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视梗阻性黄疸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正炎 《腹部外科》1999,12(5):202-203
梗阻性黄疸病因复杂,最常见的原因是结石、炎症、肿瘤,其次是良性狭窄或寄生虫。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一般病程较慢,病理生理改变呈渐进方式。而结石、炎症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常呈急性发作,有时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可致死亡。尽管梗阻性黄疸的基本病变是胆道梗阻,但其引起的血液、免疫系统及一些重要脏器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巨大的。若对此认识不足,势必影响术者对手术时机、术式选择的判断,有时甚至成功地解除梗阻后仍未能挽救生命。急性梗阻性黄疸的病理生理多种多样,可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高胆红素血症、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2.
梗阻性黄疸手术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高胆红素血症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致使患者手术耐受性下降,危险性增加,手术前行胆道引流能否改善梗阻性黄疽动物模型各脏器的病理、生理状况。方法通过对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分别采取术前胆道引流及非胆道引流观察。结果引流组解除梗阻后两周与模型组比较CREA、TBIL、DBIL改善,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但电解质紊乱,TP、ALB继续下降,各脏器的病理变化与模型组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短期内体外引流并未明显改善各脏器功能及病理状况,反而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增加逆行感染,对病人治疗及预后是无益的。  相似文献   

3.
梗阻性黄疸系因肝内毛细胆管瘀滞或肝内外胆管梗阻所引起,前者可因药物中毒、过敏、毛细胆管性肝炎所致,为内科黄疸,主要是内科治疗。后者可因胆管结石、胰胆系统肿瘤、胆道寄生虫、胆管狭窄、胆道寄生虫以及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等所致梗阻引起的簧疸,为外科梗阻性黄疸,常需外科手术治疗。本文着重讨论外科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梗阻性黄疸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中,部分患者可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甚至心跳骤停等胆心反射现象,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57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在接受PTCD治疗中并发胆心反射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梗阻性黄疸对机体损害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梗阻性黄疸对机体损害的现状与对策芮理陈玉泉沈洪薰梗阻性黄疸(下称梗黄)可造成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功能和形态上的改变,各系统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症侯群,尤其是恶性梗黄病人,常导致严重肝、肾功能损伤,凝血机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等损害。手术后并发症多,病...  相似文献   

6.
超声及直接胆道造影术(包括经皮穿肝胆道造影术(PTC)和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等检查使黄疸的诊断大为简化。多数梗阻性黄疸能在数日内决定其病因。在最佳条件下,PTC或ERCP可紧随采取病史、体检、化验及超声之后进行。直接检查胆道可决定胆汁流动障碍的原因及其部位与范围。梗阻  相似文献   

7.
梗阻性黄胆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胆管性梗阻所致的黄疸,常需手术治疗,故称为梗阻性黄疸(梗黄)。临床上表现为肝细胞损害和全身各系统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症候群,常导致感染、内毒素血症、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出血、营养不良。目前其手术后并发症率及病死率仍很高[1,2],正确地认识梗黄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仍然是肝胆外科医生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1 梗阻性黄疸对机体的危害1.1 内毒素血症正常情况下,吸收入门静脉的内毒素虽可被肝脏的kupffer细胞清除,但在胆道梗阻持续存在的状态下,由于肠道内胆盐减少,导致肠道内微生物群增加,内毒素池扩大,大…  相似文献   

8.
恶性梗阻性黄疸容易引发胆管炎,发生率在8%~19%,其中壶腹癌的发生率最高。研究发现,肿瘤破坏了壶腹部的结构和功能,使肠道中的细菌通过壶腹反流引发胆管炎。恶性梗阻性黄疸使胆道压力增高,影响肝脏细胞的分泌,容易产生不含胆红素和胆盐的无色胆汁。出现白胆汁的病人预后更差,死亡率明显增高。恶性疾病引发的胆道梗阻往往是完全性梗阻,胆道内导管压力明显增高,增加了胆血反流和内毒素血症,同时增加了彻底、有效胆道引流难度,比良性胆道梗阻更严重,甚至采取手术引流后也难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宁新教授 我结合我们单位的作法来谈谈体会。针对各种原因所致的梗阻性黄疸进行手术或非手术的胆道引流术 (含胆汁内外引流术 )统称为“减黄术”。由于梗阻性黄疸为多种肝胆胰疾病的继发性病症 ,其病因、病理及病理生理的改变复杂多样 ,且对全身各脏器的影响广泛 ;加之不同部位的胆道梗阻其引流途径、技术难度及并发症等差异很大。因此 ,关于“减黄术”的适应证、方法及时间等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与争论是很自然的事。“减黄术”的历史与胆囊切除 (Langenbuch ,1882 )的历史几乎同行 ,早期均从手术减黄开始。 1882…  相似文献   

10.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由胰胆系统肿瘤引起胆道梗阻所致的黄疸。由于多数病例就诊时肿瘤已难以切除,只能行减黄手术。外流术弊病较多,多主张内引流术。但传统的内引流术也有困难。作自1991年开始采用间置T管胆肠架桥内引流术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1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胆心综合征1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①胆囊或胆道疾病合并心前区疼痛及心电图异常,经手术切除胆囊及探察胆道,取石引流治疗后,术前心前区疼痛不适及心电图异常获得明显改善。②胆道疾病急性发作时出现的心脏功能失调及心电图异常,排除胆源性毒血症、菌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对心脏功能的影响。③梗阻性黄疸手术前后出现的心脏功能失调和心电图异常不能用其他因素解释。符合以上三条中任意一条,可以诊断为胆心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胰腺炎致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方式与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所致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及其合理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985年1月至2004年12月20例慢性胰腺炎伴非结石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结果(1)本组病例主诉黄疸,90.0%无典型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及影像特征,胰内段胆总管狭窄是特征性影像表现;(2)本组病理诊断为弥漫性胰腺慢性炎症,并造成胰内段胆总管狭窄;(3)本组选择Oddi括约肌成形术(2例)或胆肠吻合术(18例),胆道引流效果稳定;(4)单纯T管引流者无法撤除引流管.结论本研究关注慢性胰腺炎病例中伴胆道梗阻,但缺乏典型临床及影像表现者,占同期住院慢性胰腺炎的15.0%;其伴发梗阻性黄疸与胰腺炎症直接相关;胆道引流术可缓解梗阻,胆囊或胆总管空肠吻合是安全、经济的治疗措施;单纯T管引流不是理想的选择;无胰管病变及慢性胰腺炎其他症状时无须针对胰腺进行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3.
胆道梗阻施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同时作胆道引流对梗阻性黄疸的早期诊断和不能切除之癌性胆道梗阻的治疗十分重要。引流方式可分外引流、胆肠旁路或胆管内置入内假体(Endoprosthesis)作为内引流;两者相比,以后者为优,因它不损失胆盐、水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肤穿刺放置内支架或外引流对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中下段胆管梗阻疗效好,治疗一周后多数患者血清胆红素下降超过50%,15天后有16例患者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结论 胆道介入治疗确实有良好的缓解或消除黄疸的效果,特别是中下段胆道梗阻,黄疸可完全消退,但对上段胆道梗阻的患者,仅能部分缓解黄疸,疗效不如中下段胆道梗阻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rhALR)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144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BDO-RBF组、BDO-RBF-rhALR组,分别检测其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胆道梗阻后,大鼠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均出现明显损伤(P〈0.05或P〈0.01),BDO-RBF-rhALR组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的损害程度明显轻于BDO-RBF组(P〈0.05),并且当胆管再通后,其恢复更快。电镜观察梗阻性黄疸后,肝细胞线粒体出现明显损伤,BDO-RBF-rhALR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BDO-RBF组。结论 rhALR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恶性肿瘤直接浸润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根据肿瘤起源及胆道阻塞部位一般可分为低位胆道梗阻及高位胆道梗阻,分别包括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癌、壶腹部周围癌及肝门部胆管癌等。胆囊癌和肝十二指肠韧带肿瘤病灶浸润、堵塞胆道,同样也可引起梗阻性黄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减黄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因肝胆胰恶性肿瘤生长、浸润或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转移、压迫、浸润导致肝内外胆管梗阻所引起的一种临床征象。这类患者就诊时多已属晚期,仅少数可接受根治手术,且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病死率较高。不能根治患者的直接死因主要是黄疸、胆道感染和脓毒血症。因此,控制黄疸、保护肝功能和预防感染、以及由梗阻性黄疸所致的各脏器功能变化,是提高外科疗效的重要基础。施行姑息性的胆道引流以缓解梗阻性黄疸对机体的进一步损害、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基本的治疗目的。一些姑息性减黄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现就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治疗方法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前后肝脏的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探讨其在减黄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 55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建立胆道梗阻及引流模型,分为梗阻3、7、14、21、28 d外引流组以及对照组。分别于不同时段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 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前白蛋白(PA)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大鼠胆道梗阻3 d以内,ALP在引流后能够恢复正常,3 d以上恢复较困难;梗阻7 d以内,TBIL、DBIL、ALT和PT在引流后能够恢复正常,7 d以上恢复较困难;梗阻14 d以内,PA和肝脏组织病理损伤在引流后能够恢复正常,14 d以上恢复较困难。结论 胆道梗阻时间的长短是影响肝脏损伤程度以及梗阻解除后恢复速度的重要因素。在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其肝脏功能和组织病理的恢复速度有很大差异。梗阻时间达到一定程度后,即使解除梗阻,其肝脏损伤也可能难以逆转。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鼠胆道梗阻14 d以内胆道引流的效果较好,梗阻时间超过14 d胆道引流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9.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由胰胆系统肿瘤引起胆道梗阻所致的黄疸。由于多数病例就诊时肿瘤已难以切除,只能行减黄手术。外流术弊病较多,多主张内引流术。但传统的内引流术也有困难。作者自1991年开始采用间置T管胆肠架桥内引流术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1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在鉴别恶性梗阻黄疸中的作用,作者对232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其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超声,CT,ERCP或PTC均能准确判定胆道梗阻的部位,但对恶性胆道梗阻病因的诊断欠满意。尤其是对于肝细胞癌破入胆管,肝内胆管细胞癌侵犯胆管及转移性肿瘤压迫肝门胆管与肝门部胆管癌的鉴别诊断甚为困难。提高胆道恶性梗阻的病因诊断准确性有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