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L_(4~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感觉神经电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单侧L_(4~5)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肌电图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与波幅数据,并与健侧比较。结果:47例患者患侧和健侧的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在波幅和传导速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3例(3/47)患者腓浅神经异常,且均表现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降低,分别为健侧27.7μV、患侧7.5μV;健侧11.5μV、患侧2.3μV;健侧6.5μV、患侧3.8μV。感觉传导速度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单侧L_(4~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肌电图检测中,可能会有腓浅神经SNAP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影像解剖学测量腰椎板间隙参数,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观察1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正位片,比较患侧(症状组)与健侧(对照组)椎板间隙形态,根据不同性别分别测量L4/5以及L5/S1节段双侧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和面积;通过腰椎三维CT测量腰椎板间隙的有效直径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腰椎正位片上健侧L4/5、L5/S1的椎板间隙多呈椭圆形,而患侧的椎板间隙以三角形和扁圆形多见;患侧腰椎板间隙狭窄发生率为68.1%,L4/5节段发生率为65.1%,L5/S1节段71.0%;高度改变的同时伴随宽度的改变;腰椎三维CT测量结果表明,76.5%的患者患侧椎板间隙有效直径小于工作通道直径,其中72.3%位于L4/5节段,80.6%位于L5/S1节段;男性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面积以及有效直径其均值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L5/S1节段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面积以及有效直径的均值大于L4/5节段。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板间隙的改变存在密切联系,掌握腰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面积以及有效直径,可指导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中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身痛逐瘀汤联合侧隐窝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分将其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侧隐窝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实验组患者采取身痛逐瘀汤联合侧隐窝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程度和ODI功能障碍指数均有明显好转,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VAS疼痛程度及ODI功能障碍指数好转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身痛逐瘀汤联合侧隐窝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背景:椎间盘内为缺氧的环境,研究发现缺氧诱导因子1在调节缺氧诱导的基因表达中起重要作用。缺氧诱导因子1由α和β两种亚基组成,其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决定缺氧诱导因子1的稳定和活性。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在人不同突出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中的表达,判断各组之间的关系。方法:取腰椎髓核组织标本60例,41例取自L4-5髓核组织,19例为L5-S1。髓核组织分为突出组、游离组各30例。同时选取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腰椎髓核组织标本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苏木精-伊红、链霉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各组突出腰椎髓核组织学变化并测定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游离组、突出组和对照组都可观察到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分别为(58.2±7.5)%,(27.3±2.3)%和(10.5±4.7)%。游离组缺氧诱导因子1α在髓核的表达显著高于突出组和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与突出类型有关,在脱垂游离型中表达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随机、双盲、药物对照的方法 观察腰痛灵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腰部和下肢各位点微循环的影响,探讨其部分作用机理.方法 将6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腰痛灵栓治疗组(33例)和消炎痛栓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患者腰部和下肢各位点微循环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下肢拇趾关节、二三趾间位点微循环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腰部各位点、患侧下肢膝上5cm 位点微循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痛灵栓对腰部的微循环改善不明显,对下肢微循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微循环的改善可能与神经功能的恢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 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 > 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关键词:后路椎体间融合;腰椎前凸角度;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1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AI)患者踝关节肌力缺失对患侧和健侧膝关节肌群的影响。 方法 建立健康受试者和 CAI 患者逆向动力学模型,通过改变肌肉最大等长收缩力模拟不同程度踝关节肌力缺失,分析步态周期中膝关节峰值肌力和累积肌力的改变规律。 结果 CAI 患者跖屈肌肌力缺失会同时影响患侧和健侧的股四头肌与腘绳肌,背屈肌肌力缺失主要影响患者患侧和健侧的腘绳肌。 CAI 患者患侧和健侧膝关节肌群肌肉累积负荷增大,不同踝关节肌力缺失模型都呈现出患侧股四头肌累积负荷大于健侧,健侧腘绳肌累积负荷大于患侧的规律。 结论 CAI 不仅会影响患者患侧膝关节肌群的肌力,也会影响患者健侧膝关节肌群的肌力。增强踝关节的肌肉力量和保护双侧膝关节肌肉可能对 CAI 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患,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在有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或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等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以及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内镜下(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等特点,现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为突出部分压迫一侧神经根引起同侧神经根受压症状,一侧腰椎间盘突出而对侧出现症状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因此对于此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尚无特定的分型及命名,文中将其称为“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侧或双侧减压的疗效对比。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并行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的40例对侧症状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减压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突出侧减压组20例和双侧减压组2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第3,6,12个月腰部、下肢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评估腰椎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个月。①两组均未出现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②两组患者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且与术前相比,术后JOA评分有明显提高,术后腰部及下肢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双侧减压组各对应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及JOA评分均优于突出侧减压组(P < 0.05);③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评估结果示,突出侧减压组优良率为70%,双侧减压组优良率为9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④术后12个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两组均未出现腰椎失稳或滑脱的情况。提示:对于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两种减压方式均可改善疼痛症状,但双侧减压较突出侧的单侧减压,减压更充分,术后恢复效果更佳。 ORCID: 0000-0002-7636-0921(王秋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的影像学形态特点,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腰骶移行椎222例,根据横突形态特点,按Castellvi法进行分类,并对病变节段进行分析。结果:Ⅰ型79例,占35.6%,其中L4~5突出8例,L5~S1突出15例,L4峡部裂、滑脱3例;Ⅱ型51例,占23%,其中L4~5,突出20例,L3~4突出4例,L4峡部裂、滑脱12例;Ⅲ型80例,占36%,其中L4~5,突出38例,L4峡部裂12例,L3~4突出3例;Ⅳ型9例,占4.1%,其中L4~5突出4例;特殊类型3例,占1.3%,均为L4~5突出。结论:Ⅰ型移行椎L4-5,L5~S1均可能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正常腰椎无明显区别,Ⅱ、Ⅲ、Ⅳ型只发生L4~5和L3~4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而不发生L5~S1椎间盘突出,即移行椎以上的节段可发生病变。本组中没有L5部裂及滑脱病例,均为L4峡部裂和L4~5以上节段滑脱,据此提出了腰骶移行椎的特殊类型,即单纯椎间融合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提高骨科医生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01例青少年(≤20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较术前VAS、ODI评分的差异,观察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201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187例(93.0%)患者表现为腰背痛伴或不伴放射性疼痛,20例(10.0%)患者首诊时表现为下肢痛,97例(48.3%)患者在院外首诊时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34.8%)患者在发病前有外伤史。最常见的节段为L4/L5(101例,50.2%)及L5/S1(70例,34.8%)。其中140例患者通过椎间盘镜治疗,25例患者通过椎间孔镜技术治疗,36例通过开放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平均随访(22.9±11.7)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较术前VAS、ODI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镜手术、椎间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4.0%和8.3%。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经常被延误,加强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可帮助骨科医生进行相关病史询问,采取针对性体格检查及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微创手术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开窗入路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开窗入路法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2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患者行单/双侧开窗法治疗,分析其结果。结果 经平均38个月的随访,优36例,良37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为89%。结论 开窗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术后康复快、粘连机会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开窗入路法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患者行单/双侧开窗法治疗,分析其结果.结果经平均38个月的随访,优36例,良37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为89%.结论开窗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术后康复快、粘连机会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经椎间孔镜靶点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椎间孔镜靶点技术治疗的1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疗效将其分为预后优良组和预后差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经椎间孔镜靶点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年龄、病程、侧隐窝狭窄、髂嵴过高、Pfirrmann分级、腰痛分类、合并糖尿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6个月(OR=1.380,95%CI:1.701~9.288)、存在侧隐窝狭窄(OR=1.944,95%CI:2.562~19.049)和腰痛(OR=1.168,95%CI:1.467~7.055)是影响经椎间孔镜靶点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后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病程长、存在侧隐窝狭窄和腰痛会影响经椎间孔镜靶点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预后,临床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对低位(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变节段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椎外科108例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其中男56例、女52例, 年龄30~65岁。108例患者均行腰椎MR和肌电图检查, 其中90例患者进行了腰椎手术。分析肌电图对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受累神经节段的显示结果, 并与患者的腰椎MRI和术中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8例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肌电图提示102例(94.4%)异常, 其中102例针电极肌电图结果异常, 43例合并神经传导异常, 15例合并F波(胫神经)异常。90例手术患者中有80例(88.9%)肌电图定位的神经根受累节段与术中观察结果一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 P=0.988)。108例患者肌电图与腰椎MRI对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受累节段的定位诊断和检出受累节段数目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中, 肌电图与术中观察及腰椎MRI检出的结果基本一致, 且肌电图能反...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经治疗症状反复甚至加重时,手术治疗是解除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首选方法,而术前术后严密的观察及高质量的护理又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我院自2006年8月-2010年8月开展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128例,其中男73例,女55例,,年龄在17岁~68岁,平均年龄在51.6岁.病程为6个月~20年不等,平均为2年.L4-5突出69例,L5-S1突出43例,L3-4-5突出25例,L4-5~L5S1突出38例,L3-4~L4-5~L5S1突出11例.手术患者均有腰腿痛,CT或MRI扫描显示突出巨大,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提示适合手术,术后病人恢复良好,腰腿痛消失79例,减轻26例,无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CT介入盘内置管多次多点注射臭氧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肢体血流图的影响。方法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0例,采用CT介入盘内置管多次多点注射臭氧治疗 对照组80例,采用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采用上海产RG-2B型电桥式血流图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血流图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血流图均有明显改善,表现在波幅升高,上升时间下降,血管阻力指数降低,两侧波幅差显著缩小。但观察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更显著,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观察组对患者肢体血流图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CT介入盘内置管多次多点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显著改善患者患侧下肢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从而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腰椎间盘退变合并骶髂关节紊乱的生物力学特征,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与骶髂关节紊乱相关性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选取正常志愿者1名,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者2名(骶骨错位、髂骨错位各1名),采集CT数据建立相应的正常、骶骨错位、髂骨错位腰椎-骨盆模型,同时采集其步态数据驱动Any Body仿真肌骨模型,得到腰椎骨盆周围肌肉力及髋关节力作为加载条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患者与正常志愿者L4、L5椎间盘及骶髂关节应力变化。结果正常模型L4、L5左右及两侧骶髂关节应力曲线呈双峰,且无明显差异;骶骨错位模型与髂骨错位模型L4、L5左右及两侧骶髂关节应力曲线双峰改变甚至消失,L4左右两侧应力峰值差分别为0.55、0.80 MPa,L5左右两侧应力峰值差分别为4.05、2.08 MPa,骶髂关节右侧应力峰值与左侧峰值差分别为0.96、3.32 MPa。结论腰椎间盘退变合并骶髂关节错位导致人体承重力线的偏移,骶髂关节紊乱可加重身体两侧应力失衡,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过程不能忽视骶髂关节紊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背景:腰椎各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化是下腰部脊柱骨性结构的形态改变的直接反应,这种改变很可能是在长期受到外在或内在因素影响后脊柱正常结构应变的结果,但不同参数反映的情况是否相同以及与对应的临床症状是否有相关性尚待探讨。 目的:测量和比较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分析参数变化与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关系。探讨腰椎骨性结构的异常是否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以及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意义。 方法:纳入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7例,同期于放射科行CT检查显示非腰椎间盘突出者143例作为对照组。按性别差异分为男、女组;按年龄分为25-34岁组、35-44岁组、45-54岁组、55-65岁组。测量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包括棘突偏斜角、关节突关节角、腰椎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 结果与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的棘突偏斜角在L4、L5水平存在差异,数据不呈正态分布,应用秩和检验,Z值为-10.609,-12.074,P < 0.01。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的关节突非对称性、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在各年龄组及总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从性别上看,男、女组仅在腰骶关节角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7 < 0.01);各年龄段间比较,55-65岁组关节突非对称性、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分别与25-34岁组、35-44岁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在45-54岁组和25-34岁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异不是直接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但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异常在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12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了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并获得随访。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2~20岁,平均14.6岁。比较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12个月时Macnab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30个月,平均21.3个月。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下肢疼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评分标准,术后12个月时,优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1.7%(11/12)。结论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短期内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中风康复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神经肌肉异常耦合和功能评价问题,研究有效的肌间一致性分析方法及指标,探索神经肌肉系统的振荡联系和中风运动功能障碍产生的病理机制,建立基于肌电信号的肌肉功能状态评价标准。首先基于一致性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中风患者运动过程中健侧、患侧上肢拮抗肌肌电间的一致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Z变换显著一致性面积指标量化描述健侧、患侧肌电信号在各功能频带内的耦合性差异;进一步利用动态肌间一致性分析探究肌间一致性与运动任务的关系。通过对中风患者健侧、患侧上肢肘关节屈伸运动中肌间一致性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中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健侧、患侧肌间一致性均与运动任务相关,而在患侧运动过程中beta频段肌间一致性相对于健侧存在明显缺失,此外beta段肌间一致性与Fugle-Meyer量表具有相关性,表明beta段肌间一致性可以作为辅助评价患者运动功能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