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微小残留病(MRD)水平,探讨MR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统计2013—2016年我院血液肿瘤科接受化疗达完全缓解(CR)的MM患者39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及MRD水平。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230U/L(P=0.002)、β_2微球蛋白≥3.5mg/L(P=0.002)、血肌酐≥177mmol/L(P=0.047)是影响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MM患者达到CR后首次监测MRD水平,14例MRD阳性患者(MRD≥0.01%)与25例MRD阴性患者(MRD<0.01%)间复发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8)。对MRD阳性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发现,较高的MRD水平(MRD≥0.1%)具有更高的复发风险(P=0.036)。动态监测MRD水平结果显示,持续MRD阳性患者与持续MRD阴性患者间的无复发生存期存在显著差异(P=0.035)。结论:FCM监测MRD水平对判断MM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波  徐征 《安徽医学》2022,43(1):83-87
目的 分析检测微小残留病(MRD)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生存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3例MM患者,且均接受诱导治疗,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进行MRD检测,分析MRD与MM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113例患者共进行MRD检测396次,平均检测3....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骨髓瘤是发生于骨髓的多灶性浆细胞肿瘤,它与血清和/或尿M-蛋白有关。大多数病例有广泛的骨髓累及。临床表现变化大,从无症状到侵袭,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异常的免疫球蛋白链沉积所致。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多发性骨髓瘤的缓解率,但是其复发率也很高,表明现有的检测方法不能检测出一些微量的持续性异常。传统的外周血、骨髓细胞形态学、影像学检查等检测手段仍很重要,但是,Allele-specific聚合酶链反应、下一代测序和多色流式细胞术使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灵敏度达到10-5~10-6,具有更高敏感性,而新一代的质谱流式细胞术将更有助于评估治疗反应和理解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 MFC)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细胞和非MM浆细胞两者免疫标志表达的区别。方法2012年4月至2020年4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收治的44例具有MRD的MM患者和43例非MM患者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应用10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浆细胞CD45、CD19、CD56、CD28、CD117、CD20以及CD44、CD49d和CD184表达情况。结果与非MM浆细胞高表达不同,MM的MRD细胞中CD44为低表达,两类细胞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CD44可能是MM检测MRD免疫标志之一;CD49d和CD184广泛存在于MM的MRD细胞和非MM浆细胞中,但缺乏特异性,不能作为MM特异性免疫标志;利用CD45、CD19、CD56、CD28、CD117、CD20和CD44的界值判断免疫标志的异常个数,MM的MRD细胞中位异常免疫标志数为4(2~6)个,而非MM浆细胞为0(0~2)个。结论通过MFC检测新的免疫标志组合CD45、CD19、CD56、CD28、CD117、CD20和CD44可以有效的鉴别出MM的MRD细胞。  相似文献   

6.
7.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肿瘤之一,以南方、东南沿海各省高发,因其解剖位置特殊,早期诊断率不高,复发及远处转移仍然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鼻咽癌患者在接受抗肿瘤治疗后,影像学或常规的实验室方法检测不到肿瘤的证据,但是隐匿于血液系统中的微小残存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是后续复发转移的潜在来源,因此如何定义潜在治愈人群仍然未解。目前MRD检测主要包括循环肿瘤DNA (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以及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随着技术的发展,MRD在实体肿瘤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专家共识明确建议MRD可用于部分癌肿的监测以及预后判断,但是在鼻咽癌中的应用却鲜有报道,本文对MRD在鼻咽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便为鼻咽癌的全程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过程中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1例经治疗后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或以上疗效的MM患者外周血的PCR的结果,包括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SCT)患者21例和未移植患者20例。观察患者确诊时的IgH阳性率、达到上述疗效时的转阴率,以及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持续缓解时间(DOR)的差异。结果:41例患者IgH克隆性重排阳性35例(85.4%),经化疗后达疗效时IgH转阴率为25.6%。移植组未转阴者复发率为7/12,DOR为22.5个月,转阴者复发率为1/5,DOR为42.5个月。未移植组未转阴者复发率为7/13,DOR为22个月,转阴者复发率为1/5,DOR为21个月。结论:PCR技术检测MM患者IgH基因重排可作为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及微小残留病灶监测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骨髓瘤52例临床及预后因素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510080)谢蓉,林伟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因素,化学治疗分类号R733.3我院自1987年1月至1997年8月共收治多发性骨髓瘤(MM)52例,现就影响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因素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朱玉生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7,17(4):513-513,511
报告34例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分析。临床表现典型者仅6例,其余分别以慢性肾炎或肾衰、慢性肝病、心力衰竭、泌尿系或呼吸道感染及神经症状等为突出表现。本组死亡24例,10例仍存活。平均生存期与病期、肾功能损害程度及骨髓中异常浆细胞数量显著相关。分析认为,早诊早治、减少误诊,是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目的 探求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细胞学特性与预后的关系。 2方法 回顾性调查 ,两个样本均数的 t检验 ,多个样本均数的方差分析 ,二元线性回归分析。 3结果 成浆细胞型 MM与幼浆细胞型 MM比较 ,生存期差异显著 (P<0 .0 5 ) ,而各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间的 MM生存期则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瘤细胞比例的高低与生存期呈直线负相关。 4结论 幼浆细胞型 MM和瘤细胞比例高的 MM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2):115-118+122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治疗的不同时间点,对其实施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跟踪监测,对不同微小残留病水平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对72例患儿进行随访1个月~7年,其中存活51例(70.83%)、发生事件20例(27.78%)、死亡1例(1.38%),死亡患儿是由于在诱导治疗期间骨髓抑制感染性休克所导致;疾病复发15例(20.83%);随着对患儿的治疗,在最终存活的51例患儿中,通过对其监测,发现其微小残留病水平一直低于检测下限,且无事件发生。随着疾病治疗的持续,患儿微小残留病阳性率逐渐升高;患儿微小残留病水平中位数呈先降低后升高的现象;其中强化治疗前微小残留病阳性例数明显高于诱导治疗33 d、巩固治疗前和再诱导治疗前,微小残留病水平中位数明显高于诱导治疗33 d、巩固治疗前,而微小残留病中位数明显低于诱导治疗33 d、巩固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完全缓解的62例患儿中,有6例患儿的水平≥10~(-2),5例复发、1例死于感染;有12例患儿的水平在(1~10)10~(-3)之间,5例复发、且1例患儿由于并发症而出现死亡;微小残留病水平在(1~10)10~(-4)之间的患儿23例,有1例患儿出现病情复发现象。部分缓解患儿共5例,但有2例出现病情复发;在5例未缓解的患儿中,均诱导失败。微小残留病水平10~(-4)组和微小残留病水平10~(-4)~10~(-3)组完全缓解例数明显高于微小残留病水平≥10~(-2)组和微小残留病水平10~(-3)~1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微小残留病水平检测,可以评估患儿的早期治疗情况,对调整治疗策略、病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人工智能骨髓细胞识别系统Morphogo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的临床价值及面临问题。方法:收集已经由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FC)检查后明确微小残留病结果的病例65例,调取其留存的骨髓瑞氏染色涂片,通过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平台的分析系统Morphogo对所有骨髓涂片进行全自动扫描及细胞分类。AI及细胞形态学多发性骨髓瘤MRD阳性阈值设为浆细胞比例大于4.4%。按AI自动识别细胞数量将病例分为I 500组、I 1000组、I 2000组,每组病例的人工智能微小残留病(AI-MRD)、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微小残留病(M-MRD)和流式细胞术微小残留病(MFC-MRD)结果两两行Kappa一致性检验,并计算各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以MFC-MRD和M-MRD结果为金标准绘制AI-MR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其曲线下...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β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40例MM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尿β2-MG,同时还测定血红蛋白、肌酐、血沉、钙。结果正常组与MM组,Ⅰ、Ⅱ、Ⅲ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尿β2-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期与Ⅱ期,Ⅱ期与Ⅰ期治疗前的血、尿β2-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β2-MG水平与MM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且可以作为MM临床分期以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41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DC-CIK细胞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测指标改变特点,探讨其临床治疗意义。方法3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患者均经MA方案(米托蒽醌、阿糖胞苷200 mg)或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诱导缓解,2例M2患者采用CAG方案(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粒系集落刺激因子300μg/d)诱导缓解,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均经VDC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诱导缓解。所有患者应用大剂量强化化疗方案缓解后用 DC-CIK交替维持治疗。结果 DC-CIK治疗后CD3^+、CD3^+CD8^+、CD3^+CD56^+/CD16^+细胞比例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白细胞介素( IL)-2、IL-12、IL-17、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水平提高,而IL-8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微小残留灶WT1的检测显示3例AML 患者治疗前WT1阳性,经DC-CIK 治疗后转阴。IL-17健康对照组最高,未缓解及初治白血病最低,缓解组逐渐升高,DC-CIK治疗后接近正常。结论 DC-CIK免疫治疗急性白血病清除微小残留病变能改善患者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机体的抗急性白血病免疫效应,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吴炜  谢晓宝  钱新瑜  严峰  凌云  曹祥山 《吉林医学》2011,(19):3931-3933
目的:观察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3例MM患者(初诊MM13例,难治复发MM10例)采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每个患者接受1~6个疗程的化疗。采用EMBT标准评价疗效,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规毒性判断标准(NCI CTCAE3.0)判断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13个月(2~30个月),完全缓解(CR)3例(13.0%),接近CR(nCR)1例(4.3%),部分缓解(PR)7例(30.4%),轻微反应(MR)6例(26.1%),总有效率(ORR=CR+nCR+PR+MR)73.9%。在初诊组及难治复发组、ISS分期Ⅱ期及Ⅲ期、肾功能不全及肾功能正常MM中,CR/nCR率和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感染、血液学毒性、外周神经病变、腹泻及乏力,多数易于控制。结论: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治疗MM有效率高,多数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治疗及其相关预后因素。 方法 :以多药联合化疗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 ,以诱导治疗第 1 4天的骨髓原始淋巴细胞比例作为治疗反应敏感性指标 ,以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银染色技术检测端粒酶活性作为微小残留白血病指标。 结果 :90 % (1 9/ 2 1 )的儿童ALL获完全缓解(CR)。在中位随访时间 5 5 (1 2~ 1 2 0 )个月内 ,6例复发 ,7例已连续完全缓解 (CCR) 2 4~ 5 4个月 ,现仍在连续治疗中 ;6例已停止治疗 1 8~ 6 0个月。全组患儿 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 6 5 .5 %。诱导治疗第 1 4天骨髓检查分级为M1(原始细胞为 <5 % )、M2 (原始细胞 5 %~ 2 5 % )和M3 (原始细胞 >2 5 % )型者分别为 6 7%、1 4 %和 1 9%。 1 4例M1 型ALL的 5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 7例M2 和M3 型 (分别为 84 .6 %和 1 5 .8% ,P <0 .0 1 )。在CR后端粒酶持续阳性或在治疗期间由阴性转为阳性的ALL复发率明显增加。 结论 :诱导治疗第 1 4天骨髓检查结果是判断ALL长期存活的重要预后因素 ;不同治疗阶段检测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可作为微小残留白血病指标  相似文献   

18.
李慧  张吴霞  熊烨 《西部医学》2024,36(4):549-553
目的 探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锌指蛋白转录因子10(KLF10)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健康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KLF10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受试者血清miR-21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进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KLF10、miR-21水平的相关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血清KLF10、miR-21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血清KLF10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miR-2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血清KLF10、miR-21水平呈负相关(r=-0.447,P<0.0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KLF10、miR-21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免疫球蛋白分型无关(P>0.05),与患者DS分期、是否重度贫血、ECOG评分以及骨髓浆细胞比例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KLF10低表达组生存率低于高表达组(χ2=9.651,P=0.032);血清miR-21高表达组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χ2=12.056,P=0.002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KLF10低表达、血清miR-21高表达、DS分期Ⅲ期、重度贫血、ECOG评分>3分和骨髓浆细胞比例>30%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KLF10表达下调,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5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VAD方案):长春新碱加阿霉素加地塞米松;实验组:沙利度胺加地塞米松。沙利度胺起始剂量100mg/d,每周增加100mg,最大剂量400mg/d;地塞米松40mg,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口服,30d后重复,至少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8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反应均可以耐受。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较好,使用方便,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