜肥厚7例,呈肋骨样肥厚;动脉期病灶内可见多数扭曲、紊乱的血管影9例,可见明确供血动脉2例,肿块边缘及主动脉旁见圆形血管断面强化影9例。结论实性肿块型肺隔离症在发生部位、形态、密度、边缘、与周围结构关系及其强化特点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CT表现全面分析能够提高术前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