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胫后肌腱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后肌腱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2年12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8例单侧胫后肌腱功能不良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36~56岁,平均47岁。左足6例,右足2例;胫后肌腱功能不良Ⅱ期2例,Ⅲ期6例。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术前足踝功能为可2例、差6例。对每例患者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联合应用足外侧柱延长术、关节融合术、胫后肌腱修复术、弹簧韧带紧缩术及趾长屈肌腱转移术等术式。骨性手术一般辅以一种以上相关的软组织手术,其中4例行胫后肌腱前移加强术,2例行弹簧韧带紧缩术,4例行趾长屈肌腱转移术。术后以短腿管型石膏将患足固定于内翻跖屈位,4~6周后改用短腿后托石膏将患足于中立位继续固定4周,拆除外固定后,根据骨愈合情况逐渐开始负重训练。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8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术后优4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87.5%。所有患者术后足外形均恢复良好,能穿普通鞋。术后X线片测量的足弓高度及提示前足外展、后足外翻畸形矫正程度的特异性角度明显改善(P<0.01),其中弓高平均增加8mm,侧位距跟角平均减少14°,前后位距跟角平均减少12°,侧位第一跖距角平均减少17°,跟骨倾斜角平均增加11°,距舟覆盖角平均减少6°。结论骨性手术结合软组织手术组成的个体化联合术式治疗胫后肌腱功能不良可获得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距舟与跟骰双关节融合术治疗Müller-Weiss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9—2015-05采用距舟与跟骰双关节融合术治疗的13例(13足)Müller-Weiss病。术中用直径4.0 mm无头加压空心螺钉固定距舟关节,可控加压骑缝钉固定跟骰关节。比较手术前后AOFAS评分、Meary角和跟骨倾斜角。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9(16.0~21.5)个月。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显示距下关节与舟楔关节与术前相比无明显退变。所有患足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4(11~19)周。1例出现切口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4例自我感觉在不平坦路面行走时中足不适。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Meary角、跟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距舟与跟骰双关节融合术可有效缓解Müller-Weiss病引起的中后足症状,矫正平足畸形和后足内翻畸形,尤其适用于跟骰关节有阳性体征的MaceiraⅢ、Ⅳ期患者,但同时也牺牲了中后足的部分活动度,影响了行走时中足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距舟楔关节融合术中髂骨植骨与不植骨治疗Müller-Weiss病(Müller-Weiss diseases,MWD)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1月接受距舟楔关节融合术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4例(44足)MW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5例术中行自体髂骨结构性植骨(植骨组),19例不植骨(未植骨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身体质量指数、病程、侧别、Maceira分期以及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正/侧位Meary角、Pitch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评分、VAS评分评价患足功能及疼痛程度;基于X线片测量正/侧位Meary角以及Pitch角,术后观察关节骨性融合情况。计算上述指标手术前后差值(变化值)进行组间比较,评价疗效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植骨组手术时间及手术费用均多于未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未植骨组随访时间16~77个月,中位时间41....  相似文献   

4.
伴严重疼痛的成人平足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伴严重疼痛的成人平足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2年8月~2004年10月,手术治疗12例伴严重疼痛的单侧成人平足症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20~56岁,平均35岁;左足8例,右足4例;病因学:胫后肌腱功能障碍Ⅱ~Ⅲ期6例,先天性平足症3例,神经疾病导致平足症2例,高弓马蹄内翻足术后平足1例。根据M 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术前足踝功能可2足,差10足。对每例患者采用个性化手术方案设计,联合应用的术式有足外侧柱延长术、跟骨截骨内移术、关节融合术、胫后肌腱修复术、弹簧韧带紧缩术、趾长屈肌腱转移术等。多数骨性手术均辅以了一种以上相关的软组织手术。术后予以短腿管型石膏将足于内翻跖屈位固定,4~6周后换用短腿后托石膏将足于中立位继续固定4周后拆除外固定,根据骨愈合情况逐渐开始负重训练。[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8个月,平均22个月。M aryland足踝评分:优7足,良3足,可2足,优良率为83.3%。所有患者术后足外形恢复良好,能穿普通鞋。术后X线片测量足弓高度,提示前足外展、后足外翻畸形的特异性角度明显改善(P<0.01)。其中弓高平均增加约9 mm,侧位距跟角减少约17°,前后位距跟角减少约11°,侧位第1跖距角减少约14°,跟骨倾斜角增加约10°,距舟覆盖角减少约6°。[结论]骨性手术结合软组织手术组成的个性化联合术式治疗伴严重疼痛的成人平足症可获得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背景:成人Ⅱ期获得性扁平足的治疗在临床上是难点。由于Ⅱ期获得性扁平足分型复杂,临床上应根据不同分型制定手术方案。目的:探讨足外侧柱延长术联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术治疗成人ⅡB期获得性扁平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2年3月采用足外侧柱延长术联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术治疗的23例ⅡB期获得性扁平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11例;年龄19~72岁,平均52.6岁;左足12例,右足11例。致畸原因:胫后肌腱功能进行性不良。其中14例行趾长屈肌腱转位加强术,6例行三角韧带修补术,3例行跟舟韧带修补术。外侧柱延长时,7例应用Evans截骨延长法,3例应用Hintermann截骨延长法,9例应用跟骨“Z”型截骨延长法,4例应用跟骰关节撑开融合延长法。术后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足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足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56个月,平均26.5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足评分为70~100分,其中优6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89%(17/19)。所有患者前足外展畸形、足弓高度均得到良好恢复,能穿普通鞋,可正常行走,术后X线片测量扁平足特征角度明显改善(P<0.01)。弓高平均增加约11 mm,侧位距跟角减少约18°,前后位距跟角减少约12°,侧位第1跖距角减少约15°,跟骨倾斜角增加约11°,距舟覆盖角减少约7°。18例患者畸形纠正满意。1例患者术后5个月因跟骰关节炎而发生足外侧疼痛。未发生伤口感染、骨不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ⅡB期伴有前足外展畸形的成人获得性扁平足,跟骨截骨外侧柱延长术联合足内侧软组织修复重建术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胫后肌腱转位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2016年9月,采用胫后肌腱转位治疗21例单侧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男12例,女9例;年龄23~47岁,平均32.1岁。致伤原因: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7例,胫腓骨近端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5例,刺伤或割伤行神经探查术3例,直接打击暴力4例,腓骨头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年,平均5.6年。合并家族遗传性踇外翻畸形1例、柔韧性足趾屈曲挛缩5例。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足功能(FAAM)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测量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以及背伸肌力。摄X线片并测量Meary角、跟骨倾斜角以及后足力线角。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2个月,平均30.2个月。患者踝关节背伸肌力由术前0级恢复至3~4级。随访期间未出现平足畸形、爪形趾。末次随访时,Meary角、跟骨倾斜角以及后足力线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AOFAS评分、FAAM评分、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跖屈活动度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239,P=0.158)。健、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及AOFAS评分、FAAM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19,P=0.538)。结论胫后肌腱转位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有效,患者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术后早期未出现继发性平足畸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1例踝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4例;年龄33 ~67岁,平均48.1岁;原发疾病包括:创伤性关节炎6例,骨关节炎3例,距骨坏死2例;平均病程2年(1~3年).术前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分为(45.5±11.1)分(30~64分).手术采用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 结果 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愈合.10例患者获平均24个月(12 ~36个月)随访.所有随访患者影像学证实术后平均12周(10~16周)融合处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疼痛完全缓解,无内固定失败、畸形愈合、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0.1±7.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101,P=0.000). 结论 采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强度可靠,融合率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截骨重建跟骨丘部并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效果,探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方法。方法自2009-09—2012-11采用截骨重建跟骨丘部并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28例,24例为跟骨骨折后行非手术治疗后畸形愈合,4例为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畸形愈合。结果 28例获得随访平均14.5(7~25)个月,28例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40(30~45)分提高至术后平均79(70~88)分,术后距下关节融合率100%。术后1例吸烟患者出现伤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糖尿病患者出现切口处浅表感染,经给与抗生素及控制血糖治疗后愈合,但此例患者术后AOFAS评分仅为70分;术后跟骨高度、宽度、距骨倾斜角、跟骨内翻角、Bohler角及Gissane角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截骨重建跟骨丘部并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临床效果满意,能重建跟骨形态,恢复足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单纯距舟关节融合术治疗Müller-Weiss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3年5月—2015年2月,采用单纯距舟关节融合术治疗Müller-Weiss病13例。其中男2例,女11例;年龄42~67岁,平均59岁。病程8~20年,平均13年。根据Maceira分期:Ⅲ期7例,Ⅳ期6例。术前患足负重位X线片测量足弓高度为(43.1±1.8)mm;侧位X线片测量Meary角为(–2.8±2.3)°,距跟角为(5.8±2.4)°;Saltzman位X线片测量跟骨外翻角为(–2.0±0.7)°。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中足评分为(43.5±12.4)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3±1.5)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9个月,平均20个月。患足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均消失,距舟关节均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2~16周,平均13周。术后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足弓高度、Meary角、距跟角和跟骨外翻角分别为(52.5±2.2)mm、(1.3±2.2)°、(16.5±3.7)°、(0.4±0.7)°,AOFAS中足评分为(83.8±9.1)分,VAS评分为(1.0±0.4)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Müller-Weiss病患者,如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受累较少,单纯距舟关节融合术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跗骨融合术治疗Müller-Weiss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5年3月—2019年8月手术治疗MüllerWeiss病患者17例(25足)。其中,16足采用距舟楔关节融合术,9足采用距舟关节融合术。比较两组临床与影像结果。[结果]距舟楔融合组的手术时间及自体髂骨植骨比率均显著大于距舟融合组(P0.05)。末次随访时,距舟楔融合组AOFAS和VAS评分均显著优于距舟融合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Tomeno-Méary角(Tomeno-Méary angle, TMA)和跟骨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 CPA)显著增加(P0.05),而内弓角(medial longitudinal arch angle, MLAA)显著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距舟楔融合组的TMA、MLAA和跟骨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 CPA)均显著优于距舟融合组(P0.05)。[结论]距舟楔关节融合治疗Müller-Weiss病Ⅲ-Ⅳ期患者,术后近期临床效果优于距舟关节融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无头加压螺钉联合PHILOS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胫距、距下关节严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1-02—2014-02采用经外踝截骨入路、无头加压螺钉联合PHILOS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13例胫距、距下关节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足踝部疼痛,功能受限。术后功能评价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踝和后足评分系统。结果 1例失访,12例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6.7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11.3(8~16)周达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患者关节疼痛完全缓解,无内固定失败及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踝关节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无行走痛,步态基本正常。术前AOFAS评分为(48.75±6.8)分,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83.5±8.4)分,术后AOFAS评分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90,P0.001)。2例出现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末次随访未恢复。结论经外踝截骨无头加压螺钉联合PHILOS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固定强度可靠,融合率高,是临床治疗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Müller-Weiss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2月,对14例(14足)保守治疗无效的Müller-Weiss病患者行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男3例,女11例;年龄35~56岁,平均46.2岁。左足6例,右足8例。Maceira分期:Ⅲ期5例,Ⅳ期9例。病程4~12年,平均7年。术前摄X线片测量Saltzman位后足力线为(9.8±2.8)°,侧位跟骨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CPA)为(14.7±5.1)°,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为(4.8±2.8)°,正位距骨第1跖骨角(talar 1 meta-tarsal angle,T1MA)为(25.0±7.3)°;无邻近关节骨关节炎。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9±1.5)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为(58.8±17.6)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7个月,平均22.3个月。术后2例出现足内侧麻木感,2例切口感染;其余患者无明显不适。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6±1.3)分,AOFAS评分为(90.6±2.7)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8.18,P=0.00;t=–6.95,P=0.00)。X线片复查示,患者距舟关节及跟骨截骨均达骨性愈合;测量Saltzman位后足力线为(–2.5±2.7)°,侧位CPA为(25.0±5.2)°、Meary角为(2.6±2.1)°,正位T1MA为(8.1±3.8)°;除Meary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15)外,Saltzman位后足力线、CPA、T1M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3,P=0.00;t=–8.89,P=0.00;t=8.05,P=0.00)。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且无邻近关节骨关节炎的Müller-Weiss病患者,采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方法] 2005年10月~2010年2月,对16例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的患者施行副舟骨切除+趾((躅))长屈肌腱转移术.男5例,女11例;年龄15 ~27岁,平均23.5岁.右足7例,左足9例.Ⅰ型副舟骨4例,Ⅱ型副舟骨9例,Ⅲ型副舟骨3例,发病至手术时间为6~24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均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odics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足与踝关节评分法进行术前、术后相关评估.[结果]术后16例获随访12 ~66个月,平均28.6个月.手术前后负重位X线片测量相关特异性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侧位距跟角平均减少9.6°,前后位距跟角平均减少8.8°,侧位第1跖距角平均减少11.9°,跟骨倾斜角平均增加7.4°,距舟覆盖角平均减少5.4°.AOFAS(ankle - hindfoot scale)评分:总评术前为(48.26±2.08)分,术后为(84.56±1.86)分.其中疼痛指数:术前为12.57 ±2.06,术后为37.50±2.48;足踝关节功能指数:术前为23.32±2.81,术后为38.60±1.69;踝-后足对线指数:术前为4.60±0.6,术后为7.40±1.0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特别是在缓解足和踝部疲劳感、疼痛及正常穿鞋方面改善明显.[结论]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的患者施行副舟骨切除+趾((躅))长屈肌腱转移术,短期效果良好,但远期疗效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截骨重建跟骨丘部并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效果,探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方法。方法:分析我科自2009年9月至2012年11月利用截骨重建跟骨丘部并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28例,其中男22例,女6例,均为单侧,年龄为32.6岁(18~62岁)。高处坠落伤25例,交通伤3例;24例患者为跟骨骨折后行保守治疗未愈,4例患者为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根据Stephens and Sanders分型为:Ⅱ型19例,Ⅲ型9例。患者在我科由同一手术者手术,术后随访,利用AOFAS评价功能,CT检查评价距下关节愈合情况,同时行影像学测量,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2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5月(7~25月),至随访终点,28例患者AOFAS评分由术前的40分(30。45分)提高至术后79分(70—88分),平均提高44.5分;术后距下关节融合率100%;术后1例吸烟患者出现伤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糖尿病患者出现切口处浅表感染,经给予抗生素及控制血糖治疗后愈合,但此例患者术后AO—FAS评分仅为70分;术后跟骨高度、宽度、距骨倾斜角、跟骨内翻角、Bohler角及Gissane角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截骨重建跟骨丘部并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可取的满意的临床效果,能重建跟骨形态,恢复足部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183-2186
[目的]探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MaceiraⅡ-Ⅳ期Müller-Weiss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2月~2018年3月,在本中心接受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术治疗的Müller-Weiss病患者16例(16足),男4例,女12例;年龄29~56岁,平均(41.42±5.12)岁;MaceiraⅡ期4例、Ⅲ期5例、Ⅳ期7例。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Maryland评分、VAS评分评价足部功能;通过测量足负重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倾斜角,负重正位距骨-第2跖骨角以及后足力线角进行影像学评价,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 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20.63±3.67)个月。术后1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1例患者足背伤口出现皮缘坏死。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优良率100%;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角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采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术治疗MaceiraⅡ-Ⅳ期Müller-Weiss病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踝关节融合仍是治疗踝关节创伤后关节炎的金标准。踝关节融合术后不愈合发生率较高。距骨外后侧坏死者往往难以清理。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入路腓骨下段截骨、胫距关节融合T型接骨板固定治疗踝关节创伤后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踝关节外侧入路腓骨截骨、胫距关节融合T型接骨板固定的30例创伤后关节炎患者资料。男18例,女12例,年龄56~75岁,平均67.3岁。根据Morrey-Wiedeman分期,均为3期关节炎。记录患者术后主观满意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功能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足踝部功能。结果:30例患者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0.0个月。AOFAS评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77.9±6.5)分,与术前(51.2±9.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胫距关节均融合,其中1例患者损伤腓肠神经,神经相应支配区出现感觉障碍,经营养神经治疗半年后症状缓解;1例由于早期活动融合处延迟愈合,经石膏固定、口服药物后愈合;1例由于融合时距骨向踝关节前侧稍移位,行走时鞋容易脱落。27例患者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3例一般,满意率为90%。结论:踝关节外侧入路腓骨截骨、胫距关节融合T型接骨板固定治疗创伤后关节炎创伤小,术中获取植骨来源充分,操作方便,伤口风险小,患者术后满意度高,能纠正畸形、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应用经皮微创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与传统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炎的效果。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作者对跟距关节炎需行跟距关节融合术患者应用微创经皮空心螺钉植骨融合术(A组)治疗12例13足,应用踝关节外侧"L"形切口跟距关节融合术(B组)治疗14例14足。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足踝功能评估,并统计术后跟距关节融合率。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2个月,平均19.5个月,A组手术所用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A组出现1例跟骨处螺钉尾帽处疼痛,B组2例出现切口皮肤皮瓣感染或坏死,2例出现腓骨肌腱卡压症状,1例出现晚期足外翻畸形致胫神经受压,出现足内侧疼痛;术后足踝功能评分A组优8例,良3例;B组优7例,良4例;术后两组患者末次影像学随访显示均得到有效骨性融合,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行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炎,可重建距下关节稳定性,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及固定,与传统术式相比,在保证得到有效的骨性融合前提下,具有手术耗时少、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踝后经跟腱正中入路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123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其中13例因踝周软组织条件不佳而选用踝关节后方入路胫距、距下关节清理、植骨、4.5 mm干骺端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47.8岁(30~65岁);平均病程7年(1~15年)。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以明确骨愈合情况,并采用直观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美国骨科足踝外科(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与后足评分及简明健康量表SF-36评分评估恢复效果,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感染、皮肤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11例获得最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12~36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示术后平均12周融合端骨性愈合(10~15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效、融合失败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距舟关节骨关节炎,伴轻度疼痛,口服药物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经踝后正中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安全、有效,特别适合于踝周软组织条件不佳的病例。  相似文献   

19.
应用三相截骨和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于陈旧性跟骨骨折常遗留下的后足畸形和距跟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以往的手术多采用跟骨截骨等方法,以恢复足弓及Bhler角,但后足的疼痛和功能改善大多数不满意。自1987~1995年期间,作者应用三相截骨和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了陈旧性跟骨骨折17例(19足,均为波及后关节面骨折),经矫正畸形和距跟关节融合后使跟骨尽可能恢复了生物力学结构,达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功能改善。经术后1~8年,平均4年随访,89.4%患者获得了满意的疗效。作者认为:应用三相截骨和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皆依据陈旧性跟骨骨折遗留下的病残而施行的矫形手术。在治疗前,应充分加以考虑,拟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跟骨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11—2013-07诊治的21例(22足)跟骨骨折畸形愈合,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除膨出的跟骨外侧壁并松解腓骨肌腱,行跟骨截骨重建丘部距下关节融合术。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宽度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16.3(3~54)个月随访。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22足融合处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宽度、AOFAS评分、VAS评分等指标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能矫正跟骨畸形,恢复后足外形、力线及功能,缓解跟骨畸形愈合引起的症状,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