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高血压对肾血管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不少肾脏疾病中,组织学检查显示有明显肾血管病变的患者而临床上并无高血压。为了明确肾血管病变除受血压等因素影响外,是否与肾脏功能的丢失有关,我们将两者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材料与方法1.病例:回顾性选择140例患者,除外原发性高血压、年龄超过50岁、糖尿病及吸烟患者。考虑到不同的原发病对肾血管病变的影响,故本组选择的病例均为肾活检示原发性IgA肾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MDRD简化公式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并按K/DOQI慢性肾脏疾病(CKD)的分期标准将IgA肾病分期。2.临床分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间质血管病变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临床及肾活检证实为LN的患者51例,根据光镜下有无血管病变将患者分为血管病变组和无血管病变组。比较两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特点。结果 51例患者中男性9例(17.6%),女性42例(82.4%),平均年龄(33.9±11.0)岁,平均发病年龄(31.3±11.3)岁,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程23(0.5~156)个月,LN病程3(0.1~144)个月。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血管病变组慢性肾衰竭比例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01),贫血更明显(P=0.003),血清肌酐更高(P=0.003),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无血管病变组(P=0.001);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率较高(P=0.047);肾活检见白金耳比例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01);肾间质浸润细胞评分(P=0.037)及慢性病变评分(P=0.037)、肾组织慢性指数(P=0.014)均高于无血管病变组。结论有肾间质血管病变的LN患者肾脏损害较重,肾活检见狼疮活动性较高,同时慢性病变亦较重,远期肾脏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肾动静脉血管病变并发肾衰竭及其诊治(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动静脉血管病变多并发肾衰竭 ,其病变主要包括 :创伤后常发生的肾动脉急性血栓形成、从周围或远处进入肾动脉的血栓栓塞、肾动脉的急性夹层瘤形成、肾脏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肾动脉瘤的破裂、急性或慢性肾静脉血栓形成 ,后者常发生于肾病综合征 (NS) ,特别是NS的高凝血症。此外 ,其他原因引起的血栓栓塞也应注意 ,尤其常见的肾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肾性高血压 (RVH)及肾血管动脉狭窄 (RAST)。兹分述如下。   1 急性肾动脉血栓形成腹部创伤是急性肾动脉血栓形成 (acuterenalarterythrombosis,ARA…  相似文献   

4.
肾错构瘤16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肾错构瘤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是泌尿外科较常见的肾脏良性肿瘤。 1 995~ 2 0 0 0年 ,我们收治肾错构瘤患者 1 6例 ,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男 6例 ,女 1 0例 ,年龄 1 5~ 6 0岁 ,平均 3 3岁。临床症状以腰背疼痛及血尿为主 ,1 1例平时无症状而在体检时发现。肿瘤位于左侧 5例、右侧 8例、双侧 3例 ,伴有结节性硬化症 2例 ,6例 (9个肾脏 )为多发性肿瘤。 1 0例病变在肾实质内 ,6例病变在肾包膜下并向外扩展。肿瘤直径 1 .8~ 2 2 .0cm ,以 3 .5~ 5 .0cm多见。 5例瘤体破裂出血。 1 2例行IVU检…  相似文献   

5.
正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以小血管病变为主的血管炎综合征,可累及皮肤、关节、肾脏及胃肠道等多个系统,其中以肾脏最易受损[1].在HSP血管炎发病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最先受损害,而免疫异常和凝血纤溶障碍导致肾实质病变发展。抗心磷脂抗体(ACA)是一种结合在磷脂抗原中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儿肾脏病理分级与临床分型及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12月经肾活检确诊的84例原发性IgAN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分型为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者,病理改变最轻;单纯性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综合征和慢性肾炎综合征者,病理改变逐渐加重;肾炎性肾病综合征者,病理改变最重。高尿酸组肾脏病理改变以Ⅲ级为主,正常尿酸组以Ⅱ级为主,高尿酸组Ⅳ级、Ⅴ级病变较正常尿酸组多见,正常尿酸组Ⅰ级病变较高尿酸组多见。结论:病理分级与临床分型和血尿酸水平相关联,通过IgAN患儿的临床分型和血尿酸水平有助于了解其肾脏病理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腺垂体功能减退症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多脏器损伤性疾病,以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最常累及的靶器官为肾脏、心脏、肝脏及脑等,很少引起垂体病变.针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所致垂体损伤引起腺垂体功能减退病例报道少见.现将我院2004年至2006年间收治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腺垂体功能减退症2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在肾透明细胞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并术后病理证实的23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应用ROC曲线获得肾脏良性病变与肾透明细胞癌的最佳判别值,并以肾透明细胞癌的NLR平均值为界值将患者分为低、高两组,分别应用Kaplan-Meier、Log-rank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肾脏良性病变组与肾透明细胞癌组的NLR值分别为(1.72±0.61)和(3.06±1.90),判别肾脏良性病变与肾透明细胞癌的NLR最佳判别值为1.92。在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NLR3.1组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生存率均明显低于NLR3.1组,两组5年无进展生存率(P0.05)和生存率(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Fuhrman分级、病理T分期、远处转移和NLR是以5年内死亡为终点事件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Fuhrman分级、病理T分期、远处转移和NLR是以5年内死亡为终点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外周血NLR有助于鉴别肾脏良性病变与肾透明细胞癌,NLR较高是肾透明细胞癌预后不良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后腹腔镜下。肾脏切除手术中的指导意义。方法:45例患者术前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明确肾血管与病肾及病灶的三维解剖关系,并在其指导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4例,’肾部分切除术7例,其中肾段动脉阻断的肾部分切术2例;肾输尿管膀胱袖状切除7例,单纯性肾切除16例,上肾单位切除1例。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提示动脉解剖异常占26.7%,动脉病变占6.7%。静脉解剖异常占22.4%,所提示的血管解剖异常及病变与术中所见吻合率100%,但术中发现异常的肾肿瘤静脉血管,在螺旋CT血管成像中未能清晰显示占6.7%。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提示下,术中病肾血管的处理快速准确,手术顺利。术中平均出血80ml,手术平均时间170min,无中转开放手术。结论:术前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可直观准确地评估血管。特别是动脉血管与病肾及病灶的三维解剖关系,了解可能存在的动静脉解剖变异或血管病变,拟定手术方案,指导术者快速准确地处理血管,避免盲目操作,减少出血和并发症。在后腹腔镜的肾脏切除手术中.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活体供者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肾移植活体供者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MSCT对11例受检者进行双侧肾脏及全尿路增强扫描,观察原始图像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评估肾脏血管解剖变异、肾实质和收集系统的情况.结果 MSCT清晰显示了肾脏和全尿路,11例受检者22个肾脏中,发现肾脏副肾动脉7支、肾主肾动脉早期分支5支、10支肾动脉由单一动脉供血;22支肾静脉未见异常,均为1支肾静脉;存在肾囊肿1例,肝左叶海绵状血管瘤1例;10例肾实质形态和集合系统均未见异常.7例供者行供肾摘除术,术中所见供肾血管情况与MSCT术前评估结果一致.结论 MSCT应用增强扫描能较好显示受检者肾脏血管变异、肾实质形态和肾脏收集系统情况,可作为肾移植活体供者术前评估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脏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误诊原因、治疗方法,以减少其误诊率,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肾脏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腹腔镜下左肾根治性切除术。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资料、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男女各1例,年龄45、59岁,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肾癌。病理检查考虑为(左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和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HE切片,倾向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其中例1倾向为恶性)。1例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1例刚出院,未行随访。结论:肾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罕见肿瘤。肾脏孤立性纤维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术前很难确诊,需依赖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主要治疗方式为肾脏根治术,良性病变预后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肾球旁细胞器瘤临床分型方法 ,并对其临床诊治进行探讨. 方法 收集肾球旁细胞器瘤患者5例,结合PubMed搜索到较大的系列病例报道66例,对71例病例资料进行分型.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临床资料包括血压;实验室检查包括血钾、血浆肾素和醛固酮、静脉分段取血检测;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IVU、选择性肾血管造影等. 结果 依据血压和血钾水平,71例肾球旁细胞器瘤可分为3种类型:典型、非典型和静止型.57例典型病例特点:高血压、低血钾、高醛固酮和低肾素;12例非典型病例的特点:高血压、正常血钾;2例静止型病例特点:正常血压和血钾.对于具有高血压、低血钾、高肾素和高醛固酮的患者,应考虑典型肾球旁细胞器瘤的可能;对于高血压合并肾肿瘤的患者,应考虑非典型球旁细胞器瘤的可能;对于单纯肾脏肿瘤,应考虑静止型肾球旁细胞器瘤的可能. 结论 肾球旁细胞器瘤划分为典型、非典型和静止型3类的依据是血压和血钾.肾球旁细胞器瘤代表了一种可以手术纠正的高血压病变,肾肿瘤鉴别诊断中应考虑肾球旁细胞器瘤的可能.保留肾单位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IgA肾病(IgAN)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对IgAN肾间质血管病变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入组107例HHCY的IgAN患者,根据光镜下肾间质血管病变分为无血管病变组(A)、单纯动脉硬化组(B)、动脉硬化型含透明变性组(C)、纤维素样坏死组(D)4组,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临床资料、病理资料以及中医证型与HCY的相关性。结果:HHCY的IgAN患者中,有肾间质血管病变的IgAN患者HCY浓度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者(P0.05),且HCY浓度越高,血管病变也相对越重,但组间对比缺乏统计学意义;HCY浓度与尿蛋白、平均动脉压成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成负相关(P0.05);中医证型属肝风内动证及溺毒内留证者HCY浓度显著高于肾气阴两虚证、肾络瘀痹证、风湿扰肾证。结论:HHCY的IgAN患者中,HCY是肾功能发展过程中的与蛋白尿、高血压同等重要的一项危险因素;中医证型属肝风内动证及溺毒内留证者也可视为预后不良的中医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CT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肾血管解剖变异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因肾肿瘤、肾上腺肿瘤或肾囊肿等行肾增强CT检查。男114例, 女96例。年龄(56.5±13.2)岁。将CT检查数据通过3D Slicer软件重建包含肾血管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根据三维可视化模型, 以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时是否需要处理的角度, 分析肾血管解剖情况。肾动脉变异分为多支肾动脉、肾动脉早发分支, 以及同时具有以上两种变异的混合型。肾静脉变异分为多支肾静脉、肾静脉晚期汇合, 以及同时具有以上两种变异的混合型。结果本研究210例, 男性和女性的肾动脉变异分别为95例(41.7%)和79例(41.2%)(P=0.914), 肾静脉变异分别为58例(25.4%)和62例(32.3%)(P=0.121),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420个肾脏中, 肾动脉变异(174/420, 41.4%)较肾静脉变异(121/420, 28.8%)更常见(P<0.01)。不同肾动脉变异类型的肾脏数量:多支肾动脉分...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肾周出血的诊治(附3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发性肾周出血(SPH)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31例SPH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岁。左侧17例,右侧14例。腰背部疼痛31例,腰腹部包块10例,休克8例,血尿、腹腔出血各3例。CT诊断18例(18/19)、B超诊断22例(22/29)、KUB加IVU诊断7例(7/14)。结果 31例患者中,行肾切除术18例、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保留肾脏手术4例、肾动脉栓塞术2例、血肿穿刺引流1例、保守治疗5例。病理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ll例、肾囊肿6例、肾癌4例、肾感染3例、肾动脉瘤和肾积水各2例。28例痊愈出院,3例术后血液透析治疗。结论 SPH临床症状取决于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多见。CT和B超是诊断SPH的首选方法,治疗方案应根据不同病因和出血情况确定。  相似文献   

16.
体外肾手术     
至今,为了纠正某些肾动脉和肾的病理情况,本来应该选用手术治疗,但因考虑技术问题而作罢。由于肾移植手术和保存肾脏方面的经验的发展,使许多这样的病理情况,可以通过体外肾脏手术得到解决,可以在手术台上把病变修复和再作肾移植。作者认为体外肾手术的适应征可分为四组,血管病变组、鹿角状结石组、恶性肿瘤组和外伤组。在讨论手术方法时,曾经强调,如果肾动脉的分支重建或施行肾下极切除(包括供血的血管分支),这样,来自肾动脉的输尿管供血就难了,另外输尿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资料。男26例,女18例。年龄(55.9±13.7)岁。44例共47个占位,均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肿物的位置、大小、回声、边界、彩色血流情况,做出常规超声诊断。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物增强时相、增强水平、增强模式、是否有环状增强,做出超声造影诊断。将超声检查诊断与最终病理或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47个病灶中,诊断为恶性15个,良性32个。19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诊断,分别为肾细胞癌13个、肾淋巴瘤2个、肾囊肿3个、炎性肉芽肿1个;28个经增强CT或MRI检查诊断为良性肿瘤或假性肿瘤,且定期随访≥1年无变化,分别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个、囊肿15个、肾连接部皮质缺损3个、肾柱肥大2个、未萎缩肾实质1个、驼峰肾1个、瘢痕1个。常规超声检查病灶最大径(2.5±1.3)cm。肾细胞癌常规超声检查以低回声多见(8/13);超声造影检查以快进快出为主(9/13),多为不均匀低增强(6/13),9个发现假包膜,6个发现坏死。2个肾淋巴瘤常规超声检查均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检查均为快进快出,等增强1个,低增强1个。5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规超声检查为高回声;超声造影检查以慢进慢出为主(4/5),低增强2个,高增强2个,等增强1个。肾囊肿常规超声检查以无回声多见(16/18);超声造影检查,单纯性肾囊肿无增强,复杂性肾囊肿囊壁或分隔薄且均匀强化,呈慢进慢出、等增强或低增强。炎性肉芽肿常规超声检查呈囊实性;超声造影检查实性部分与肾实质同步强化,呈低增强。肾柱肥大、驼峰肾和局限性未萎缩肾实质常规超声检查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检查为与肾实质同进同出的均匀等增强,无明显包块轮廓出现。肾连接部皮质缺损和瘢痕常规超声检查为高回声,超声造影检查自始至终无增强。常规超声检查将1个炎性肉芽肿、1个未萎缩肾实质、2个复杂肾囊肿误诊为恶性,2个高回声肾细胞癌误诊为良性;超声造影检查仅将1个炎性肉芽肿误诊为恶性。常规超声检查对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87.2%,ROC曲线下面积0.871。超声造影检查对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96.9%,准确性97.9%,ROC曲线下面积为0.984。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优于常规超声检查,对于常规超声检查诊断困难的肾肿瘤,以及酷似肾占位病变的良性病变和解剖异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1例反复漏诊的先天性左肾动静脉瘘(RAVF)伴左肾多支动脉合并椎骨侧弯畸形病例。患者因反复血尿1年于2020年8月29日入院。外院行两次输尿管软镜检查、入院后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均未明确血尿病因。通过仔细阅读增强CT检查图片发现肾窦下极血管结构紊乱,血管迂曲成团,肾盂周围也可见扩张迂曲血管,考虑血尿原因为肾脏血...  相似文献   

19.
肾小管标志蛋白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近年来肾小管间质病变,或称肾小管间质性肾病(TIN)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对TIN的认识水平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TIN在整个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据最近统计,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约20%~40%,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约10%~25%系由TIN所致。近来研究还发现,即使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或肾血管疾病,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间质损害,而且其损害的严重程度直接与肾脏病变的发展速度和预后密切相关,甚至超过了肾小球或肾血管病变本身。这使得人们对肾小管间质病变研究的兴趣日益增长,并且已深入到包括肾小球疾病和肾血管疾病在内的所有肾实质性疾病。 肾小管间质不仅在空间上占整个肾脏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20.
肾部分切除术,最初是作为某些局限于一极之肾结石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它也能应用于治疗局限于肾脏某一部位的其它任何病变,例如:双肾畸形、血管梗塞或变形、伴有对侧肾脏功能丧失或减退的肾脏新生物、损伤和尿瘘。作者介绍一种采用简便的横形切断和分别结扎血管的方法,可获得改善伤口愈合和止血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用任何一种肾切口显露肾脏,仔细游离肾脏,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