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途径及疗效。方法对59例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的营养状况、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主要通过空肠造瘘和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肠内喂养最早始于术后48h,平均为(5.2±1.1)d,肠内营养时间平均(12.9±6.5)d。因腹泻、腹胀不耐受而中断肠内喂养2例,因导管堵塞中断1例,无其他喂养并发症。结论全胃切除术患者术中放置导管式营养性空肠造瘘是安全、有效和廉价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in)早期营养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胃切除患者75例,肠内添加Gin的肠内营养组(EN-Gin组)、静脉添加Gin的肠内营养组[EN-Gin(d)组1及标准肠内营养组(EN组)各25例。均于术前1d及术后1、7、12d测定肠黏膜功能、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术后7、12d,与EN组比较,EN-Gin(d)组和EN-Gin组DAO、TNF-α(水平及尿中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均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AB)、前清蛋白(TF)、IgG、IgA水平及CD4+/CD8+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N3-Gin(d)组与EN-Gin组各时点DAO、TNF-α、ALB、TAB、TF、IgG、IgA水平及L/M、CD4。/CD8+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谷氨酰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明显增强全胃切除患者的免疫力和营养状况,有利于快速修复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有助干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该文分析了全胃切除术后,前期肠内营养的方式、功效。方法:该文对59例全胃切除病人的术前状态面貌,在手术应激后,肠道营养的实施、安全性作全面分析。结果:在术后一般通过空肠造瘘、鼻空肠管开始肠内营养。结论:在全胃切除术病人术中,安全、方便、便宜的营养支持方式就是放置导管式营养性空肠造瘘。  相似文献   

4.
陈俊红 《中原医刊》2004,31(24):47-48
目的:总结全胃切除术病人应用营养泵行肠内营养后的营养状况.促使病人早日康复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30例全胃切除术后应用营养泵行肠内营养的资料,着重介绍应用营养泵行肠内营养的方法及护理措施。结果:全组应用营养泵行肠内营养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无严重并发症病例,所有病人均恢复良好,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结论:应用营养泵行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需要护理人员加强时肠内营养支持各项管理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对120例全胃切除术后病人分为2组,分别给予静脉营养和肠内营养,监测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14d体重、血总蛋白、白蛋白以及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费用及时间、输注过程中的并发症。结果 术后营养支持使病人营养状况均有所改善,肠内营养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且费用低,并发症少。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病人的营养支持以肠内营养为首选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姚鹏 《大家健康》2014,(9):182-183
目的:分析研究胃上部癌采取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胃上部癌的病人100例,采取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对病人采取近端胃部切除手术给予治疗,实验组对病人采取全胃切除手术给予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和并发症给予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临床手术以后7天体质量下降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红蛋白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全部高于实验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其1年和3年生存率为92%和64%;对照组其1年和3年生存率为94%和62%,两组病人远期生存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上部癌采取全胃切除术和近端切除手术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是全胃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2008年3月-2012年7月的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共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组(EEN)和肠外营养组(PN),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效果.结果:EEN组患者营养支持术后7 d其BWI、ALB、PA、HGB、TF等营养指标均明显优于PN组(P<0.05);EEN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明显少于PN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1资料与方法 1988年8月至2003年12月对120例行胃体贲门癌行全胃切除术.其中男性86例,女性34例;年龄35岁-72岁,平均年龄65.5岁.  相似文献   

9.
10.
刘娜  周玲  王智玲  周亚东 《吉林医学》2014,(7):1556-1558
目的:总结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顺利实施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85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早期经鼻肠内营养支持的经验。结果:85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早期经鼻肠内营养支持均获得成功,无吻合口瘘的发生。结论: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能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安全、有效的,综合护理是肠内营养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沈琳  吴小丽  吴建胜 《医学综述》2012,(22):3767-3769
营养不良在老年胃癌患者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胃癌最有效的方法,营养不良不仅降低机体的免疫力,而且对术后机体的恢复亦造成不良影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患者的预后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如何对老年人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对老年胃癌患者进行营养干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手术预后是许多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且提出不同的营养支持治疗观点。  相似文献   

12.
史和平  刘韬 《医学综述》2014,(24):4568-4569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机体恢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行胃癌根治术(D2)的41例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20例)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机体恢复及免疫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及2436 h的肛门排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营养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CD3+、CD4+、CD8+和CD4+/CD8+比值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机体恢复促进作用较大,可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进患者胃肠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老年人胃癌的治疗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58例老年人胃癌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胃癌D2根治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D2根治术,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34%,术后复发率2.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4.14%,术后复发率1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胃癌患者通过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全胃联合脾切除术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3例因胃癌行全胃联合脾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测定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和血小板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1周的血小板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的血小板计数与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的血小板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的CD62P阳性表达率与术前、术后2周、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1个月的CD62P阳性表达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因胃癌行全胃联合脾切除术的患者术后血小板活化状态没有进展,不会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5.
沈忠 《中外医疗》2012,31(26):21+23-21,23
目的对胃癌手术中全胃切除术的手术适应症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研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该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胃癌全胃切除术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组全部胃癌手术患者中,术中未出现转院以及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病例为13例,并发症率为14.4%,5年生存患者为40例,5年生存率为44.4%。结论在胃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手术治疗中,应当科学确定手术适应症,选取正确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并强化手术期处理,才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实现患者生存率提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MiR-34a dysregulation has been implicated in tumori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gastric cancer, but its role in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remains unknow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miR-34a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after radical gastrectomy.

Methods: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as perform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miR-34a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 and tissues in 76 patients with gastric adenocarcinoma from China. Results are assessed for association with clinical feature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using Kaplan–Meier analysis. Prognostic values of miR-34a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by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A molecular prognostic stratification scheme incorporating miR-34a expression was determined using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miR-34a was decreased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 and tissues, and down-regulated expression of miR-34a was associated with Lauren classification (P = 0.034). Decreased miR-34a expression in gastric cancer tissue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or OS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P = 0.013). Further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miR-34a expression w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indicator for gastric cancer (P = 0.027). Applying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miR-34a expression to tumor node metastasis (TNM) stage system showed a better prognostic value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than miR-34a expression (P = 0.0435) or TNM stage (P = 0.0249) alone.

Conclusion:

The results reinforce the critical role for the down-regulated miR-34a expression in gastric cancer and suggest that miR-34a could be a prognostic indicator for this disease.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一种短期肠外营养支持方法的效果。方法:将5 2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支持组与对照组;观察在治疗后5~9d的氮平衡、营养指标及耐受指标变化。结果:营养支持组术后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各营养指标差异有显著性,耐受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采用适当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病人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8.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病人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7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8例,术后对照组经外周静脉输注营养液,试验组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两组基本等热量营养连续给予7d,对两组病人的术前、术后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并比较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及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等.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病人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有所下降.而术后第8天两组的TSF、AMC、TRF、TLC、DCH、IgG、IgM、IgA、CD3、CD4和CD4/CD8均明显回升,并高于术前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支持后血糖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而试验组支持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支持前后两组肝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人支持后营养指标均有所提高,试验组增高幅度较对照组大,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胃癌病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是有效的,可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和病人的免疫功能等,而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分析临床中对胃癌患者运用全胃切除手术之后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近年来本院收治的实施全胃切除胃癌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采用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方式,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切口出血1例,切口萎缩1例;对照组分别为3例、4例、2例。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9,P〈0.05);两组术后1年口服5%葡萄糖溶液的代胃排空时间,观察组在20 min以内,对照组为30-50 min;术后1年观察组体重恢复至术前体重的95%以上,对照组为80%以上。结论:对胃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手术,采用空肠间置代胃的方式对消化道进行重建,患者的恢复情况较为理想,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