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结合电脑中频电疗仪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100例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成A组(n=51)和B组(n=49)。A组患者给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电脑中频电疗仪治疗,B组患者给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比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scores,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整体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的JOA评分与VA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1周后,A组的JO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VAS评分明显降低,且A组优于B组(P0.05)。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6.08%,B组是79.59%,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对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采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电脑中频电疗仪治疗可取得较佳的早期疗效,能缓解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发散式冲击波联合手法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3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6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4.6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龄(43.5±4.8)岁;病程(2.1±1.3)个月。对照组17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2例;年龄(45.2±5.6)岁;病程(1.9±1.1)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治疗组在手法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发散式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2周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患者自我腕关节功能评价(PRWE)评分,并评价1个月后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和2周后治疗组VAS评分分别为(2.5±1.2)分、(1.7±0.6)分,PRWE评分分别为(48.3±4.2)分、(21.2±2.6)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5.4±1.1)分、(3.9±1.2)分,PRWE评分分别为(63.1±6.7)分、(45.7±7.4)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周后VAS评分及PRWE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2周后VAS评分及PRW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个月后有效率及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89%vs 76%、56%vs 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冲击波联合手法治疗可有效促进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损伤部位的修复,能快速减轻疼痛、改善腕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8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6.24岁;病程12天~10个月,平均病程3.89个月。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联合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冲击波:冲击压力80~260 kPa(0.8~2.6 bar),冲击频率4、6、8、10 Hz,冲击剂量500次,每次治疗冲击4次共2 000次。超短波:频率27.12 MHz,波长7.3 m,输出功率200 W。连续治疗3周],对照组只使用超短波治疗(频率27.12 MHz,波长7.3 m,输出功率200 W。连续治疗3周)。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组(0.31±0.47)分vs(5.66±1.29)分,对照组(1.27±0.99)分vs(5.79±1.32)分](P 0.01),但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5.35±0.80)分vs(4.52±0.33)分](P 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冲击波治疗后早期,治疗部位有时会出现软组织轻度肿胀疼痛,且个别患者还有疼痛感加重的现象。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进行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疗效优于单纯超短波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肌力训练对大腿肌群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征的影响,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共选取35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n=19)和对照组(n=16),治疗组给予6周的肌力训练,并在治疗前后在患侧膝关节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记录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的sEMG信号,计算膝关节屈伸力矩值、均方根值(RMS)及其相应协同收缩率;对照组不给予康复训练,仅与治疗组同时进行上述指标测量.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患侧屈膝及伸膝MIVC力矩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屈膝:(18.02±6.52)nm比(13.12±5.79)nm,伸膝:(45.72±17.21)nm比(34.76±17.19)nm,均P<0.05],而伸屈膝协同收缩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对照组伸屈膝MIVC力矩和协同收缩率治疗前后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患侧大腿股直肌、股外侧肌、半腱半膜肌作为主动肌时的RM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46.60±60.85)μV比(97.02±57.17)μV,(172.65±60.73)μV比(131.46±52.15)μV,(188.69±89.60)μV比(130.57±73.76)μV,均P<0.05],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的RMS值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各肌的RMS值则无变化(均P>0.05).结论 肌力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屈伸肌力,但并不会增强下肢伸屈肌的异常收缩.sEMG结合力矩测量能更全面评估偏瘫肢体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在足底筋膜炎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足底筋膜炎患者6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30~59岁,平均年龄44.51岁;体质量50.8~74.4 kg,平均体质量62.63 kg;病程3.3~27.3个月,平均病程15.29个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6~8分,平均评分7.01分。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研究组(n=30)。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体外冲击波疗法,共治疗10 d。统计两组治疗前及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疼痛程度(VAS)、足踝功能(AOFAS)、足底筋膜厚度、最长持续行走时间、临床疗效。结果疼痛程度: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两组VAS评分值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3.23±0.38)分、(2.81±0.36)分]低于对照组(P 0.05)。临床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P 0.05)。足踝功能: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两组AOFAS分值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77.06±6.15)分、(89.02±4.33)分]高于对照组(P 0.05)。足底筋膜厚度: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两组足底筋膜厚度较治疗前减小,且研究组[(4.36±0.50) mm、(3.89±0.38) mm]小于对照组(P 0.05)。最长持续行走时间: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两组最长持续行走时间较治疗前延长,且研究组[(74.04±13.34) min、(106.56±21.22) min]长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取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小足底筋膜厚度,改善患者足踝功能,且可延长其最长持续行走时间,利于提升疾病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发散式冲击波疗法治疗继发性肩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以继发性肩关节僵硬为第一诊断的患者4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3例;年龄27~8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按照继发性肩关节僵硬的治疗方案正规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超短波治疗、石蜡疗法、手法治疗、冷疗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行发散式冲击波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ROM)、肩关节数字分级法(NR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有无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肩关节ROM、肩关节NR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ROM、肩关节NR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治疗组肩关节前屈[(139.047 60±29.309 51)°]、外展[(130.000 00±27.202 94)°]、后伸[(35.238 10±9.283 88)°]明显优于对照组前屈[(110.476 20±38.370 07)°]、外展[(102.381 00±34.458 39)°]、后伸[(29.047 60±8.890 87)°](P0.05);治疗组肩关节NRS评分[(1.095 20±0.768 42)分]优于对照组[(1.761 90±0.889 09)分](P0.05);治疗组Constant-Murley评分[(78.190 50±4.760 45)分]高于对照组[(74.190 50±6.185 62)分](P0.05)。结论发散式冲击波疗法可有效提高继发性肩关节僵硬患者的肩关节ROM,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臭氧关节腔注射联合体外冲击波、玻璃酸钠联合体外冲击波这两种方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有效性,并对比其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给予臭氧关节腔注射联合冲击波治疗,1次/周,5次为一疗程。治疗前及治疗1、2、3、5周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变化,用WOMAC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变。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VAS、WOMAC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周时,观察组VAS、WOAMC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观察时间点,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臭氧联合体外冲击波、玻璃酸钠联合体外冲击波均能安全有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但臭氧联合体外冲击波起效更快,疗程更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替扎尼定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正规的康复中心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将所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替扎尼定进行治疗。回顾性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痉挛程度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AS评分1+级、1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级、4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替扎尼丁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症状,降低肌张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恢复神经中枢功能,对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注射疗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山东省立第三医院骨科2015年6月—2017年6月240例KO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三组,每组80例。A组采用玻璃酸钠注射治疗,B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C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Lequesne指数评分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后第1、3、5周各组的VAS、Lequesne指数评分、WOMAC关节炎指数评分均依次降低,经配对分析显示,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患者相同时间点的VAS、 Lequesne指数评分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组治疗前VAS为(8.59±0.98)分、Lequesne指数评分为(10.55±2.15)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为(35.58±10.13)分,治疗后第1、3、5周VAS分别为(5.51±0.63)分、(3.39±0.51)分、(1.57±0.12)分,Lequesne指数评分分别是(8.13±2.15)分、(7.01±2.03)分、(5.05±2.11)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分别为(28.45±9.48)分、(20.38±8.64)分、(14.85±5.45)分,疗效均优于A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KOA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疼痛,建议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20例干眼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泪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泪膜破裂时间、荧光素染色评分以及自觉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和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第14d、28d的泪膜破裂时间分别为(10.85±2.12)s和(12.43±1.87)s,明显高于对照组(8.20±1.58)s和(10.12±1.56)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第14d和第28d的荧光素染色评分为(0.82±0.31)分和(0.42±0.3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16±0.51)分和(0.86±0.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自觉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第14d和第28d的自觉症评分为(1.71±0.72)分和(0.55±0.2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7±0.78)分和(1.86±0.4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和荧光素染色结果,降低患者的自觉症状,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托玛琳健康寝具辅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莉蓉  汪昕  马昱  金惠铭 《中国微循环》2003,7(5):297-298,313
目的 研究托玛琳(Tourmaline)健康寝具对辅助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观察。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Tourmaline寝具组和普通寝具组,观察3个月。分别评定神经功能缺失评分(CSS)、巴氏指数评分(BI)和简式Fugal-Meyer运动评分(FMA),并测定血液流变性、血小板聚集率、血脂、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1)两组均发现治疗后CSS降低,BI及FMA评分升高(P<0.05),但Tourmaline组较对照组更明显;2)Tourmaline组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均有明显下降(P<0.05),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3)Tourmaline寝具组未发现副作用。结论 早期应用Tourmaline健康寝具能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起辅助作用,此作用安全可靠。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2.
邓小珍  袁海新 《医学信息》2019,(11):108-110
目的 观察关节松动术及超短波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患者的方法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康复科门诊收治的肩周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关节松动及超短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ROM)、患者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ROM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程度VAS评分低于对照组[(2.03±1.47)分 vs (3.26±2.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54% vs 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关节松动术及超短波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能明显扩大肩关节活动度,减轻肩关节疼痛,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抗抑郁治疗对骨折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颅骨骨折后抑郁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米氮平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2例),于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结果①治疗前两组的HAMD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的2、4、8周治疗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4.3,5.34,4.64;P0.01);②治疗前两组的CS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的第6、8周评分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t=5.51,8.71,P0.001);③治疗前两组的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74,P0.05),治疗后的第6、8周治疗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0.83,12.88;P0.001)。结论抗抑郁剂治疗有利于颅骨骨折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铜陵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8~74岁。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2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3.83岁;平均病程17.89 d;其中脑梗死13例,脑出血17例;左侧偏瘫16例,右侧偏瘫14例。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54.18岁;平均病程18.10 d;其中脑梗死12例,脑出血18例;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1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采用多普勒超声经颅对患者脑血管进行检查,测定并记录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分别采用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改良版)、简式Fugl-Meyer(FMA)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痉挛量表(ASS)、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下肢运动功能、下肢痉挛、平衡功能等改善情况,另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及6 min步行测试、ADL评分法中的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后的ACA及MCA平均血流速度、FMA评分、BBS评分、FAC评分、6 min步行距离、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上述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ACA、MCA平均血流速度,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下肢痉挛程度,显著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其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潘燕  张保朝 《医学信息》2005,18(8):985-986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应用丁咯地尔针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40例应用血塞通针结合康复的治疗,其他治疗按神经内科常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x-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评定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NIHSS,治疗组为10.12±3.19,3.53±3.28,前后相比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为10.54±3.85、5.76±4.54,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F=4.23,P=0.016),FMA和MBI评分在治疗前后,治疗组、对照组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丁咯地尔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能量体外冲击波在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坦洛新缓释片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及VAS疼痛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症状(2.36±1.23)分、排尿症状(1.36±1.24)分、生活质量(3.08±1.21)分、总分(7.03±1.85)分及VAS评分(2.67±1.12)分,均低于对照组疼痛症状(4.26±1.89)分、排尿症状(2.35±1.70)分、生活质量(4.35±1.76)分、总分(11.01±4.63)分及VAS评分(3.92±1.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能量体外冲击波能改善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能为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徐冬梅  刘华 《医学信息》2019,(17):95-96
目的 研究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新余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17年8月~2018年2月内接诊的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以及10s抓握测试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2、4、8周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所上升,观察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0s抓握测试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疾病有助于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增加10s抓握测试次数,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方法: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3)。对照组给予口服阿斯匹林片、依达拉奉针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丁苯酞软胶囊。两组疗程均为14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和治疗14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和血清VEGF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VEGF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丁苯酞可协同其它药物升高VEGF水平及提高急性脑梗死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西安市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2月到2014年12月选择在西安市心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250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正常健康人2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血清Nt-proBNP检测,同时进行临床资料的调查与相关性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的血清Nt-proBNP含量为567.33±56.38pg/mL,而对照组为145.67±25.35pg/mL,脑梗死组的血清Nt-proBN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的NIHSS评分为10.34±2.13分,而对照组为3.45±1.87分,脑梗死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0.372,95%CI 5.178 ~ 84.596,P<0.05)、NIHSS评分(OR=6.232,95%CI 1.898 ~20.194,P<0.05)和同型半胱氨酸(OR =9.603,95%CI 1.877 ~ 48.698,P<0.05)为Nt-proBNP含量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Nt-proBNP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与探讨经透析通路体外红光照射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采取单中心队列研究,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符合研究标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53.5岁。其中研究组(红光照射治疗组)30例,对照组(未红光照射治疗组)30例。研究组在每次规律血液透析过程中予以红光照射治疗[红光峰值波长(650±20)nm,光功率密度2~7 m W/cm2]60 min,对照组仅进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疗程为8周。于第0周、第2周、第4周、第8周记录患者皮肤瘙痒评分,并检测患者的血C-反应蛋白(s CRP)、血浆组胺及血常规,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及两组间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结束时皮肤瘙痒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3.11±1.45)分vs(14.83±5.52)分;P=0.000];治疗前两组皮肤瘙痒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治疗结束时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1.45±6.37)分;P=0.000]。研究组治疗结束时s CRP明显低于治疗前[(4.41±2.27)mg/L vs(8.22±6.52)mg/L;P=0.001];治疗前两组s 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治疗结束时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7.37±5.06)mg/L;P=0.001]。研究组治疗结束时血浆组胺明显低于治疗前[(0.86±0.63)ng/m L vs(3.66±1.31)ng/m L;P=0.000];治疗前两组血浆组胺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6),治疗结束时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43±1.52)ng/m L;P=0.000]。两组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可能与其微炎症状态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进行红光照射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及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