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高磷血症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肾脏对磷滤过下降导致磷在体内潴留。大量研究证实,长期高磷血症会导致CKD患者发生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骼成分与结构的改变、血管和软组织钙化、病残率和死亡率增加等严重不良事件。而2012年DOPPS研究显示,我国血液透析患者的高磷血症患病率高,血磷控制的达标率低,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对高磷血症的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肾脏病(CKD)是公认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我国成人CKD的患病率已达10.8%[1]。随着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心血管疾病(CVD)成为CK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血管钙化是其中最常见的病理表现,血管钙化导致的死亡率约占终末期肾脏病(ESRD)总病死率的30%左右[2]。动脉中层钙化是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的主要类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是动脉中层的主要成分,慢性肾脏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如高磷、高钙、炎症等可诱导  相似文献   

3.
<正>高磷血症是长期透析患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其不仅是肾性骨代谢异常的主要原因,更是患者心血管事件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球透析预后和实践模式研究(DOPPS)显示,世界各国透析患者高磷血症发生率均较高,血磷1.78 mmol/L的患者约占34.2%。而我国透析患者中高磷血症的控制情况更不理想,中国DOPPS研究显示,我国透析患者血磷  相似文献   

4.
血管钙化和高磷血症是慢性肾衰竭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高磷血症对慢性肾衰竭血管钙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由于肾脏磷排泄能力下降导致高磷血症。CKD早期,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升高可抑制近端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而当肾功能进行性减退,肾小球滤过率(GFR)20~30 ml/min,FGF-23水平的升高不能增加磷的排泄,血磷开始上升。CKD患者长期高磷血症除可引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矿物质和骨代谢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磷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脏损伤和远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7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597例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观察高磷血症的发生率,血磷水平与肾脏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估高磷血症对肾脏终点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基线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90 ml/(min·1.73 m~2)、60~90 ml/(min·1.73 m~2)、60 ml/(min·1.73m~2)的三组DN患者中,高磷血症(血磷1.45 mmol/L)的发生率分别为11.7%(25/214)、16.7%(25/150)和30.5%(71/233)。血磷水平与尿液中肾小管间质性损伤标志物表达正相关(P0.01),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病理评分(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评分、间质炎症评分)存在相关性(P0.05)。此外,随着血磷水平增加,患者发生终末期肾病(ESRD)的风险增加(对数秩检验,P0.01)。校正年龄、性别、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24h尿蛋白定量、血钙和基线eGFR后,高磷血症仍然是进展至ESRD的高危因素(P0.001)。结论:在DN患者[尤其eGFR≥60ml/(min·1.73 m~2)]中,高磷血症与患者肾小管间质性损伤显著相关,且是发生ESRD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终末期肾病患者普遍存在高磷血症,新近的研究证实了高磷血症是引起心血管病发病率增高的独立因素之一。本文就终末期肾病患者高磷血症导致血管钙化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卢国光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23(4):256-256,F003
晚期肾病 (ESRD)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是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已有证据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 ESRD患者心血管病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是否同型半胱氨酸与 ESRD患者内皮细胞的活性与功能有关 ,作者探讨了 ESRD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与内皮细胞活性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对 16例维持透析的 ESRD患者 [血清肌酐≥ 8.0 mg/ dl)≥70 7.2μmol/ L ) ]和 31例非 ESRD患者 (对照组 ) ,测定过夜后空腹血浆的同型半胱氨酸 ,血栓调节蛋白 (thrombomodulin) ,vonWillebrand因子 ,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VCAM- …  相似文献   

9.
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存活的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ed hemodialysis, MHD)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近年来,MHD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改善,但其生存率仍较低[1],其中心血管疾病(CVD)是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10~20倍,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占50%以上[2].大多数ESRD患者在进入MHD治疗前即有明显的心血管系统损伤.贫血、高血压、心血管的钙化以及高磷血症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均可增加ESRD患者CVD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患者长期生存.在慢性肾脏病早期开始干预,并选择适当的透析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本文对此加以简述.  相似文献   

10.
牛蒙  孙建平 《山东医药》2014,(41):101-103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成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生存期有所延长,但钙磷代谢紊乱所致的钙磷沉积及异位钙化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MHD患者出现钙磷代谢紊乱,表现为高磷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影响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尽管透析方式发生改变及各种磷结合剂广泛使用,仍有81%MHD患者存在高磷血症[1]。引起MH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原因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