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窥镜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内窥镜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2年10月,对26例患者实施内窥镜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其中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3~65,平均53.2岁。颈椎外伤合并椎间盘突出症3例,脊髓型颈椎病8例,孤立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单间隙4例,双间隙12例。病变节段:C3.42个,C4.511个,C5.613个,C6.72个。术前ADL评分平均7.2分。于内窥镜下施行手术,彻底减压后植入PEEK椎间融合器。结果 手术时间50~150min,平均120min。术中出血量40~140ml,平均110ml。无一例发生术中并发症,无一例改为开放手术。术后无咽喉部刺激症状,切口内出血1例。16例患者随访3~8个月,平均6.5个月。术后ADL评分平均13.1分,ALD改善率为60.2%。结论 内窥镜下实施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手术操作安全等优点。适用于C3.4~C5.6区域内的颈椎间盘突出症、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位于椎间隙的孤立性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外伤导致的单词隙椎间盘损伤合并颈椎不稳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中保留与切除钩椎关节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8月~2015年12月接受1个或者2个节段的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是否对钩椎关节椎间孔进行部分切除,29例患者列入钩椎保留组,57例患者列入钩椎减压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椎动脉损伤、神经根损伤及硬膜破裂情况。所有患者随访15~85个月,平均(20.2±3.6)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达到骨性融合,钢板无松动。两组术后的JOA、VAS、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椎保留组优27.59%,良55.17%,一般13.79%,差3.45%;钩椎减压组优28.07%,良54.39%,一般14.04%,差3.51%.[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颈前路手术中,保留钩椎关节椎间撑开减压可获得与切除钩椎关节减压同样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不应常规切除钩椎关节。  相似文献   

3.
前外侧钩椎关节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外侧钩椎关节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6例症状典型、定位明确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男14例,女8例,年龄45~75岁,平均59.6岁,采用前外侧钩椎关节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年以上,观察症状恢复及内固定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5~28个月,平均24个月,采用JOA评分:术前评分为12.19±0.80,术后 14.69±0.79,手术前后JOA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优1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2.3%.术后随访时复查X线片,生理曲度恢复,均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等并发症.[结论]前外侧钩椎关节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操作安全可靠,创伤小,减压彻底,疗效满意,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作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显微镜辅助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常规ACDF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9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55例,女34例,年龄(52.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76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前路减压术式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38例,A组行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B组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两组手术基本情况及颈肩部疼痛、脊髓功能改善效果,根据X线片测量相关影像学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颈托保护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前颈肩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6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依次显著改善(P0.05),且与A组比较,B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显著较低,术后1、2、6个月JOA评分升高幅度明显较大(P0.05)。两组术前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均显著增高(P0.05),但A组、B组术后6个月上述影像学指标维持效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SM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后者术后见效更快,更有利于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的维持。  相似文献   

6.
显微镜直视下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显微镜直视下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0月以来,对36例患者实施显微镜直视下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其中男27例,女9例;年龄34~67岁,平均42岁。患者术前ADL(ability of daily living)评分7.0分。[结果]随访8~16个月,平均9.4个月。手术时间30~160min,平均每个节段45min,术中出血量50~600ml,平均每个节段150ml。无术中并发症。术后ADL评分平均13.8分,术后症状改善率为90%。36例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均显示手术部位减压彻底。随访时X线片显示椎间融合器无松动及下沉、周围无透光带。过屈过伸位X线片显示椎体前后缘椎间距离无改变,椎间高度无丢失,提示融合满意,并能维持一定的颈椎前凸。[结论]显微镜直视下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具有显著的优点。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1)组织损伤轻,切口小;(2)极大的减少了术中并发症出现的机会,改善了治疗效果。与内窥镜手术比较:(1)手术范围大大增加;(2)技术操作简单;(3)不受手术节段的限制,可多节段手术;(4)操作不受通道影响,操作更精确,适应证大大放宽;(5)椎间融合器放置更加容易可靠;(6)手术适应证范围明显扩大,无特殊手术禁忌。  相似文献   

7.
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方法:经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术治疗颈椎疾病25例,包括脊髓型颈椎病1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交感型颈椎病2例及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3例。结果:本组患者颈部手术出血平均80ml,18例获10~46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植骨全部融合,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改善满意,除1例出现术后植骨块移位外,未见其它合并症。结论:经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的手术技术,适合于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部分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椎间融合器(cage)与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4—2014-09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的87例单间隙颈椎病,采用cage融合52例(cage组),采用自体髂骨融合35例(自体髂骨组)。结果 87例术后均随访12~14个月,平均12.6个月。均无术后感染、脑脊液漏发生。cage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6,P0.001);自体髂骨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9,P0.001)。与自体髂骨组相比,cage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3、6个月融合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和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颈椎前路术中自体髂骨植骨相比,cage植骨也具有良好的融合效果,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但需要更长的融合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42 例 CSA 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25 例,女 17 例;年龄 30~74 (53.9±11.0)岁。单节段病变 18 例,2 个节段病变 17 例,3 个节段病变 7 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 6 个月时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评分(Committeeon Hearing and Equilibrium,CHE)、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椎曲度 Cobb 角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4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30 (14.0±5.2)个月;手术时间 95~220(160.38±36.77) min,术中出血量 30~85(53.60±18.98) ml。2 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给予雾化吸入等对症处理后均好转。CHE 评分由术前(4.05±0.96)分降低至术后 6 个月的(2.40±0.70)分(t=12.97,P<0.05)。术后 6 个月 38 例眩晕改善,改善率 90.5%。NDI 评分的由术前的(34.43±8.04)分降低至术后 6 个月的(20.76±3.91)分(t=11.83,P<0.05)。颈椎曲度 Cobb 角由术前的(8.04±6.70)°提高至术后 6 个月的(12.42±5.23)°(t=-15.96,P<0.05)。结论:ACDF 术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突出,手术通过解除骨性压迫,重建颈椎曲度,可快速缓解患者的发作性眩晕症状。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明确患者眩晕原因,对保守治疗无效的 CSA 患者,ACDF 手术可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0.
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颈前路手术显露途径由Chipault于1895年在法国出版的神经外科教材上首先提出 ,但直到本世纪 5 0年代后期 ,Robinson(195 5年 )、Dereymaker (195 6年 )、Cloward(195 8年 )等才报道了颈椎前路椎间融合的手术方式[1] 。此后 ,该手术逐渐得到推广 ,被公认为治疗颈椎疾患的一种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的手术方式 ,临床报道优良率达 70 %~90 %。Emery等认为影响骨融合率的因素主要是 :植骨块类型、手术技巧和融合节段数目[2 ] 。近年来 ,相继有一些新的改良手术方式、不同种类植入物出现。内固定的使用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中行邻近椎体取骨移植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将40例行ACDF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内固定物均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观察组采用邻椎取骨移植行椎间植骨融合,对照组采用自体骨赘移植行椎间植骨融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采用VAS评分、JOA评分、颈椎Cobb角和颈椎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比(HAB/HPB)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Cobb角和HAB/HPB与术前对比差异显著(P0. 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脑脊液漏、供骨椎体塌陷等并发症。结论邻椎取骨移植与自体骨赘移植在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中的疗效基本一致,术后取骨椎体无塌陷,邻椎取骨移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13.
颈前路钩椎关节减压联合改良植骨术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钩椎关节减压改良植骨术和常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09年6月收治的137例连续两个节段受压的颈椎病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61例采用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钩椎关节减压+填充自体碎骨的异体腓骨支撑植骨+椎间隙四角局部自体骨移植+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76例,采用传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NDI、VAS评分)及影像学结果(手术节段高度、弧度及融合率)。结果:A组手术切除节段1例在C3,15例在C4,26例在C5,19例在C6;B组手术切除节段1例在C3,23例在C4,32例在C5,20例在C6。A组手术时间(103.6±21.7min)和术后住院天数(3.0±0.8d)及围手术区并发症发生率(9.8%)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47.4±28.3min、5.2±1.1d和25.0%)(P<0.05);A组术中出血量(182.7±46.4ml)小于B组(227.7±42.2ml),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NDI及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单纯分析混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A组疗效优于B组;两组手术节段弧度及高度无明显差异;A组58/61例(95.1%)融合,B组76/76例(100%)融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10例出现供骨区血肿,1例感染。结论:颈椎前路钩椎关节减压改良植骨术与传统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术在临床疗效及术后融合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更适用于伴有神经根管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或者混合型颈椎病,且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跳跃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节段跳跃式的颈椎间盘突出所致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12月因跳跃式椎间盘突出导致颈椎病行跳跃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CDF)手术患者(A组),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37~67岁,平均52.2±10.1岁。取同期行连续ACDF手术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B组),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40~68岁,平均51.6±9.5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C2-C7整体活动度(ROM)、C2-C7矢状位垂直轴距离(SVA)、T1倾斜角(T1 slope)、植骨融合率、邻近椎间盘退变情况等结果。结果:所有3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中位数时间为12个月(6~36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71.7±9.2min)、手术出血量(17.8±7.3ml)均显著小于B组(111.5±36.1min、47.0±19.1ml,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改善优良率分别为94.4%与97.2%。A组患者的C2-C7 ROM从术前的50.0°±7.1°显著下降到术后3个月的38.0°±6.1°和末次随访时的44.3°±5.7°(P0.05),B组患者的C2-C7 ROM从术前的51.8°±10.6°显著下降到术后3个月的38.0°±9.4°和末次随访时的43.9°±10.5°(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3个月C2-C7 SVA(26.8±2.0mm)相比术前(24.2±2.0mm)有显著升高(P0.05),而末次随访时C2-C7 SVA(24.5±2.2m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的C2-C7 SVA从术前的23.8±1.4mm明显升高到术后3个月的26.5±1.8mm和末次随访时的24.3±1.5mm (P0.05)。两组之间C2-C7 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T1 slope从术前的28.1°±3.2°明显升高到术后3个月的31.4°±3.0°和末次随访时的30.0°±3.1°(P0.05),B组患者的T1 slope从术前的28.3°±2.1°明显升高到术后3个月的31.6°±2.3°和末次随访时的30.3°±2.1°(P0.05)。两组之间T1 slop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率为16.7%(6/36),保留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率为14.3%(3/21),B组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率为20.0%(8/40),均未出现相关临床症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跳跃式ACDF术式的近期临床疗效良好,与连续ACDF术式近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artificial disc insertion,AADI)和颈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两种不同术式对术后早期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4月收治的98例接受单节段或双节段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53例,采用AADI术式,B组45例,采用ACDF术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8h、2个月及6个月时吞咽困难发生率、吞咽生活质量(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分及椎前软组织厚度的改变,比较两种术式吞咽困难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85.66± 11.84min)明显低于B组(93.78±14.81min)(P<0.05).在术后48h及术后2个月随访时,A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30.19%,3.77%)和椎前软组织厚度(10.99±1.66mm,10.17±1.87mm)明显低于B组患者(分别为51.11%,15.56%,11.92±1.59mm,11.45± 1.59mm)(P<0.05).术后48h和2个月时,A组患者SWAL-QOL评分(59.20±7.23,63.77±3.37)明显高于B组(53.91±8.99,62.07±4.51)(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间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相对于ACDF,AADI手术时间较短,手术过程及置入物对食道的损伤和刺激较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和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术中保留钩椎关节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4年4月~2016年4月行ACDF治疗的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术中保留钩椎关节的3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切除钩椎关节的40例设为对照组。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2年的NDI指数、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87.50%,对照组为90.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吞咽不适、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植骨融合效果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手术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症状及颈椎功能,保留钩椎关节能获得与切除钩椎关节相同的近期疗效,且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33例,按手术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6例,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治疗;观察组67例,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结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影像学指标和术后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和融合节段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者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2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1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吞咽不适,术后6个月均消失。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结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创伤较小,临床疗效较好,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两种手术方式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系统分析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70例(70个节段)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病例资料,将70例(70个节段)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CDF组(35例)及Bryan组(35例)。通过分析术前及术后随访12个月的Odom's标准评分、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及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观察指标的差异,同时对随访12个月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两组间比较,比较两者疗效,分析两种术式的优点及他们产生的问题。结果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取得明确疗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P0.05),两种术式在创伤、出血量等方面差异性不显著(P0.05);JOA评分及SF-36评分两者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在12个月随访ROM评估及NDI比较有差异,Bryan组数据优于ACD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yan组在Odom's评分中因减压不彻底及异位骨化,有2例等级为差,ACDF组则为0例。结论 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在减少颈椎临近节段退变上优于ACDF,短中期疗效优于ACDF,但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同时存在减压不彻底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远期疗效不如ACDF。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将65例(86个病变颈椎间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3例(31个病变颈椎间盘)行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下称Bryan组);42例(55个病变颈椎间盘)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下称ACDF组).ACDF组采用常规颈椎手术后护理,Bryan组采用改进型术前体位、肢体和气管推移训练及术后体位护理和功能锻炼.结果 Bryan组的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显著短于ACDF组(均P<0.01);术后24个月,Bryan组JOA评分与ACD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Bryan组的屈曲与后伸活动范围明显增大,与ACDF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疗效良好,患者恢复时间短,术后护理简便,观察周期短;但对围术期护理计划制定以及患者配合度要求高.  相似文献   

20.
椎间融合器植入与单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植入术与单纯椎间植骨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对椎间隙高度丢失的影响。方法24例共35个腰椎节段接受椎间融合手术,其中18个间隙实施椎间盘摘除,单纯椎间植骨;17个间隙实施椎间盘摘除后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共置入融合器26枚(双枚植入9例,单枚植入8例)。摄X线片测量施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访18~24个月,单纯植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主要出现在术后3~6个月,丢失率为24.80%;而椎间融合器组的椎间隙高度早期丢失较少,丢失率为18.65%。结论单纯椎间植骨和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各有特点,前者手术费用低,但患者下地负重时间较迟,在术后近期应加强保护,以减少椎间隙高度的丢失;后者术后即刻稳定性好,可以早期下地负重,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慎重选择,必要时在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上选择大接触面的低应力融合器,以降低应力集中引起的迟发性融合器下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