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21例次CAS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100%。21支颈动脉治疗前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83±13)%、(10±5)%。术中,4例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1例出现血管痉挛,1例出现脑出血;术后1月,3例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1例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大卒中,1例术后2天死亡;术后长期颈动脉B超或CTA或MRA复查及电话随访,19例有不同程度脑缺血症状的患者中16例有好转,1例大动脉炎患者于术后9月出现再狭窄,狭窄程度约60%。结论:CAS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方法,但应重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21例次CAS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100%.21支颈动脉治疗前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83±13)%、(10±5)%.术中,4例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1例出现血管痉挛,1例出现脑出血;术后1月,3例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1例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大卒中,1例术后2天死亡;术后长期颈动脉B超或CTA或MRA复查及电话随访,19例有不同程度脑缺血症状的患者中16例有好转,1例大动脉炎患者于术后9月出现再狭窄,狭窄程度约60%.结论:CAS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方法,但应重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围手术期风险及短期预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9月收治27例后循环缺血患者,29处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率≥70%,因常规药物治疗无效,采用球囊扩张支架进行治疗。术后1、3、6、9、12个月进行随访,监测血脂、血糖、血压。术后6个月复查动脉超声,12个月时复查DSA。结果 27例患者的29处重度狭窄均成功置入球囊扩张支架,技术成功率100%。术前狭窄率80%~99%,平均92.55%±5.26%,中位狭窄率95%;术后狭窄率0%~15%,平均3.27%±4.60%,中位狭窄率0%,手术并发症0。术后随访12个月时,无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12个月时随访DSA,支架内内膜增生1例,再狭窄0例。结论应用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短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MO.MA球囊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近闭塞颈动脉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至2010年,共收治14例近闭塞颈动脉患者,狭窄程度95%~99%,所有病例可见侧支代偿。其中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11例,表现为脑血栓形成者3例。所有患者均在MO.MA球囊保护下行CAS。对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术中出现TTA发作,2 h后恢复正常。对患者进行随访3~30个月,平均(10.7±7.7)个月。4例行CTA或DSA随访,无再狭窄发生,无病变侧颈动脉脑卒中发生。结论 MO.MA球囊保护下CAS治疗近闭塞颈动脉安全、有效,无法耐受颈动脉血流阻断是主要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 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 将球囊扩张性支架通过椎动脉狭窄部位,扩张球囊释放支架使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结果 4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患者,43例成功的采用支架成形术,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75.7%和10.3%。临床随访35例症状完全缓解,4例明显好转,2例症状无改善。无一例发生内膜撕裂或血栓栓塞形成,短期随访未发现有再狭窄及内膜过度增生。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4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动脉彩超检查,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血管均成功扩张,术前、术后狭窄段血管管腔分别为(2.84±1.18)mm和(5.86±0.65)mm,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缺血发作,无1例发生再狭窄,3个月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狭窄段管腔内径为(5.84±0.33)mm,与术后即刻狭窄段管腔内径(5.86±0.65)m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体会,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并发症防治及初步疗效。材料和方法:5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2000年10月至2001年12月,40例有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1例小脑出血,14例无明显症状)在球囊扩张后安装自膨胀血管内支架,其中33例还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支架内再扩张。结果:53例支架定位准确,2例释放支架时支架向近端移位。31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20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4例减少70%,术中1例发生短暂脑缺血性发作,1例发生脑梗死。临床随访1-15个月(平均6.1个月),仅1例术后2个月发作TIA 1次。颈动脉超声随访42例,DSA随访15例患者颈动脉均无再狭窄发生(6-12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中血压及心率变化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3年1月-2012年1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155例,行支架治疗.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术前、术中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收缩压从术前平均(142.62 ± 18.51)mmHg(95.00 ~ 177.00 mmHg)下降为(132.38 ± 37.31)mmHg(69.00 ~ 258.00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2);术中心率从平均(71.75 ± 10.37)次/min(50 ~ 102次/min)下降为61.802 ± 19.298次/min(0 ~ 150次/min),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 1).患者术后高血压、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分别为17.4%、30.3%、38.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S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因素包括球囊大小、支架大小等,其次可能与对侧颈动脉狭窄和糖尿病相关.结论 CAS可使血压及心率发生变化,主要出现收缩压及心率下降,也可出现血压升高.上述改变主要与球囊大小、支架大小密切相关;还可能与对侧颈动脉狭窄和糖尿病相关.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自 2 0 0 0年 12月~ 2 0 0 1年 6月 ,共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不宜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的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 14例 ,其中 3例为无症状者。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地植入支架。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 (82 .3± 5 .1) %、(17.0± 3.8) %。1例术中发生同侧颞叶梗死但恢复良好 ,无其他手术并发症。临床随访 1年以上无 1例缺血再发作 ,影像学检查无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特别适合于行CEA高危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治疗重度椎动脉起始部狭窄(OVAS)的临床效果及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率。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于我院就诊行支架成形手术治疗的重度OVAS患者共96例,包括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给予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椎动脉支架,对照组给予植入外周球囊扩张金属裸支架,观察对比围手术期基本情况、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围手术期均未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支架脱落或断裂、椎动脉或支架相关脑卒中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植入的支架长度及支架管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管狭窄率及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残余狭窄率均小于20%。术后随访患者(12.33±5.82)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椎动脉或支架相关的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和4.17%,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患者头晕、眩晕等症状均较前改善,均未再发后循环TIA,均未发现支架相关血栓事件。观察组患者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10....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颈动脉重度狭窄伴MCI(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患者,经过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32例患者在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利用统计学分析对各时间点MoCA分值组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支架植入治疗后随访的1、3及6个月,MoC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而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MoCA评分有上升趋势;MoCA分值的提高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可以使老年MCI伴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短期内的认知功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并发脑梗死病例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7例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术中选用Gianturco-Roubin球囊膨胀式金属支架。结果在7例患者的血管造影中发现:6例颈内动脉狭窄和1例颞浅动脉闭塞。在6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例中,包括4例局限性狭窄,1例血管完全性闭塞,1例多节段性狭窄。本组7例中6例接受内支架成形手术,成功置入支架6枚;术后其神经功能症状得到满意恢复,在1~30个月的随访观察中,无一例再发生脑梗死。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解除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循环障碍,有效地预防由此引起的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动脉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3例中老年患者卧位依次对颈总及颈内、外动脉、椎动脉进行横向纵向扫查。结果检出硬化斑块212例,占69%,颈动脉狭窄97例、颈动脉闭塞4例。结论通过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对颈部动脉疾病可以定性定量诊断,对于指导临床诊断、预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复杂性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5 例颈动脉复杂性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旨在评价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复杂性狭窄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5 例具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n = 3) 和放射治疗后纤维化狭窄(n = 2) 。Doppler 超声波检查提示颈动脉狭窄,并经血管造影证实。本组病例使用自展式Wallstent 型支架。术后随访4 ~22 个月。结果 颈动脉造影显示全部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75 % ;狭窄位于颈总动脉(CCA)3 例,颈内动脉(ICA)2 例;病变长度20 ~60mm 。全部患者颈动脉内支架置入成功。1 例术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TIA) ,无其它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神经病学后遗症和支架内血栓形成。Doppler 超声波检查未发现血管内支架早期及迟发性再狭窄。结论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复杂性狭窄具有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具有满意的中期开通率。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15例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颈动脉狭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 对 15例 3 0支颈动脉行多普勒超声 (DUS)、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头部CT、MRI检查。其中 5例同时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 (CTA) ,4例与DSA对照 ,6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结果  15例 3 0支颈动脉 ,轻度狭窄 ( <3 0 % ) 8支 ,中度狭窄 ( 3 0 %~ 69% ) 6支 ,重度狭窄 ( 70 %~ 99% ) 8支 (均为一侧 ) ,闭塞 2支 ,未见狭窄 6支。 8支颈动脉重度狭窄者狭窄侧腔隙性脑梗死 5例 ,狭窄对侧皮层梗死 1例 ,双侧脑梗死 1例 ,未见异常 1例。颈动脉闭塞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脑梗死 2例。CTA显示硬化斑块 3例。结论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US、MRA、CTA结合使用能够在颈动脉狭窄的筛选、诊断、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先行血管造影,然后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合适自膨式支架跨过狭窄部位,将支架送至预想的位置释放,覆盖狭窄部位。结果治疗狭窄动脉21支,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78.94±12.8)%下降至(3.19±3.04)%,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围术期无并发症。随访1~12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治疗血管无再狭窄。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围术期处理得当,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不仅临床效果好,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for stenosis with intraluminal thrombu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ince intraluminal thrombus in the context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s rarely encountered, treatment for this condit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s six cases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ith thrombus and discusses the efficacy and complications of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 From April 2002 to May 2004, six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nd intraluminal thrombus receiving medical therapy underwent CAS at our institution. CAS was performed with distal protection alone (method 1) in three patients, and three other patients underwent CAS with reversed-flow system and distal protection (method 2). Two of six patients experienced worsening neurologic symptoms despite medical therapy. All six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CAS and showed satisfactory patency of the artery. Embolic lesions were detected on diffusion-weighted MRI after the procedure in all patients treated with method 1 but not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method 2. Complications included stent thrombosis (n=1) and in-stent thrombus (n=1). All six patients achieved a modified Rankin Scale 1 or 2 classification at 30 days after stenting. In conclusion, CAS was feasible for stenosis even with intraluminal thrombus. Use of method 2 for this condition ma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romboembolic events although our series was small in number.  相似文献   

18.
Symptomatic vertebral artery (VA) stenosis associated with bilateral carotid rete mirabile (CRM) has not been reported. We report the long-term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 after stenting for symptomatic VA stenosis in the patient with bilateral CRM. This report is the first case that symptomatic VA stenosis associated with bilateral CRM was treated with stentin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治疗中的脑保护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治疗意义。方法对1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全部应用了脑保护装置(滤网型)。结果14例患者成功地释放了18枚自膨式支架。其中2例发生微栓子脱落轻度卒中,治疗1~3d完全恢复,颈动脉狭窄6例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随访期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梗死。结论在支架治疗中,脑保护装置的应用可减少治疗中的神经并发症,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海高原地区缺血性眼病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海拔3000m以上地区工作的各类缺血性眼病患者8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并分析高原地区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眼病的关系。结果:80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3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伴斑块。经高原地区缺血性眼病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眼病表现是颈动脉狭窄的重要表现,高原低氧的特殊环境及高脂、高蛋白的饮食习惯易发生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早期狭窄的患者容易引起眼部各种缺血性的疾病,应得到临床医生重视,做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