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介绍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5月25例(25踝)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软骨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取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记录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评价踝关节功能,并行影像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I期愈合,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7.53±5.24)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MRI显示重建距腓前韧带良好,修复的距骨软骨均较术前影像改善,VAS由术前的(4.15±0.93)分降低至术后的(0.99±0.80)分,AOFAS HA评分由术前的(55.60±4.2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32±7.6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合并腓骨短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习惯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0月,对13例习惯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合并腓骨短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患者年龄16~54岁,平均31.5岁,术前病程3~36个月,平均11.3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有距腓前韧带不同程度损伤,关节滑膜增生,踝关节前侧关节囊撕裂。手术先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外踝下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腓骨上锚入式重建距腓前韧带。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6~21个月),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术前56.3±3.5分(44~70分),术后85.6±5.1分(78~96分),且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或其他并发症。结论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合并腓骨短肌腱锚入式重建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是治疗距腓前韧带损伤导致的习惯性踝关节扭伤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部分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2018年11月,32例(32侧)采用自体腓骨长肌腱前半部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治疗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临床资料。男25例,女7例;年龄20~51岁,平均28.5岁。病程6~41个月,平均8.9个月。踝关节Karlsson-Peterson评分为(53.7±9.7)分。距骨倾斜角为(14.9±3.7)°,距骨前移距离(8.2±2.8)mm。合并距骨软骨损伤6例,骨性撞击4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53个月,平均22.7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Karlsson-Peterson评分为(85.2±9.6)分,距骨倾斜角为(4.3±1.4)°,距骨前移距离为(3.5±1.1)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自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17例、满意10例、一般4例、不满意1例。7例随访期间发生踝关节扭伤,5例跟骨侧挤压钉部位有压痛,4例踝关节前外侧疼痛超过6个月。患者均无腓骨长肌腱取腱部位不适;12例末次随访时行超声检查,提示双侧腓骨长肌腱密度及直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慢性踝关节不稳需行外侧韧带重建时,自体部分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腓骨短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自体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的42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25~46(37.6±12.4)岁;左足15例,右足2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晓波  陈忠义  梁军波 《中国骨伤》2009,22(12):890-891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3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4~45岁,平均33岁。13例均采用自体半束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Sammarco法),手术前后按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评分项目包括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X线表现。结果:13例均获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4个月,患者踝关节评分在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3.54±7.04)分提高至术后的(73.38±4.17)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结论:采用半束自体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方法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操作便利,对于以关节不稳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创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0-09—2015-04采用微创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23例,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并发症、距骨倾斜角、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正常行走时VAS评分。结果 1例失访,22例获得随访12~56个月,平均32.3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足外侧皮肤麻木。2例主诉走不平的路时感觉不稳。距骨倾斜角:术前(14.02±3.66)°,术后(3.80±1.80)°;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术前(71.08±5.93)分,术后(95.12±4.91)分;正常行走时VAS评分术前(6.65±1.15)分,术后(1.76±172)分,术后距骨倾斜角(t=11.750,P0.001)、AOFAS评分(t=14.650,P0.001)、VAS评分(t=11.085,P0.001)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优20例,良2例。结论微创小切口应用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手术治疗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CLAI),创伤小、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手术,观察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术后6、12个月摄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未见距骨倾斜,均未发生复发踝关节外侧不稳。术后AOFAS评分为83.52分±7.2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0.45分±4.58分。踝关节功能评定:优8例,良7例,可1例。结论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外踝不稳采用半股腓骨短肌腱重建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采用半股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治疗25例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2例;年龄25~54岁,平均(30.5±6.9)岁。术前均摄MRI检查且前抽屉试验阳性,确认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断裂或松弛。末次随访时采用踝关节评分。未出现术中骨折、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karlsson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25例均获得随访13~29个月,平均(19.5±3.7)个月。Karlsson评分和AOF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半股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4-08采用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15例。根据术前应力位X线片明确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损伤,采用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术后12个月进行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前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位试验,同时观察应力位X线片上距骨倾斜角的变化情况。结果 15例术后均获得随访12~38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1例出现腓浅神经损伤。术后踝关节不稳、肿胀、疼痛均缓解,内固定锚钉稳固,2例踝关节背伸活动轻度受限。术前距骨倾斜角为(15.6±4.4)°,术后12个月距骨倾斜角为(7.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30,P=0.026)。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由术前(43.5±6.9)分增加至(69.8±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0,P=0.032)。结论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在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中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其优势在于创伤较小,在不破坏正常肌腱的情况下达到解剖重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移植对不同类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进行韧带解剖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收治16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男8例,女8例;年龄19~47岁(平均28.2岁).首先在麻醉下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进行应力X线片评估:对于前抽屉应力片距骨前移大于4 mm的患者,采用距腓前韧带重建,共9例;对于距骨倾斜应力片距骨倾斜角度大于10°的患者,采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重建,共7例.韧带移植物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用带线锚钉固定移植物于腓骨端,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韧带于距骨端或跟骨端.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结果进行评估.采用标准应力X线片对患者手术前、后客观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1个月)随访.16例患者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的(70.50±3.98)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3.06 ±4.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10,P=0.000);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的(8.75±3.38)mm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3.51±1.6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8,P=0.000).7例患者距骨倾斜角度由术前的16.18°±7.30°改善为术后的5.57°±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1,P=0.001).16例患者中仅1例背屈受限1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解剖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具有解剖重建、固定牢固、对腓骨和腓骨肌腱影响小、能够有效节省游离肌腱的长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采用腓骨短肌前部治疗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陈旧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寻找行之有效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重建方法。方法取腓骨短肌前部解剖重建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手术前后按踝关节系统评分(详见表1)。结果 2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5~24个月),在随访期间脚踝恢复情况良好,并且无明显复发情况。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51.3+3.5)分提高至术后(84.5±6.2)分,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腓骨短肌前部治疗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陈旧性损伤,能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半腓骨长肌腱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半髌韧带内移手术治疗骨骺未闭合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7—2018-09诊治的20例骨骺未闭合且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间距>20 mm的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腓骨长肌腱经大收肌肌腱止点悬吊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半髌韧带内移手术治疗。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2(12~3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复查均未再发生髌骨脱位或半脱位,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末次随访时髌股适合角为(-1.79±3.26)°,髌骨倾斜角为(11.11±1.08)°,较术前明显减小;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94.60±2.58)分,髌股关节功能Kujala评分为(91.05±2.33)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骺未闭合且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间距>20 mm的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腓骨长肌腱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半髌韧带内移手术治疗可获得稳定的髌骨滑动轨迹,髌骨脱位矫正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第三腓骨肌腱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踝关节慢性外侧不稳定的技术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01月采用第三腓骨肌动力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63例。在第三腓骨肌肌腱远端止点处切断,向近端游离至远侧伸肌支持带近端,向下牵拉肌腱,于距骨颈距腓前韧带附着点放置锚钉,缝合固定第三腓骨肌腱。于外踝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附着点分别建立骨道并相通,将移植腱游离端穿过骨隧道,拉紧肌腱,Swivelock锚钉固定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再在跟骨止点建立骨道,将移植腱游离端导入,Swivelock锚钉固定,重建跟腓前韧带。[结果]随访时间为8~28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的AOFAS评分,应力下影像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结果评定为优11例,良49例,可3例,优良率为95.24%。[结论]应用第三腓骨肌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创伤小,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应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12例,术后将踝关节固定于中立略外翻位6周.第7周开始去石膏行踝关节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评分对疼痛、功能、外形进行评价。结果疼痛评分:术前0~30分,平均(20.83±7.93)分;术后30~40分,平均(32.50±4.52)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0.P〈0.001)。功能评分:术前14~39分,平均(28.08+9.19)分;术后40—50分,平均(48.17±3.41)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3,P〈0.001)。外形无明显变化,手术前后评分均为10分。总分:术前26—79分,平均(58.08±16.76)分;术后80~100分,平均(90.67±6.48)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5,P〈0.001)。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运用部分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至2013年11月,采用关节镜下部分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治疗急性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17例,所有患者术前MR均提示前交叉韧带连续信号中断,评定手术前后膝关节Lyshol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改善情况,膝关节稳定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6~80分,平均(60.18±10.36)分,提高至随访时85~95分,平均(89.24±3.77)分,P0.05;IKDC评分由术前45~78分,平均(59.29±11.84)分,提高至随访时79~96分,平均(89.82±4.08)分,P0.05。无术后感染、无韧带自发断裂、无韧带松动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部分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可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TFL)联合跟腓韧带(CFL)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27例(28踝)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资料,采用自体半腱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踝关节镜下解剖重建ATFL和CFL,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为75.8min(72~104rain)。2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8个月(12~25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无明显踝关节僵硬及活动时疼痛等不良表现。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平均(10.82±3.32)mm减小至末次随访时平均(4.03±1.70)mm,距骨倾斜角由术前平均15.60°±3.86°减小为末次随访时平均6.01°±2.64°,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79±1.79)分降至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54±1.35)分,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由术前平均(63.64±11.20)分提高为末次随访时平均(90.21±4.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踝关节镜下ATFL联合CFL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可有效改善踝关节功能,提高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踝关节不稳伴前方撞击综合征的原因及关节镜下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20例踝关节不稳伴前方撞击综合征采用关节镜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关节腔滑膜清理,清除撞击组织,磨除骨赘,自体或异体腘绳肌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术后石膏固定3周,同时实施康复计划。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rlssonankel function score,KAFS)、Tegner评分、前抽屉试验、踝关节活动度检查,以及术后MRI表现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20例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3±4.7)个月。镜下发现所有踝关节不稳的患者存在前方撞击表现:滑膜增生肥厚撞击2例,下胫腓前韧带撕裂撞击3例,距腓前韧带损伤后形成撞击6例,距骨骨性撞击5例,胫骨前唇增生撞击4例。AOFAS评分由术前(63.8±6.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87.9±4.1)分,KAFS评分由术前(56.5±7.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0.8±5.7)分,Tegner评分由术前(3.8±0.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5.9±0.9)分,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51.2±6.2)°提高到末次随访时(67.2±4.6)°,踝关节背伸角度由术前(10.1±3.0)°提高到末次随访时(23.1±3.5)°,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跖屈角度术前(41.1±4.8)°,末次随访时为(44.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损伤后发生踝关节不稳,是导致前方撞击发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种代偿性保护机制,关节镜下明确诊断后经过清除撞击物,可以明显提高踝关节背伸活动度,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总结韧带止点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自2012-10—2013-09采用手术治疗18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采用可吸收锚钉重建距腓前韧带的止点,根据Karlsson评分和踝关节前抽屉试验,术前术后进行对比分析,术后用Sefton分级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术前Karlsson评分和踝关节前抽屉距离分别为(51.5±7.9)分和(11.2±3.5)mm,末次随访时为(93.1±5.8)分和(3.2±0.8)mm。根据Sefton分级,末次随访平均优良率为94.4%。结论距腓前韧带止点重建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关节清理联合自体腓骨短肌肌腱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对18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先行关节镜踝关节清理,然后用同侧部分腓骨短肌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采用AOFAS和VAS评分和影像检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18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取完整腓骨长肌腱移植对该侧足踝功能是否有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5—2019-05进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25例,该手术取患侧肢体全部腓骨长肌腱作为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自体移植肌腱。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年。手术侧膝关节术后2年的屈曲活动度为120°~140°(129.63±5.24)°,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为88~100(96.63±2.76)分。患侧下肢踝关节的屈伸范围为60°~70°,外翻肌力为V级,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95~100(97.42±1.63)分。双足站立X线片所测得的足弓(内侧纵弓、外侧纵弓、横弓)角度,患侧与健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出现膝关节感染,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治愈。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中,取腓骨长肌腱的全部移植,对取肌腱侧踝关节的功能无明显影响,足弓未发生明显形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