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2-01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PVP治疗的31例中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矢状面Cobb角、疼痛VAS评分。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8(71.8±11.4)个月。术后3 d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矢状面Cobb角、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末次随访时以上各指标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PVP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可快速缓解腰背部疼痛、恢复伤椎高度、改善后凸畸形,手术创伤小,维持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经皮椎弓根钉棒杠杆复位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4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局部麻醉下经皮椎弓根钉棒杠杆复位技术治疗(观察组,32例)和全身麻醉下切开椎弓根钉棒撑开复位技术治疗(对照组,3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麻醉效果、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后凸Cobb角、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0个月。无神经损伤或其他并发症。观察组术中麻醉优良率为90. 6%。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术前矢状面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 d、末次随访两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7 d V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后1、6个月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局部麻醉下经皮椎弓根钉棒杠杆复位技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良好的骨折复位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相比较,探讨经皮微创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辅助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将86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n=43),分别采用经皮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微创组)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开放组)治疗胸腰椎骨折,比较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18.6个月。微创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平均从术前(47.5±8.6)%恢复至术后(90.3±5.8)%,Cobb角平均从术前(17.6±6.20)°恢复至术后(2.0±1.30)°,微创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与开放组(91.7±5.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与开放组(1.9±1.2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平均(94.0±21.3)min,与切开组(98.5±16.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平均(54.4±12.6)mL,与切开组(289.1±20.5)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开放组1例出现切口感染外,两组未出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皮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辅助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与开放性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相比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恢复快,可达到开放复位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撑开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4—2015-06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撑开复位治疗的26例胸腰椎骨折。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及椎管矢状径侵占比值。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6(14~32)个月。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及椎管矢状径侵占比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较术后1周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椎管矢状径侵占比值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及严格把握适应证对于术后疗效至关重要,在遵循正确适应证的基础上,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撑开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钉结合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7-09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48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26例结合伤椎置钉(经伤椎组),22例跨伤椎置钉(跨伤椎组),比较2组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前缘压缩率以及伤椎Cobb角。结果4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42(12~2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断钉、断棒、脱棒等并发症。跨伤椎组手术时间较经伤椎组短,术中出血量较经伤椎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跨伤椎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低于经伤椎组,伤椎Cobb角大于经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结合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缓解腰背部疼痛,改善腰椎日常生理功能,但经皮椎弓根钉结合伤椎置钉能够更有效重建脊柱生理序列,维持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和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6-06诊治的66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采用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2例(常规组),采用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4例(新型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时腰痛VAS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结果 6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6(12~27)个月。常规组与新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与新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均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在恢复伤椎高度及改善后凸畸形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传统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与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从相邻2个地级市医疗中心诊治的胸腰椎骨折的患者中,各随机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胸腰椎骨折40例,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与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评估比较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内固定失败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18.5个月。比较分析2组间末次随访的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VAS评分、内固定失败率分别为(10.4±6.7)%比(20.8±8.3)%;(97.6±1.8)%比(82.5±5.4)%,(1.74±0.8)%比(3.12±0.7)%,0%比12.5%,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能更好地复位胸腰椎骨折,提供更坚强的内固定系统,并利于远期保持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且可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中36例行传统跨伤椎的4钉固定(A组),22例行经伤椎椎弓根5钉固定(B组)。结果 58例均获随访,时间7~32(13.5±5.4)个月。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管正中矢状径、神经功能恢复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管正中矢状径两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正中矢状径、神经功能评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较传统跨伤椎固定能更好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经皮邻椎单平面螺钉固定与后路开放及经皮万向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84例,其中30例采用经皮邻椎单平面螺钉固定(A组); 26例采用经皮万向钉固定(B组); 28例采用后路开放术式(C组)。记录三组患者VAS评分,手术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A、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均明显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A、B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组内比较,三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等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组间比较,A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以上指标均优于B组(P0. 05);而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经皮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万向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在术后即刻及末次随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经皮万向钉,与传统开放组复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采用经伤椎单节段(A组)与跨伤椎短节段(B组)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并获12个月以上随访的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 d和随访末期时测量伤椎以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观察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改善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矫正度(包括伤椎高度矫正度和Cobb角矫正度)丢失情况,同时比较2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结果有6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完整且获得了12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6个月(12~46个月)。术后2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获得显著恢复,但末次随访时A组对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保持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都能较好的恢复椎体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但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对术后矫正度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伤椎置钉治疗26例T11~L2单节段椎体骨折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住院天数及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等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50~90(64.9±8.5)min;术中出血量30~120(64.6±23.0)ml;住院天数6~11(8.6±1.5)d;术后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4~30(21.7±4.3)个月。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位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维持良好,随访期内无内固定失败发生。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对伤椎直接复位及固定、在即刻固定、改善和维持伤椎前缘高度、后凸畸形方面有明显优势,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可早期活动、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单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01经Wiltse入路单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20例胸腰椎骨折,评价椎弓根钉置入准确性,比较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后凸Cobb角。结果 80枚椎弓根钉置入情况按Mobbs-Raley法分级:0级71枚,Ⅰ级8枚,Ⅱ级1枚。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6(10~18)个月。1例后凸Cobb角矫正丢失13.6°,患者腰背部酸痛,口服药物尚能忍受疼痛。术后3 d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有所丢失,但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单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避免椎旁肌广泛剥离,从而保护多裂肌的神经支配,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同时术中直视下置钉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  相似文献   

13.
陈志刚  周广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1):804-806
目的比较后路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单节段骨折40例,按置钉椎体情况分为传统椎弓根固定组(四钉固定组)和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组(六钉固定组),分别从伤椎前缘压缩比、矢状面Cobb角和冠状面Cobb角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手术前后的伤椎前缘压缩比、矢状面Cobb角和冠状面Cobb角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六钉固定组的伤椎前缘压缩比优于四钉固定组(P〈0.001)。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以更好地恢复脊柱生理弯曲及伤椎前缘高度,使骨折块复位,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弯连接棒联合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06诊治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58例,采用预弯连接棒联合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比较术前、术后1周、内固定取出前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VAS评分。结果本组均获得18~41(26.3±1.6)个月随访,内固定物于术后12~25(16.0±2.4)个月取出。内固定取出前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较术后1周有所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取出前VAS评分较术后1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VAS评分与内固定取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为避免跨伤椎椎弓根钉(4钉)内固定出现的平行四边形效应和悬挂效应,可通过预弯连接棒联合复位钉内固定提高其即刻稳定性,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与单纯万向钉固定治疗患者比较,探讨经皮单方向螺钉联合伤椎万向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伤椎植入万向钉,上、下椎体使用经皮单方向螺钉固定(A组);26例单纯采用万向钉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致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损伤节段、骨折类型及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估疼痛改善情况。于术前及术后3 d、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并计算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指数,以及以上指标的矫正度(术后3 d与术前的差值)及丢失度(末次随访与术后3 d的差值)。结果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20~42个月,平均32个月;B组21~44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3 d 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t=—2.277,P=0.027),但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9,P=0.774)。X线片复查示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断钉、退钉发生。两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A组以上指标均优于B组,矫正度亦高于B组(P0.05),但两组丢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前提下,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采用经皮单方向螺钉联合伤椎万向钉固定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万向钉固定。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2):2106-2108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组49例,跨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组45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内固定失败率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内固定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无明显差异;术后随访18个月,末次随访伤椎置钉组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均优于跨椎置钉组(P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开放与经皮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4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18例开放复位跨伤椎固定(OPSF-4钉组),42例开放复位附加伤椎固定(OPSF-6钉组),21例经皮跨伤椎固定(PPSF-4钉组),13例经皮附加伤椎固定(PPSF-6钉组)。分析并比较4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当天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柱高度、后凸角、矢状位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32个月。术中出血量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PSF-4钉组、PPSF-6钉组均少于OPSF-4钉组、OPSF-6钉组(P<0.05)。术后引流量OPSF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PPSF两组术后无引流。手术时间和术后当天VAS评分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前柱高度比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SF-6钉组大于其余3组(P<0.05);其余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Cobb角、伤椎后凸角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OPSF-6钉能更好地矫正伤椎的高度,经皮固定的失血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AO-B1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7-05采用手术治疗的61例AO-B1型胸腰椎骨折,30例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联合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微创组),31例采用传统后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开放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 NR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结果 61例获得平均13(10~24)个月随访,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与开放组相比,微创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3 d NR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AO-B1型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软组织损伤小、能保存肌肉神经支配、术后疼痛较少、恢复较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3例胸腰椎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观测患者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后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1例螺钉断裂.结论 对胸腰椎骨折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及临床应用对经皮跨伤椎四钉内固定(万向钉固定)与开放手术四钉内固定(单向钉固定)进行比较。方法 取 12具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 L1~L5节段,随机分为单向钉固定组与万向钉固定组。制备腰椎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两组在模型上的运动范围。分别应用 Sextant经皮跨伤椎四钉内固定与开放跨伤椎四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骨折 25例和 35例,观察其中随访超过 12个月的 11例和 18例的即时复位效果、矫正度丢失情况。结果 (1)生物力学试验院万向钉固定组在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均大于单向钉固定组,其中在前屈、后伸方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向钉固定组在前屈、后伸、侧屈方向上的稳定性较完整标本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万向钉固定组在前屈、后伸方向上的稳定性与完整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应用院两组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矢状位 Cobb角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 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末次随访时经皮跨伤椎四钉内固定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9.9%±5.1%)大于开放跨伤椎四钉内固定组(5.3%±6.8%)。结论 应用 Sextant系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须神经减压的胸腰椎骨折较开放手术创伤小,但随访中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明显。生物力学试验显示其在前屈、后伸运动方向上的强度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