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持续腰背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04采用PVP治疗的1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56例术后2个月疼痛VAS评分≥6分(观察组),56例术后2个月疼痛VAS评分6分(对照组)。比较2组在性别、年龄、术前骨密度值、手术入路、是否合并胸腰筋膜损伤、是否合并抑郁症、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否合并糖尿病、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折部位、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注入量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术前骨密度值、是否合并胸腰筋膜损伤、是否合并抑郁症、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注入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骨密度值较低、合并胸腰筋膜损伤、合并抑郁症、骨水泥O型分布、骨折椎体数较多、骨水泥注入量较少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存在持续腰背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骨密度值较低、合并胸腰筋膜损伤、合并抑郁症、骨水泥O型分布、骨折椎体数较多、骨水泥注入量较少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持续腰背疼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3—2021-05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28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根据术后患者是否残留腰背痛分为疼痛组(41例)和无痛组(24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入路方式、术前骨密度T值、筋膜损伤、骨折部位、骨水泥渗漏、骨折椎体数的差异,然后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患者残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结果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痛发生率为14.59%。疼痛组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明显高于无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疼痛组与无痛组年龄、术前骨密度T值、筋膜损伤、骨水泥渗漏、骨折椎体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T值<-2.5 SD、存在筋膜损伤、出现骨水泥渗漏、骨折椎体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自2011-08—2014-08诊治的11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按照首次PVP术后是否再次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25例(术后出现相邻椎体新发骨折),对照组85例。确定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高度矫正百分比、有无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术前有无椎体内裂隙征、术后椎体前缘压缩角度矫正度数、后凸角度矫正度数这9个指标为PV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 110例获得随访2~3年,平均2.5年。110例中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25例,发生率为2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骨密度、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术前椎体内裂隙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骨密度是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因此PVP术后应该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防止继发骨折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弥散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73例采用单侧穿刺PVP治疗的OVCF患者根据骨水泥弥散情况分为A组(骨水泥弥散好,47例)和B组(骨水泥弥散差,126例).记录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Cobb角及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和强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夹心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拟定相关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3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A组(骨折组,16例)和B组(对照组,27例),记录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骨密度、骨水泥是否渗漏等因素,并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及骨水泥是否渗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术前骨密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术前低骨密度值是导致椎体成形术后夹心椎体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而与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水泥是否渗漏等无明显相关性,术后常规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必要时对夹心椎体进行骨水泥预防性强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低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特征,评价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OVCFs的临床价值。方法:2015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15例,其中65例行高粘度骨水泥PVP(A组),50例行低粘度骨水泥PKP(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均无统计学差异。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弥散分布情况、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角(Cobb角)、术前和术后VAS评分及ODI等资料,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1);两组间骨水泥渗漏率无显著性差异;A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显著性少于B组(P0.05)。A组骨水泥单侧弥散分布、双侧不对称分布、双侧对称分布分别为6例(9.2%)、12例(18.5%)、47例(72.3%),未弥散至终板、单侧终板弥散、双侧终板弥散分别为3例(4.6%)、16例(24.6%)、46例(70.8%);B组骨水泥单侧弥散分布、双侧不对称分布、双侧对称分布分别为33例(66.0%)、7例(14.0%)、10例(20.0%),未弥散至终板、单侧终板弥散、双侧终板弥散分别为17例(34.0%)、22例(44.0%)、11例(22.0%),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OVCF可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骨水泥可对称地弥散至椎体前柱两侧以及椎体上下终板,使伤椎均衡强化,有利于减少手术椎体再骨折风险,骨水泥渗漏风险与低粘度骨水泥PKP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2-02—2016-04诊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者50例(PKP组),行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者50例(PVP组)。比较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3 d、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低于PVP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程度,PKP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效果更优,而高粘度PVP骨水泥渗漏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高黏度骨水泥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的弥散分布特点,评价高黏度骨水泥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病例76例,均应用高黏度骨水泥行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统计所有患者临床基本信息、骨水泥CT弥散分布、骨水泥终板分布、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指数、手术时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凸角(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等指标,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的VAS评分、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骨水泥椎体单侧弥散分布7例(9.2%)、双侧不对称弥散14例(18.4%)、双侧对称弥散患者55例(72.4%);同时骨水泥未弥散至终板的患者4例(5.3%),弥散至单侧终板18例(23.7%)、双侧终板54例(71.0%);骨水泥渗漏19例(25%)。结论高黏度骨水泥单侧PVP手术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使骨水泥对称的弥散至椎体前柱两侧以及椎体上下终板,恢复椎体高度,使伤椎均衡强化、获得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增加伤椎刚度和强度,减少手术椎体再骨折风险,但并未增加骨水泥渗漏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11行PVP治疗的2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根据椎体骨折线内骨水泥弥散情况分为2组(各10例),A组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充分弥散,B组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均匀。比较2组术后4 d、3个月ODI指数、VAS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均获得3~6(3.82±0.2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时,A组未出现并发症,B组出现1例椎体再骨折、2例椎体塌陷;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 d、3个月的ODI指数、VAS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且A组术后4 d的ODI指数、VAS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可明显改善功能障碍与缓解疼痛程度,但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对早期疗效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老年胸腰椎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早期疼痛缓解不明显的危险因素。方法 自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接受PKP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36例,其中男36例,女100例;年龄60~94岁,平均(81.0±8.1)岁,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有无外伤史、内科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术前骨密度、骨折椎体位置、骨折压缩程度、手术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骨水泥注入量、有无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情况、有无合并筋膜损伤等资料,根据术后早期疼痛缓解是否满意分为疼痛缓解不佳组(VAS>4分)及疼痛缓解满意组(VAS≤4分),对两组上述各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术前骨密度值、骨折压缩程度、骨水泥分布情况及是否合并胸腰筋膜损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骨密度值较低、骨折压缩程度为Ⅲ度(Genant目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12采用高粘度骨水泥PVP与PKP治疗的59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比较2组VA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程度、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程度。结果 PVP组3例骨水泥渗漏,渗漏率12.0%;PKP组5例骨水泥渗漏,渗漏率14.7%;2组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的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央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治疗中,高粘度骨水泥PVP与PKP对于椎体高度的恢复、疼痛缓解及预防骨水泥渗漏方面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进而有效预防骨水泥渗漏以确保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自2018-01—2022-12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60例新鲜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收集术后骨水泥渗漏患者与无骨水泥渗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T值、术前Cobb角、骨折部位、骨折形态、骨质压缩程度、是否存在椎体裂隙征、骨折至手术时间、椎弓根穿刺路径、骨水泥注入状态、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形态纳入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60例中10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2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渗漏患者与无骨水泥渗漏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T值、骨折部位、椎弓根穿刺路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骨折形态、骨质压缩程度、术前Cobb角、椎体裂隙征、骨折至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状态、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形态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结论 控制单一因素并不能完全预防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VP组和PKP组,各2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Cobb角和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8个月。手术时间PVP组少于PKP组,骨水泥注入量及Cobb角恢复程度PKP组多(高)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骨水泥渗漏率PKP组低于PV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迅速稳定椎体骨折,缓解疼痛。PVP较PKP手术时间短、骨水泥用量少,而PKP恢复椎体Cobb角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03—2013-07在本院行PKP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且自愿参与课题的13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结果有无出现继发相邻节段椎体新鲜骨折,将研究对象分为骨折组(28例)和对照组(107例)。观察记录2组性别、年龄、BMI指数、骨密度、术前伤椎个数、手术前后Cobb角,以及骨水泥量、骨水泥注射方法(单或双侧注射)、有无骨水泥渗漏、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低BMI指数、低骨密度、伤椎个数多、骨水泥发生渗漏是引起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骨密度和骨水泥渗漏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低骨密度和骨水泥渗漏是引起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完善术前准备和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是主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VP组(34例)和PKP组(35例),记录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次数、治疗费用、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VAS评分、ODI、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PKP组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次数、治疗费用均多于PVP组(P0.05,P0.01)。术后PVP和PKP组的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P0.01);术后Cobb角、椎体高度PKP组优于PVP组(P0.05)。PK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PVP组(P0.001)。结论PVP及PKP均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PKP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效果较好,骨水泥渗漏风险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确穿刺小剂量骨水泥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05—2017-01行PVP的6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PVP术中精确穿刺至骨折区域并注入小剂量骨水泥,对照组PVP术中注入常规剂量骨水泥。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X线透视次数,术后2 d、3个月、6个月VA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及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骨水泥注入量及X线透视次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6~13)个月。2组术后2 d、3个月、6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3.3%)骨水泥渗漏,1例(3.3%)相邻椎体骨折;对照组出现5例(16.7%)骨水泥渗漏,3例(10.0%)邻近椎体骨折;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确穿刺注入小剂量骨水泥PVP可以减少X线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及骨水泥注入量,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及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其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骨折术后出现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8-01行PKP手术治疗的15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末次随访时15例出现邻近椎体压缩骨折(骨折组),136例未出现骨折(未骨折组)。先采用单因素分析与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5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15例术后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再次进行PKP手术治疗,效果良好。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在性别、年龄、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比值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密度T值、术中骨水泥渗漏、术后是否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T值较低、术中骨水泥渗漏、术后未进行骨质疏松治疗是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骨水泥渗漏、术后患者骨密度T值较低、术后未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是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术中注入骨水泥时要尽量避免骨水泥渗漏,术后要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降低患者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5-06行PKP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254例,其中36例相邻椎体再骨折(骨折组),218例纳入未骨折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骨密度、术前责任节段、责任节段终板情况、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术后责任椎高度恢复率、术后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254例获得平均13.4(12~18)个月随访。36例出现相邻椎体骨折,再骨折率14.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术前责任节段、责任节段终板情况、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与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是否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可能相关(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可能与患者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术后责任椎高度恢复率以及是否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骨水泥椎间渗漏与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行PVP手术治疗的15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椎体再发骨折情况分为再发骨折组与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骨密度、骨水泥注射量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情况.结果共124例患者(148个椎体)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24例患者(32个椎体)再发椎体压缩骨折.再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水泥椎间渗透率为25.0%(6/24)与对照组的21.0%(2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椎间渗漏并不增加PVP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风险,低骨密度是再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腰椎定量CT(QCT)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行椎体成形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的9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4例,女66例;年龄(74.47±6.60)岁。90例患者术前均进行腰椎QCT测定,根据腰椎QCT值分为3组:骨量减少组(80120 g/L,17例,30个椎体),骨质疏松组(4080 g/L,44例,66个椎体)及严重骨质疏松组(<40 g/L,29例,39个椎体)。术中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及正侧位C形臂X线透视,观察不同QCT值患者的骨水泥在伤椎内的弥散分布及渗漏情况,对于骨水泥弥散超过椎体中线患者采用单侧入路术式,相反则采用双侧入路术式,分析腰椎QCT值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行椎体成形术穿刺方法的指导意义。结果:90例135个椎体中,共有72例98个椎体骨水泥弥散超过中线,占72.59%。骨水泥弥散超过椎体中线的患者采用单侧入路术式,其中骨量减少组有5例8个椎体、骨质疏松组有40例55个椎体,严重骨质疏松组有27例35个椎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