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在高原峡谷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通过在西甸和新庄两个行政村实施健康教育、查治病和化疗、粪水管理、禁牧、查灭螺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观察和考核防治效果.结果 西甸村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分别由2006年的6.43%和1.68%下降到2011年的0.00%,2008年起没有发现新感染病人和14岁以下病人;2011年的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查出钉螺只数、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最高密度等螺情指标分别较2006年下降68.11%、79.44%、84.14%、85.32%、72.22%,2008年以后没有发现阳性钉螺.新庄村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分别由2006年的3.45%和0.49%下降到2011年的0.00%,2007年起没有发现新感染病人和14岁以下病人,2008年以来没有发现家畜血吸虫感染;2011年的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查出钉螺只数、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最高密度等螺情指标分别较2006年下降76.60%、19.51%、64.10%、63.80%、74.23%,2007年以后没有发现阳性钉螺.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鹤庆县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应用效果良好,防治成绩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海拔对云南省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和控制的影响。方法收集鹤庆县全县及血吸虫病流行区基本情况、血吸虫病疫情、不同海拔地区自然植被分布情况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鹤庆县境内不同海拔地区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全县各行政村按海拔可分为2900~3953m、1800~2899m、1500~1799m、1500m以下4个地区,海拔>2900m地区没有血吸虫病流行,其余3个地区均有血吸虫病流行。血吸虫病疫情原来以海拔为1800~2900m的地区最为严重,流行村数、人口数、历史累计病人数、历史累计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人数、历史累计钉螺面积占全县流行区比例分别为96.36%、97.57%、99.62%、100.00%、99.46%,1970年该地区血吸虫人群感染率为30.46%。2011年全县查出血吸虫病人数、晚血病例、血吸虫人群感染率、钉螺面积较历史累计病人数、历史累计晚血病人数、1970年血吸虫人群感染率、历史累计钉螺面积分别下降了99.99%、80.89%、99.99%、96.41%,没有发现感染性钉螺。2011年海拔1800~2900m的地区血吸虫人群感染率为0.003%,2011年现存晚血病例、查出病人全部分布在该地区,钉螺面积占全县钉螺面积的95.78%。2011年钉螺面积百分比以海拔<1500m的地区为高,有螺环境出现率、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最高密度均以海拔为1800~2900m的地区为高。结论研究不同海拔地区的自然植被分布对钉螺分布和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和控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巍山县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人群病情采用间接血凝法(IHA)、粪便集卵孵化和Kato-Katz法检查;家畜病情采用粪便顶管孵化检测;螺情采用系统抽样法和环境抽样法检查。结果人群免疫学阳性率、人群粪便孵化阳性率、人群Kato-Katz阳性率、人群感染率、家畜病情阳性率分别为8.94%、1.56%、0.00%、0.12%、0.00%;IHA查病以6~岁组最高(12.00%),60~岁组最低;女性阳性率为10.37%,男性阳性率为7.48%;共查出有螺面积130 114 m2,有螺框出现率4.22%,活螺平均密度0.145只/框,未发现阳性螺,人群感染率和家畜阳性率比2007年明显下降,有螺面积略有减少,钉螺密度上升。结论 2008年巍山县的钉螺面积、人群病情、家畜病情等血吸虫病各项指标均下降,药物灭螺、人畜同步化疗、牲畜圈养、禁牧、健康教育、改厕等综合性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巍山县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采取的人畜同步化疗、改厕、健康教育、牲畜提倡圈养、禁止野外放牧、药物灭螺等各项措施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效果,以便进一步总结血吸虫病防治取得成绩的经验,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方法人群病情采用免疫学(IHA)、粪便孵化和Kato-Katz法查病;家畜病情采用粪便顶管孵化查病;螺情采用系统抽样法和环境抽样法查螺。结果实施项目前人群免疫学法、粪便孵化法、Kato-Katz法阳性率、人群感染率、家畜粪检阳性率分别为56.58%、15.61%、10.43%、8.80%、13.10%,项目实施后分别为10.62%、1.71%、0.11%、0.35%、2.04%,实施项目后各项人畜病情指标均比实施项目前显著下降;项目实施前有螺框出现率41.71%,活螺平均密度0.72只/框,活螺感染率0.36%,感染螺平均密度0.0 026只/框;项目实施后的2005-2015年每年查螺6 124~22 602框,查出有螺148~790框,捕获活螺214~2 348只,解剖活螺214~2 348只,均未检出阳性螺,有螺框出现率在0.83%~32.09%之间,活螺平均密度在0.01~0.72只/框之间,活螺感染率均为0.00%,感染螺平均密度也均为0.0 000只/框。结论巍山县五印乡鼠街村采取的药物灭螺、人畜同步化疗、改厕、健康教育、牲畜提倡圈养、禁止野外放牧等综合措施是有效的。取得螺情、人群病情、家畜病情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并且连续3年无人畜感染血吸虫病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吸虫病重点综合治理地区的防治成效,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GB15976—2006),2009年10月对2004年巍山县、洱源县、大理市和鹤庆县4个实施国家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县(市)的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进行考核验收。结果4个县(市)人群IHA检查,阳性率为3.58%~9.70%,粪检人群感染率为0~4.59%;家畜感染率为0~0.31%;活螺密度为O.02只/框,活螺密度为0,09只,框。4县(市)捕获的钉螺全部解剖镜检,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巍山县、洱源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大理市和鹤庆县重新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6.
陈兰 《医学动物防制》2011,(6):505-506,509
目的分析2006-2010年江夏区金口街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探索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策略。方法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查螺,用压碎法检查钉螺感染情况。采取翻耕种植、药物灭螺,或采取土埋结合药物灭螺。血清学方法结合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对居民、家畜进行查病,阳性人、畜用吡喹酮治疗。结果 5年共查螺面积16 933hm2,查出有螺面积92.7hm2,除2006年发现阳性螺外,其他年份均未发现阳性螺,有螺框出现率均<0.1%、活螺平均密度均<0.15个/框,累计查病17 939人,查出血清学阳性者1 473人,累计粪检阳性90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均低于1%,活螺平均密度和居民感染率均呈波动状态,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与活螺平均密度的相关系数r=0.62,有中度正相关;共检查耕牛2 529头,未查出病牛。结论江夏区金口街血吸虫病疫情轻,相对稳定,但残有钉螺面积和少量感染者,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和监测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2007-2012年芦山县综合治理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7-2012年芦山县血吸虫病流行村的人畜病情资料、螺情资料、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2007-2012年芦山县实施了人畜查病化疗、易感地带灭螺、硬化便民路和机耕道、整治沟渠、建沼气池、新建供水工程、购机补贴、建血防林、下湿田改造、水改旱和鱼塘灭螺等综合治理项目。结果 2007-2012年该县血防综合治理效果表现为各年均无急性血吸虫病感染者发生,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24%-0之间,2011、2012年连续2年为0,与2007年人群感染率相比各下降100%;各年均无病牛发生,耕牛感染率均为0;各年阳性螺数均为0,活螺平均密度由2007年的0.06%下降到2012年的0.05%,下降幅度为16.67%,但实有钉螺面积由2007年的15.84 hm2回升到2012年的52.12 hm2。结论 2007-2012年该县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整体推进良好,实施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当地血吸虫病疫情,但也应注意到该县实有钉螺面积的控制还存在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云南省血吸虫病潜在传播风险,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血吸虫病疫情流行态势,以及可能导致血吸虫病疫情的社会和环境变化因素等,2021年云南省选择3个省级和15个县级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具有代表性的1~3个疫区村作为监测村。通过查阅收集监测村血吸虫病常规疫情监测资料,结合钉螺和野粪调查等风险监测,综合分析各监测村血吸虫病传播扩散风险,对阳性钉螺、阳性野粪、居民感染、活螺平均密度、有螺框出现率等5项敏感指标进行风险等级评定。结果 全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7个属于传播阻断有螺县,其余均为消除县。在32个监测村共调查钉螺152 447框,其中有钉螺3 043框;捕获钉螺15 895只,其中活钉螺15 727只;累计查出有螺面积58.87 hm2,钉螺复现面积34.19 hm2,有螺框出现率2.00%,活螺平均密度0.103 2只/0.11 m2;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未发现阳性钉螺。在14个流行县(市、区)的27个监测村中共捡获野粪1 374份,来源以牛、狗、羊、马属动物、猪等为主,全部为阴性。疫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2009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 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207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7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30%,耕牛感染率为1.64%,活螺平均密度为0.49只每0.1 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7只每0.1 m2,钉螺感染率为0.14%。结论 2009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大量耕牛敞放,传染源控制难度较大,为防止疫情反弹,必须加强耕牛管理,落实洲滩禁牧、以机代牛等政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全面掌握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进一步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7年武汉市常规监测、监测点监测、风险监测系统疫情资料。结果 2017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网络病例全年零例报告;全市28个监测点共调查居民14 856人,牛312头次,钉螺调查环境101处78 630框2 055.82 hm2,野粪调查环境22个采样138份;人群感染率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0,已连续两年为0;血阳率平稳下降,2017年为1.48%;家畜感染率为0;有螺框数1 157框,有螺框出现率1.47%,活螺2 673只,活螺平均密度0.034只/0.1 m2,垸内、垸外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风险监测投放哨鼠240只解剖均为阴性;未发现阳性野粪;市级共调查钉螺41 206框,活螺3 863只,全年活螺平均密度0.094 只/0.1 m2,区级调查150 264框,捡获活螺3 718只,密度0.025 只/0.1 m2,均未发现阳性螺;风险评估III级(低)风险。结论 2017年武汉市血吸虫疫情平稳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钉螺、野粪、哨鼠预警指标提示均无感染,传播风险评估为最低风险。仍需继续强化防治及监测力度,关注血吸虫传播风险指标的动态趋势,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2年湖北省16个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6个监测点人畜查病、螺情、防治工作及其监测点所在县晚期血吸虫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各项疫情指标及变化情况。结果湖北省16个监测点人群感染率为0.42%,耕牛感染率为0.58%,有螺地带耕牛平均敞放率为78.35%,活螺平均密度为0.196只/0.11 m2,16个监测点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15个监测点所在县已开展晚期血吸虫病临床路径工作,入径率11.33%。结论以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取得了成效,应加强钉螺控制新技术和控制耕牛这一传染源长效机制的研究;晚期血吸虫病临床路径入径率偏低,下一步要加强临床路径培训和领导重视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0-2011年湖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监测结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开展16个监测点的疫情监测工作,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1年16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89%和0.40%,2011年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55.06%;耕牛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41%和0.81%,2011年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42.55%;2010年渔民感染率最高,2011年农民感染率最高;2011年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与201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2.44%、78.95%和62.71%。结论与2010年相比,2011年湖北省国家级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明显下降,但疫情仍不稳定,需进一步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加强耕牛管理以及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2005年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查螺、灭螺和查病、治病等资料,并与2004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比较。结果2005年钉螺面积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上升12.78%和4.44%。实际灭螺面积仅占实有钉螺面积的比例较低。人群间接血凝阳性率显著下降,粪检阳性率明显上升。急性血吸虫病例下降21.05%。结论云南省2005年疫情上升势头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钉螺面积仍在扩大,人群感染率明显上升,急性血吸虫病感染时有发生,疫情态势依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仙桃市刘家垸为典型的垸内封闭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其钉螺由围垸前残存钉螺繁衍而来;主要传染源为耕牛,人群感染方式与生产、生活有关,感染高峰年龄组为青、壮年。根据试区的环境与产业特征,经采取以兴林改变生态环境为主,辅以药物灭螺及加强耕牛、人群化疗等优化防治对策,各主要指标明显下降:1991年钉螺面积约26.33万m ̄2,阳性钉螺密度0.0034只/框(每框面积=0.11m2),耕牛感染率72.2%,人群感染率15.6%;1995年钉螺面积降至198m ̄2,未发现阳性钉螺,无耕牛感染,人群感染率降至0.29%。  相似文献   

15.
<正> 望江县雷池江外滩位于该县东南,同马大堤外侧。长4911m,宽184~600m,总有螺面积1897056m~2。是我省血吸虫病重度易感地带之一。滩地每年5月下旬开始上水,6~8月漫滩,9月中旬开始退落。四季都有群众上滩捕鱼虾、捞猪菜和嬉水等。滩地上水前,为附近村庄耕牛的主要放牧场。螺情:据1986年春季调查,江外滩活螺平均密度为0.91只/0.11m~2,有螺框出现率24.5%,钉螺感染率0.32%,感染性钉螺密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山丘型喀斯特地貌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有效防控措施,以利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方法分步实施控制措施:①消除传染源期(1983-1988年)重点采取查找病人病牛和查灭钉螺,有效阻断血吸虫病传播。②监测巩固期(1989-2000年)在前期措施基础上,增加居民血清学监测,强化有螺点的处理。③净化期(2001-2009年)对原疫区和毗邻的非疫区查螺由常规方案的有阳性钉螺的地区每年查螺1~2次、连续5年无发现钉螺的地方每3年查螺1次改为即使没有发现钉螺都坚持每年查螺1次以上,通过增加查螺次数加大钉螺发现率;查螺框距由常规的一般环境10~20m一框改为5~10m一框,复杂环境框距由常规的5~10m改为3m,缩短查螺框距保证查螺质量;一旦发现钉螺,把常规药物灭螺连续3年改为连续灭螺5年。结果在1983-2009年26年中根据不同的防治阶段特点,每年坚持查螺查病。其中消除传染源期(1983-1988年)总计查螺面积13684583m2(其中疫区5048541m2,非疫区查螺面积8636042m2),确定有螺面积425773m2,累计查出血吸虫感染551人,耕牛感染415头,野鼠阳性率6.71%,家犬阳性率11.76%,灭螺面积累计为2846877m2。巩固监测期(1989-2000年)疫区累计查螺面积10259772m2,其中1989年发现残存螺点60m2,钉螺平均密度14.3只/市尺2,经解剖无阳性;2000年发现残存螺点面积4240m2,钉螺密度4~5只/市尺2,解剖无阳性。对发现的2个残存螺点累计灭螺8次,对学生进行皮试阳性率0.57%,居民粪检795人全部阴性,动物查病全部阴性。非疫区查螺面积13740434m2,未发现钉螺。学生皮试阳性率为0%,居民粪检无阳性。净化期(2001-2009年)对疫区和非疫区反复查螺12次,其中疫区累计查螺面积4492616m2,未发现钉螺,非疫区累计查螺面积6508223m2,未发现钉螺,疫区居民血检2179人,抗体阳性率0.32%,阳性者粪检全部为阴性,对鼠、犬、牛调查无阳性,对非疫区居民血检1312人,阳性率0.23%,对阳性者粪检全部阴性,对流动人口血检407人,抗体阳性率1.72%,对抗体阳性者粪检未发现血吸虫卵。结论喀斯特地貌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地形环境复杂,容易残留钉螺,坚持反复查螺查病是巩固血防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监测清远市血吸虫病防治(下简称血防)中钉螺螺情变化,掌握清远市近年来血防工作的落实情况。方法按照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清远市2002-2009年开展血吸虫病钉螺螺情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通过8年的监测,在原血吸虫流行区共查荒地2712017.9秆,水沟112661m,螺框244211框;设假螺点查可疑地区103618m2,设标记螺点3359框,查获2312框,标记螺点查获率为68.83%;放标记螺15083粒,查获8240粒,标记钉螺查获率为54.63%;水下诱螺对34526m,可疑水沟投放稻草框3736框,回收3156框,回收率为84.48%,回收杂螺78105粒,平均24.75粒/框。以上监测均未发现活钉螺。结论清远市在原疫区未发现有残存的活钉螺及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显示清远市消灭血吸虫病的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18.
李炳桂  李文豹  张云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338-1340
目的总结云南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开展粪水管理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绩。方法收集鹤庆县1954~2009年不同时期在血吸虫病防治过程中开展粪水管理的情况和分析收到效果。结果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在粪便管理上经历了由"简易厕所"到"卫生厕所"再到无害化卫生厕所和沼气厕所的过程,在饮用水安全管理上经历了使用井水、土自来水到使用自来水的历程。1954~1991年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由1955年的50.66%降为1991年的1.10%,血吸虫病家畜感染率由1958年的8.98%降为1991年的0.11%。1999年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降为0.40%,2000年血吸虫病家畜感染率为0.13%。2001~2009年进一步推广了无害化卫生厕所、沼气池和自来水的建设,全县疫情明显下降,2009年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降为0.03%,血吸虫病家畜感染率降为0.05%。结论鹤庆县在血吸虫病防治过程中,重视粪水管理工作,通过管粪、管水,降低了血吸虫对人畜的感染和危害,对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开展广泛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改水改厕工作的认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加快血吸虫病的防治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及风险因素特征,为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并比较2018年和2019年武汉市筛选出的90个风险监测重点村钉螺、野粪、哨鼠、现场环境和人畜活动情况的监测结果,评估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及其特征。结果 2018年和2019年分别查螺118 335框和187 987框,活螺平均密度由0.012 2只/0.11 m2下降至0.006 5只/0.11 m2,降幅达46.72%。两年内均无阳性钉螺。两年监测期间均采集到牛粪和羊粪,但2019年采集到的野粪总数量显著下降,平均野粪密度较2018年减少89.80%。野粪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阴性。未监测到阳性哨鼠。监测期间内监测地带部分区域仍有垂钓休闲和旅游等人群活动。监测期间内所有风险监测重点村风险评级均为Ⅲ级(最低风险)。结论 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处于较低水平,但钉螺、流动家畜野粪污染以及有螺地带人群活动等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需进一步加大风险监测力度,确保如期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王道芬 《中国热带医学》2014,(12):1543-1544
目的分析荆门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防治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析荆门市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趋势。结果 2013年,全市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为0.16%,耕牛感染率为0,钉螺面积1 681.87万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荆门市血吸虫病处于低度小范围流行,但疫情重新暴发流行的基础条件仍然存在,要加强重点地区人畜传染源的清查,加大钉螺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