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体外分离培养人胎盘滋养层细胞的可能机制,观察HCV感染滋养层细胞后在细胞内的具体定位。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及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培养人胎盘组织中滋养层细胞后,以HCVRNA阳性血清对滋养层细胞进行体外感染实验,不同时间终止实验,制备电镜标本,透射电镜观察。结果HCV感染滋养层细胞的过程中有吞噬小泡形成,形态学上符合被覆小凹的特点;感染后HCV病毒样颗粒多定位于粗面内质网附近。结论HCV可以感染滋养层细胞,其感染过程可能是被覆小凹介导的内吞过程。本研究提供了HCV体外感染人胎盘滋养层细胞具体方式的形态学资料,对HCV宫内传播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非整合素蛋白3(CLEC4L)介导丙型肝炎病毒(HCV)对人胎盘滋养层细胞感染情况,观察相关抗体体外干预CLEC4L与HCV结合作用的初步研究.方法 培养滋养层细胞设CLEC4L单抗组、甘露聚糖组,同时设对照组.HCV与CLEC4L作用之前,先分别加入CLEC4L单抗及甘露聚糖进行干预,同时以高滴度HCV RNA阳性血清与各组细胞共培养.经RT-PCR法检测HCV感染后细胞内HCV RNA含量的变化.结果 CLEL4L单抗组细胞内HCV RNA水平较低,甘露聚糖组显示类似结果.结论 CLEC4L能够介导HCV进入人胎盘滋养层细胞,CLECAL单抗和甘露聚糖对HCV与人滋养层细胞的结合有一定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3.
寇毅  李彤  庄辉 《传染病信息》2006,19(2):49-50,64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引起人类丙型肝炎的病原体。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约1.7亿人感染HCV。HCV感染易慢性化,其慢性化率可高达85%,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最终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目前主要采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丙型肝炎,但并非对所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均有效。  相似文献   

4.
核苷(酸)类似物(NUCs)和干扰素(IFN)α是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药物.考虑到HBV对已有的NUCs均具有耐药现象,且疗程漫长,同时IFNα疗效有限,不良反应大,故开发新的靶位/作用环节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发现的一些具有抑制HBV和HCV复制而无严重肝毒性的中草药化学药物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在感染人滋养层细胞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ADE)作用,以探讨HCV母婴传播的分子机制。方法将HCV阳性血清以4种不同方式感染人滋养层细胞,以免疫电镜观察HCV病毒颗粒在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应用RT-PCR法、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内外的HCVRNA正链、负链,HCVNS5、NS3及C区抗原。结果在滋养层细胞胞浆内发现了HCV病毒颗粒,HCVRNA正链、负链,HCVNS5、NS3、C区抗原仅在全血清感染细胞内或上清中间断测得。结论HCV可以在滋养层细胞中复制。HCV感染滋养层细胞的过程中存在ADE机制,抗体和补体均参与了HCV的跨膜转运过程。  相似文献   

6.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国产第二代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试剂盒检测了296例临床血清标本以及28例供血者血清标本。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了这些标本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以了解抗-HCV检测对HCV感染的诊断价值。同时探讨其在供血员筛选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临床标本中,抗-HCV阳性者有81.1%HCVRNA阳性。抗-HCV阴性者有21.7%HCVRNA阳性。但是28例抗-HCV阴性的供血者HCVRNA全部阴性。提示:抗-HCV阳性对于HCV感染的诊断价值很高。临床怀疑为HCV感染而进行检测的血清标本即使抗-HCV阴性,也不能除外HCV感染。用抗-HCV筛选供血者可能使供血中HCVRNA阳性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7.
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有相同的传播途径,HIV/HCV混合感染现象十分普遍,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应用显著减少了与HIV感染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而HCV混合感染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日益成为HIV/HCV混合感染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HIV/HCV混合感染者HCV相关肝病的风险增加,有效的抗HCV治疗对延长这一人群的生存期至关重要。本文就抗HCV治疗对象的评估、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的方法、治疗监测和疗效评估以及治疗注意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慢性免疫复合物介导性疾病,与HCV感染密切相关.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累及小或中等大小动静脉的血管炎,由抗原、冷球蛋白及补体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引起.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可触及性紫癜、关节痛及乏力三联征,以及其他病理表现,如肾小球肾炎、周围神经病变、皮肤溃疡等.由于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不等,使得HCV相关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的治疗极其困难.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HCV感染治疗、抑制B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冷球蛋白产生以及对症治疗等.此外,最恰当的治疗策略的选择必须依据疾病的活动情况及脏器损害严重程度的评估,为此本文作一综述,希望对HCV相关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的主要病原体,是一种全球性流行的肝炎病毒。感染后60%转为慢性肝炎,其中又有20%转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1],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安全问题。目前尚无有效的丙型肝炎疫苗可利用,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和发现HCV感染者是丙型肝炎防治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对HCV及其常用的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丙型肝炎,因临床症状不明显,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因此,临床医生将HCV实验室检测结果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有利于疾病诊断、治疗和阻断HCV传播;血站通过HCV检测筛查献血员可以有效阻断血液传播这一途径,保障血液及血液制品安全; HCV检测也为公共卫生人员进行人群监测,掌握人群HCV感染情况提供依据[1].各国HCV感染情况有差别,且HCV检测的目的不同,因此,制定的HCV检测策略既需能达到预期目标,又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NAT),前者包括HCV抗体(抗-HCV)、核心抗原检测,后者包括定性/定量RNA检测和基因型/亚型检测。抗-HCV检测是应用最广的HCV感染筛查试验,操作简便、耗时短、成本低,但其缺点是窗口期较长,不能判别是活动性感染还是病毒已被清除,不适用于免疫缺陷人群。HCV RNA是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既往定性RNA检测灵敏度较高,但随着实时定量PCR技术的成熟,定量检测灵敏度不断提高,线性范围不断拓宽,适用于临床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监测,也正逐步取代定性检测用于血液制品的筛查。近年HCV抗原检测和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盒已用于HCV感染的筛查及治疗监测,但其灵敏度尚不及NAT。目前主流的HCV基因分型试剂检测基因型有较高的符合率,而检测亚型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方法学上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慢性HBV/HCV感染者常常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在丙型肝炎中尤为常见。介绍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免疫状态紊乱的机制,出现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比例,以及伴随的免疫相关疾病,如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肾小球肾炎、干燥综合征、甲状腺疾病、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简述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状态紊乱的机制、相关的免疫表现以及抗病毒治疗对其的影响。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伴随的免疫系统疾病,但是不宜采用干扰素治疗,因此,乙型肝炎患者应采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丙型肝炎患者应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母婴传播是人群感染HBV或HCV的重要途径之一。对HBV感染产妇所娩新生儿,我国目前采取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的方法进行预防接种,其中约有10%新生儿阻断失败;而对HCV感染产妇所娩新生儿,尚无可用的阻断方法。主要介绍了HBV和HCV母婴传播的发生途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具体阻断措施的最新进展,指出随着对肝炎病毒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实现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贵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分布特征,为HCV感染的防控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8年10月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1211例HCV RNA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采用PCR直接测序法,与GenBank中已知的HCV序列进行对比,获得HCV基因型及亚型,并分析其分布与性别、年龄、民族、地区、感染途径等因素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211例HCV感染者共检出4种基因型和11种基因亚型,其中以1b型(26.84%)、3b型(27.17%)和6a型(24.28%)为主。不同HCV基因型在男女感染者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28,P=0.009),其中男性以3b型为主(29.34%),女性以1b型为主(32.21%)。不同HCV基因型分布在各年龄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39,P<0.001),≤18岁组与≥60岁组以1b型为主(分别为66.67%、58.93%),而19~39岁组以3b型(28.93%)、6型(29.29%)为主,40~59岁组以1b型(29.54%)、3b型(27.33%)和6型(24.28%)为主。各种感染途径的HCV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916,P<0.001),感染方式以静脉药瘾为主(57.97%),其次是性接触和有创美容(均为8.42%);经静脉药瘾、有创美容感染HCV者均以3b型为主(分别为31.48%、32.35%),性接触感染者多为HCV 6型(36.27%)。不同民族、贵州地区间HCV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贵州地区HCV基因型分布呈多样性,3b、1b、6a型为主要流行株,存在HCV 6型中的多种少见基因亚型,且在不同的年龄、性别、感染途径方面HCV基因型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28B基因变异与丙型肝炎的易感性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自然清除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对411例HCV感染者(男性225人,女性186人)及100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了IL-28B基因变异位点rs12979860的多态性检测;对HCV感染者进行病毒定量的检测,比较HCV感染人群和健康对照人群,慢性丙型肝炎(CHC)人群和丙型肝炎自愈人群IL-28B基因变异位点的差异以及不同基因型的携带者病毒定量的差异。结果中国健康人群IL-28B基因变异位点rs12979860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6%,与日本人相近,与欧洲人群相差较大。SNP(rs12979860)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HCV感染人群和健康对照人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P=0.072),C/C基因型CHC人群病毒定量水平高于C/T基因型,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丙型肝炎自愈人群中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结论 CHC人群rs12979860 SNP基因型与健康人群表达无明显差别,该基因型(rs12979860)不是HCV的易感基因,其CC基因型并不能预测丙型肝炎发生自愈的病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地区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和基因型分布,并分析HCV基因1型与非基因1型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选择来自郴州地区的60例HCV RNA阳性的初治丙型肝炎患者,进行HCV RNA病毒载量及HCV基因分型检测,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基因1型和非基因1型两组,并对两组进行病毒载量的比较。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本地区HCV基因型有1b、3b、6a、3a、2a、2a+3a、5a型。其中,1b型25例,占41.6%,其次为3b、6a型各11例(18.3%),3a型6例(10%),2a型4例(6.6%),2a+3a型2例(3.3%),5a型1例(1.7%);HCV基因1型患者中,HCV RNA载量≤100IU/ml者1例、10^4~10^5IU/ml者4例、10^5~10^6IU/ml者10例、10^6~10^7IU/ml者10例;非基因1型患者中,HCV RNA载量≤10^4IU/ml者1例、10^4~10^5IU/ml者6例、10^5~10^6IU/ml者18例、10^6~10^7IU/ml者8例、HCVRNA载量≥100IU/ml者2例。两组病毒载量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02,P=0.763.)。结论郴州地区HCV基因型以1b型为主,其次为3b和6a型,同时还存在3a型、2a型、5a型,以及2a/3a混合型。HCV基因1型与非基因1型病毒载量高低无区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J高变区1(HVR1)抗体交叉反应性的意义。方法采用16种重组的HVRI抗原包被,酶联免疫吸附检测不同病程及不同干扰素治疗效果HCV感染者血清中HVR1抗体的情况,分析其高变区抗体交叉反应性。结果在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这三组患者血清中HVR1抗体交叉反应阳性数目分别为10.93±4.98、12±5.57和10.64±4.83,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干扰素治疗效果好的患者HVR1抗体交叉反应阳性数为13.85±2.85,治疗效果差的患者为7±5.27,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但两者治疗前HCV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VRI抗体的交叉反应性与HCV感染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但可能成为一项干扰素疗效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HCV 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原因之一。微小 RNA(miRNAs)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 RNA,可参与人体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简述了 miRNAs 调控 HCV 复制的机制,探讨了肝特异性 microRNA -122(miR -122)拮抗剂对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作用。认为 miRNAs 对 HCV 的表达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有望成为治疗 HCV 感染的一种措施,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Hepatitis C virus (HCV) is a major cause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with an estimated 170 million people infected worldwide. Low yields, poor stability, and inefficient binding to conventional EM grids have posed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the purificatio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HCV. In this report, we generated an infectious HCV genome with an affinity tag fused to the E2 envelope glycoprotein. Using affinity grids, previously described to isolate proteins and macromolecular complexes for single-particle EM, we were able to purify enveloped particles directly from cell culture media. This approach allowed for rapid in situ purification of virions and increased particle density that were instrumental for cryo-EM and cryoelectron tomography (cryo-ET). Moreover, it enabled ultrastructural analysis of virions produced by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HCV appears to be the most structurally irregular member of the Flaviviridae family. Particles are spherical, with spike-like projections, and heterogeneous in size ranging from 40 to 100 nm in diameter. Exosomes, although isolated from unfractionated culture media, were absent in highly infectious, purified virus preparations. Cryo-ET studies provided low-resolution 3D structural information of highly infectious virions. In addition to apolipoprotein (apo)E, HCV particles also incorporate apoB and apoA-I. In general, host apolipoproteins were more readily accessible to antibody labeling than HCV glycoproteins, suggesting either lower abundance or masking by host prote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