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干预方法对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效果,探索出有效的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治疗办法。方法对本院从2011下半年-2012上半年收治的120例新生儿进行疼痛研究,并随机将其分为非营养性吸吮(NNS)组、对照组和体位支持组,且每组中都有40例患者,然后对新生儿用针刺足跟,对其进行疼痛程度的评分,对新生儿脚跟刺激前以及刺激后的20s、1min、2min、3min内分别记录其心率、呼吸以及哭声的持续时间,然后对新生儿疼痛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新生儿的疼痛在不同干预方法下有不同程度的镇痛效果,非营养性吸吮(NNS)组在短时间内的镇痛效果要好于体位支持组,并且非营养性吸吮(NNS)组、体位支持组的疼痛缓解效果都明显对照组。结论新生儿对急性疼痛以及短暂性疼痛都是很敏感的,非营养性吸吮、体位支持对缓解新生儿疼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另外,在临床中为缓解新生儿的疼痛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对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临床中应该重视对生儿疼痛的治疗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拥抱安抚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拟行桡动脉采血新生儿118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5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加用拥抱安抚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护理干预。对比两组采血前5 min、穿刺即刻、采血完成时的心率、呼吸频率,穿刺即刻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哭声持续时间及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穿刺即刻、采血完成时心率和呼吸频率均高于采血前5 min(均P<0.05),观察组穿刺即刻、采血完成时心率和呼吸频率与采血前5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穿刺即刻、采血完成时,观察组心率、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NIPS评分低于对照组,哭声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过程中应用拥抱安抚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缩短啼哭时间,有利于保持患儿心率与呼吸频率平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哺喂葡萄糖液加非营养性吸吮减轻新生儿静脉穿刺时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人选标准的住院患儿200例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干预组Ⅰ(哺喂葡萄糖液)、干预组Ⅱ(非营养性吸吮)和干预组Ⅲ(葡萄糖液加非营养性吸吮),每组50例,采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NIPS)分别于静脉穿刺前2min和穿刺后1、5、10min比较4组疼痛程度。结果疼痛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各干预组间与正常对照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Ⅲ与干预组I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Ⅲ与干预组Ⅱ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哺喂葡萄糖液、非营养性吸吮均能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且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新生儿抚触法结合非营养性吸吮与传统药物方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三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40例)、新生儿抚触结合非营养性吸吮组(简称抚触与NNS治疗组)(40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药物治疗组给予红霉素治疗喂养不耐受,抚触与NNS组实施抚触和非营养性吸吮。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药物治疗组患儿的呕吐时间[(1.8±0.6)d]、胃残余量[(2.7±1.1)mL]、体重增加[(337.0±35.9)g]、奶量增加量[(2.3±0.5)mL]、治疗总有效率(65.0%),和抚触与NNS治疗组患儿的呕吐时间(1.7±0.7)d、胃残余量[(2.4±1.5)mL]、体重增加情况[(336.0±37.3)g]、奶量增加量[(2.4±0.6)mL]、治疗总有效率(62.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配合新生儿抚触不但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没有不良反应,同时又能促进早产儿自身消化系统的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作用,为新生儿提供最舒服的护理,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8月住院的需要输液的新生儿180例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采用加拿大安大略儿童医院制定的新生儿疼痛评估表(NIPS)对两组新生儿在静脉输液中所致疼痛及输液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干预组在穿刺前lmin至穿刺后5min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不给任何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在穿刺时及穿刺后5min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可以缓解新生儿的疼痛,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药物干预方法对早产儿静脉穿刺疼痛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120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体位干预组、非营养性吸吮组、体位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每组30例,评价三种干预方法对减轻早产儿静脉穿刺疼痛的效果.结果 三个干预组NFCS疼痛分值、心率、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组最低,经皮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啼哭发生率低于其他各组(P<0.01),三个干预组啼哭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位干预、非营养性吸吮、两者联合均能降低早产儿静脉穿刺疼痛.体位干预与非营养性吸吮两种干预方式联合使用止痛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疼痛的影响,探讨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人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胎龄33周以上的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干预组和对照组。均给予足跟采血的疼痛刺激。干预组在采血前及采血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而对照组无此项干预。观察两组间在哭闹时间、新生儿疼痛评分和心率、血氧饱和度波动方面的差异。结果非营养性吸吮干预组新生儿在足跟采血刺激后,与对照组相比,哭闹时间缩短(P〈0.01),新生儿疼痛评分降低(P〈0.01),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减轻(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新生儿对足跟采血操作的疼痛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穿刺前局部抚触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所致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50例住院新生儿随机分成对照组(未干预组)、观察组(局部抚触组)各75例,在桡动脉采血前对观察组穿刺侧上肢予以抚触2min,两组分别于穿刺中20s、穿刺后2min用NIPS量表进行疼痛程度评分,并观察两组患儿哭声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儿在穿刺中20s、穿刺后2minNIPS评分、哭声持续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穿刺前局部抚触简单易行,是缓解新生儿桡动脉穿刺疼痛程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时疼痛的影响,为新生儿疼痛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00例住院新生儿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组(NNS组)和对照组,分别于采血时给予安慰奶嘴吸吮和不给予任何干预方法,2组在进行穿刺采血时采用新生儿疼痛评分量表(NIPS)进行疼痛评分,观察2组新生儿在穿刺采血时的疼痛反应。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新生儿在进行桡动脉穿刺时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桡动脉穿刺时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可明显减轻新生儿疼痛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药物治疗缓解早产儿操作性疼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29例住院早产儿(胎龄30~37周)分为空白对照组、干预组1(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襁褓包裹)、干预组2(非营养性吸吮),比较疼痛刺激(桡动脉穿刺)前、后早产儿疼痛评分,疼痛面容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结果两个干预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干预组1比干预组2评分更低;干预组疼痛面容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干预组疼痛面容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干预组1与干预组2疼痛面容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襁褓包裹比单纯非营养吸吮在缓解早产儿疼痛方面更有效,并能更有效减少疼痛面容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1.
邵龙  孙选  刘加宝 《齐鲁医学杂志》2002,17(3):224-224,226
①目的 探讨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②方法 通过对 30例早产儿进行抚触 ,并随机选择条件相似的 30例早产儿做对照。 42d后比较两组早产儿体质量、身高、头围。③结果 抚触组早产儿体质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 (t=3 .32 9,P <0 .0 0 1 )。身高、头围无明显差异。④结论 抚触能明显增加早产儿的体质量 ,且简单易学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浓度0.125%布比卡因与微量芬太尼联合用于硬膜外阻滞无痛分娩的疗效和对产程进展及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镇痛药物为0.125%布比卡因加芬太尼(2mg/L),选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单胎头位、无麻醉禁忌证的初产妇60例,宫口开大3~4cm时,行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观察组),并与同期条件相似、未给予任何镇痛方法的60例初产妇进行对照(对照组)了解观察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对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活跃期较对照组缩短,宫颈扩张速度加快。两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浓度0.125%布比卡因加芬太尼(2mg/L)用于硬膜外无痛分娩,可达到分娩镇痛效果,加速产程,且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周涛  包丽君 《西部医学》2009,21(1):45-47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和抚触对早产儿出生1周内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出生时Apgar评分≥8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治疗的早产儿[平均胎龄为(35^+4±3^+3)周]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游泳和抚触组)、对照组(单纯沐浴组)各27例,对其相同时间段的体重增长,胎便排出及黄疸情况进行观察对比,同时选择性比较8项新生儿行为神经发育指标。结果治疗组每日胎便次数增多,量多,胎便转黄时间提前,观察第七天末梢血总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观察出生1周时治疗组行为神经发育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新生儿游泳和抚触疗法可作为早产儿的早期干预措施,促进其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周期性呼吸阶段末给予适宜物理刺激,对防治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作用。方法:对有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在该病的常规治疗下,用呼吸监护仪监测早产儿呼吸、观察组在早产儿周期性呼吸阶段末(即呼吸停止10s)仍未出现呼吸时给予弹足底刺激,对照组则当早产儿出现呼吸暂停时给予弹足底刺激。结果:观察组每天呼吸暂停次数、反复呼吸暂停持续天数、需使用CPAP、IPPV例数、住院天数均比对照组少,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对孕产妇并发症、围生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2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59例妊娠期糖尿病作为观察组与未发生糖尿病的正常孕产妇59例作为对照组,对围生儿并发症以及孕产妇情况作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围生期早产儿、巨大儿、死胎、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早产、酮症酸中度、羊水过多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对围生儿以及孕产妇并发症有明显影响,需加强孕期管理,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胡玲  胡健蓉  徐凤仪  苏春宏 《吉林医学》2011,32(16):3189-3190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脐带绕颈对分娩方式和围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足月妊娠脐带绕颈病例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80例足月妊娠非脐带绕颈病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孕妇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及脐带绕颈对围生儿及分娩方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产程延长,Apgar评分降低,脐静脉呈现乏氧性酸中毒(P<0.05);绕颈周数越多,胎儿窘迫、窒息发生率逐渐增加。结论:脐带绕颈会明显增加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的发生率。加强产前诊断和产时监护,选择最佳方式及时机分娩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院新生儿脐炎的发病率 ,探讨脐炎对黄疸转归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 2 0 0 3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出生的 14 6 7例新生儿中所发生的 97例新生儿脐炎患儿及其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情况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分析。结果 :14 6 7例新生儿中 ,发生脐炎 97人 (6 .6 1% ) ,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脐炎的感染率分别为 5 .5 1%和 18.4 0 %(χ2 =30 .75 ,P<0 .0 1) ;且有 6 3例并发高胆红素血症 ,足月患儿和早产患儿并发率分别为 6 3.5 0 %和 6 9.6 0 % (χ2 =0 .2 8,P>0 .0 5 ) ;黄疸消退的时间足月儿为 9d~ 16 d,早产儿为 11d~ 2 7d。结论 :早产儿较足月儿易发生脐部感染 ,但都较大程度合并高胆红素血症 ,且黄疸消退时间较正常新生儿延长 ;加强预防措施 ,是减少新生儿脐炎及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Late morbidity of 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use of hospitals in the first year after term was studied in a geographically based group of 111 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in Liverpool. Thi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216 term infants without perinatal complications. Of the group with very low birth weight, 59 (53%) were readmitted, with three deaths, compared with 21 (10%) of the term infants. Of the admissions, 67 (40%) related to sequels of neonatal illness or its management. The admissions were repeated and of long duration, resulting in a 16-fold increased load of inpatients, an eightfold increase in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a twofold increase in attendance by outpatients at the local children's hospitals compared with the term group. This population of infants after intensive care represented a high risk group with specific problems and requirements in infancy, even when problems were not apparent at discharge from the neonatal uni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乳酸/肌酐比值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关系,阐明尿乳酸/肌酐比值在预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选取40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患者为窒息组,40名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检测出生后1 d新生儿尿乳酸/肌酐比值、尿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肌酐比值和Apgar评分,分析窒息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尿乳酸/肌酐比值、尿NAG/肌酐比值与新生儿HIE发生的关系。结果:窒息组新生儿1-min和5-min Apga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窒息组新生儿生后1 d尿乳酸/肌酐比值及尿NAG/肌酐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窒息组新生儿生后1 d尿乳酸/肌酐比值与1-min和5-min Apgar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636,P<0.01;r=-0.883,P<0.01),窒息组新生儿生后1 d尿乳酸/肌酐比值与尿NAG/肌酐比值呈正相关关系(r=0.433,P<0.01)。结论:尿乳酸/肌酐比值对新生儿窒息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作为早期预测新生儿HIE的重要依据。
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