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或合并脱位的特点和外科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累及颈椎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或脱位13例,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术前A级2例,B级6例,C级3例,D级2例。手术方式采用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结果应用前路3例,后路4例,前后联合入路6例。术后神经功能除2例A级随访无改善外,其余11例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平均随访3.7年,术后平均3.5个月植骨获得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为食管瘘,无远期并发症。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颈椎时颈椎发生骨折和脱位的可能性较大,多数为不稳定型损伤,骨折可损伤食管引起食管瘘。早期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有效解除脊髓压迫是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或脱位的合理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10—2017-10诊治的9例强直性脊柱炎并颈椎骨折脱位,均行前路骨折椎间自体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长节段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必要时行责任节段椎板开窗减压。结果 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0±5.7)个月。术后2例无脊髓损伤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对症治疗6个月后症状消失。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骨折愈合良好,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恢复情况:1例B级恢复至D级,另1例B级无明显改善;2例C级恢复至D级;3例D级中2例恢复至E级,1例无明显改善。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颈椎骨折脱位对颈髓前后方压迫均可有效解除,脊髓减压更彻底,并且可提供良好的三柱稳定效果,减少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带来的并发症,最大程度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0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的4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病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入院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5例,B级15例,C级14例,D级9例,E级5例。其中行前路手术39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6例,前-后-前入路3例。结果48例均获得6个月-4年随访,平均随访26个月。根据ASIA脊髓损伤分级评分,合并颈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良好改善,48例术后末次随访A级3例,B级3例,C级12例,D级15例,E级15例。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根据影像学评估,确定骨折脱位类型与脊髓受压损伤部位和程度,采用单纯前路、前后联合入路或前-后-前入路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复位和减压,重建颈椎的稳定性,缩短治疗期,利于早期康复锻炼,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良好改善。  相似文献   

4.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外科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Jin DD  Lu KW  Wang JX  Chen JT  Jiang JM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303-1306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外科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压缩型骨折脱位29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7例,单侧小关节脱位3例,双侧小关节脱位15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A级21例,B级5例,C级22例,D级6例。43例采用前路手术,11例采用后路手术。结果术中均无大血管、气管、食道、脊髓意外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植骨于术后12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96.3%患者术后获得完全复位,术后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无丢失。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恢复,但上肢疼痛、麻木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恢复,平均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能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根据颈椎损伤的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1986~2004年,笔者手术治疗累及颈椎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27例。结果 本组27例中椎管内韧带骨化18例,脊髓损伤的原因依次为韧带骨化所致的椎管狭窄,椎间盘损伤和椎体后骨刺及椎间不稳定。术前均为不完全性损伤,非手术治疗不提高脊髓功能。术后脊髓ASIA分级平均改善1级。后路手术椎板切除率、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明显高于不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前路手术可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一般为不完全性损伤,损伤的内因依次为椎管内韧带骨化所致的椎管狭窄、椎间盘损伤、椎间骨赘和椎间不稳定。适当的手术可改善脊髓功能。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颈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51例颈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51例,B级40例,C级28例,D级24例,E级8例.手术方式:前路手术87例,后路手术49例,前后联合入路15例.前路手术方式包括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融合、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或齿状突空心螺钉复位固定.后路手术方式主要为椎板切除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钢板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后联合入路一般先行后路减压,解除关节交锁、骨折复位、植骨内固定,再一期行前路椎间盘或次全椎体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结果 15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5个月(6个月~4年)随访.术后除2例患者外,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骨折复位满意,颈椎排序及稳定性均获得良好恢复,植骨逐步融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2.6个月(2.0~4.5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最终随访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0例,B级24例,C级31例,D级40例,E级26例.其中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结论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三种入路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脊髓受压方向、颈椎骨折的部位及外伤后残留的脊柱稳定性足选择手术入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Lü GH  Wang B  Li J  Kang YJ  Lu C  Ma ZM  Deng YW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6):373-37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的病理特点,评价前后路联合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治疗的18例AS合并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AS平均病程14.5年,3例既往行腰椎截骨矫形手术。术前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3例,C级9例,D级2例。均为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应用前-后入路4例,前-后-前入路8例,后-前入路6例。一期手术7例,分期11例。术后神经功能除4例A级随访无改善外,其余14例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平均随访21.2个月,术后平均3.6个月植骨获得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远期1例。结论本研究提示前后路联合手术能取得即刻脊柱三维稳定,有效解除脊髓前后方压迫,是累及三柱的AS合并颈椎骨折脱位的合理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ASIA评分:A级28例,B级3例,C级22例,D级8例,61例均经复位、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50例采用前方入路及钛板内固定,11例采用后方入路及颈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2周均获得骨性融合,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一定恢复,平均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 必须根据不同的颈椎损伤的类型,选择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以及相应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柱骨折脱位并椎间盘突出的效果.方法 共收治颈椎后柱骨折脱位并颈椎间盘突出13例,均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前路采用带锁钢板结合钛网或骨块自体骨移植固定,后路采用侧块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果 术前、术后依据ASI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术前A级3例,B级10例,术后3~6个月随访达D级9例、C级3例、B级1例,术后6个月~3年平均改善率为81.6%.结论 应用前后路联合手术行脊髓减压内固定治疗严重颈椎后柱骨折脱位并颈椎间盘突出,可使脊髓功能早期恢复,早期获得颈椎节段稳定,有利于以后的康复和护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颈椎新鲜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14年10月我科收治的15例AS颈椎新鲜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36~76岁,平均49.7±10.8岁。13例有明确外伤史,其中4例为高能量损伤;经椎间隙和经椎体骨折分别为8例和7例,14例累及C5~C7节段;12例(80%)伴神经功能损害。12例接受手术治疗,7例前柱广泛破坏者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3例脊髓后方受压、前柱轴向承载功能保持良好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融合术;2例严重骨折脱位不稳定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采用ASIA分级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摄颈椎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除3例未手术患者外,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0个月(20.0±18.8个月),除1例术前ASIA A级及2例ASIA D级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获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骨折部位骨性融合。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前路术后切口深部感染1例。随访中无骨折不愈合、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失败。结论:AS颈椎新鲜骨折好发于下颈椎,伤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积极手术治疗稳定脊柱;前柱明显破坏患者选择单纯前路手术,前柱轴向承载功能尚可者行单纯后路手术,严重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行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的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9—2014-12诊治的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45例关节突交锁能复位者单纯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例行后路切开关节突复位侧块螺钉内固定术,18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 5例因严重肺部感染在术后1个月内死亡(ASIA分级均为A级),其余63例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2例术中牵拉喉返神经,术后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植骨块均于术后6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术后6个月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3例,B级14例,C级33例,D级12例,E级1例。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满意,应根据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以最小的创伤获得颈椎彻底有效减压、颈椎稳定性良好重建。  相似文献   

12.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疗效、融合率及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研究1986年4月~2004年4月手术治疗的12例累及颈椎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患者。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SIA)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应用图形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5.1)分别测量屈曲和仰伸位融合节段上下椎成角,计算两个角度的差值(作为椎间的运动参数,α角),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脊柱融合的定义,α角≥4°认为假关节形成(不融合)。对与手术有关的其它问题采用描述性研究。结果12例患者获得21~124个月(平均67.5个月)随访。9例神经损伤患者ASIA评分平均改善1.3级,除1例前路手术未行内固定外,所有融合手术均行内固定。前路融合术6例,α角为0°;后路融合术2例,α角为0~2.5°;联合前后路融合术1例,随访时均获骨性融合。3例拟行椎板成形术者,2例因“门轴”侧骨折被迫行椎板切除术。术后并发症:气胸、肺不张1例,经胸腔闭式引流5 d治愈;伤口延迟愈合1例;前路伤口内积血1例,经切开引流治愈。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行手术治疗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对不稳定损伤,融合手术应行内固定,可以达到骨性融合;术前由于合并症多导致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并发症多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经关节螺钉联合前路钢板固定技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 方法 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5月对1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单纯脱位者,先行后路复位经关节突螺钉固定,再改行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椎体骨折伴脱位者,前路先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然后行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脱位节段,小关节间行植骨融合.术前ASIA分级:A级21例,B级6例,C级3例,D级1例. 结果 12例患者获6~21个月(平均14.8个月)随访,椎间及小关节间植骨全部愈合.无螺钉松动及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除1例完全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外,其余11例均有一级以上恢复.术后ASIA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4例,D级4例,E级2例. 结论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联合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iosing spendylitis AS)合并颈椎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30例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ankylosing spondylitis cervical spine fractureASCSF)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以及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多表现为三柱损伤,多合并相对较重的脊髓损伤,影像学特点根据骨折脱位的不同表现不同,骨折多位于椎间隙部位,部分无明显脱位的患者X线和CT检查易漏诊,MRI检查阳性率较高,治疗上首选外科手术稳定融合和脊髓减压,手术方式可根据骨折脱位情况和脊柱强直情况不同选择不同的稳定方式.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一种相对严重的损伤,影像学根据损伤不同表现不同,治疗上以手术稳定脊柱和脊髓减压为主,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稳定脊柱是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期前后入路联合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合并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策略。方法对7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行分期前后入路联合手术。损伤节段:T122例,L13例,L21例,L31例。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型:A级1例,B级3例,C级2例,D级1例。结果无感染、死亡、内固定失败。随访10个月~5年,平均2年7个月,矫正度未明显丢失,植骨融合良好。脊髓功能除1例A级术后截瘫症状无明显恢复外,其余6例达到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结论分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术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伴后纵韧带骨化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42例伴后纵韧带骨化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16例;年龄49~78岁,平均60岁;受伤至就诊时间为4 h~11d,平均4 d.脊髓损伤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21例,D级11例.采用前路手术19例,后路手术13例,后前路联合手术10例.按照ASIA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3种术式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3~87个月(平均34.2个月).所有患者脊髓功能获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后路组及后前联合组3组术后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率分别为(53.12±0.94)%和(35.88±1.61)%、(40.41±2.33)%和(35.82±1.03)%、(43.97±4.74)%和(34.18±1.65)%.结论 3种术式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无骨折脱位型伴后纵韧带骨化颈髓损伤患者的脊髓功能,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锋  倪建平 《中国骨伤》2013,26(6):508-51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采用手术治疗(7例)和保守治疗(1例)的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为男性,年龄27~49岁,平均41岁。所有骨折经CT、MRI证实,其中6例骨折伴脊髓损伤症状。1例采用头颈胸支具保守治疗,其余7例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前路(5例)、单纯后路(1例)和联合前后路(1例);术后随访根据CT等影像学检查骨折融合情况,并根据Frankel分级的改变来评估脊髓损伤是否改善。结果: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38个月,平均18个月。7例患者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患者(3例)术后随访仍无脊髓神经损伤,脊髓损伤患者(5例)术后随访各获得不同程度恢复。7例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级,1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随访中)。结论: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是一种相对特殊性的损伤,容易发生骨折移位损伤颈髓,应尽早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则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的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3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2例行前路手术,1例行后路手术;术中保持颈椎中立位,且予以持续颅骨牵引,均固定骨折椎体的上下2个节段。结果 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分别为97、100、145 min,平均114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20、770、1 000 ml,平均830 ml。1例脊髓神经功能由术前C级恢复至D级。术后3 d复查颈椎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继续带头颈胸支具保护。1例术后第5天出现肺部感染,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及抗感染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是一种不稳定骨折,与前后联合入路相比,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辅助外固定,同样可达到稳定固定的目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占蓓蕾  叶舟 《中国骨伤》2009,22(8):583-58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2000年2月至20108年2月手术治疗5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男45例,女12例;年龄18-73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5例,坠落伤17例,压砸伤5例。骨折脱位节段:C3-C4 4例,C4-C5 13例,C5-C6 32例,C6-C7 8例。骨折脱位类型:单侧小关节脱位32例,双侧小关节脱位25例。神经损害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A级9例,B级17例,C级19例,D级12例。手术入路:14例前路手术,11例后路手术,32例前后联合手术。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效果按神经功能(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骨折脱位节段完全复位,颈椎序列与曲度恢复正常,无节段性不稳,前路植骨融合均于术后12周获骨性融合。结论:单节段新鲜骨折脱位,颈椎牵引容易复住者或爆裂性骨折、严重成角畸形,选择前路手术;颈椎椎板或关节面骨折,压迫以后方为主或多节段颈椎损伤,选择后路手术;对于脊髓受到前后夹挤性压迫时,宜选择前后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6):1451-1456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5年6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39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2例,C级14例,D级8例。根据骨折类型、脱位程度、脊髓受压评估情况、是否存在关节突骨折及交锁或者前后复合体损伤等因素选择手术方案。其中24例椎体骨折、椎间盘损伤、术前经颅骨牵引可复位者采用前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7例颈椎脱位伴小关节骨折或脱位但不伴明显前中柱损伤者采用后路复位侧块螺钉内固定术;8例颈椎椎体骨折、椎间盘损伤、椎小关节脱位交锁、术前经大重量颅骨牵引不能复位者采用前后路联合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术。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平均固定节段数;术后定期复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测量Cobb角、椎体水平移位和Frankel评分表,评估脊髓功能恢复与脊柱损伤重建稳定性等情况。[结果]患者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4~6个月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平均固定节段数均较单纯前路或后路组长,而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平均固定节段数明显多于前路手术组(P<0.05);除2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2级。所有患者的术前JOA评分和颈椎复位参数较术后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路手术、后路手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均能获得不错的治疗效果,但应根据颈椎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根据病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