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度近视眼眼底周边部改变218例分析刘秋英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多见于近视眼患者,约为普通人群的十倍[1],而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更高,约占80%以上[2]。高度近视眼眼底周边部的改变,主要是退行性变,是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所以应早期发现,早期...  相似文献   

2.
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光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视眼LASIK术前对视网膜变性进行预防性光凝的意义。方法 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135例,平均屈光度-10.23D。详细记录眼底检查结果,并对视网膜变性区进行氪激光光凝治疗。随诊1年,观察LASIK术后效果。结果 大部分视网膜变性位于赤道部以前,极少数位于后极部。光凝后接受LASIK手术患者随访1年,未见眼底病变进展,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8~1.2。结论 对近视眼视网膜变性进行预防性光凝可以提高LASIK手术的安全性,对手术效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特点与分布规律。方法选择近视眼患者503例984只眼,充分散瞳后验光,用间接检眼镜和和裂隙灯联合三面镜或全视网膜镜详细检查眼底,记录周边部视网膜变性数量、特点和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4只眼的屈光状态为(8.69±4.35)D,周边部视网膜变性155只眼,发生率为15.75%,其中单眼19例(10.98%);双眼73例(89.02%),双眼的变性区分布有对称性,发生率为60.65%。变性区多位于:颞侧象限,颞上或颞下象限无明显差异。变性区以不压变白和树枝样变性多见,其次为格子样变性和单纯视网膜裂孔。结论高度近视眼周边部视网膜变性发生率高,且有对称性,这对高度近视眼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视性屈光不正与眼底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不正眼底病变的发生率,以及与屈光度、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拟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1449例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2879只眼)的眼底情况及其与屈光度、年龄及性别之间的临床关系。结果2879只眼中发生眼底病变的有413只眼(14.35%),其中后极部病变22只眼(0.76%),周边部眼底病变396只眼(13.75%)。轻度、中度、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组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18%、8.72%、19.18%和37.44%,4组间周边部眼底病变发生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78.594,P<0.001);不同年龄段的3个组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8.11%、15.34%和24.59%,3组间周边部眼底病变发生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76.090,P<0.001)。近视患者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与屈光度及年龄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男性与女性的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9.32%和16.0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886,P<0.001)。后极部眼底病变仅发生于Ⅱ、Ⅲ组及高度、超高度近视组。Ⅱ、Ⅲ组的后极部病变发生率分别为0.55%和3.55%,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2.523,P<0.001);高度、超高度近视组的发生率分别为0.86%和6.6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31.898,P<0.001)。结论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的眼底病变发生率较高,并具有其临床特征。周边部眼底病变随年龄及屈光度的增加而增高,发生部位以颞侧为多。后极部病变多发生于年龄≥25岁及屈光度>-6.00D的患者。对于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详查眼底对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及时给予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周边部变性是指以往正常的视网膜结构因退行性变、血管损害或机械性牵拉所致的改变,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对视网膜周边部变性区和(或)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能有效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近年来,我院采用532倍频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视网膜周边部变性和(或)裂孔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对LASIK手术疗效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有效性。方法对162例(318只眼)屈光度在-6.00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对其中38例(76只眼)进行了FFA和ICGA,并就患者高度近视程度、眼底病变程度与患者手术后视力、眼底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所有患者(318只眼)都接受了LASIK手术治疗。手术前检查发现有13只眼(4.09%)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微小裂孔,有21只眼(6.60%)脉络膜新生血管,其中5只眼(1.57%)FFA检查阴性而ICGA检查阳性。都先进行了眼底激光治疗;手术后1年内有2只眼(0.63%)出现新生血管,有36只眼(11.32%)出现了黄斑水肿,有9只眼(2.83%)出现了眼底出血,有2只眼(0.63%)出现了视网膜脱离,经对症治疗后痊愈。②手术后超高度近视组的矫正视力低于普通高度近视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3.68,P〈0.05)。③手术前及手术后较严重眼底病变组的矫正视力均低于普通眼底病变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手术前=2.28,t手术后=2.46,P〈0.05)。④手术后1年内较严重眼底病变组出现的眼底并发症多于普通眼底病变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7.78,P〈0.01)。结论对高度近视眼行LASIK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但其高度近视程度和眼底病变程度会影响手术疗效,手术前应做详尽的眼底检查及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必要时可行FFA和ICGA检查及预防性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近视眼眼底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近视眼患者503例984只眼,充分散瞳后验光,并依近视程度分为三组,即Ⅰ组:近视屈光度〈-3.00DS;Ⅱ组:近视屈光度-3.00DS~-6.00DS:Ⅲ组:近视屈光度〉-6.00DS。用间接检眼镜和裂隙灯联合三面镜或全视网膜镜详细检查眼底,记录周边部视网膜变性数量、特点和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4只眼的屈光状态为(-6.56±5.70)DS,周边部视网膜变性155只眼,百分率为15.75%,其中单眼19例(10.98%);双眼73例(89.02%),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百分率:Ⅰ组为17.42%;Ⅱ组为33.54%;Ⅲ组为49.04%。双眼的变性区分布有对称性,百分率为60.65%。变性区多位于颞侧象限,颞上或颞下象限无明显差异。变性区以不压变白和树枝样变性多见,其次为格子样变性和单纯视网膜裂孔。结论高度近视眼周边部视网膜变性发生率高,不同屈光度组的周边视网膜变性的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且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而增高,且有对称性,这些特征对高度近视眼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永爱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1):159-160
目的评价无症状高度近视眼眼底病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387例无症状高度近视眼(≤-6.00D)(387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经睫状肌麻痹验光和散瞳检查眼底。比较有眼底病变组和无眼底病变组之间年龄及屈光度的差异。结果387例患者中,男105例,占27.1%;女282例,占72.9%。平均年龄37.9岁,平均屈光度-10.15D。52眼检测到后极部有眼底病变,占13.44%,与元病变组比较,年龄及屈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41.5.183;P〈0.05)。239眼检测到周边部有视网膜病变,占61.76%,与无病变组比较,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0,P〈0.05),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3;P〉0.05)。结论无症状高度近视眼后极部及周边部病变发生率均较高,高度近视眼患者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检查眼底。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眼底病为一重要致盲眼病,据广州地区1120例(1499眼)致盲原因分析,单眼盲741例因眼底病致盲者95眼,占12.84%,于白内障,眼外伤之后居第3位;双眼盲379例,因眼底病致盲29例,占3.82%居第6位。在致盲眼底病中,因视网膜中心静脉阻塞(CRVO)、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出血性眼病而致盲者,也超过总例数半数以上。我科于1982~1983年底临床应用尿激酶治疗上述眼病所致眼底出血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机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机对1 026例来我院参加健康体检的人员进行眼底检查。结果:共发现眼底病变512例,其中视网膜动脉硬化312例,近视眼底改变96例,玻璃疣4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3例,视网膜前膜18例,黄斑变性12例,其他眼病10例。结论: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作为健康体检的一个常规项目,是早期发现眼底疾病的有效方法,对指导眼底疾病的诊治,评估全身健康情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病理性近视并发的眼底病变已成为眼底病中不可逆致盲的眼病之一。在病理性近视眼底一系列退行性病变中,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taphyloma,PS)是最基础的病变之一,其发病原因仍无定论,本文对病理性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分类及与部分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的关系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2.
杨调霞  韩英  耿亚庆 《黑龙江医学》2023,47(8):1000-1002
目的:探析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患者知觉压力及自我效能感现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研究人员设计基线资料统计表,询问并填写患者相关情况,于患者入院后采用知觉压力量表(PS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患者知觉压力及自我效能感,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患者知觉压力及自我效能感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80例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患者GSES评分为10~29分,平均GSES评分(18.56±6.38)分;视网膜病变分期≥Ⅲ期、视力情况>5.0的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患者GSES评分较视网膜病变分期<Ⅲ期、视力情况<5.0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例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患者PSS评分为29~55分,平均PSS评分为(42.83±10.41)分;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患者知觉压力与自我效能呈负相关(r=-0.287,P<0.05),即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患者知觉压力越大其自我效能感越低。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眼底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25例(28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VISULAS552S眼底激光治疗仪进行渗漏点封闭。结果28眼中26眼2月内眼底病变消失,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32例62眼高度近视眼进行了眼底检查及眼轴测量,发现眼底病变的范围、程度与眼轴长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即眼底病变愈重,眼轴长度改变愈明显,提示高度近视眼底病变与眼轴长度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眼底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方法 对25例(28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VISULAS 532S眼底激光治疗仪进行渗漏点封闭.结果 28眼中26眼2月内眼底病变消失,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了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以及在眼底解剖区域的分布情况,为激光治疗提供完整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年7月~2002年7月确诊为糖尿病495例982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片中证实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98人781眼的图像显示,其中男157人304眼、女性241人477眼,将病变分为背影期、增殖前期、增殖期,并按眼底解剖区域将病变分为全眼底、后极部、中周部和周边部四种类型.结果背影期133人266眼、增埴前期92人182眼、增殖期173人333眼.经统计分析,三者之间的病程无显著差异(t=1.333、0..834、1.797、P均>0.05),男女病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率差别有显著意义(χ2=10.637,P=10.637,P=0.001,P<0.005).全眼底型视网膜病变531眼(67.99%)、后极部型视网膜病变144眼(14.60%)、中周部型视网膜病变130眼(16.56%)、周边部型视网膜病变6眼(0.77%).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女性较多见.背景期、增殖前期、增殖期之间的病程差异不大,可能与糖尿病性的控制程度有关.全眼底型、后极部型和中周部型的病变在临床上较易辨认,而周而边部病变容易漏诊.造影时如后极部和中周周部未发现病变,应仔细检查周边视网膜,以便及时发现病灶,使病人得到适时治疗.  相似文献   

17.
评价半导体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对30例(36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OculightGL激光机进行渗漏点封闭。结果36眼中31眼60d内治愈,其中28例21d内眼底病变消失,视力提高。结论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21例杨辅仁(安徽省天长市医院眼科239300)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疗法;苓桂术甘汤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中浆病”)是常见的眼底病,单纯西医治疗不甚理想。近几年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拟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的2473眼术前周边眼底检查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发现白色变性、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色素变性、铺路石样变性、视网膜牵引、视网膜裂孔的总患病率分别为18.0%、12.6%、5.4%、3.8%、2.5%、3.1%和2.3%。各病变的患病率与近视眼的屈光度明显相关(P<0.05)。各病变的发生部位多位于颞上象限,其次为颞下象限和鼻上象限。左右眼的患病率无差异(P>0.1)。术前对较严重的视网膜周边部退行性病变进行氩激光治疗,能显著降低术后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成人高度近视屈光矫治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与矫正视力及相关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普通眼镜及PRK屈光手术矫治高度近视163例。结果:PRK术后矫正视力82.7%≥0.8,矫正视力、屈光度在预定范围,haze发生率74.7%,为PRK术后普遍并发症;眼底病变如黄斑部改变、视网膜脱离有不同程度发生。结论:高度近视眼屈光度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屈光度愈高,矫正视力愈差;PRK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haze是其术后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眼底病变及青光眼应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