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应用甲磺酸氨氯地平前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高血压药物时间治疗的血压控制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年来我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00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按类型进行时间给药,随访2个月进行分析。结果入选病例中,正常血压节律87例,占43.5%;异常血压节律113例,占56.5%,其中非杓型占34.5%,反杓型占20%,超杓型占2%,中青年以正常血压节律为主,老年人以异常血压节律居多,治疗2个月,血压达标率72.5%,有71.68%的异常血压节律转为正常血压节律。结论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节律的检测,强化高血压药物的时间治疗学。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药物时间治疗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高血压药物时间治疗的血压控制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近3年住院高血压患者200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按类型进行时间给药,随访2个月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87例,占43.5%;异常血压节律113例,占56.5%,其中非杓型占34.5%,反杓型占20%,超杓型占2%,中青年以正常血压节律为主,老年人以异常血压节律居多,治疗2个月,血压达标率72.5%,有71.68%的异常血压节律转为正常血压节律。结论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节律的检测,强化高血压药物的时间治疗学。  相似文献   

3.
俞玲  陈慧  林慧中  吴小盈  杨柳青 《海峡药学》2009,21(12):112-115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α-内收蛋白((α-adducin)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将238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与非杓型两组,分析ACE、CYP11B2、α-adducin基因不同基因型在杓型血压组和非杓型血压组的分布;统计学处理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杓型组与非杓型组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杓型组以II型的分布频率为主,而卡方分割表明非杓型组ID+DD基因型的分布高于杓型组(P〈0.01);而CYP11B2、α-adducin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无关联。结论ACE(I/D)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有关,携带D等位基因的患者可能更易发生夜间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和血压晨峰程度。方法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20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分析其昼夜节律和血压晨峰程度。结果非杓型节律比例为58.7%(121/206),血压晨峰比例为76.7%(158/206)。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可确定高血压分型和血压晨峰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0例动态血压监测者进行临床及结果回顾总结,并按昼夜节律分为4型:杓型、非杓型、反杓型、极度杓型。结果门诊测高血压患者中"白大衣"高血压17例,占10.8%;杓型高血压56例,占35.7%;非杓型血压42例,占26.8%;反杓形高血压35例,占22.3%;极度杓型7例,占4.5%。门诊可疑高血压患者19例,其中11例为隐蔽性高血压。高血压药物治疗检查者104例,血压控制达标62例,达标率59.1%。结论动态血压有利于发现白大衣高血压、隐蔽心高血压,有利于根据昼夜规律用药控制血压,在基层医院中应用动态血压检查手段对于高血压规范管理、提高达标率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对靶器官的损害。方法选择19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回顾分析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靶器官的损害。结果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仅占28.7%,异常血压节律占71.3%,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导致靶器官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68-1771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对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ABPM,观察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舒张压(dMD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 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00例为杓型血压,78例为非杓型血压,35例为反杓型血压。随年龄增长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老年组(≥60岁)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60岁)高,而老年组患者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男性高,但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通过24 h ABPM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提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8.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昼夜节律异常与尿钠、尿钾排泄的变化规律。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9例。根据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波动情况,分为昼夜节律正常组(杓型组)31例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杓型组)28例,收集患者24 h尿液并分析24 h尿钠和尿钾水平。非杓型组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夜间尿钠排泄量均高于杓型组(P<0.05或P<0.01),同时非杓型组24 h尿钾低于杓型组(P<0.05)。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尿钠、尿钾排泄呈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糖尿病肾脏病(diabetes kidney disease,DKD)伴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内皮功能、血脂的水平变化,探讨昼夜血压节律改变是否与肾功能、内皮功能、脂代谢有关。方法 选取诊断为DKD伴有高血压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昼夜血压节律改变分为非杓型组126例、反杓型组94例、杓型组80例),监测24 h动态血压,检测TG、HDL-C、LDL-C、TC、NO、ET-1水平。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昼夜血压节律改变与肾功能分期、血脂、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300例患者中杓型血压、反杓型血压、非杓型血压占比分别为26.67%、31.33%、42.00%。三组患者LDL-C、HDL-C、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DKD分期递增,24 h SBP、d SBP、d DBP、n SBP、24 h SCV、24 h DCV、dSCV、dDCV、nSCV亦呈递增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患者的血清NO水平减低,ET-1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非杓型、反杓型组患者...  相似文献   

10.
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损害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力群 《贵州医药》2004,28(11):976-97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中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心脏形态及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将 2 6 7例高血压病患者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中夜间血压均值较白昼血压均值下降≥ 10 %者确定为杓型组 ,共计 15 5例 ;夜间血压均值较白昼血压均值下降 <10 %者为非杓型者 ,共计 112例。比较两组病例的 2 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LA、AO、IVSD、LVEDd、LVPWd、LVMI、LVEF、CO、CI、E/A。结果非杓型组 2 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患者左心室肥厚明显 ,LVMI高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患者E/A比值较杓型组患者低。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在出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非杓型高血压 )时将明显增加对心脏的损害程度 ,造成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受损。  相似文献   

11.
马秀芬  王义围  冯玉梅  王烨  平芬 《河北医药》2012,34(15):2303-2304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脉压指数(PPI)、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83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监测曲线分为杓型组(n=68)、非杓型组(n=100)、反杓型组(n=79)、超杓型组(n=36),分别计算各组动态PPI及测量ABI,并将其他各组结果与杓型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PI:反杓型组>非杓型组>超杓型组>杓型组,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杓型组=超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PPI及ABI的重要因素,恢复老年高血压患者正常血压节律对防治动脉硬化及保护靶器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对5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杓型组(n=21)和非杓型组(n=38)。将38例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晨起服药组(n=21)和晚上服药组(n=17),剂量2.5mg/d,治疗8周后再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晨起服药组平均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水平分别由治疗前的(143.1±5.7)mmHg、(75.6±7.1)mmHg、(126.2±5.8)mmHg、(71.6±5.6)mmHg;下降为治疗后的(129.0±6.6)mmHg、(73.6±7.0)mmHg、(121.1±9.2)mmHg、(63.3±3.7)mmHg。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起服药组和晚上服药组比较,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由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纠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晨起服药和晚上服药对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由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纠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上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使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的关系。方法:62例高血压病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以上或以下的标准将患者分为杓型组(34例)与非杓型组928例),以20例血压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浆Ang Ⅱ浓度。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组血浆Ang Ⅱ水平显著高于杓型组,且血浆Ang Ⅱ水平与动态血压值正相关。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调节血压节律的重要系统,Ang Ⅱ可能参与夜间血压升高,提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Ang 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143例老年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疏松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分为杓型、非杓型、超杓型、反杓型,计算各型患者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杓型、超杓型、反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重度脑白质疏松患病率均与杓型患者有显著性差异,而非杓型、反杓型分别与超杓型比较有差异,非杓型与反杓型比较无差异。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夜间血压较白昼明显下降的患者对脑白质疏松的程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对心脏结构和肾功能损伤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心脏结构、肾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夜间血压变异显著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左室重量指数高于杓型组,肾功能尿系列蛋白检出率非杓型组均显著高于杓型组。结论非杓型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节律类型较杓型组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肾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与性别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Ⅱ期患者78例,分别进行24h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电图(UCG)检查。结果女性非杓型组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重量(LVM)与杓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O.05或P〈0.01)。男性患者杓型组与非杓型组的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重量(LVM)参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女性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S)较轻,非杓型者左室肥厚(LVH)较重,而男性高血压患者杓型与非杓型者左室肥厚(LVH)均较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不同用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24 h昼夜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入选的134例非杓型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服厄贝沙坦组和晚服厄贝沙坦组,8周后复查诊室随机血压和动态血压。结果两组患者诊室随机血压都有明显降低,但晨起服药者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晚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服组恢复血压昼夜节律的比例为43.6%,晨起服药组恢复血压昼夜节律的比例为21.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服药可以更好地改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13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定动态血压,采用心超评价左心室肥厚情况,分析血压节律和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结果:134例高血压患者中,节律异常的非杓型血压患者13例(9.7%)。血压节律异常与性别、年龄、BMI和高血压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关(P〉0.05),而和心室重量指数有关(t=7.913,P=0.000)。非杓型血压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69.2%,高于杓型血压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18.2%(χ^2=17.203,P=0.000),OR值为10.125,95%CI为2.488~48.0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节律异常和高血压严重程度、血压控制情况及脉压大小同是引起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昼夜节律异常容易并发左心室肥厚。因此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除了控制血压的绝对值外,还应注意调节血压的正常生理节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就诊的1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信息,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在调整了年龄、文化水平、婚姻状况、吸烟状况、饮酒状况、体质指数( BMI)、收缩压水平、舒张压水平以及血糖水平等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杓型的患者,昼夜节律为反杓型、非杓型和超杓型的患者患有心肌缺血的风险都明显升高,其OR值和95%CI分别为1.38(1.15~1.61)、1.24(1.09~1.39)和1.57(1.36~1.78)。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预防并发心肌缺血的关键除控制血压外,还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是否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硝苯地平控释片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方法对58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硝苯地平控释片晨起服药组(n=30)和晚上服药组(n=28)30mg/d,共治疗4周,服药前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药物对血压昼夜变异率的影响。结果晚上服药组夜间平均SBP和DBP均较晨起服药组明显下降,对非杓型血压的昼夜节律调节有效率明显高于晨起服药组(SBP:89.29%,DBP92.86%)。结论对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硝苯地平控释片在晚上服用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维持正常的昼夜变化节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