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脊髓型颈椎病(cewical spondylotic mytlopathy,CSM)是因颈椎间盘脱出或骨嵴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1],同时颈部过度活动和颈椎不稳也是造成或加重颈髓损害的重要因素,多发于40~60岁,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武警河南总队医院骨科于2005年7月至2007年1月经颈椎前路手术治疗CSM患者47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指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连续或不连续的颈椎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以及椎间盘变性、突出等多种病理改变,造成对颈髓和硬膜囊多个平面的压迫,并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类颈椎病.诊断CSM要注意以下三点[1]:①具有颈髓受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相似文献   

3.
脊椎和脊髓节段性血供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脊椎和脊髓的节段性血供,特别是进入椎间孔动脉的来源和分布。方法:暴露椎管,观察进入椎间孔的内容,重点观察骨膜动脉和髓动脉的来源、分布和管径。结果:出入椎间孔的有脊神经及其交通支、椎间孔静脉、骨膜动脉、前根髓动脉及大髓动脉。颈椎的动脉来自椎动脉、颈升动脉和颈深动脉。胸腰椎的动脉来自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骶椎的动脉来自骶外侧动脉。前根髓动脉2~5 支,直径(0.60±0.21)m m ,分布于颈髓和上胸髓。大髓动脉1 支,直径(1.20±0.33)m m ,分布于下胸髓和腰骶髓。结论:为临床用骨膜动脉代替损伤的髓动脉治疗外伤性或血管阻塞性截瘫,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类颈椎间盘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及其与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相关性。方法:提取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的25例病人的颈椎间盘髓核组织,其中CSM 17例(CSM组),颈椎骨折或骨折合并脱位8例(NC组)。观察颈椎间盘髓核组织结构的改变,检测颈椎间盘髓核组织中TNF-α、IL-1β的水平及TNF-α mRNA和IL-1β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2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性别和颈椎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NC组比较,CSM组颈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颈椎间盘髓核组织中TNF-α和IL-1β含量明显升高(P < 0.01),且TNF-α mRNA和IL-1β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1)。结论:颈椎病病人的椎间盘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升高,与CSM的发生及发展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慢性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临床诊断为CSM的患者进行颈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WI,分析图像特点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所有受检者均成功行DWI及ADC值测量.CSM颈髓损伤处主要表现为MRI的T2WI图像为高信号,T1WI图像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相应损伤节段的颈髓受压.其中T1WI图像低信号的患者3例,T1WI图像等信号的患者14例.损伤处的DWI图像为不同程度的高信号.损伤段颈髓平均ADC 值(978.2±89.4)±10-6mm2/s,正常颈髓的平均ADC值(900.4±56.4)×106mm2/s,损伤段颈髓与正常颈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4,P<0.01).结论 DWI对CSM慢性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其治疗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脊髓的血液供应正常来自髓前、后动脉和颈胸腰的节段性动脉,如颈升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等。笔者在制作椎动脉标本的过程中发现左侧上胸段营养动脉来源变异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分析17例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髓损伤14例为颈伸直型,今天的有退变基础;采用前1后路手术效果皆良好,着急在解除颈髓压迫物。  相似文献   

8.
金峥  曹晓建 《医学综述》2005,11(9):793-796
多节段颈髓型颈椎病(CSM)是指在影像学上存在多个节段颈椎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及椎间盘变性、突出等多种病理改变,造成对颈髓或硬脊膜前方多个平面的压迫。它以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继发椎间盘突出、椎间不稳,相邻椎间盘后缘形成含有椎体缘骨赘的隆起物,在椎管前方压迫脊髓或支配脊髓的血管,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1病因正常颈椎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颈髓、脑脊膜、韧带及硬膜外脂肪。国人正常C3~C7的椎管矢状径男性为16~17mm,女性为15~16mm。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管矢状径的狭窄密切相关,而椎管狭窄的原因又分为静态因素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髓MRIT2高信号的改变能否预测脊髓型颈椎病(CSM)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53例CSM患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OP虬)18例,病程2个月~11年,平均25.7个月。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标准对其手术前后疗效与MRI进行对比,观察脊髓内r12高信号的不同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1年,平均6月。术前病程长、MRIT2加权像长节段高信号患者往往病情重,预后较差(P〈0.05);多数病程短、单节段高信号患者恢复良好。结论颈髓MRIT2高信号对CSM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17例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髓损伤14例为颈伸直型,颈椎原有退变基础;采用前、后路手术效果皆良好,关键在解除颈髓压迫物。  相似文献   

11.
在脊髓损伤中,颈髓损伤较为常见,占全部脊髓损伤的1/5~1/4。近年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证明,手术治疗是脊髓损伤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手术的目的主要在于有效地椎管减压,解除骨折或脱位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颈髓的病理变化是进行性不可逆性变化,压迫时间越长,损伤越严重,后期即使去除致压物,脊髓已变性,也无法使脊髓恢复生理功能。尽早手术去除压迫物,早期减压,能使肿胀的脊髓很快消肿。急性呼吸衰竭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做好术后观察和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和一帆 《医学综述》2011,17(23):3630-3633
目前脊髓磁共振成像常规检查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最佳手段,能清楚地显示受压颈髓形态及信号改变,以此明确疾病。但是CSM在磁共振成像常规检查中出现信号改变时往往提示脊髓损伤严重,并非病变的早期,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CSM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均具有价值。现就DTI成像原理、扫描技术、正常人脊髓及CSM患者的脊髓DTI表现等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或(和)脊髓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作为致压物是单纯的椎间盘组织[1].颈椎间盘突出症是颈椎外科的常见病,其中一部分病例是由于外伤或退行性变导致颈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游离至后纵韧带后方,压迫颈髓、神经,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epidural cervical disc extrusion,ECDE)[2].  相似文献   

14.
18例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颈脊髓前动脉CT血管造影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前动脉情况以及脊髓前动脉情况与神经学症状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我科采用64排螺旋CT机对18例颈髓损伤患者行脊髓前动脉造影;通过ADW 4.3软件进行图像处理,采用双斜位MPR观察局部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伤后5~10 d,13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例未行手术,平均随访11个月。结果除1例刀割伤患者,其余17例患者颈脊髓前动脉均显影,2例患者在行脊髓前动脉CT血管造影时前根动脉显影,未见中央动脉显影;1例前动脉断裂者随访13个月后神经学症状无缓解,17例脊髓前动脉无断裂者神经学症状改善情况各不相同。结论脊髓前动脉CT血管造影是观察评估脊髓损伤后脊髓前动脉情况的一种有效方法,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前动脉不易受损,脊髓损伤后临床表现、后期神经功能恢复与脊髓前动脉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3):270-273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扫描。CSM患者按照T2WI图像颈髓受压信号差异分为A组(轻度组,颈髓内信号无异常)及B组(重度组,颈髓内出现高信号),健康志愿者为C组,将感兴趣区(ROI)置于颈髓白质前索、后索、左前侧索、左后侧索、右前侧索、右后侧索6个部位后处理数据,采用方差检验比较3组颈髓不同部位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之间的差异。结果:3组间各部位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B组各部位ADC值均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各部位ADC值高于C组(P<0.05);3组间各部位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B组各部位FA值均低于A组和C组(P<0.05);A组各部位FA值低于C组(P<0.05)。结论:DTI可以定量分析轻度脊髓型颈椎病颈髓内部结构微细变化,更好地辅助临床医生早期诊疗轻度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提供脊髓动脉供应的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探讨脊髓缺血软化的机理提供形态学基础,本文对39例动脉内灌注乳胶和明胶的婴幼儿脊髓前动脉进行观测.脊髓前动脉按其支数不同可分三型,Ⅰ型(10例,占25.64%)仅有一支脊髓前动脉;Ⅱ型(27例,占69.23%)有两支骨髓前动脉:Ⅲ型(2例,占5.13%)有三支脊髓前动脉.婴幼儿脊髓前动脉的管径左右相似,平均为0.55±0.12mm.两支或三支脊髓前动脉相吻合形成脊髓前(正中)动脉.其汇合部位可在延髓也可在颈髓各段,最低达C_8平面.本文并对脊髓前动脉的命名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7.
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类型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解冲53具经体积分数为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暴露头颈部的血管,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距颈总动脉分叉及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的距离,并观察颈外动脉的分支形状,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结果和结论:甲状腺上动脉起始于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水平、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以下者分别占44.34%,28.30%与27.36%;颈外动脉分支形状有树枝状和丛状,以树枝状为(94.34%);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多为后外与前内的关系。但不能就此认为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的动脉就是颈外动脉,也不能单凭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来判断颈内与颈外动脉。  相似文献   

18.
林旭  龚全  兰海  杨小奇 《四川医学》2004,25(12):1302-1304
目的 探讨没有颈肩和上肢症状、体征的不典型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过去4年中7例不典型颈椎病的诊断治疗。其中4例行前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植骨和Orion、Zipher钢板固定,3例行后路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结果 JOA评分优4例、良2例、中1例。结论 不典型CSM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及时的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后髓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和脊髓血管病显微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未离断的脊髓标本上解剖观察后髓动脉的起源、分布特点,以及后外侧动脉的位置与形态。结果:后髓动脉分布均匀,主要出现于第3~11肋间动脉,其中以第9肋间动脉最多29支。相邻两后髓动脉多相距1~2个节段动脉。在脊髓胸腰部可见后髓动脉呈典型的“发卡”样折曲。脊髓后外侧动脉由后髓动脉的升、降支吻合而成,它位于后根附着处的前方。结论:后髓动脉数量多,分布均匀,这些特点有助于脊髓血管造影时对后髓动脉的辨认和将其与前髓动脉相区别。脊髓后外侧动脉是位于后根附着处前方的两条连续管道  相似文献   

20.
描述2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X线平片表现和其中16例椎管造影表现,应用单纯矢状径直接测量法测量C4-7颈椎椎管矢状径,证实26例〈13mm,颈椎这矢状径小,或(和)骨质增生,韧带骨化钙化夺迫颈髓,及脊髓造影反映颈髓后压征象呈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及狭窄,局限性前后缘压迹将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