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思华龙三腔引流管予生理盐水冲洗并低负压吸引治疗消化道瘘的护理方法。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对30例消化道瘘使用思华龙三腔引流管以生理盐水冲洗并低负压吸引。结果全组病人消化道瘘均治愈,冲洗时间为14~128天,平均35天。结论在护理过程中,正确使用思华龙三腔引流管冲洗及合理持续低负压吸引和配合积极的支持疗法,在促进化道瘘愈合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肠腔减压引流管对术后胰瘘的预防作用,分析术后发生 胰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116例行PD的病例进行临床同期 对照研究。根据患者是否放置肠腔减压管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57例)。两组消化道重建均采用常 规Child法,观察组胰-肠吻合空肠关闭端缝合双荷包线,经荷包线中心肠壁切口,放置肠腔减压引流管, 垂直从腹壁刺口引出固定;对照组空肠断端不放置肠腔减压引流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胰漏、胆漏等并发 症发生率及影响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胰漏发生率低(13.6% vs 35.1%,χ2=7.388, P < 0.05)。两组患者术后胆漏、胃排空障碍、腹腔内感染、腹腔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 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质硬胰腺(OR 0.02,95%CI 0.001~0.299,P < 0.05)和主胰管直径 > 3 mm(OR 0.002,95%CI 0.000~0.084,P < 0.05)患者行胰肠吻合 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性更低。结论 PD手术Child消化道重建、空肠减压引流管可以减少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3岁,因中上段食管癌行右开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性切除、胃-食管右颈部吻合术,术后第3d,患者高烧达39℃,经检查发现右侧胸腔大量积液。调整胸腔引流管位置后自右侧胸腔内引流出大量消化液,确诊为消化道瘘,造影发现瘘口位于颈部胃-食管吻合口后壁,大小约直径3mm。自原术中放置的鼻胃管腔内置入金属导丝,C臂监视下在金属导丝导引下将胃管下送放置于空肠上段固定,经该导管行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谭氏引流管固定法在腹腔引流术中的辅助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二区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的6例采用谭氏引流管固定法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 在传统腹腔引流管固定法基础之上,进一步使用谭氏引流管固定法对引流管加强固定。使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RS)判断疼痛的程度。结果 6例患者均使用谭氏引流管固定法。固定时疼痛评分均为0分,耐受良好,均无引流管脱落,加强了对引流管的固定,缓解了疼痛,患者及家属表示满意。结论 谭氏引流管 固定法无疼痛,固定确切,可灵活应用,对于传统方法固定的腹腔引流管,可起到加强固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固定腹腔引流管方法在腹腔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通外科2017年8月5日至2017年12月27日期间的8例采用“零疼痛”固定腹腔引流管方法的临床资料。“零疼痛”固定腹腔引流管方法具体操作为使用黏性较好的胶布裁剪成一定的形状,用于粘贴固定引流管。结果 8例患者固定时疼痛评分均为0 分,耐受良好,均无引流管脱落,患者及家属表示 满意。结论 “零疼痛”固定法患者无疼痛,固定确切,且成本低廉,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刘邦芝  郭永学 《腹部外科》2000,13(6):360-361
目的 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胆汁、胰液双重外引流 ,预防胆瘘、胰瘘的方法。方法  1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Child方式重建消化道 ,仔细暴露主胰管并向胰头剥离 5mm后横断。向管腔内插入相匹配的塑料管或细导尿管并用肠线荷包缝扎固定。胰液引流管在胰肠吻合口下 15cm桥袢上引出并用肠壁间断缝合包埋 5cm后引出体外。 10d后拔管 ,肝总管另戳口置T管 ,术后 15d拔管。结果  16例中无 1例发生胆瘘或/和胰瘘。仅 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 ,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采用胆汁、胰液双重外引流预防胆瘘、胰瘘效果明显 ,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相关性消化道瘘的发生与预防。 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3例SAP并发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AP相关性消化道瘘的发生部位、发生时间,患者胰腺病变范围特点和并发消化道瘘与引流管置入情况。 结果:全组23例患者中结肠瘘11例(47.8%),十二指肠瘘7例(30.4%),小肠瘘4例(17.4%),胃瘘1例(4.3%);消化道瘘多发生在SAP术后1~2周内;患者腺病变累及范围大,常累及胰头、十二指肠、结肠等;16例患者的消化道瘘与引流管放置有关。 结论:SAP并发消化道瘘不仅与解剖因素、胰外炎症侵犯、手术创伤等相关,而且与SAP自然病程相关,预防消化道瘘还需从SAP的整体治疗来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胆汁、胰液双重外引流, 预防胆瘘、胰瘘的方法.方法 1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Child方式重建消化道, 仔细暴露主胰管并向胰头剥离5 mm后横断.向管腔内插入相匹配的塑料管或细导尿管并用肠线荷包缝扎固定.胰液引流管在胰肠吻合口下15 cm桥袢上引出并用肠壁间断缝合包埋5 cm后引出体外.10 d后拔管, 肝总管另戳口置T管, 术后15 d拔管.结果 16例中无1例发生胆瘘或/ 和胰瘘.仅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采用胆汁、胰液双重外引流预防胆瘘、胰瘘效果明显, 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空肠起始部切除后消化道重建一般都是采用十二指肠一空肠的直接吻合.其用于高危吻合口瘘患者的安全性受到质疑。河南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于2006年5月至2010年10月间对7例空肠起始部肿瘤或空肠受肿瘤侵犯患者进行改良的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均顺利出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持续腹腔冲洗引流治疗消化道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持续腹腔冲洗引流治疗术后消化道瘘的效果。方法2002年10月至2005年3月对12例术后消化道瘘病人在B超定位局麻下经皮穿刺置管或经原手术切口破渍处放置腹腔冲洗管和引流管,进行持续腹腔冲洗引流,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结果全组病人的消化道瘘均治愈,瘘道愈合所需的平均时间为36d。治疗过程中,1例病人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另1例出现腹腔出血,无腹腔感染、皮肤破溃感染及脓毒症等并发症。结论持续腹腔冲洗引流是一种创伤小、简单有效的治疗术后消化道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治疗恶性肿瘤术后胃排空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PEJ)行胃引流以及空肠内营养支持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恶性肿瘤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患者10例,采用拖出法施行PEJ,术后通过PEJ的胃引流管进行胃内减压,通过PEJ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结果10例PEJ均操作成功,未发生出血、窒息、腹膜炎、瘘等严重并发症,仅发生空肠营养管尖端易位1例次,切口处少量渗液感染1例次,均成功处理。PEJ术后平均(23.1±9.3)d胃动力恢复,可夹闭胃引流管。术后1~2 d均可以通过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术后平均(6.3±2.8)d摆脱肠外营养支持。术后平均(41.4±10.8)d拔除PEJ管,体重较术前增加(3.5±1.8)kg,恢复经口饮食。结论PEJ既可以进行胃减压,又可以进行空肠营养,可应用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联合经皮内镜空肠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用于治疗普通外科多种疾病的价值。方法: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我院为12例普通外科疾病患者行PEG联合PEJ治疗,其中术后胃瘫2例,胆汁回输4例,胰头癌致胃十二指肠不全梗阻6例。结果:12例PEG及PEJ均一次性完成,手术成功率100%。2例造瘘管周围感染,患者PEG/J管发挥作用后逐步停用原有鼻胃(肠)管,改静脉营养补液为肠内营养补液,患者病情明显好转,9例带管出院,3例病情恢复后拔除PEG/J管,瘘口愈合,起到了替代原有鼻胃(肠)管的治疗作用;患者带管期间原有的咽喉部不适等症状消失,满意度高于传统的经鼻胃(肠)管。结论:PEG/J管是建立胃(肠)腔与外界通道的一种非常微创、有效和安全的方法,PEG置管可替代普通外科中大部分较长期的经鼻置胃(肠)管和手术胃(肠)造瘘置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腔腹腔引流管在胃穿孔、吻合口瘘保守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11年3月实施的45例胃穿孔及吻合口瘘患者应用三腔腹腔引流管的临床资料,并与42例单腔引流管引流患者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三腔组患者均有效控制腹膜炎,使胃穿孔及吻合口瘘愈合,效果优于单腔组。结论老年患者、有手术禁忌证者出现消化道穿孔或吻合口瘘,可应用三腔腹腔引流管冲洗及进行充分的引流,结合肠外静脉营养支持,加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多数可保守治疗成功,避免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4.
对31例消化道瘘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在肠内外营养输给途径、输给方式、营养液配制储存、引流管、瘘口局部、生活、心理等方面做好护理,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住院42~103d,治愈出院28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  相似文献   

15.
消化道瘘患者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31例消化道瘘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在肠内外营养输给途径、输给方式、营养液配制储存、引流管、瘘口局部、生活、心理等方面做好护理,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住院42~103 d,治愈出院28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中预防胰瘘的手术方法及技巧。 方法:回顾分析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21例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无胰瘘发生,无消化道大出血;1例因肝肾综合征转内科治疗痊愈出院,1例因二重感染病死。 结论:胰腺断端的合理处理及胰管内置支撑管行胰肠捆绑式吻合术是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方法采用胰管空肠吻合胰腺残端套入法行胰肠吻合,按胰、胆、胃顺序与空肠重建消化道。结果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手术并发症7例(25.93%),其中应激性溃疡出血3例,胃排空延迟2例,腹腔及腹壁创口感染各1例,均经非手术治愈。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亦无一例发生胰瘘。结论胰瘘的发生同术式和操作技术密切相关,亦与吻合口部位血供和张力以及吻合口远端通畅与否有关。本术式增加了胰空肠吻合的严密性,对预防胰瘘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8.
D2根治术是目前胃癌的标准术式,由于要行肿瘤切除、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手术创面较大、渗出较多。术中放置传统的单腔引流管.虽可引流腹腔内的积液及早期发现术后腹腔内卅血或吻合口瘘等并发症.但易被腹腔组织或坏死组织堵塞.引流效果差。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闭对81例进展期胃癌行D2根治术.术中常规放置自制腹腔双套管进行引流,必要时进行腹腔冲洗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瘘管空肠吻合治疗胰外瘘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及方法1986年 5月~ 1999年 3月间 17例患者接受了瘘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其中男 10例 ,女 7例。年龄 2 8~71岁 ,平均 48岁。重症胰腺炎并发胰瘘 12例 ,慢性胰腺炎3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例 ,胰岛细胞瘤摘除术后 1例。瘘管流出量平均每日 395ml(10 0~ 12 0 0ml) ,均有细菌污染 ,主要为肠源性G 细菌。全组患者接受了生长抑素类药物治疗。为了弄清瘘管的形态和走行均施行了瘘管造影。瘘管空肠吻合术于胰瘘发生后平均 6 9d(32~ 15 0d)施行。开腹后在引流管的引导下容易辨认和分离瘘管 ,见到厚的纤维组织管壁 ,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贯穿式间断胰肠吻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0头实验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贯穿式间断胰肠吻合和胰腺空肠导管对黏膜吻合建立胰肠吻合模型。记录两组胰肠吻合时间,术后3d引流管淀粉酶含量,并于术后1周取出吻合口,行病理学检测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实验组中胰肠吻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14.0±3.6)minvs.(20.9±3.2)min,P0.05];尽管两组术后总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vs.40.0%,P0.05),但实验组仅1例A级胰瘘,而对照组B、C级胰瘘各2例;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吻合口炎症明显减轻、肠壁与胰腺组织贴合更为紧密,且SMA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9%vs.20%,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的胰腺空肠导管对黏膜吻合,贯穿式间断胰肠吻合操作较为简单、吻合时间短、固定可靠、术后胰瘘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