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5—2016-11采用PELD手术治疗的21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结果 21例均获得12个月随访。1例出现腹膜后血肿,3例出现神经根"日光烧灼"现象,对症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优15例,良4例,可2例。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3、6、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后1周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6、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LD手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技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青年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PELD治疗15例青年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比较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腰椎JOA评分、ODI。末次随访按改良MacNab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术后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按改良MacNab评分评价:优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13/15。结论 PELD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年巨大型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症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青壮年与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7—2016-12采用PELD治疗的1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年龄45岁57例(青壮年组),年龄≥45岁64例(中老年组),比较2组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情况,术后3个月、1年、2年腰部疼痛VAS评分、腿部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1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87(23~28)个月。中老年组出现2例残留下肢疼痛,影像学复查显示无明显压迫现象,对症处理后缓解。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情况及术后3个月腰部疼痛VAS评分、腿部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年青壮年组腰部疼痛VAS评分、腿部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中老年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ELD具有创伤小、康复快、麻醉风险小等优点,是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优先选择,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PELD治疗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ODI评分评价患者疼痛以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出血1例,类脊髓高压综合征2例。术后发生1例神经病理性疼痛。均未发生截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降低(P<0.05);疼痛VAS评分术后1个月与术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均较术后1 d降低(P<0.05);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3、6、12个月均较术后1个月降低(P<0.05),术后6、12个月均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降低(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37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4%。结论 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患者66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采用PELD技术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PLIF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及MacNab疗效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1 d、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末次随访时优良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PELD技术与传统PLIF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的疗效相当,但PELD技术手术创伤较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采用PELD治疗的1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与DOI指数。结果 1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2例残留下肢轻度疼痛症状,经脱水及神经根封闭等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3 d、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与DOI指数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9例,良3例,可1例。结论 PELD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但术者要掌握工作通道置入及内镜下操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在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5—2016-12诊治的58例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进行责任椎间盘定位,29例采用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29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结果 PELD组27例获得随访,MIS-TLIF组2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3~18)个月。PELD组与MIS-TLIF组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后3 d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作为一种辅助性诊断方法,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可靠,能弥补CT、MRI等影像学检查的不足,为多节段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供精确的定位诊断,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有限却有效的微创减压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分析经皮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21-01—2023-02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29例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髓核最大直径≤6 mm),其中PELD组18例,UBE组11例。比较PELD组与UBE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后第1天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神经损伤、硬膜撕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腰围保护下床活动自如,未诉不适症状。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平均12.2个月。PELD组手术时间较UBE组短,切口长度较UBE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与UBE组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07-2010-07收治随访资料完整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者21例,均行椎间盘切除术。合并腰椎管狭窄或腰椎失稳者,行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10~27个月,平均17个月。VAS评分术前为7.23±1.52,术后3个月为3.72±1.13,末次随访时为2.54±0.86;ODI指数术前为69.45±12.53,术后3个月为28.97±8.72,末次随访时为18.64±7.46。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患者做好围手术期处理,行彻底减压,维护或重建腰椎稳定性的再次手术,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的变化情况。方法自2015年10月-2017年1月行PELD手术治疗41例LDH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于患者术前、出院时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统计其腰痛、腿痛VAS评分和腰椎ODI指数,并测量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指数和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变化。结果 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ELD手术,出院时和术后1、3、6个月的椎间隙高度指数、ROM值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其椎间隙高度指数已呈明显下降、ROM值已明显升高,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患者术后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下降(P0. 05);但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末次随访时,优18例,良17,可2例,差4例,优良率为85. 37%。结论 PELD手术治疗LDH的疗效可靠,但手术后期可出现椎间隙高度明显丢失、活动度明显增加,提示术后远期有腰椎不稳定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板原位回植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6-12采用椎板原位回植椎间融合术治疗的1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结果19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平均24.8(15~36)个月。末次随访时按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119例,良64例,可9例,优良率95.31%。随访期间共出现17例硬膜外纤维化,31例邻近节段退变。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板原位回植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骨钻联合镜下环锯关节突成形后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8—2019-08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42例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症,术中采用骨钻联合环锯进行关节突成形,通道置入及椎管减压顺利。结果 4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9.5(24~36)个月。2例术中出现颈部疼痛,调整手术床为头高脚底位,降低水压后症状逐渐缓解。1例术中出现神经根电刺激,术后出现下肢痛觉过敏,非手术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术后第2天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29例,良10例,差3例,优良率为92.86%。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确切,术中采用骨钻联合镜下环锯进行关节突成形的风险更低,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而且相比较于环锯一次关节突成形,骨钻联合镜下环锯关节突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改良椎间孔与常规椎间孔入路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7-06采用PELD手术治疗的317腰椎间盘突出症,180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改良组),137例采用常规椎间孔入路(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内镜置入时间。结果317例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内镜置入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同一时间点2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MacNab疗效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椎间孔入路PEL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缩短手术时间、内镜置入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出血量,并降低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技术与改良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8-05诊治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采用改良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观察组),75例采用椎间盘镜技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结果 15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下肢疼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ODI指数较对照组低,JOA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下肢疼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椎间孔镜治疗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12-2019-03间收治的98例LDH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观察组实施PELD术。比较2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腰椎功能(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切口长度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4周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术后4周、6个月的OD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LDH患者实施PELD术治疗,能显著减少术中失血量,缓解疼痛程度,加快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8—2021-10采用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的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与腰椎JOA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4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9个月,平均14.1个月。术中及术后无神经损伤、硬脊膜撕裂、腰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加重,对症处理后症状得到缓解。术后1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上述指标较术后1个月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疗效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39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5.45%。1例术后14个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进行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较好。结论 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微创Quadrant 通道下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2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原切口双侧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经微创Quadrant 通道下行椎间融合术。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对患者再次手术前、手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腰椎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评估椎体间融合。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的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9.2个月。术前VAS平均评分为8.26±1.4分,术后末次随访VAS平均评分为2.47±0.6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平均40.32±3.14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为6.67±2.5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间植骨均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融合器移位。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中医"因虚致瘀理论"辨证结合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血瘀气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日照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血瘀气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采用益气和血方药配合PELD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PELD治疗,观测并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2周、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评分(VAS)、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及住院天数。结果:两组均有40例患者获得随访,2组术后2周、2个月的ODI评分、VAS评分、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2组术后2周、2个月IL-1β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2周ODI评分、TNF-α水平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2个月ODI评分、TNF-α水平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2个月的VAS评分、IL-1β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结论:血瘀气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PELD术后结合中医"因虚致瘀"理论辨证论治,可降低术后外周血TNF-α和IL-1β水平,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术后早期疗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椎间盘造影证实12个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PELD治疗。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前、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30~60(42±15.5)min。住院时间5~7(5.6±0.7)d。10例均获随访,时间12~20(15.4±3.3)个月。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VAS术前为6~9(7.5±0.8)分,术后为0~3(1.4±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术前为40.0%~82.9%(74.6%±13.1%),末次随访时为8.6%~14.3%(12.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2例,良7例,可1例。结论 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内镜辅助椎间孔内口入路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medial foraminal discectomy,PEMFD)与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椎间盘摘除术(Full endoscopic fenestration discectomy,Endo-LOV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12—2018-01诊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采用PE-MFD治疗(PE-MFD组),40例采用Endo-LOVE治疗(Endo-LOVE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PE-MFD组手术时间较Endo-LOVE组少,术中透视次数较Endo-LOVE组多,术中疼痛VAS评分较Endo-LOVE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以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MFD与Endo-LOV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都可取得显著疗效。相对于Endo-LOVE,PE-MFD手术时间较短,但患者术中舒适感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