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脾切除对诱发胃癌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脾脏对肿瘤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和时相性。早期胃癌时,脾脏表现出抗肿瘤作用;进展期胃癌时,脾脏表现出免疫抑制作用。进展期胃癌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时,为了清扫脾门淋巴结(N10)和脾动脉旁淋巴结(N11),有时需做联合脾脏的整块切除,特别是当肿瘤位于胃上部或直接侵犯脾脏时。但脾脏切除对胃癌患者脾门淋巴结清扫、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影响意见尚不统一。联合脾切除术对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影响评价也不一。本文就胃癌根治术联合脾切除对患者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胃癌手术中的脾切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永康  陈双 《普外临床》1990,5(5):291-294
  相似文献   

4.
大鼠脾切除对免疫应答的调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组大鼠假手术,50%脾切除,75%脾切除和全脾切除术2、4和6周,腹腔注射绵羊红细胞,检测初级免疫应答的血清溶血素含量(OD值),T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细胞。结果说明,脾切除(含75%脾切)可减弱机体初级免疫应答,影响T细胞亚群,损害体液和细胞免疫,保留50%脾脏可保留全部脾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胃癌病人脾脏免疫状态及手术中联合脾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IK细胞回输联合沙培林膀胱灌注预防表浅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对67例多发性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进行免疫治疗,其中CIK细胞回输联合沙培林膀胱灌注36例,单用沙培林膀胱灌注31例。随访12—26个月,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后是否复发以及复发的时间。结果联合治疗组无肿瘤复发率97.22%(35/36),肿瘤复发率2.78%(1/36),复发1例为PT1G2-3,复发时间为术后第24个月。单用沙培林组无肿瘤复发率80.65%(25/31),肿瘤复发率19.35%(6/31),两组病例在肿瘤复发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K细胞回输联合沙培林膀胱灌注可有效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8.
胃癌患者机体免疫活性细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大鼠脾切除对免疫应答和调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组大鼠假手术、50%脾切除、75%脾切除和全脾切除后2、4和6周,腹腔注射绵羊红细胞,检测初级免疫应答的血清溶血素含量(OD值)、T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细胞。结果说明,脾切除(含75%脾切)可减弱机体初级免疫应答,影响T细胞亚群,损害体液和细胞免疫。保留50%脾脏可保留全部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沙培林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沙培林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安全性及其机制。方法 :对 30例膀胱癌患者术后应用沙培林进行膀胱灌注 ,随访 12~ 2 4个月 ,检测患者灌注前、后尿液中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2 (IL 2 )、肿瘤坏死因子 (TNF) ]的变化情况。结果 :无肿瘤复发率为 83.4 % ,复发率为 16 .6 %。IL 2灌注前为 1.2 0kU/L ,灌注后为 1.5 9kU/L ;TNF灌注前为 0 .30 μg/L ,灌注后为1.37μg/L。两者灌注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 :沙培林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 ,患者耐受性好 ,无明显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沙培林膀胱内灌注可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途径达到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杀伤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体外杀伤胃癌细胞(SGC-7901)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DC)、CIK细胞,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提取肿瘤抗原致敏DC,用DC诱导CIK生成DC诱导CIK细胞(DC-CIK)和经胃癌抗原致敏的DC诱导CIK细胞(抗原-DC-CIK).培养的第14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IK、DC-CIK、抗原-DC-CIK细胞表型CD3、CD3/CD8和CD3/CD56.以CIK、DC-CIK和抗原-DC-CIK为效应细胞,以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阻断的SGC-7901细胞和未经MHC分子阻断的SGC-7901细胞为靶细胞,效靶比分别为5:1、10:1、20:1,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分别检测各组杀伤效应(每组n=3).结果 (1)培养的第14天,抗原-DC-CIK中CD3~+CD56~+和CD3~+CD8~+双阳性细胞的比例较DC-CIK和单独培养CIK明显增高(P均<0.01).(2)效靶比为20:1时,CIK组、DC-CIK组、抗原-DC-CIK组对SGC-7901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6.6±2.2)%、(52.6±1.6)%、(72.5±2.1)%(P均<0.01);对经MHC分子阻断的SGC-7901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4.3±1.1)%、(49.9±0.9)%、(50.4±1.9)%.抗原-DC-CIK中特异性杀伤占总杀伤效力的比例明显高于DC-CIK和CIK.结论 CIK杀伤胃癌细胞以非特异性杀伤为主,特异性杀伤仅占总杀伤效力的4.9%;未致敏的DC诱导CIK后,总杀伤效力增强,以非特异性杀伤为主,特异性杀伤效力增加不明显,占总杀伤效力的5.1%;抗原致敏的DC诱导CIK后,杀伤仍以非特异性杀伤为主,特异性杀伤效力大幅度增加,占总杀伤效力的30.5%.  相似文献   

12.
脾切除对晚期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联合脾切除对晚期食管胃结合部癌姑息性切除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1例晚期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因肿瘤侵犯脾脏、2例因术中损伤脾脏行姑息性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脾切除组,22例),其余均行姑息性全胃切除术(脾保留组,39例),分别检测术前、术后10 d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术后10d,脾切除组IgA、IgG、IgM、CD3、CD4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3.33,3.40,2.92,2.10,P<0.05);脾保留组IgA、IgG、IgM、CD3、CD4、CD4/CD8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35,5.29,3.33,2.60,3.53,3.12,P<0.05).术后6个月,脾切除组IgA、IgG、IgM、CD3、CD4、CD4/CD8较术后10 d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4.40,3.06,2.51,2.24,2.29,P<0.05);脾保留组患者IgA、IgG、IgM、CD4、CD8、CD4/CD8优于脾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2.10,2.70,2.16,2.13,2.83,P<0.05).脾切除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52±26) min,脾保留组为(130±24)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5);脾切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脾保留组,平均生存时间、1年生存率低于脾保留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8,x2=0.78,1.22,2.51,P>0.05).结论 对于不可根治的晚期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保留脾脏对其免疫功能及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病理模型大鼠脾切除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假手术(SO)、50%脾切除(50%S_x)、75%脾切除(75%S_x)和全脾切除(TS)的4组大鼠在术后2、4和6周,腹腔注射绵羊红细胞(SRBC),检测其初级免疫应答的血清溶血素含量(OD值)、T细胞亚群及IL-2R。结果TS、75%S。组2、4、6周OD值明显下降(P<0.05),而50%S_x组则与SO组无明显差异(P>0.05);TS组术后4、6周,75%S_x组6周的Th细胞、T_h/T_s比值下降(P<0.05),T_s细胞增多(P<0.05),50%S_x组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P>0.05),但是TS组6周的T_h细胞和T_h/T_s比值均比4周有所上升。IL-2R细胞各组均无变化(P>0.05)。表明脾切除(包括75%S_x脾切)可导致机体初级免疫应答的抗体产生减少T细胞亚群及其比例改变,使体液和细胞免疫损害。同时,保留50%脾脏则能完全替代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5.
浸润到浆膜层的胃癌患者,术后常由于腹膜上肿瘤脱落细胞种植而复发。本实验联合热疗和LAK细胞作用于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结果表明对该种瘤细胞系的杀伤有协同作用,为胃癌患者术后腹腔内热疗和LAK细胞联合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和开腹脾切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考察该术式的临床价值。方法16例肝硬化脾亢患者随机分为手助腹腔镜脾切除组和开腹脾切除组,比较两组病例术前、术后1d、3d、7d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开腹组术后1d、3d、7d的成熟淋巴细胞(CD3)、辅助淋巴细胞(CD4)及CD4与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的比值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或P<0.01)。而腹腔镜组术后1d、3d、7d的CD3、CD4、CD4/CD8与术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结合了微创外科和传统开腹手术的优点,具有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观察正常对照、肝硬变,激素负荷加免疫抑制三组动物模型和临床上外伤性脾破裂、肝硬变脾亢、血液病三组病人脾切除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发现正常脾脏切除后可导致术后免疫功能下降,但多数可逐步代偿;而肝硬变脾亢和长期应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的血液病患者,脾切除前包括脾脏在内的免疫器官已受损害,免疫功能已明显低下,这可能是导致脾切除后感染率较高的主要原因,而切除有免疫障碍的脾脏只是一个次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作者测定晚期血吸虫病巨脾患者及其切脾后,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观察其免疫功能的变化。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巨脾患者上述检测的免疫功能均明显低于对照健康组。脾切除患者NK细(?)和红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改善,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无明显改善。提示切除(?)脾有利于改善某些免疫功能,巨脾参与免疫抑制,巨脾对免疫的调节作用与正常脾脏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9.
马北阳  史海安 《腹部外科》1991,4(4):156-157
对部分巨脾、脾切除患者及对照人群进行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淋巴粒细胞转化试验的测定,结果表明,巨脾患者上述免疫功能均明显低于对照人群。脾切除能改善NK细胞活性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切脾后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无明显改变。提示切除巨脾有利于改善某些免疫功能,巨脾参与了免疫抑制,巨脾对免疫的调节作用与正常脾脏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