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造影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6例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分为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术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尼莫地平静脉泵入。持续至造影后4h。结果观察组无1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对照组造影中出现脑血管痉挛2例,造影后5例,发生率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34,P〈0.01)。结论脑血管造影检查中微量静脉泵注尼莫地平可防治脑血管造影致脑血管痉挛,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造影致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造影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86例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分为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尼莫地平静脉泵入.持续至造影后4 h.结果 观察组无1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对照组造影中出现脑血管痉挛2例,造影后5例,发生率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34,P<0.01).结论 脑血管造影检查中微量静脉泵注尼莫地平可防治脑血管造影致脑血管痉挛,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刘辉 《护理学杂志》1992,7(5):193-194
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的全脑血管造影术是替代经颈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的新技术。本文总结了90例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造影的护理体会。认为行全脑血管造影的病人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备齐造影器械及有关药物:术中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变化及药物反应情况;术后穿刺局部压迫止血、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有无血栓形成。并提出了术中、术后各种反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们采用腰椎穿刺枕大池置管 ,2次注血制作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动物模型 ,于脑池应用重组链激酶 (r SK)并引流脑脊液 (CSF) ,观察r SK局部用药对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的作用 ,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 :家猪 12头 ,每头体重 10~ 12kg ,随机分成SAH对照组和r SK治疗组 ,每组 6头。所有家猪麻醉后 ,用 16号穿刺针穿刺腰椎蛛网膜下腔 ,经穿刺针芯置入硬脊膜麻醉导管 ,送过颈1(C1)至枕大池 ,经导管 2次注血制成SAH模型。SAH模型制成后 2 4h ,2组动物分别经导管给予r SK 15mg和生理盐水 ,此后 6、12h…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豆蔻明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作用机制.方法 颈内动脉刺破法制作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在造模后第1~7天,每天给予小豆蔻明(7.5 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Image pro-plus软件测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大鼠基底动脉管壁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 (p-Akt),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kt通路下游增殖蛋白C-myc表达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改变.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药物治疗组p-Akt、C-myc表达(2.36±0.58、0.96±0.20)、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凋亡[(2.77 ±0.29)%]明显低于出血组[5.58±0.65、2.56±0.34、(5.45±0.56)%]和溶媒组大鼠[5.41±0.55、2.67±0.56、(5.53±0.40)%,P<0.05],而α-SMA表达量(0.23±0.02)高于出血组(0.14±0.02)和溶媒组(0.15 ±0.02,P <0.05).结论 小豆蔻明可能通过抑制Akt通路下调C-myc表达,并促进α-SMA表达而影响平滑肌表型转换和增殖,同时能减少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凋亡,从而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DCVS.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辛伐他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随机将新西兰白兔36只均分为假手术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和SAH+辛伐他汀组(n=12)。假注血组动物行枕大池假穿刺假注血,其他2组受试动物行枕大池穿刺2次注血的方法,制作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于0~6d。经口给予SAH+辛伐他汀组家兔辛伐他汀5mg/kg体重,其他动物给予等量的淀粉。所有受试动物在第1次穿刺后的第7天被处死,比较不同组间基底动脉内径、内径与血管壁厚度之比(D/T)的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对家兔基底动脉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表达进行评价。结果与SAH组比较。SAH+辛伐他汀组动物血管痉挛明显缓解(P〈0.05)、其血管壁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经口给予一定量的辛伐他汀(5mg/kg体重)能明显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辛伐他汀的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一种可应用于研究脑血管痉挛的新型细胞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体外模拟血管外壁组织结构,建立一种可应用于研究氧合血红蛋白(Oxy- Hb)诱导的脑血管痉挛的新型细胞模型。方法以微孔多聚碳酸酯膜(PET膜)作为载体,模拟血管壁外弹力层,将成纤维细胞(AFB)和平滑肌细胞(SMC)分别接种于PET膜的两侧共培养,建立AFB-PET-SMC血管外壁重构模型。在PET膜一侧接种的AFB中加入含1×10~(-6)mol/L OxyHb的培养液,而另一侧的SMC培养液中无OxyHb,分别共培养24、48、72 h,应用扫描电镜观察SMC的长度。结果AFB-PET-SMC组织结构关系类似于体内血管外层(成纤维细胞-外弹力层-平滑肌细胞)结构;模拟体内出血环境,OxyHb处理AFB 24、48、72 h后SMC平均长度分别为(41.6±9.21)、(28.34±8.38)、(19.80±7.09)μm,与正常组(55.66±10.35)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xyHb作用于PET膜一侧的AFB引起对侧未直接接触OxyHb的SMC发生持续收缩,该细胞模型可应用于研究OxyHb诱导的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8.
犬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血管造影(DSA)与脑立体定向术相结合治疗颅内病变。方法研制成脑血管立体定向仪1台,并设计出纠正近距离X线摄片中的图像移位、放大的方法和计算机专用软件,成对实验17次。结果定位、导向精确率<0.5mm。结论所研制的脑血管立体定向仪经过应用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7例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大多在发病后2周内(21例,77.78%),经治疗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得到改善(P<0.05).结论 在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中的血管影象学改变及NO含量的改变,从而推测EPO对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27只健康成年犬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单纯注血组和EPO治疗组,于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后1h、3rdday、7thday和14thday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了解血管痉挛情况,并采集脑脊液及血浆标本,测定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变化。结果在单纯注血组中,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基底动脉在第3天发生明显的血管痉挛,在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有较大改善,血浆及脑脊液中的一氧化氮(NO)浓度也有同样变化(P〈0.01)。在EPO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中,脑血管造影的结果和血清及脑脊液中NO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单纯注血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NO是脑组织内最重要的血管舒张因子,对维持正常脑血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从影象学和NO变化两个角度提示EPO在脑血管痉挛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相关问题。方法选择27例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在局麻下以桡动脉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技术,在0.035英寸超滑导丝引导下,用4F SimmonsⅢ型导管,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27例患者中25例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92.6%,1例桡动脉穿刺失败者改穿同侧肱动脉成功完成手术。1例因严重的动脉硬化而血管过于纡曲,导管未能进入主动脉弓。无手部缺血、桡动脉搏动消失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操作安全可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适宜病例可作为首选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迟发性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以大鼠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为基础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iNOS)在迟发性血管痉挛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3 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枕大池二次注血诱导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对照组枕大池注射生理盐水。第 8天行脑血管造影 ,枕大池抽取脑脊液测一氧化氮 (NO)浓度。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 )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并评价iNOSmRNA和蛋白质在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皮质中的表达。结果 颅内动脉血管减影提示对照组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 (MCA)明显变细 ,大脑中动脉中段直径 (MD)与镫骨动脉中段直径 (SD)之比衡量大脑中动脉的管径显示实验组MCA管径较对照组MCA管径减少 3 0 %。对照组脑脊液中NO浓度为 (11.70± 2 .62 ) μmol/L ,实验组脑脊液中NO的浓度为(5 5 .67± 12 .84)μmol/L。iNOSmRNA和蛋白质表达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皮质 ,其中基底动脉表达最强。 结论 iNOS作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参与血管壁的迟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组织病理及生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血管组织学和生化学方面研究慢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理。方法:观察蛛网膜下腔注血后第7天的基底动脉LPO含量和血管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注血组血管壁的LPO含量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并发现LPO的增高与血管壁的损伤程度一致。病理检查显示痉挛血管的结构明显异常,表现为内皮细胞变性、坏死、部分脱落,内皮下增生,中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变性,外膜可见白细胞浸润等。结论:慢性脑血管痉挛主要表现为血管的结构性狭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经侧脑室短期反复应用尿激酶(UK)和维生素C(Vit C),并行侧脑室外引流,对预防动脉瘤破裂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效果。方法 发病后48h内,手术夹闭瘤颈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FisherⅢ级动脉瘤破裂30例。经侧脑室注射UK和Vit C治疗15例,对照组15例,以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作为症状性DCVS的诊断依据,评估预后。结果 UK和Vit C治疗组术后3~4d血凝块消失,无DCVS的发生,预后良好;对照组术后5~10d血凝块消失,6例预后良好,7例中度病残,2例死亡。结论 经侧脑室短期反复应用UK和Vit C及侧脑室外引流,对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DCVS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64例全脑血管造影及部分病人进行介入治疗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为临床护理提供一个规范的护理模式.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顾金圣 《医师进修杂志》2005,28(4):26-27,35
目的探索救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患者的有效方法。方法对SAH后DCVS患者,用大剂量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和椎管内尿激酶注射治疗,并与对照1组单纯大剂量脑脊液置换10例和对照2组单纯小剂量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1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20例2~3d症状明显减轻至消失,均未出现DCVSo对照1组10例中4例5d,6例7d症状减轻至消失,均未出现DCVS。对照2组2例7d症状减轻至消失,未出现DCVS;8例发生DCVS,其中6例中度病残,2例死亡。结论应用大剂量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可快速消除SAH患者之急性症状,对DCVS也有较好治疗和预防作用,而早期加用小剂量尿激酶椎管内注射,可以明显提高以上疗效,同时又不会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人用随机方法分成干预组和常规组各50例.观察组介入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检查.结果:对两组病人在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前后的血压、脉搏变化,病人紧张、恐惧情况分级等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组优于对照组.鲒论: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可明显减少或减轻病人的躯体及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发生,对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提高检查成功率和对疾病的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兔选择性椎基底动脉造影技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痉挛(CVS)的活体动物模型已建立于许多种属中[1] ,脑血管造影是最常用和有效的评价血管痉挛程度的方法。本实验旨完成经兔股动脉入路椎基底动脉选择性血管造影。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健康大耳白兔10只,雄性,体重2 .5~3 .0kg ,按5 0mg/kg体重肌注盐酸氯胺酮麻醉。实验组7只,行选择性椎基底动脉造影;对照组3只,假手术插管成功后血管内注入生理盐水代替造影剂。2 .材料:主要导管和导丝包括4F导管鞘、Tempo 4F造影管、FasTracker 10微导管、TrackerExcel 14微导管、Prowler 10微导管和Transend 0 .0 10″/0 .0 14″微导丝;非离…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凝较电泳迁移率(EMSA)以及免疫印记法测定基底动脉中NFκB的活性表达变化并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旨在探讨NFκB在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为脑血管痉挛的炎性机制提供依据[1]。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雄性中国白兔50只(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体重1.5~2.0kg,随机分为对照组(n=10,仅进行枕大池假穿刺和假注血)和实验组(n=40)。2.动物二次枕大池注血模型的建立:采用氯胺酮30mg/kg体重耳缘静脉麻醉,氯丙嗪30mg/kg体重肌注辅助麻醉。动物取俯卧头低位,颈项部常规消毒后用4.5号注射器针头行枕大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