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夏即夏至至处暑五个节气。时值夏秋之交,阳气尚盛。雨水日多。湿热交蒸,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温土同类相招,同气相求,终归脾胃,故临床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正如章虚谷所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故湿气伤人致病,四季均可发生,以长夏居多。  相似文献   

2.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其发病与人体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温病由于其病邪性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病,传变缓慢,蕴蒸不化,胶着难解,缠绵难愈.其病变初起以中焦为主,症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为主要表现.章虚谷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健脾益胃、芳香化湿法治疗外感湿温病,疗效颇佳,现择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当前对“脾主长夏”理论的不同认识,提出“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为:脾是机体在长夏季节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稳时间调节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实质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通过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协同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应长夏而变”的自稳调节稳态。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与长夏湿气相应。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为阳明燥土。在当旺的长夏季节,脾虚而胃强,脾易受湿困而致主运化、主升清等功能都相对低下,胃得湿润炎热之助而致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相对增强。长夏季节湿盛而脾虚胃强的功能状态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对自身脾胃系统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他季节脾胃功能则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其长养转化之性,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长夏季节由于脾弱胃强,机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增强,吸收功能减弱,易发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消化系统疾病。正确把握“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对认识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季节性发作的病理、诊断、预防、养生与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当前对“脾主长夏”理论的不同认识,提出“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为:脾是机体在长夏季节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稳时间调节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实质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通过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协同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应长夏而变”的自稳调节稳态。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与长夏湿气相应。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为阳明燥土。在当旺的长夏季节,脾虚而胃强,脾易受湿困而致主运化、主升清等功能都相对低下,胃得湿润炎热之助而致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相对增强。长夏季节湿盛而脾虚胃强的功能状态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对自身脾胃系统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他季节脾胃功能则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其长养转化之性,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长夏季节由于脾弱胃强,机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增强,吸收功能减弱,易发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消化系统疾病。正确把握“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对认识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季节性发作的病理、诊断、预防、养生与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胃脘痛"首见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金元时代《兰室密藏》首立"胃脘痛"一门,使之成为独立病名。清初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太阴内伤,湿邪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章虚谷亦云:"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湿困中焦"成了胃脘痛的一个重要证型。殷济青(1926-1986)名国璋,江苏扬州人,中医世家"春  相似文献   

6.
尹宗强 《光明中医》2003,18(6):封3
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辨证时 ,每见阴虚与湿热并存的证侯。滋补易助湿 ,清利反伤阴 ,两相掣肘。今不揣浅陋 ,略陈己见。1 病因病机1 1 湿热稽留病机 :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稽留不去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脾居中土 ,主运化水湿 ,喜燥恶湿。若劳倦太过 ,或饮食失节 ,损伤脾胃 ,使脾失健运 ,气化不速 ,则易于感受外界湿热病邪。此即温病学家薛生自所说的 :“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 ,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 ,故病湿热。”脾为湿土之脏 ,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类相召 ,所以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后 ,又首先影响中焦脾胃 ,使脾胃进一步受困 ,运化水湿功能更…  相似文献   

7.
1.湿邪指湿气为病,一年之中尤以长夏时期湿气最盛,故长夏多湿病。此外,水上作业、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衣衫汗湿等均可成为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8.
根据经验,在夏季尤其夏季末,容易发生腹泻。关于其发生机理,现代医学和中医有不同认识。中医认为,夏末属长夏之季,长夏五行属土,气候多雨而潮湿,脾胃按五行属土,主运化水湿,此时外湿相困,脾胃运化功能下降,是为腹泻发生之本。另外,长夏人们多食瓜果凉物,重伤脾胃,尤其此时食物多发生  相似文献   

9.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雨湿季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概括了湿热致病的多种类型,是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的综合论述。现代医学中“伤寒”“肠伤寒”,“钧体”等疾病,都属于中医湿温的范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他又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合,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可见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薛生自还说:“中气实病在阳明,中气虚病在太阴”,其证候可因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病变,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而热化,表现…  相似文献   

10.
湿乃大气中一种正常气候,人们种庄稼需要湿气,人的体内也需要一定的水液来滋润骨头、经络、关节与肌肉,所以正常的湿气是人类必需的东西.但是湿气过甚,就会阻滞气机的升降运行而产生湿邪至病.湿本长夏主气,即于夏末秋初相交时,暑热没完全消失,雨水开始增多,湿热熏蒸,气候比较潮湿,这就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气过甚,即易伤人.湿气伤人致病有如下两个特性:①湿即水,水属阴,故湿为阴邪,阴有趋下之性,故<素问·太阴阳明>篇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所以湿邪侵袭肢体经络关节,则关节酸痛着重,固定不移.  相似文献   

11.
11.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的急性热病。”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是指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为土之气,脾胃属土,湿土一属,同类相召,是指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外内相引”:是指外复感时令之湿,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内外湿相合而致病。“白瘩”: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痦疹。“暑温挟湿”:是指暑温  相似文献   

12.
“气化湿亦化”是薜生白《湿热病篇》论治湿温的主导思想,湿温病多因内有脾湿,外感长夏湿热之邪而发生。湿为阴邪,其性氤氲粘腻。故湿温为病,多表现为阻滞气机,郁闷清阳,病变中心多在中焦脾胃,邪气留恋气分,缠绵难愈。针对以上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世人认为叶天士长温热,薛生白专湿热,其实不然。叶氏对湿邪之性质、致病特点均有精辟的论述,对于湿热性温病的治疗尤多发明,兹择要论述。一地区方域发病有别叶氏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精神,结合亲身实践,认识到东南沿海一带,地处卑湿,每值长夏之季,天之热气下逼,地之湿气上蒸,湿热相合,浸淫弥漫,人在气交之中,无不与湿热邪气接触,体虚者易感而罹患湿热病。故叶氏曰:“吾吴(今江苏吴县)湿邪害人最广”。二阳盛热化阴盛寒化湿有内外之分,外湿系感受“六淫”中之湿邪。内湿系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停。亦有内、外湿相结合为患者,如嗜酒之人,内湿素旺,复感外湿,则内外合邪,湿蕴化热,而成湿热病。从脏腑来论,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共司水谷之受纳和运化。若脾胃功能失健,则水液运化障碍,聚而成湿,外  相似文献   

14.
<正>夏季是眼睛的"多事之秋"。夏,属心主火。火性炎上,眼居高在上,易受火邪侵袭。眼睛为心灵的窗户,心火亢盛,则窗户难保。"精之窠为眼",眼睛是精气汇集的地方,需要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濡养。脾喜燥恶湿,长夏雨多,湿浊困脾,则运化不足,可令眼部缺血。肝属木,木生火,火热可伤津,热盛则红,故心肝火盛,又可致使干眼症及眼睛炎症加重。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15.
“秋伤于湿”的理论源自《黄帝内经·素问》,后世学者如刘完素、吴鞠通、雷少逸、王志新等人,都曾对其作过探讨。一般认为大暑至秋分属土,故多阴湿云雨;秋分至小雪属金,故凉而多燥。笔者认为“秋伤于湿”,一因秋季系长夏湿令之后期,湿流未尽;二因秋季台风频繁,台风将海洋湿气推向大陆;三因秋属金燥易伤肝木,土湿无制而滋漫。三因相辅相成。本文仅举临床治验数则,略述体会,不妥之处,恳请斧正。一、湿气上逆,而为咳嗽,治以宣肺化痰秋主金旺,金旺则克木,木衰则不制土  相似文献   

16.
正泄泻主要症状是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一般是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引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湿盛则濡泻"、"春伤于风,夏生飱泻",认为风寒湿热都可以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医学心悟·泄泻》载:"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然有湿热,有寒湿,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1])《景岳全书·泄泻》载:"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2]),提出了运用分利之法来治疗泄泻的原  相似文献   

17.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可归于中医"瘟疫"或"温疫"、"疫疹"等范畴。本病之邪气多属湿热或暑热性质的疫疠之气,具有湿毒、疫毒的特点。结合2014年的五运六气进行推演,甲午年五之气为阳明燥金,客气少阳相火,时段在秋分至小雪,在秋季应凉之时而现酷热,燥热相合,非其时有其气,则生温病。2014年广州地区登革热集中于9月底及10月份暴发。2014年岁运为土运太过,土位应长夏,主湿,患者亦表现出湿热相兼、湿重于热之象,故治疗在清热祛湿的同时更应侧重祛湿。同时注意对发热、斑疹、出血、休克的辨治。  相似文献   

18.
<正>转眼又到立秋了,但此时余暑还未消,加之频繁降雨,导致湿气过重,正是"长夏"时节。长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特有的时间划分,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这一时段,又俗称为"秋老虎"。长夏,首见于《内经》,《内经》对时的划分主要有四时、五时等,四时是对一年春夏秋冬的划分,而五时则是指春、夏、长夏、秋、冬。长夏这个特殊季节天气闷热,雨水多,湿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其实,湿本身是一种正常气候变化,适当的湿气是万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当湿气过盛,侵入人体造成疾病时,就成为了湿邪。而长夏湿盛,人体最易感受湿邪,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答     
问:湿温病为什么易出现白(?)?怎样辨治? 答:湿温病是温邪挟湿的病证,长夏季节雨湿较盛,天气炎热地气上蒸,感受湿热病毒而发病。患者太阴脾湿素盛,阳明胃热素重,更易内外合邪。初期多有头痛“首如裹”、身热不扬、酸困重痛的表证,和胸闷便溏、尿液短黄、舌苔黄腻、脉濡缓等里有湿热之征。湿热结合如油入面,很难迅速解除,故病势绵缠。湿热之邪留恋气分,郁蒸肌肤,汗出不透,迎风复回。吴鞠通谓:“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合邪。”或湿热蟠踞中焦,湿热交蒸,甚则弥漫三焦,失于清化分解。邪无出路,都可从皮肤外泄而发生白(?)。因此湿温病易发白(?),白(?)也是湿温病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甘露消毒丹证治阐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湿热病证证治探析 1.1 湿热病证病机:湿热病证是"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初起可见卫气同病或表里同病,薛生白云:"其表者为阳明,太阴之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