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肝脾曲结肠综合征,是某种因素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肝曲或牌曲结肠局部胀气扩大、移位,出现腹部剧烈疼痛不适、便秘等类急腹症表现,属内科治疗范畴.临床比较少见.作者自1977年至1994年间收治6例,按临床X线表现,符合肝下型(肝曲结肠)2例,膈下型(脾曲结肠)4例.由于对该病征的认识不足,常延误诊治,甚至行不必要的手术,增加病人的痛苦.作者结合文献资料对收总的6例患者临床特点及X线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出早期诊断要点,并用简便易行的导泻通便方法使患者获愈.  相似文献   

2.
结肠曲综合征 (Flexuresyndrome)系指结肠肝曲或脾曲部由于聚积过多气体而引起的腹痛、腹胀、胸闷等一系列症候群[1] 。195 2年由Machella提出脾曲综合征 ,195 5年由Palmer提出肝曲综合征 ,目前统称为结肠曲综合征[2 ] 。由于本病与胆道、心脏、胃及胰腺等疾患的临床表现相似 ,重症酷似急腹症或类似心绞痛发作 ,易被临床医生忽视造成漏诊或误诊。我们通过对 15例结肠曲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提高了对该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结肠曲综合征中男 6例 ,女 9例。年龄 2 9~ 61岁 ,平均年龄 49 4…  相似文献   

3.
综合征简介     
膈肌下结肠嵌入综合征 (Chilaiditi's Syndrome) 本征系指因肝韧带的先天性异常或因膈肌松弛、麻痹、外伤、膈肌运动障碍、结肠胀气、高度消瘦等原因,导致结肠肝曲部分嵌入到膈与肝脏之间,出现上腹部疼痛并背部放散和便秘等症状而言的。诊断要点: 1.具有这种解剖异常的人,可以出现一过性的,或持续性的上腹部胀痛,并向右肩背部放散,同时多数伴有便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肠脾曲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结肠脾曲综合征患者中选出40例,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方式、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反复间歇性腹痛、腹胀、便秘、肠梗阻等是结肠脾曲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利用X线扫描可以发现患者结肠脾曲较肝曲高度超过7cm,结肠扭曲角度低于45°。采用彻底根治术后所有患者均痊愈。结论:结肠脾曲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点较为突出,可以快速准确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治疗时采用彻底根治手术的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 CT 明确诊断一例多脾综合征,患者,女性47岁,主诉空腹时上腹痛,心无杂音、无紫绀,心电图为完全窦房传导阻滞和缓脉,血液生化未见异常,Howell-Jolly 小体(-)。放射线所见:胃及十二指肠右侧异位,降结肠游离,结肠脾曲不固定,胸部下腔静脉缺如而为奇静脉结合、腹部 CT 可见左肾静注入下腔静脉,胰头缺如,胆囊及门静脉呈  相似文献   

6.
结肠脾曲综合征的X线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肠脾曲综合征在临床上缺乏典型症状 ,X线诊断是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本文对我院 2 0 0 0年 4月~ 2 0 0 1年 6月的 9例病例资料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9例患者 ,男 5例 ,女 4例 ;年龄 31~ 6 8岁 ,平均4 5岁 ,随诊时间 4月~ 4年 ;其中 8人经手术证实为结肠脾曲综合征 ,漏诊 1例 ,1例未做手术。2 X线诊断右半结肠及横结肠轻至中度扩张 ,至脾曲端急转向上 ,继而急转向下续降结肠 ,脾曲夹角明显变小 ,而降结肠肠管细小 ,无狭窄。脾曲前后肠管大小相差较明显 ,有别于正常时的逐渐缩小。立位观察 ,结肠脾曲位置高 ,可至膈…  相似文献   

7.
结肠曲综合征是肝曲综合征和脾曲综合征的统称。是指结肠肝曲或脾曲部,由于聚集过多气体而引起腹痛、腹胀等一系列症候群。我们从2004年1月~2005年8月,采用枸橼酸莫沙比利治疗结肠曲综合征50例,经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结肠肝曲或脾曲部位的局限性,因充气过度而出现,以肝区或脾区胀痛为主的一系列比较复杂的临床综合病征,被称为结肠肝曲综合征和结肠脾曲综合征。本病首有payr氏于1910年描述,故又称为payr氏综合征。尔后,1912年Machella氏等,曾报告40例,1955年palmer氏报等85例,1964年国内周氏报告27例,我们于1974年遇到典型者3  相似文献   

9.
多脾综合征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多脾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3例多脾综合征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3例均有右上腹多个脾脏、中位肝、右位胃及肝段下腔静脉缺如 ,奇静脉异常连接、扩张。 1例无胆囊 ,双侧左支气管结构并单心房。结论 多脾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多系统畸形 ,必须应用多种影像检查方可获得多个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隔疝X线诊断     
作者收集1958年4月至1984年8月广西医学院膈疝21例,区人民医院4例,南宁地区医院1例,共计26例。膈疝发生部位:左侧21例,右侧5例。胸腹膜裂孔18例,胸骨旁裂孔2例,其他部位6例。膈疝的类别:有胃、小肠、结肠、肝、脾、肾、网膜等。其中以胃肠为最多,胃12例、结肠11例、小肠9例。有单纯的,也有混合的。本组膈疝一般的X线表现有:①患侧胸腔有含气肠曲或有较大的气泡及浪平或其他片状密度不均阴影;②患侧横膈的位置多不清楚;③心脏多向健侧移位;④在立位片上左胸腔有较大的气泡及液平时,胃泡  相似文献   

11.
CT对脑结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结核的CT征象及CT对脑结核的诊断和分型价值。方法:对临床资料、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症状和体征综合判断为脑结核的47例住院患者进行CT头颅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47例脑结核患者CT影像改变的共40例,检出率85.1%,按照结核病变部位分为脑膜型13例,脑实质型10例及混合型17例。并对脑结核CT分型诊断与病理对照进行讨论。结论:CT检查能为脑结核的病变部位,累及范围,病理形态提供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三维CT重建在肱骨髁上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48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为研究对象,均行普通X线检查、常规螺旋CT扫描、三维CT重建,分析其影像特点,并对比三种检查方式对骨折椎节、骨折位置的显示情况及诊断效能。结果 48例均行伤侧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分为伸直型46例(95.83%),屈曲型2例(4.17%);三维CT重建观察到骨折断端多为粉碎骨折,骨折近端前缘呈"一"形43例,骨折两端完全分离移位,骨皮质不连续,骨折近端前缘呈倒"V"形5例;三维CT重建对骨折椎节、骨折部位的显示率高于X线及常规CT(P<0.05);三维CT重建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灵敏度、准确度、Kappa值高于X线及常规CT(P<0.05)。结论三维CT重建在肱骨髁上骨折中有较高诊断价值,可较好显示骨折椎节、骨折部位,评估Gartland分型,提高诊断效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脑囊虫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的脑囊虫病的CT表现,常规作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85例脑囊虫病中,单囊型3例,多发小囊型7例,多发结节型和环状强化型7例,脑炎型1例,脑室型4例。慢性钙化型29例及混合型30例,本组诊断的准确率达95%,结论: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灶及其分型,有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颈部淋巴结结核CT及MRI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及MRI影像表现特征,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其中男性18例,女性29例。年龄11-72岁,47例患者2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行MRI扫描,9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结果根据病理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及MRI表现可分为4型。Ⅰ型:结核结节及肉芽肿形成3例;Ⅱ型:淋巴结干酪样坏死7例;Ⅲ型:淋巴结包膜坏死9例;IV型: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破溃并向周围侵犯28例。结论CT尤其是MRI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可以反映其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优势。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MSCTA检查,采用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DeBakeyⅠ型8例(34.8%),Ⅱ型3例(13.0%),Ⅲ型12例(52.2%),壁内血肿3例。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5例(21.7%),均在三维重建中有特征表现。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显示真、假腔的形态、大小、破口位置及其与大分支血管的关系,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纵隔肿瘤的病理类型与发生部位的关系,评价诊治手段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974~1998年间72例纵隔肿瘤住院病儿的临床表现、肿瘤部位、病例类型、诊治手段和疗效。结果61例行全切除或次全切除,11例未能手术切除,仅做活检。结论小儿纵隔肿瘤种类繁多,症状不典型,胸部X线摄片及CT检查是术前诊断的主要依据,一旦确诊需立即手术。恶性肿瘤以手术、化疗、放疗综合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17.
刘芳  赵芳  马立燕  吕菁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2):786-788
目的 为探讨各种类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方法,明确其临床特点与CT的关系。方法 对176例经CT证实有颅内出血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6例患儿中缺氧所致123例(72.6%),产伤21例(11.9%),新生儿出血症22例(12.5%),早产儿10例。患儿有意识障碍者156例(88.6%),惊厥98例(55.68%),肌张力改变113例(64.2%),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104例(59%),贫血16例。CT示:SAH121例。占68.75%,为NICH最常见类型;SDH17例,IPH13例,IVH5例,混合性出血20例。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考虑NICH者应做头颅CT或头颅B超检查。Cr是确诊的最佳手段,能正确显示出血部位、范围、程度及区分各种类型,头颅B超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IVH、IPH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8.
汤文 《中外医疗》2012,31(34):1+3-1,3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12月入该院治疗的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和分析其CT影像学资料的特征及其与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CT特征表现与手术相一致者56例,诊断正确率为96.6%,56例患者经手术检查证实,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及类型均与CT影像特征表现相一致。结论双层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鉴别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 GIST)定位和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30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患者的CT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探讨病灶位置、大小及有无坏死等情况。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单发患者21例、多发9例;其中17例肿瘤部位在胃部、8例位于小肠、5例位于直肠。19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8例向腔外生长、3例向腔内生长。恶性GIST 强化不均匀,可有邻近脏器侵犯。16层螺旋CT定性准确率为83.3%(25/30)、定位准确率90.0%(27/30)。结论:CT 增强扫描有利于GIST的定位诊断及对肿瘤良恶性质的判断,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目前检查GIST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2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依据头颅CT片确定血肿中心的颅表定位,或CT下标记物协助定位,将针钻一体送入血肿中心,固定穿刺针,侧孔接引流管,抽吸血肿。术后1、3、5d复查CT。结果22例患儿经应用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后19例治愈,死亡1例,发生后遗症2例,治愈率86.36%。结论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是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断,及时碎吸治疗出血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