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在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14例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观察组行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行超声定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治疗,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颅脑外伤危重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其穿刺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且可长期留置导管,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长期的静脉置管也存在着诸多潜在的并发症,需要引起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PICC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护理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艳艳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4):2208-2209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穿刺点在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PICC导管可降低颈部和胸部插管的严重并发症,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和不适,避免药物引起的外周静脉炎及组织外渗性损伤。PICC导管因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麻、不需要缝针、不限制病人臂部活动,病人痛苦时间短,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PICC一次置管最长可以保留近2年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观察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每组各100例,使用PICC途径的为A组,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为B组.A组采用PICC技术置管的护理方法;B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置管时间等情况.结果 A组一次性穿刺成功90例(90%),平均置管操作时间为(23.8±6.6)min,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92例(92%),平均置管操作时间为(5.5±2.8)min.主要并发症如静脉炎、感染、导管阻塞、导管脱落等,A组6例(6%)出现并发症,B组13例(13%)出现并发症.A组留管时间为(12±1.5)天,B组留管时间为(5±1.0)天.结论 PICC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置管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可有效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鞘外周静脉直接穿刺置管技术治疗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动脉导管鞘外周静脉直接穿刺置管与20例中心静脉导管深静脉穿刺置管的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操作时间、补液速度、抢救成功率及其近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动脉导管鞘组耗时为(3.57±0.63)min,中心静脉导管组耗时为(9.74±1.36)min。补液速度动脉导管鞘组较深静脉导管组快(P〈0.01)。结论:动脉导管鞘外周静脉直接穿刺置管治疗出血性休克患者,可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操作有效、便捷。  相似文献   

6.
吴志娟  徐文藻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196-3197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方法。因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维护方便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需要中长期(5d至1年)静脉输液的患者。但PICC置管在长期留置过程中易出现导管堵塞、机械静脉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把导管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管尖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交界处。随着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持续的静脉通道,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因住院时间长,同时需要输注甘露醇、脂肪乳等多种高浓度的药物,对于外周血管的刺激性大,常导致液体外渗、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即在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导管,将导管的尖端置于右心房的正上方。PICC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隧道式PICC)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隧道式PICC是一种通过建立皮下隧道,使导管出口位置远离穿刺位置的置管方法,本文将对隧道式PICC的穿刺静脉、导管出口位置、并发症及置管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使其顶端置入上腔静脉内的深静脉置管术。  相似文献   

10.
方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131-3132
目的 比较贵要静脉与头静脉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行上腔中心静脉置管的成年患者共94例,根据所选用于置管的静脉不同分两组各47例.其中贵要静脉组行贵要静脉置管,头静脉组行头静脉置管,比较两组患者行PICC置管的一次成功率、置管总时长以及患者对置管的满意度.结果 贵要静脉组的静脉穿刺时一次成功率为95.74%,明显高于头静脉组的61.70%(x2 =51.067,P<0.05).两组患者采用不同静脉进行PICC置管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贵要静脉置管的贵要静脉组患者中61.70%感满意,而行头静脉置管的头静脉组患者中仅10.64%感满意,贵要静脉组置管满意度61.70%高于头静脉组10.64%(x2 =43.062,P<0.05).结论 综合穿刺者过硬的临床操作技术,对出现的并发症的及时正确处理以及患者的配合这三方面才能有效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患者方可最大程度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rt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穿刺技术,因其具有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避免化疗药物外渗、减少频繁穿刺的痛苦等优点,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提高患者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利用导管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使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临床主要用于输入营养液,某些刺激性、高渗性药物等,为患者提供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PICC是一项方便、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置管技术,具有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保护外周静脉,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优点。它的广泛应用,给肿瘤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安全静脉给药途径[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提高PICC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统计新生儿科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3例行PICC治疗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83例早产儿,其中,80例一次穿刺成功,3例二次穿刺成功。发生1例管道滑脱、3例断管、5例静脉炎。静脉置管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其他途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外周静脉导管置管术有效保障了早产儿的抢救、治疗的进行,降低了痛苦,临床应积极推广并加强护理,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贵要静脉易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为早产儿PICC首选静脉。  相似文献   

14.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临床,吉林省吉林大学第四医院干部病房用此项技术,为老年患者长期输液、静脉营养支持及化疗等治疗提供静脉通道。中心静脉置管分为通过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  相似文献   

15.
王楠  唐仕芳  史源  李华强  刘蕾 《重庆医药》2009,38(16):2067-2069
目的介绍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在危重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探讨PICC导管的维护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6月至2009年3月,对18例危重早产儿,选用美国公司生产的Intravascular Catheter从上肢的浅静脉穿刺,将导管置于上腔静脉进行PICC置管连续营养支持治疗。结果将PICC技术用于危重早产儿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平均留置导管时间(37.1±12.0)d,13例顺利完成治疗。PICC的技术操作相对于其他中心静脉置管方法简单,可供穿刺的外周静脉较多,穿刺成功率高,易固定,保留时间长,有利于对危重儿的抢救与救护。本组5例在带管期间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置管术,操作较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其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一种技术,临床上广泛用于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入血制品、静脉高营养及化疗、中心静脉压的测量等患者。近年来,PICC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PICC导管不断改进,PICC置管技术也不断改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也越来越多,使并发症显著减少,置管时间延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方法将2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两组,A组(n=100)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n=100)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均采用佛山特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两种插管途经的穿刺成功率、完成置管时间、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1]。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95%,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80.0%(P〈0.05),完成插管时间亦优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P〈0.05);导管相关并发症亦比锁骨下静脉穿刺少。结论表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05),是首选的穿刺置管径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行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59例血液病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化疗患者的PICC置管静脉与部位、置管时间、置管长度、置管留管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及其处理措施。结果本组59例血液病患者的穿刺成功者54例,穿刺成功率为91.5%;PICC置管长度为(45.28±6.29)cm,留管时间为最长达550 d。临床上置管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并发症有静脉炎、渗血、导管异位和不完全堵管。结论外周置入导管的最佳穿刺时机应选在首次化疗时,穿刺部位首选患者右侧的贵要静脉,且实际的置管长度以比体表测量值短(2.6±1.4)cm;此外,良好的护理及维护对提高置管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pheraiil Inserted Central Cat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穿刺置管至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此技术避免了肿瘤化疗患者因长期输液或化疗药物造成的局部组织肿胀、坏死,提供了一条便利的无痛性治疗途径,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但临床应用中因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的计划外拔管影响了PICC的正常留置和应用,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也存在护患纠纷隐患。本文对我科86例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护理情况及计划外拔管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PICC是经外周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置管,是临床上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正确的护理和维护,对延长PICC应用时间和降低置管并发症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