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观察CD20+细胞浸润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年5月至2008年12月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的患者55例,按急性排斥发生时间分极早期组17例(<2周),早期组16例(2周~6月),晚期组22例(>6月).所有入组患者移植肾活检组织除行光镜检查外,均采用免疫组化法行肾组织CD4,CD8,CD20,CD68和HLA-DR检查,并采用定量分析评估不同时间急性排斥反应肾组织中各种细胞浸润程度.随访中位期≥48月,将所有急性排斥患者和两周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患者依CD20+细胞浸润程度分为CD20+细胞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分析两组患者移植肾预后.结果:极早期组中CD20+细胞密度较早期组和晚期组低,而CM,CD8,CD68和HLA-DR在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CM+ CD8 )/CD20的比值在极早期组中高于早期组和晚期组.对所有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分析,CD20+细胞高密度组的移植肾预后较低密度组差(P<0.05).CD20+细胞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之间肾小球炎、动脉内膜炎、间质浸润、CD4、CD8、CD68和HLA-DR表达无差别,而高密度组肾小管炎程度高于低密度组,低密度组中极早期排斥反应比例高于高密度组.在两周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中,CD20+细胞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的移植肾预后无差别(P>0.05).结论:CD20+细胞聚集很少在两周内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中出现,而多出现在两周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中.移植肾预后跟单纯CD20+细胞浸润程度无相关性,而与排斥反应发生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D20阳性细胞在移植肾细胞性排斥反应中浸润程度与预后的关系及其在移植物中的作用。方法:2001年至2002年共29例经移植肾活检诊断为细胞性和混合性移植肾急性排斥患者,肾活检组织标本行CD20、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免疫组化染色,C4d免疫荧光染色。并对病理结果行半定量分析,根据CD20细胞在肾组织内浸润程度,分为重度浸润组(H组,〉50%小管间质面积),中度浸润组(M组,10%~50%),阴性组(N组,〈10%),C4d染色按照Banff标准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HLA-DR染色分为阳性(〉50%)和阴性(〈50%)组。分别分析CD20和排斥反应分型、HLA-DR、C4d之间的相关性。所有病例均随访42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急性排斥反应临床资料和治疗反应情况,随访期间肌酐变化和移植肾的预后。结果:29例患者中H组有6例,M组7例,N组16例。H组耐激素发生率高于另外两组(4/6vs2/7vs2/16,P=0.05)。42月时H组移植肾生存率明显低于另外两组(4/6vs1/7vs1/16,P〈0.05),M组平均血肌酐高于N组(208.6μmol/Lvs112.3μmol/L,P〈0.01)。CD20阳性(H+M组)和C4d染色阳性之间没有一致性(P〉0.05)。而H+M组HLA-DR表达明显高于N组(59.5%vs16.3%,P〈0.01);HLA-DR阳性与CD20阳性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0.01)。结论:CD20阳性细胞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内浸润的程度与移植肾短期和长期预后有明显相关性。CD20细胞的浸润与体液性排斥反应无明显相关性,但是和肾组织中HLA-DR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CD20细胞在移植物内不产生抗体,推测可能与抗原呈递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狼疮肾炎患者肾组织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Ⅳ型狼疮肾炎(LN)患者肾组织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肾间质浸润炎细胞的增殖和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正常肾组织和Ⅳ型LN患者肾组织IDO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表达与肾间质浸润核增殖抗原(PCNA)阳性淋巴细胞数及肾小管-间质(TIL)病理损害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正常肾组织未检测到IDO表达,而在Ⅳ型LN肾小管上皮细胞IDO的表达阳性,并且LN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IDO的阳性强度与TIL PCNA+浸润细胞数及TIL病理损害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IDO在Ⅳ型LN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呈高表达,并与TIL浸润细胞增殖情况及TIL病理变化呈负相关,提示IDO可能参与LNTIL病理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移植肾急性排斥(AR)时CD40及其配体(CD40L)表达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10例正常肾,12例无急性排斥(N-AR)及24例AR移植肾组织中CD40,CD40L表达进行观察,并结合肾间质中CD3,CD68细胞数进行分析,结果:AR组肾间质CD3,CD68细胞数较N-AR组和正常肾明显增高,与此相一致的是间质CD40^ ,CD40L^ 细胞数也较N-AR组明显增高,AR肾组织中CD40/CD40L表达分布不同,间质淋巴细胞以表达CD40为主,CD40L表达以肾实质细胞表达为主,结论:CD40/CD40L在AR移植肾组织中的原位表达及其分布特点可能与其参与AR的病理损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应用免疫酶标技术对47例异体肾移植患者的95例次肾活检标本进行HLA-DR抗原的检测,并同时做光镜、电镜、免疫病理检查及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结果显示:肾移植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DR抗原表达增加,肾小球的DR抗原表达减少;急、慢性排导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肾小管及肾间质的DR抗原表达均明显增加;环孢素中毒时,肾单位的DR抗原表达正常,肾间质的DR抗原表达增加。肾脏HLA-DR抗原表达在肾移植后的变化,对于排异反应的诊断、鉴别诊断、判断预后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肥大细胞在抗肾小球基膜(GBM)肾炎患者肾脏浸润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38例经肾活检确诊为抗GBM肾炎的患者,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肾组织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根据浸润肾肥大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组1(肥大细胞<50个/mm2,n=18)和组2(肥大细胞≥50个/mm2,n=20).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指标的差异,并对肥大细胞浸润和临床与病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组1相比,组2患者病程较长、年龄较大、发生肉眼血尿者较多、少尿/无尿比例较高,蛋白尿、镜下血尿、低蛋白血症较轻,而贫血程度较重、抗GBM抗体滴度较高.同时,组2患者肾损伤程度较重,血清肌酐(SCr) (791±324μmol/L vs 412±241 μmol/L,P<0.001),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29.8±13.9 mg/dl vs 15.7±11.5 mg/dl,P=0.005)水平较高,尿渗透压较低[285±82.37 mOsm/(kg·H2 O) vs 429±359 mOsm/(kg·H2O),P=0.001].组2患者肾小球硬化和包囊破裂的比例亦较高,间质纤维化程度较重,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纤维性/纤维细胞新月体比例较高(66.7% ±21.9% vs 47.0% ±33.6%,P=0.037),细胞性新月体比例较低,但无显著差异.组2患者肾组织间质还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包括CD4+、CD8+及CD68+细胞).其中CD8+细胞(180个/mm2 vs 268个/mm2,P =0.045)及CD68+细胞(534个/mm2 vs 792个/mm2,P =0.017)浸润在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肥大细胞与新月体和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包括CD68+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数量显著相关. 结论:抗GBM肾炎患者肾脏肥大细胞浸润和慢性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7.
57岁男性,因血压升高伴肾功能减退2年入院,病程中体重减轻5 kg,脾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CD20~+ 1 420个/μl。骨髓流式细胞检测: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36.5%,其中B细胞占淋巴细胞78%,表达HLA-DR、CD5、CD19、CD20、CD22、sKappa(dim),lammda阴性。肾活检提示肾小球膜增生性病变伴单一IgG3沉积、肾间质多灶性CD20~+细胞浸润,最终诊断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单克隆IgG沉积、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不能分类,予以利妥昔单抗治疗,随访13个月,血清肌酐、尿蛋白下降。对于病因不明的增生性肾炎伴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者,需排除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40 CD40配体 (CD40L)相互作用在狼疮肾炎 (LN)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2 0例LN患者肾组织CD40和CD40L的表达进行检测 ,并对其与肾脏病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Ⅲ、Ⅳ型LN肾组织CD40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上调 (P <0 0 1) ,除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CD40表达增强外 ,还出现CD40阳性的间质浸润细胞。Ⅲ、Ⅳ型LN患者肾组织CD40L表达亦显著增强 (P <0 0 1) ,其分布范围与CD40一致。Ⅱ、Ⅴ型LN患者肾组织CD40表达范围和强度与正常肾组织大致相似。LN肾组织CD40表达与病变活动指数相关 (r =0 78,P <0 0 1)。结论 CD40 CD40L在肾脏局部的相互作用可能在LN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移植肾组织中CD_(20)阳性B细胞浸润与移植肾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3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泌尿系统疾病诊治中心临床疑似发生排斥反应的肾移植患者70例,均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观察患者移植肾穿刺活检组织中CD_(20)阳性B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70例患者中,将发生排斥反应患者分为排斥反应组(n=50),无排斥反应为非排斥反应组(n=20),排斥反应组患者CD_(20)阳性率高于非排斥反应组(P0.05)。以急性排斥反应组28例,慢性排斥反应组22例,两组患者CD_(20)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细胞性排斥反应组35例,体液性排斥反应组15例,两组患者CD_(20)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轻度排斥反应组20例,中重度排斥反应组30例,中重度排斥反应组患者CD_(20)阳性率高于轻度排斥反应组(P0.05)。结论 CD_(20)阳性B细胞在移植肾组织中浸润与移植肾排斥反应相关,且其浸润程度与排斥反应严重程度相关,但与移植肾排斥反应类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IgA肾病(IgA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及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IgAN患者45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分为3组:轻度组29例,中度组10例,重度组6例;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IgAN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免疫双标记染色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 CD80 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并探讨DC与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①P-选择素在正常肾组织中基本不表达,在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广泛高表达,重度组肾小管间质表达明显强于轻、中度组,且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轻重显著相关.②正常人肾组织中基本未见CD1a CD80 DC分布,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明显增多;其在患者肾小管间质的分布于重度组明显高于轻、中度组,亦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及血肌酐显著相关.此外,CD1a CD80 DC在患者肾小管间质分布与P-选择素表达明显相关.结论:P-选择素尤其DC可能参与了IgAN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且推测DC肾炎组织迁移聚集可能与P-选择素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