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不同图像处理技术在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将本院收治的86例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多排螺旋CT扫描后,经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多层面重建(MRP)图像技术对图像进行重建,比较不同图像处理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联合不同图像重建方法作为隐匿性骨折的最终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共计95根。不同图像处理技术的检出率差异变化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022,P 0.01);MIP检出率(98.9%)明显高于VR (91.6%)、MPR (91.6%)和SSD (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16,6.949;13.721,P0.01)。结论多排螺旋CT结合VR、MIP、SSD、MRP等图像后处理可明显提高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CT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诊断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价值,为提高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医院骨科收治的70例使用数字X线摄影(DR)检查未发现骨折征象的病例,经过多层螺旋CT平扫和图像重建处理多方位重建检测,分析其准确性。结果共检查出肋骨骨折86处,其中是完全线性骨折的有23处,不是完全性骨折的有63处(其中包含内缘性骨折28处和外缘性骨折35处)。肋骨隐匿性骨折检测经四种图像重建处理后,以CPR总的检出率达到最高(100%),MPR检出率为97.7%、VR检出率为74.4%,MIP检出率最低,仅为43.0%,分析四种图像重建技术总检出率,有显著差异(χ~2=14.05,P0.01)。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平扫及图像重建处理,可快速准确定位创伤区域,及时确诊,有效降低误诊及漏诊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儿童肘关节隐匿性骨折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由2名资深放射科医师和1名资深小儿骨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71例X线检查阴性而临床怀疑有骨折的儿童肘关节MSCT横断面、多平面重建(MPR,含CPR)、表面遮盖显示(SSD)图像进行评估,同时回顾性分析X线平片检查阴性的影像资料.结果 经随访最终证实54例56处儿童肘关节骨折中,MSCT诊断52例共54处骨折,MSCT技术的敏感性96.43%(54/56),特异性100%(17/17).回顾性分析X线平片,误诊1例,可疑7例,余46例仍诊断为阴性.结论 MSCT对X线检查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的儿童肘关节病例能作出准确的分型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不同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用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效果差异。方法 140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并分别用MPR和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检测,比较两种重建检测技术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效果差异。结果 MPR重建检测对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灵敏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VR重建检测(P0.05),而两种检测诊断特异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R重建检测对关节腔积液、关节面软骨损伤、韧带损伤和半月板软骨损伤的诊断符合性均显著高于MPR重建检测(P0.05)。结论 MPR重建检测可有效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而VR重建检测可有效诊断膝关节软组织损伤,两种技术相结合可形成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数字化摄影(DR)与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2例足踝部骨折及脱位患者(男37例,女15例,年龄15~49岁)的DR及MSCT资料,并与手术或出院诊断对比,比较两者诊断骨折数量、关节脱位的区别,采用R统计软件Wilcoxon符号秩检验(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MSCT结果与术后或出院诊断结果完全相符。MSCT诊断骨折172处,DR诊断骨折98处,两者在骨折诊断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1081,P<0.05);MSCT诊断关节脱位24例,DR诊断关节脱位16例,两者在关节脱位诊断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21,P<0.05)。MSCT纠正DR骨折诊断定位6例。结论:MSCT对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的诊断优于DR。DR应首选2个部位的检查。当DR诊断结果不明确或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时应选择MSCT及多平面重建(MPR)检查,可避免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螺旋CT扫描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多平面重建术(MPR)诊断肩部复杂骨折。方法1996年5月~2001年12月共收治肩部复杂骨折24例,其中肱骨近端移位骨折16例,肩胛盂移位骨折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X线片,15例同时行螺旋CT扫描及SSD和MPR,采用Neer分型法及改良Ideberg分型法对骨折进行分型。比较螺旋CT扫描SSD和MPR技术与传统X线片在肩部复杂骨折分型诊断中的正确率,并评价螺旋CT扫描SSD和MPR技术在肩部复杂骨折治疗方案选择中的指导作用。结果经手术证实,16例肱骨近端骨折中,Neer三部分骨折10例,四部分骨折6例;8例肩胛盂移位骨折中,Ⅲ型2例,Ⅳ型3例,Ⅴ型3例。螺旋CT扫描SSD和MPR技术诊断骨折分型正确率为93.3%(14/15),而X线片诊断分型正确率为41.7%(10/2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isher精确概率法,P=0.02)。螺旋CT扫描SSD和MPR资料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结论螺旋CT扫描SSD和MPR能够在三维空间清晰地显示肩部复杂骨折的全部细节,有助于确定骨折分型,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能帮助理解骨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胸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胸骨骨折患者,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等三维后处理对获得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10例胸骨骨折中,在常规轴位图上显示6例骨折,而1例胸骨柄骨折、3例胸骨体骨折漏诊,三维重建图明确显示10例胸骨骨折,其中以MPR图显示骨折线最佳,MIP、VRT图显示骨折部位胸骨整体观较佳。结论 MSCT通过MPR、MIP、VRT不同技术相结合多角度观察能够更加完整清晰地显示胸骨骨折部分、形态,提高对细微骨折的显示效果,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在创伤性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创伤性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关节外伤患者进行普通X线片和MSCT检查,并通过多平面重建法(MPR)、三维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重建技术(VRT)观察骨折细节。结果 12例隐匿骨折和33例复杂关节骨折通过MS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范围和骨折块的移位。结论 MSCT对关节骨折的诊断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手术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在创伤性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创伤性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 5例关节外伤患者进行普通X线片和MSCT检查 ,并通过多平面重建法 (MPR)、三维表面遮盖法 (SSD)及容积重建技术 (VRT)观察骨折细节。结果  1 2例隐匿骨折和 33例复杂关节骨折通过MS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范围和骨折块的移位。结论 MSCT对关节骨折的诊断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为手术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足踝部肌腱损伤的MSCT诊断价值,提高对足踝部肌腱损伤的认识,避免漏诊。方法:回顾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疑诊足踝部肌腱损伤的32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23~68岁,平均43岁;外伤后局部均出现疼痛、压痛、软组织肿胀及功能障碍或伴有骨折。所有病例经手术、MRI、双侧对照或随访证实。外伤后7d内完成MSCT检查,2名高年资CT诊断医师在不知结果的情况下分别评估肌腱的异常,意见不一致时协商确定。结果:失访5例,纳入研究27例,最终证实肌腱损伤23例(31处),4例未见异常。按肌腱数(总243条)计算,CT共诊断35处异常,其中误诊4处,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8.8%(31/35)、98.1%(208/212)和98.4%(239/243)。其中肌腱脱位11处,表现为肌腱部分或全部离开肌腱沟;肌腱卡压13处,横断面显示肌腱1/2及以上横断面嵌插于骨折缝内,7处VR显示肌腱位于骨折缝内,走形迂曲,6处表现为骨折缝较宽,肌腱仍可显示但与骨折缝关系密切(2处误诊);骨片嵌插4处,横断面表现为骨片部分位于肌腱内,VR显示骨片嵌入肌腱,局部较模糊(1处误诊);肌腱完全断裂4处,横断面表现为断裂处肌腱缺如或伴有周围脂肪间隙模糊,VR显示肌腱连续性中断,长轴方向上肌腱短缩(1处误诊);肌腱损伤3处,横断面表现为肌腱增粗,密度减低,边界不清,周围脂肪间隙模糊,VR显示肌腱增粗,密度减低,结构模糊。结论:足踝部MSCT检查(薄层横断面结合VR评价)能很好地诊断肌腱脱位、肌腱卡压、骨片嵌插、肌腱完全断裂、肌腱损伤等外伤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诊断颌面部骨折的价值.方法:对32例颌面部骨折患者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分别用多平面重建(MPR)法,表面阴影遮盖(SSD)法和容积渲染成像(VR)法进行三维成像,观察3种方法对颌面部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32例颌面部骨折患者,MPR法能清晰显示全部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损害情况,但图像缺乏立体感;SSD法图像立体感强,但对细小骨折显示欠佳;VR法对所有骨折能清晰显示,特别是对细小骨折及无移位的骨折显示明显优于SSD法,但其对复杂解剖结构的立体显示则不及SSD.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PR法、SSD法和VR法显示病变各有优劣,在实际应用中,最好三者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access Spira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在多发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2月到2019年2月期间采用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对78例多发肋骨骨折病人进行扫描,对比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鄄tion,MIP)图像数据处理结果,评估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结果 78例患者经随访或手术证实确诊肋骨骨折总数为146根182处,MSCT断层平扫发现肋骨骨折138根161处。数据分别经不同的图像处理方式重建后,不同重建模式下MSCT较CT平扫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4种模式中MIP准确率最低,MPR与CPR较好(P0.05),MPR与CP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MPR或CPR结合VR重建模式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HR-MSCT)各向同性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眶骨骨折法医鉴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因眼眶外伤接受法医鉴定来本院就诊的80例,行多层螺旋CT原始图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技术重组。比较MSCT与常规CT诊断结果。结果 直接骨折24(30.0%)例,爆裂骨折38(47.5%)例,复合骨折14(17.5%)例,未见骨折4(5.0%)例。常规扫描漏诊、误诊16例(20.0%)。80例眶骨骨折病例均经MSCT确诊。MSCT诊断与常规CT诊断结果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χ2=34.0,P=0.001)。结论 多层螺旋CT能更真实显示眶骨骨折处结构,结合后处理技术可清楚显示鼻骨骨折的部位、范围,为法医鉴定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赵海宾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220-221
目的:探讨螺旋CT重建技术表面遮盖重建(SSD)、容积再现(VR)、多层面重建技术(MPR)重建在在颌面部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采用螺旋CT检查的疑似颌面部骨折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SSD重建对下颌骨骨折的位置、范围、碎骨块的移位以及脱位的立体解剖图像及其与周围关系立体直观,显示脱位的空间位置明确,结果优于二维MPR图像;MPR在深处骨折显示上优于SSD;联合使用3种重建方法检查结果显示率为100%,明显优于单独一种重建方法;螺旋CT在骨折预后评价上明显优于X线平片。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治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各种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法医鉴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010年至2013年120例鼻部创伤患者多层螺旋CT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表面遮盖显示(SSD)后处理技术重组。结果120例受检病人中,检出骨折112例:单纯Ⅰ型31例、Ⅱ型31例、Ⅲ型粉碎性骨折24例、Ⅳ型骨缝分离型12例、单纯上颌骨额突骨折14例;软组织算法SSD显示107例,MPR显示109例。骨算法MPR显示骨折部位、范围优于SSD,在颌面部骨缝及骨孔显示方面逊于软组织SSD。结论多层螺旋CT能更真实显示鼻骨多发骨折处结构,结合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楚显示鼻骨骨折的部位、范围、分型。骨算法多平面重组技术结合软组织SSD图像,可为法医鉴定及临床治疗提供较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容积重组技术(VRT)和多平面重建(MPR)在胫骨平台骨折(TPF)分型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8月-2009年2月对45例49侧TPF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46岁).4例为双侧TPF.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和64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在轴位CT扫描后行VRT和MPR成像.按照Schatzker分型标准,应用X线片与64层螺旋CT扫描(包括VRT、MPR成像)分别进行分型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结果]参考VRT、MPR成像后,更改X线分型13侧(13/49)、更改治疗方案8侧(8/49)、发现胫骨髁问嵴骨折15侧(漏诊率46.9%)和腓骨近端骨折6例(漏诊率28.6%).[结论]MSCT(VRT+MPR)可以清晰显示TPF塌陷的范围和程度、细节及隐匿骨折,有助于骨折的正确分型、降低漏诊率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X线片和轴位CT扫描有效的补充手段,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本院2014年8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70例,对所有纳入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并采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4种后处理技术比较入组患者骨折准确率。结果 70例患者中发生多发性肋骨骨折45例(64.29%),单发性肋骨骨折25例(24.51%);102处肋骨骨折包括11处单根多处骨折(10.78%);不完全性肋骨骨折27例(26.47%),完全性肋骨骨折75例(73.53%);掖段骨折41例(40.20%),前段骨折36例(35.29%),后段骨折25例(24.51%);4种后处理技术准确率比较显示,CPRMPRVRMIP,且4者间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显著(P0.05);64排螺旋CT4种后处理技术结果显示,CPR和MPR可充分显示骨折形态,MIP对骨折形态显示最差,且4种后处理技术对骨折类型的诊断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CPR骨折诊断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增强并结合瘘管造影对肛瘘进行定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7月至2006年5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32例临床疑诊为肛瘘的病人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和瘘管造影。原始图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图像由放射科专业医生完成。将术前获取的影像学资料与显微肛瘘手术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SCT上4例未发现肛瘘,5例为单纯性肛瘘,23例为复杂性肛瘘,均经过手术证实,肛肠专科检查将8例复杂性肛瘘误诊为单纯性肛瘘。MSCT上低位肛瘘6例,高位肛瘘22例,均经过手术证实,其中肛肠专科检查将8例高位肛瘘误诊为低位肛瘘,MSCT上3例括约肌外瘘误诊为括约肌上瘘。MSCT对术前内口、支管、脓腔评价的准确率分别为62.1%、89.3%、100.0%。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中,MPR包括曲面重建(CPR)可清晰显示瘘管的具体位置及其与肛管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VR能三维再现瘘管的形态和走行特点。结论MSCT平扫、增强并结合瘘管造影是一种有效而可靠的对肛瘘进行定位诊断的检查方法,可以为手术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9.
64层CT阴性法胰胆管成像技术在胆道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64层CT阴性法胰胆管成像(N-CTCP)对胆道梗阻部位、范围、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对临床诊断为梗阻性黄疸的14例病人行64层CT腹部增强扫描后进行表面阴影(SSD)、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平展(CPR)、最大密度投影(MIP)、间接最小密度投影(IminIP),以及SSD+VR、MPR/曲面平展+MIP、thin—slab+MIP/VR重建。对该技术在判断胆道梗阻平面、梗阻性质以及胆管显示能力方面进行评价。结果N—CTCP图像质量优良。在细小胆管显示能力上,N-CTCP的MinIP重建逊于MRCP,但N-CTCP的SSD+VR重建效果与MRCP相当。对梗阻性质的诊断准确率N-CTCP为100%(14/14)。结论N-CTCP成像操作简单、快速。且较MRCP经济,可三维地显示胰胆管解剖结构及其周边器官、血管情况。其图像质量、显示细小胆管能力和对梗阻的诊断价值接近MRCP,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57例患者,按心率≤60次/min、60~70次/min、>71次/min分成3组,行冠脉MSCT造影(MSCTA),将数据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其对冠状动脉的显示,其中11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对照。结果心率≤70次/min患者CT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心率>70次/min组(P<0.001)。11例与相应的SCA比较,MSCTA诊断50%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8.9%、71.4%、86.7%和83.3%。结论MSCT能显示冠状动脉钙化和狭窄、进行冠脉支架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