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自制C形椎管内骨折复位器在胸腰段爆裂骨折后路手术中对椎管内骨折块的复位效果。方法:将78例符合纳入标准(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骨折块突入椎管,椎管狭窄,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等)的胸腰段爆裂骨折住院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减压椎管成形、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在术中应用自制C形椎管内骨折复位器复位椎管内骨折块,对照组应用传统的直角形复位器复位椎管内骨折块。随访并评价两组患者术后局部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伤椎椎管截面积以及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获得随访34例,对照组获得随访33例,随访时间均为6~12个月,观察组平均7.9个月;对照组平均7.8个月。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局部矢状面Cobb角分别平均恢复15.32°±5.81°和17.58°±7.33°;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分别为(67.32±11.74)%和(66.67±10.78)%;伤椎椎体后缘高度恢复率分别为(54.68±20.13)%和(45.53±32.99)%;脊髓神经功能ASIA评分分别恢复34.53±19.81分和26.97±12.57分;Frankel分级恢复中位数分别为1.0(1.0,2.0)和1.0(1.0,1.0),两组之间的恢复率或恢复分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椎管截面积恢复率分别为(85.97±8.74)%和(76.30±6.6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胸腰段爆裂骨折后路手术中采用自制C形椎管内骨折复位器,对突入椎管内的骨折块进行复位,可较好地恢复椎管容积,优于传统的直角形复位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后纵韧带完整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行后路撑开复位,观察患者术后神经恢复情况,从而探讨后纵韧带在维持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单发的胸腰椎爆裂骨折56例,其中30例不行椎管减压或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撑开复位(非减压组),26例椎弓根钉内固定撑开复位后,再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减压组)。结果非减压组无论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复位丢失上都要优于减压组,ASIA神经分级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别。结论椎体撑开时,后纵韧带可以向前推动骨块复位,说明后纵韧带的完整性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撑开复位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椎管内骨块吸收回纳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进行CT检查,计算椎管内骨块复位率以及再吸收率,用以观察骨块吸收回纳情况。纳入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病历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术后椎管内骨块吸收回纳的影响因素。结果 80例患者术后椎管内骨块平均复位率(44. 87±3. 98)%,平均再吸收率(70. 87±5. 98)%;不同椎体压缩率、骨折分型患者的椎管内骨块复位率以及再吸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年龄、性别、手术入路、Cobb角恢复率、伤椎置钉者的椎管内骨块复位率以及再吸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椎体压缩率、骨折分型均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椎管内骨块复位率以及再吸收率的影响因素(P0. 05)。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椎管内骨块能得到较好的吸收回纳与椎管重塑,但术前椎体压缩率以及骨折分型对术后椎管内骨块吸收回纳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L形骨块复位器辅助减压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取后路切开L形骨块复位器辅助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植骨治疗3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观察术后腰痛VAS评分、椎管中心矢状径占位率、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等指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1年,VAS评分由术前6.86分±0.30分降低到1.08分±0.24分,椎管占位率由术前53%±16%降低到9%±5%,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16.27°±9.66°降低到2.62°±7.57°,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由术前59%±13%增加到91%±6%,各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年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除A级中1例未恢复,20例A~D级患者获得了≥1级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 L形骨块复位器辅助减压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操作简单、椎体高度及椎管重建良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成人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撑开复位、一期伤椎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网植骨融合.结果 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减压及复位效果满意,其中31例神经功能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椎管内脊髓造影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9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资料,术中脊髓造影判定是否椎管减压,术后评价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矢状位高度指数,椎体压缩比率,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结果 脊髓造影46例次,阴性率93.1%,假阴性率6.9%;伤椎高度、压缩比率、Cobb角均恢复良好,神经功能B到D级均有1~2级改善.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术中采用脊髓造影可判定椎管内骨块复位情况,是否保留椎管后柱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开窗环形减压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胸腰椎爆裂骨折19例采用一期后路开窗环形减压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随访12~36个月,术后Cobb角0~12°,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90%~100%,平均94.2%.术后12个月时Cobb角0~15°.结论 一期后路开窗环形减压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矫正角度及高度的再丢失,避免继发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5-10—2017-01间许昌市中心医院对4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前后疼痛指数VAS评分、椎体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椎管狭窄率、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获骨性愈合。随访12~18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患者的疼痛指数、椎管狭窄率、椎体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上述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患者的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固定牢固,恢复椎体高度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自2010-01—2014-06对30例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手术时间65~120 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150~310 ml,平均210 ml。30例术后获得平均10.5(6~20)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19例,E级3例;伤椎Cobb角9.2°~15.3°,平均11.4°;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10.2%~30.3%,平均21.4%。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可恢复并维持脊柱的力学稳定,可以有效解除骨折块对脊髓、神经的压迫,恢复椎管容积,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复位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4-07—2017-07间收治的69例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固定后外侧植骨术,观察组(35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1 a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s角。结果 2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 a,观察组的Cobb’s角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路减压复位固定并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植骨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减压效果满意,可促进伤椎骨折愈合、改善Cobb’s角和伤椎前缘高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后路复位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患者伤椎前缘压缩比、侧位Cobb角、椎管面积比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治疗患者资料,根据复位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经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38例,对照组(跨伤椎椎弓根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34例,比较治疗方法及术后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前及术后1周在伤椎前缘压缩比、侧位Cobb角及椎管面积比改善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术后1周两组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复查见观察组在椎体前缘高度及侧位Cobb角丢失情况轻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较跨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在确保脊柱稳定性、椎体高度恢复的基础上,减少相邻的节段椎体发生退变,减少了术后的矫正度丢失,防止脊椎不稳的发生,减少运动节段丢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管骨块推入复位加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7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骨折,采用后路打开椎管应用"L"形椎体骨块推入器将凸入椎管内的骨块推回爆裂的椎体使其复位,恢复或基本恢复椎管的矢状径,解除骨块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同时采用椎弓根脊柱撑开固定加椎板或横突植骨术的治疗。结果术后椎管矢状径平均复原92.4%,截瘫指数有1~3分改善,伤椎高度平均恢复至原高度的81.47%。结论后路推入复位加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爆裂骨折的方法,能够较好复位凸入椎管内的骨块,有效的解除椎管的骨性压迫,恢复椎体高度和椎管矢状径,损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单侧椎弓根内侧壁切除椎管前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2011年11月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共40例。随机选取19例行经单侧椎弓根椎管前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术(A组),21例行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后路复位固定手术(B组)。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进行评估。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测量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DR片及CT片比较伤椎前缘高度比、相邻椎Cobb角及椎管正中矢状径变化评估脊柱重建及骨折减压情况。[结果]A组在椎管矢状径的恢复方面明显优于B组,而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伤椎前缘高度及相邻椎Coob角纠正、矫正度再丢失与B组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都有程度不同的恢复,有效率无显著差异,而恢复1级以上的例数差异有显著性。所有病例术后无切口感染、脑脊液漏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复查DR片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结论]经单侧椎弓根内侧壁切除椎管前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术不仅能重建脊柱的生理曲度及稳定性,克服传统手术术后内固定失败、矫正度再丢失等不足,还能达到直接解除神经压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没有增加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髓造影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术中评估骨折复位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9—2016-11采用经皮长U形空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9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术中进行椎管内脊髓造影判断骨折间接复位效果,造影剂流通受阻或延迟表明椎管内骨折块复位不满意,行单侧椎板开窗减压。结果4例造影液流通延迟,1例造影液流通受阻,均行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17例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D级者术后均恢复至E级。3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平均12(11~15)个月。术后2 d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由术前(63.5±6.3)%恢复至(92.6±3.5)%,末次随访时为(93.3±2.8)%。术后2 d矢状位后凸Cobb角由术前(15.6±5.3)°矫正至(4.23±1.13)°,末次随访时为(4.11±1.07)°。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或轻度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术中进行椎管内脊髓造影有助于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可及早发现骨折复位不良及脊髓压迫情况,便于及时采取单侧开窗减压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经伤椎与跨伤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自2008-06—2012-06收治的58例胸腰椎单一椎体爆裂骨折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组(A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42.5(30-60)岁;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组(B组),男18例,女10例,平均41.9(28-59)岁。观察比较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管面积比、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60个月,平均30个月。在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恢复、伤椎椎管面积比恢复、神经功能恢复及ODI评分方面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术后Cobb角矫正度、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矫正丢失程度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提高复位质量,并且能增加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较好地维持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间接复位术后椎管形态面积的变化,探讨间接复位效果及术后椎管重塑形现象。方法 2003年5月~2010年9月,同组医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27例,其中L113例,L29例,L34例,T121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D级13例,E级14例。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取内固定行CT检查,测量伤椎平面的椎管面积及伤椎相邻上下椎管平均面积,计算伤椎椎管骨块占位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椎管骨块复位程度。结果 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3例术前D级患者均恢复到E级。术后1周CT复查显示椎管骨块占位率由术前(30.9±13.8)%减至(10.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管骨块占位率减至(6.3±3.9)%,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能明显有效减少椎管内骨块占位率,经过术后1年重塑形椎管面积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间接复位术后椎管形态面积的变化,探讨间接复位效果及术后椎管重塑形现象。 方法 2003年5月~2010年9月,同组医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27例,其中L1 13例,L2 9例,L3 4例,T12 1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D级13例,E级14例。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取内固定行CT检查,测量伤椎平面的椎管面积及伤椎相邻上下椎管平均面积,计算伤椎椎管骨块占位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椎管骨块复位程度。 结果 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13例术前D级患者均恢复到E级。术后1周CT复查显示椎管骨块占位率由术前(30.9±13.8)%减至(10.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管骨块占位率减至(6.3±3.9)%,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能明显有效减少椎管内骨块占位率,经过术后1年重塑形椎管面积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球囊复位椎体内植骨治疗终板塌陷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椎体高度恢复与维持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0-12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28例采用经伤椎6枚椎弓根钉内固定、球囊复位伤椎塌陷终板并于椎体内植骨(观察组);37例采用经伤椎6枚椎弓根钉内固定,采用常规钉棒系统复位骨折(对照组)。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24个月,平均15个月。观察组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发生,1例发生深层感染,1例发生浅层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手术1年后取出内固定物。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中部高度比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后1个月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中部高度比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伤椎后缘高度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终板塌陷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应用球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后路环形减压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56例采取椎管环形减压伤椎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随访12~32个月,平均20.5个月,无椎弓根钉失败患者.术后12个月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椎管狭窄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经后路环形减压伤椎植骨内固定既可重建脊柱稳定性,又可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高度丢失,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治疗,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18~62岁.30例均为单一椎体损伤.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平均40%,脊柱后凸角(Cobb角)25°,椎管正中矢状径55%,神经功能按ASIA评定标准:A级3例,B级6例,C级8例,D级7例,E级6例.结果 术后随访6~30个月,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到95%,脊柱后凸角(Cobb角)为50°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到90%,手术前后差异显著(P<0.05).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7例,E级18例.术后骨折均获得复位,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矫正丢失等并发症.结论 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经椎弓根植骨术能让骨折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提供脊柱的长期稳定,减少内固定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