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GIA分别对146例血液病患者和87名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以血小板增高指数(CCI)作为判定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标准,分析其与PTR的关系。结果根据1h后CCI值判断,146例患者中发生PTR28例。输注机采血小板次数<3次的血液病患者共9例,血小板抗体未检出阳性;3次≤输注次数<10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5%(8/53);10次≤输注次数<20次阳性率为22%(8/36);20次≤输注次数<30次阳性率为29%(6/21);≥30次阳性率高达75%(6/8)。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量和频率有关。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简单快速,准确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例数100例,根据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两组,每组患者50例,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10日。结果阳性组输注后1 h(16.85±3.21)×109/L、输注后24 h CCI指标(8.65±2.75)×109/L和阴性组具有显著差异(P <0.05)。阳性组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的输注无效率80.00%和对照组30.00%具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研究显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阳性,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产生影响,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350例分为既往无输血史(A组,110例)和有输血史(B组,240例)两组,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9例,61例行给予配合性血小板输注(C组),38例行随机血小板输注(D组);计算输注后1 h和24 h血小板升高指数(CCI),CCI>4.5×109/L判为输注有效。结果 B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7.50%,高于A组的8.18%( P<0.05 ),且随着输血次数增多而增高。C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D组(83.61% vs .26.32%)(P<0.05)。结论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易产生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实施交叉配型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140例血液病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不同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查,然后对检查后的患者输注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后1、24 h血小板计算增高指数(CCI)值及输注无效率。结果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6.61±1.22)、(2.16±1.15)×109/L;阴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15.52±2.16)、(7.73±1.35)×109/L;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均低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50、26.278,P<0.05)。阳性组患者输注有效22例,无效48例,输注无效率为68.57%(48/70);阴性组患者输注有效50例,无效20例,输注无效率为28.57%(20/70)。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8,P<0.05)。结论在临床反复输血患者中,如果检查患者的血小板抗体为阳性,则影响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血小板抗体进行调整,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41例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相互关系。方法 41例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后进行血小板回收率(PPR)、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及体内血小板抗体水平分析。结果 13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输注无效率为46.15%明显高于28例患者血小板为抗体阴性的输注无效率为14.29%,且通过两组分析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2例PTR输注患者发生率均在6次以上,随着输注频率及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发生的无效率明显升高(P<0.05)。同时研究也进一步表明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检出率有显明显关系,6次以上的输注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的检出率明显比6次以下的输注患者高(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如能及时被检出可有效预测并阻止PTR的发生。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的血小板输注了解适应证及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慧 《中国医药指南》2013,(14):257-258
目的针对反复输血患者,讨论采用固相凝集试验检测血小板抗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3年间住院的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没有输血史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患者抗体检测阳性率,评价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的关系,并判断CCI指数。结果两组患者相比阳性率(χ2=31.34,P=0.02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次数3次以内阳性率16.7%,3~8次阳性率38.7%,9~15次阳性率55%,15次以上阳性率为75%,CCI指数1h(χ2=30.14,P=0.036),24h(χ2=39.46,P=0.01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有效评价多次患者的输注状态,正确指导临床输血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效果。方法将458血液病患者中分为机采血小板组和手工血小板组,将输注前与输注后1h、24h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值进行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组:1h CCI≥7.5×109/L、24hCCI≥4.5×109/L,输注有效;手工血小板组:1h CCI≥7.5×109/L输注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 CCI<4.5×109/L输注无效,无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总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计数(BPC)值与出血倾向的相关性。方法有出血表现的血液病患者71例(A组)和无出血表现但BPC值低于20×109/L的血液病患者59例(B组)均输注血小板(Plt)1-2次(Plt≥2.5×1011个/次),检测输注Plt前后24h内BPC值。结果 A组输注Plt前,BPC值为(13.91±10.60)×109/L,高于B组的(11.05±3.81)×109/L(P<0.05)。A组除2例颅内出血致死亡外,其余患者在输注Plt治疗1-2次后,出血表现及程度均有改善。A组输注Plt后BPC值与B组相仿(P>0.05),且两组输注Plt后BPC值提升均未达到预期值。结论当血液病患者有出血表现时要积极输注Plt治疗,但对于无出血表现的血液病患者尽可能减少预防性输注Pl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256例临床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结果有输血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2.50%,无输血史者为8.59%,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患者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输注血小板后1、24 h时CCI均显著高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血可导致患者产生同种抗体,血小板输注前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可提高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需要维持血小板输注患者在同时给予甲泼尼龙(糖皮质激素)后其血小板相关抗体(PAA)的水平变化。方法将4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输血小板时加用甲泼尼龙;另一组加用安慰剂。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10×109/L时,输注单采血小板,监测PAA变化。结果输注前,患者PAA均呈低水平状态。6次血小板输注后,治疗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100%,PAA升高明显偏低;对照组,1例输注无效,抗体水平上升明显,PAIgG为(109.54±86.37)ng/1×107血小板(P<0.01),PAIgA为(25.27±23.90)ng/1×107血小板(P<0.05),PAIgM为(59.12±48.31)ng/1×107血小板(P<0.01)。结论小剂量甲泼尼龙对血小板输注后抗体的产生有明显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前血小板抗体,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次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输注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病因、患者性别、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分别分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58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53.16%,血小板抗体总阳性检测率为17.72%;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抗体阳性率(5.95%)远低于输注无效组(31.08%)(P〈0.05);③不同病因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34.38%),白血病组最低(8.86%);④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⑤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⑥不同种类血小板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单采组(8.77%)低于浓缩组(22.77%)(P〈0.05)。结论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血小板抗体是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免疫因素之一;②血液病患者的病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无关;④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血小板种类有关,单采组明显低于浓缩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4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组和白细胞介素-11(IL-11)组。rhTPO组25例,皮下注射rhTPO(15000U/d);IL-11组23例,皮下注射白细胞介素-11(1.5m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 rhTPO组血小板恢复最高平均值显著高于IL-11组;rhT-PO组与IL-11组;血小板<50×109/L的持续天数分别为(6.32±3.17)d和(9.13±3.35)d(P<0.05);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所需的天数rhTPO组为(8.76±4.77)d,明显短于IL-11组的(12.22±3.06)d(P<0.05)。rhTPO组与IL-11组相比,血小板输注量减少,不良反应少。结论 rhTPO可减少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的持续时间,加快血小板恢复的速度,减少血小板的输注,且毒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及意义。方法以本院收治的70例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检测患者血小板抗体,观察血小板抗体阳性表达率及其与输血次数的关系;其次,给患者输注血小板,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与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的关系;最后,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随机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采用配型血小板输注,评价两组的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70例患者中32例(45.71%)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呈阳性,且随着患者输血次数增加,血小板抗体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25.00%,血小板抗体阴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45.71%,观察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配型血小板的输注,对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郝彩霞  杨莉洁  王健红 《安徽医药》2016,37(10):1279-1281
目的 分析血小板输注治疗白血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并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的白血病患者113例,根据并发症发生与否、血小板抗体、输注次数、血小板类型分组,分别比较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总血小板输注有效率71.7%,有并发症组低于无并发症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54.0% vs 94.0%,P<0.00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于阴性组(25.0% vs 75.2%,P=0.002),第1次进行血小板输注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第2次或第3次输注(χ2=17.832,P<0.001),有并发症组第1、24小时校正血小板计算增加值(CCI)均低于无并发症组(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组第1、24小时CCI均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 出现并发症、血小板抗体阳性、输注次数多、使用浓缩血小板的患者更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临床多次输血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了解血小板抗体产生的规律。方法采用固相红细胞吸附试验(SPRA)对268例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及输血史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HLA和抗-HPA的检测,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结果268例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51.5%(138/268)。其中输注次数:1次患者阳性3例,阳性率9.4%(3/32);2-4次患者阳性58例,阳性率43.1%(58/144);5-8次患者阳性52例,阳性率75%(52/64);〉8次患者阳性25例,阳性率89.3%(25/28)。输血次数〈3次患者阳性22例,阳性率22.4%(22/98);输血次数〉3次患者阳性116例,阳性率68.2%(116/170)。抗体阳性率与患者多次输注血小板及输血的次数成正相关,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和输血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几率越大,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6.
<正>血小板数量的减少或功能的缺陷都可以引起临床上的出血症状,而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出血的主要手段。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机采血小板输注,但有妊娠史的女性或多次输血的患者,易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本文通过对113例多次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探讨免疫因素在血小板输注中的作用,并试图寻找一种解决PTR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出血时,C反应蛋白(CRP)含量及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对输注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方法观察45例无发热、脾肿大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白血病、再障、实体瘤化疗后,因出血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根据CRP值分为CRP正常组和CRP增高组,各组再分地塞米松组(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和非地塞米松组。每例在输血前、输血后12~16h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CRP)和临床出血。分析CRP及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后对输血小板效果的影响。结果输血小板后,外周血小板计数增加,在CRP正常组高于CRP增高组,分别为(33.2±9.2)×109/L和(25.4±10.4)×109/L,两者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42,P<0.01)。在CRP增高组中,地塞米松组的患者较非地塞米松组能显著提高外周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0.8±9.4)×109/L和(20.3±10.0)×109/L,两组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53,P<0.01)。临床出血改善率达76%。结论CRP高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又一因素,对CRP增高的患者,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吕国娟 《中国医药科学》2014,(18):189-190,194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测定对反复输血超过3次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反复输血次数超过3次者72例,并选择同期输血次数在3次以内者69例,统计不同输血次数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影响,计算在血小板输注后1h和输血后24h,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结果输血次数在3次以上者,其发生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比率显著高于输血次数在3次以内者(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输注血小板后1h和24h,其血小板增加指数均显著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P0.05)。结论对于既往输血次数超过3次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能更好的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小板交叉配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对8例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交叉配型,选择结果为"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血小板治疗,计算分析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CCI〉4.5×109/L说明血小板输注有效。选择8例输注无效进行配型的作为实验组,另选择8例输注无效未配型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小板输注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CCI均〉4.5×109/L,输注有效,对照组患者CCI均〈4.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可以避免或减轻由免疫原因引起的输注无效,此方法简单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抗体产生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100例长期反复输血而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板,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值(CCI)。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和SEPSA法对部分血小板抗体阳性且血小板输往无效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结果反复输血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比率为59.0%,5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者中,再次输注血小板时51例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CCI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地解决血小板抗体阳性引起的输注无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