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腔T型管"在肝胆管结石再次胆道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肝胆外科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复发性胆管结石再次胆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将80例再次胆道手术患者依据手术方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均采用开腹胆道探查术,治疗组术中放置多腔T型管;对照组术中放置普通T型管。记录两组病人术后胆汁丢失量、术后补液量;采集每个病人术前及肠内营养后3 d、7 d的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的生化参数指标;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胃肠道并发症、胆道感染、胆漏)及术后2月结石残留率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胆汁丢失总量(846±112 ml)、术后输液量(13.75±3.68 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 470±450 ml)、(25.63±4.32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64、-13.240,P<0.05)。治疗组肠内营养后3 d前白蛋白(260±37.58 mg/L)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5.53±8.69 mg/L)均高于对照组的(193±33.12 mg/L)、(35.72±6.7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8、5.648,P<0.05)。并且治疗组肠内营养后7 d转铁蛋白(314±44.72 mg/ml)、前白蛋白(304±40.34 mg/L)及视黄醇结合蛋白(51.23±10.34 mg/L)均高于对照组的(203±33.62mg/ml)、(256±37.46 mg/L)、(39.53±8.49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48、5.514、5.531,P<0.05)。两组行肠内营养期间,治疗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3,P<0.05)。两组行胆道冲洗期间,无一例出现胆漏,治疗组胆道感染率为2.5%(1/40),对照组胆道感染率为7.5%(3/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05)。治疗组结石残留率10.0(4/40),对照组结石残留率40.0%(16/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7,P<0.05)。结论在肝胆管结石再次胆道手术后,经多腔T型管行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及胆道冲洗,可减少术后胆汁丢失及补液量、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并降低术后结石残留率,其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肝胆管盆空肠吻合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并狭窄云南省玉溪地区医院普外科(653100)张国礼,张竣,徐欣,李礼,何涛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治疗仍是当前胆道外科的难题,既往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肝内外胆管残石率和再手术率都较高。自1991年以来,本院采用高位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并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在成都军区总医院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复杂肝胆管结石并狭窄76例病人中,选择出34例分为传统手术组和球囊扩张组(各17例),男16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46(27~65)岁。分别进行传统手术方法和球囊渐进扩张法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并狭窄,术后长期随访观察。结果 34例病人均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7年,平均2.8年。传统手术组治愈12例,好转2例,加重1例,死亡2例,其中出现并发症5例;球囊扩张组治愈10例,好转7例,出现并发症1例,无加重或死亡病例。结论 限量肝切除可以减少肝切除术给病人带来的直接损伤和危险,而球囊渐进扩张分期取石是除肝切除和肝门整形以外,另一种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并狭窄的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 我院自1998年10月~2002年10月共收治胆总管结石48例,其中36例运用1998年度健康报提供:经“T”型管自体胆汁回输术。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24~72岁。其中胆总管结石8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26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增粗2例(胆总管直径>1cm)术前有B超、彩超或CT诊断。临床诊断明确。术中除常规切除胆囊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进步以及对肝胆管结石病临床病理特征认知的深入,尤其是精准外科、数字医学、加速康复外科等理念和技术的融入,使肝胆管结石病的腹腔镜外科治疗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精准化。目前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虽存在一些难点和争议问题,但总体安全、可行,具有一定疗效优势和广泛应用前景。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全面详尽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以精准胆管树流域切除理念为核心,遵循规范的手术路径,掌握娴熟腹腔镜肝切除、肝门部胆管整形吻合及胆道镜取石技术,合理选择应用术中超声、吲哚菁绿(ICG)荧光染色、增强/混合现实等辅助手段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89-1998年共收治肝胆管结石108例,其中伴肝胆管高位胆管狭窄62例,均经外科手术、纤维胆道镜取石和中药排石等综合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超声(LUS)引导下肝部分切除术在治疗复发肝胆管结石高位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29例肝胆管结石病人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有既往胆道手术史,根据是否使用LUS分为观察组(13例)及对照组(16例)。在手术过程中,观察组利用LUS技术确定肝内胆管结石的位置、胆管狭窄的区域以及肝内胆管和血管的走向。同时,在切除肝实质或显露肝门时,使用LUS技术实时监测胆管狭窄和扩张部位,并结合胆道镜对剩余肝叶内的胆管进行探查和取石。结果 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333.3±62.11)min vs.(332.9±82.0)min,P=0.989]、术中出血量[(241.5±151.3)mL vs.(341.9±232.9)m L,P=0.19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8%vs. 43.8%,P=0.702)、术后结石残余(7.7%vs. 31.3%,P=0.183)、结石复发(0 vs. 18.8%,P=0.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既往手术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US有助于...  相似文献   

9.
肝胆管结石并狭窄的外科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并狭窄外科治疗的有效方式。方法 总结68 例肝胆管结石并狭窄病人的诊疗结果、经验和体会。联合运用肝叶切除、狭窄胆管切开整形、胆肠吻合、盲袢置于皮下为主的方式方法治疗。结果 术后残留结石17 例,无死亡,随访56 例,随访时间1 - 10 年,优良率88.42% ,差者4 .73 % ,效果满意。结论 充分把握病情,合理选用并联合运用不同的方法是本病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求一种简易的能够减少术后胆瘘和胆管狭窄的方法。方法自行设计一种异型T管,两上臂可以同时放置在左、右肝管内,下臂置于胆总管内。术后若发现残余结石,可直接以胆道镜经T管取石。选取临床病例59例,应用本方法行临床试验。结果本组59例,术后23例发现残余结石,其中,17例胆道镜反复取石治愈,余取石一次治愈。术后无一例胆瘘发生,亦无左右肝管狭窄发生。结论应用本方法,能够有效防止手术后胆瘘和胆管狭窄的发生,大大减少再次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为33例左肝胆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在腹腔镜下行左半肝切除、胆道检查并放置T管。术后6周行超声、CT、胆道镜检查或T管造影了解有无结石残留等并发症。患者均得到随访。结果:31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2例中转开腹,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时间平均(177±5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17±57)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4~48 h,平均(29.0±15.3)h,术后48~72 h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1例发生胆漏,经引流后痊愈;1例出现切口感染,经加强换药、调整血糖后痊愈,1例患者出现膈下积液,行穿刺引流治愈。平均住院(8.7±1.7)d。术后随访1~24个月,均恢复良好,无胆道狭窄、结石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由经验丰富的腹腔镜医师开展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左肝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肝内胆管结石的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结石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9年4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腹腔镜外科中心因肝内胆管结石而施行了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72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病人年龄16~65岁,平均(43.8±21.7)岁.72例腹腔镜下肝叶或肝段切除术主要包括左半肝切除术34例,左外叶切除术19例,肝Ⅵ段切除术16例.手术时间125~320 min,平均(262.5±115.5)min.出血量50~400 ml,中位数150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0%,包括胆漏6例,胃轻瘫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例,肝包膜下积液1例,均保守治疗成功.结论 微创时代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应以腹腔镜下肝段或肝叶切除术作为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免T管腹腔镜辅助肝切除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放置T管的腹腔镜辅助肝切除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1例左肝内胆管结石,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8例,胆囊结石5例。采用腹腔镜辅助规则肝切除,均经左肝管残端插入电子胆道镜肝外胆管取石和右肝管探查,不切开胆总管,不放置T管引流。结果 1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腹腔镜辅助肝左外叶切除5例,左半肝切除6例。手术时间110~150min,平均128min;术中出血50~150ml,平均95ml。术后无并发症。术后住院5~10d,平均7d。11例随访2~16个月,平均7.6月,优10例,良1例,无结石残留、复发。结论 腹腔镜辅助左肝切除、经左肝管残端胆道镜取石,不放置T管,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是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In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choledochotomy, it is advisable to insert a T-tube into the duct after ductal exploration, as bile sludge or fibrin deposits may obstruct the papilla and cause postoperative cholangitis. Based on our experience in open surgery, a limited transverse choledochotomy is preferred, which reduces the possibility of damaging the common bile duct blood supply. Such a technique can complicate laparoscopic T-tube positioning, however. After experimenting with the method described by Kitano et al. [Surg Endosc 7:104–105 (1993)], which was abandoned because it was difficult to carry out with the type of soft silicone rubber tubes that we normally use, two subsequent techniques were developed and are described. They were employed in 3 and 10 patients, respectively, out of 21 who underwent laparoscopic transverse choledochotomy. The most satisfy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using a system employing two sets of telescopic cannulae of different diameters. Laparoscopic T-tube introduction through a transverse choledochotomy using two telescopic cannulae was rapid and safe and allowed to precisely guide T-tube positioning inside the common duct.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几年科技的发展,数字化诊疗技术也在医疗诊断方面崭露头角,三维可视化技术、3D打印技术和增强现实(AR)技术等在医疗方面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对于肝内胆管结石诊疗的应用中。由于肝脏内血管分布丰富,解剖结构复杂,因此需要全面立体地对结石进行观察后制定手术方案。数字化诊疗技术具有全面而又个体化的诊疗信息,可以全方位分析肝脏中肝动脉、门静脉、胆道等病变位置的具体信息,进而确定最佳的手术方案,降低手术风险,是提高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有效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患者 :男性 ,37岁。 8年前因“胆囊胆总管结石”在当地医院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T管引流出金黄色胆汁约 12 0 0 - 16 0 0ml d ,偶有絮状物。术后 2周经T管造影显示 :胆总管下端欠通畅 ,未予处理 ,带T管出院。出院后胆汁引流量约 4 0 0 - 15 0 0ml d ,时有絮状物和泥沙样结石沉淀。 2年前老化T管自近皮缘处折断 ,断端粘连、闭塞 ,无胆汁流出。后反复发作胆管炎 ,经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后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查体 :T 36 .3℃ ,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中度黄染。右锁骨中线肋缘下 2 .0cm可见一老化胶管残端 ,…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双腔球囊T管在胆道疾病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09年8月期间46例胆道手术病人应用自行设计的双腔球囊T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全组未出现胆道继发感染、出血、胆漏等并发症。1例球囊T管出现堵塞,及时拔除双腔球囊T管的内套管后堵塞解除。2例胆总管下段损伤和1例胰十二指肠损伤病人2个月后拔除双腔球囊T管痊愈;43例肝胆管狭窄病人于6个月后拔除双腔球囊T管,随访0.5~5年,无胆道再次狭窄。结论双腔球囊T管具有胆道引流、转流、冲洗、造影、肠内营养、胆管支撑和扩张等多种用途。其制作简单,应用方便,功能多样,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气囊鼻胆管引流术在同期三镜(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在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狭窄患者64 例。根据操作方法不同,分为2 组,气囊鼻胆管组:经腹顺行引导气囊鼻胆管引流术32 例;乳头切开组:输尿管导管引导下内镜乳头切开术32 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术中及术后情况: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死亡病例。两组术中出血,术后肝功能(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气囊鼻胆管组长于乳头切开组[(106.5±16.7)h vs( 95.1±17.9)h,t=2.627,P<0.05]。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M(范围) [64(39~105)h vs 76(45~140)h,Z=2.518,P<0.05]及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M(范围) [5(3~8)d vs 6(4~14)d,Z=-3.427,P<0.05]气囊鼻胆管组短于乳头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胆漏、电解质紊乱、胰腺炎、引流失败发生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狭窄患者行气囊鼻胆管引流术具有加速胃肠功能恢复、更早拔除腹腔引流管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区域型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81例区域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符合2007年《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分类标准和开腹手术指征的患者,在完善术前检查后根据结石部位采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切除病变肝叶(段),最大限度清除含有结石、狭窄及扩张的病变胆管,联合使用术中纤维或电子胆道镜对剩余肝叶(段)胆管及肝外胆管进行探查和(或)取石,防止结石残留.结果 81例患者中72例成功实施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9例中转开腹.全组患者中行肝左外叶(肝Ⅱ、Ⅲ段)切除术20例,肝左叶(肝Ⅱ、Ⅲ、Ⅳ段)切除术30例,肝右后叶(肝Ⅵ、Ⅶ段)切除术11例,肝右前叶部分(肝Ⅴ、Ⅷ段)切除术6例,肝右叶(肝Ⅴ、Ⅵ、Ⅶ、Ⅷ段)切除术9例,肝Ⅲ段切除术2例,肝Ⅵ段切除术3例.手术常规切除胆囊,15例患者术中实施间歇性第一肝门人肝血流阻断.57例联合实施经胆总管切开或经左(右)肝管残端行术中胆道镜探查和(或)取石.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 328±8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51±288) ml,无手术死亡;1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2例、反应性胸腔积液4例、肝断面包裹性积液6例、术后腹腔感染及脓肿2例、标本取出切口感染2例,其中9例采用药物治疗、6例行胸腔或腹腔穿刺引流、l例行切口清创,均治愈.本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3±6)d.腹腔镜手术术中结石清除率为96% (69/72),3例残留结石患者术后均经T管窦道胆道镜成功取出结石.69例患者随访时间7~55个月,7例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月H管炎症状,2例患者出现胆总管结石复发,其余患者术后无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区域型肝胆管结石病安全、可行.术前和术中对结石及病变肝段进行准确定位,正确规划肝实质离断平面,进行解剖性肝切除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3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3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成功,均治愈出院。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是完全可行的,降低了对患者的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