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深静脉穿刺置管近年来在我科得到充分应用,主要适用于迅速输入大量液体或长期输液尤其是输入高浓度或刺激性药物如静脉内高营养物质。通路主要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内静脉。鉴于锁骨下静脉穿刺易于护理及固定作为首选穿刺部位。锁骨下静脉是一个位于颈根部的大静脉。有时直径可达到2cm或更粗。腋静脉在行经第一肋以后成为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就在该汇合点的外侧,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内1乃正后方。锁骨下静脉在前斜角肌处于锁骨下动脉分离(锁骨下动脉位于前斜角肌后方)。臂丛神经走行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在锁骨下静脉行经中线时,肺脏胸膜位于其后方。  相似文献   

2.
深静脉穿刺置管近年来在我科得到充分应用,主要适用于迅速输入大量液体或长期输液尤其是输入高浓度或刺激性药物如静脉内高营养物质。通路主要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内静脉。鉴于锁骨下静脉穿刺易于护理及固定作为首选穿刺部位。锁骨下静脉是一个位于颈根部的大静脉,有时直径可达到2cm或更粗。腋静脉在行经第一肋以后成为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就在该汇合点的外侧,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内1/3正后方。锁骨下静脉在前斜角肌处于锁骨下动脉分离(锁骨下动脉位于前斜角肌后方)。臂丛神经走行于锁骨下…  相似文献   

3.
柯友洋  黄凯  何忠杰 《九江医学》2006,21(3):46-47,58
目的:探讨在患者因特定治疗或病情等不能平卧时,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方法。方法:对1999年5月~2004年5月间进行非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操作的7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按其穿刺入路分为上入路组和下入路组,结合病例特点进行分析;按目的不同分为“透析组”和“非透析组”,结合操作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按照入路分组:行上入路锁骨下穿刺术的病例54例,行下入路锁骨穿刺术的病例24例。按照目的分组:透析组46例,非透析组32例。结论:在非常规体位和条件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首先要严格掌握穿刺适应征,以减少并发症发生;其次,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穿刺目的选择穿刺方法:对于透析病人,由于其透析的特殊需要,全应行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对于非透析病人,应根据病人体位、不同入路穿刺的特点、术野的暴露情况以及穿刺时的环境等灵活选择,以增加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工作中,对休克、周围血管塌陷或血管纤细而又急需、或反复长期输液时,使用一般周围静脉常不易穿入,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可作快速输液输血、测定中心静脉压、采取血样、临时放入心内起搏器,以及静脉高营养疗法,特别是滴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抗癌类药物时,使用深部静脉可防止静脉类和血栓形成。许多学者主张应用锁骨下静脉进路,严重的婴幼患者也可安全使用,也有主张颈内静脉进路的方法,甚至主张患者在门诊进行插管化疗。国内顾连方等作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达97.9%。王世杰等锁骨下置管的成功率97.4%,参考国内外资料失败率大致为2~4%。  相似文献   

5.
中央静脉插管术广泛用于治疗危重病人,但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当监测治疗时,或给予静脉输液、给药和长期给予静脉营养时,它可用于测量右心房压。大部分中央静脉导管是通过锁骨下途经插入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插管不常用,但手术后有时使用。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与局部创伤有关,包括气胸、血胸、皮下气肿、锁骨下血肿和动脉损伤、胸膜渗出和纵隔积水、臂丛神经损伤、气泡栓塞和心脏穿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中应用的体会。方法 256例心脏病患者中,233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23例穿刺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结果 穿刺锁骨下静脉233例中,231例穿刺1~4次成功,2例误穿入锁骨下动脉,继续锁骨下静脉穿刺获成功;2例发生气胸,改用腋静脉穿刺获成功。穿刺腋静脉23例中,19例穿刺1-4次成功,4例穿刺5次以上失败后改用锁骨下静脉穿刺获成功。均无穿刺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是安全、可靠、可行的,对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困难时改用腋静脉途径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通路在置管及使用情况中的优缺点。方法采取回顾性的对照研究,438例需紧急血液透析患者中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342例,颈内静脉置管96例。观察对比两种置管途径在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锁骨下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1%,颈内静脉93%,两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穿刺失败率为5.9%,颈内静脉5.6%,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平均58.5d,明显长于颈内静脉置管35.4d(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导丝未入上腔静脉8例,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0例;静脉回流不畅在锁骨下静脉置管11例,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感染及脱管发生率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结论选择颈内静脉穿刺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应根据术者穿刺技能的熟练程度、患者的要求而定,两者各有其优劣。欲在右上肢造瘘时严禁在右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8.
锁骨下静脉穿刺在国内已广泛应用,但对小儿临床应用时的解剖特点和注意事项很少报导。兹介绍我院小儿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外静脉穿刺的经验教训于下: 锁骨下静脈穿刺术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在锁骨中、外1/3交界处由外下方斜行进入锁骨后,至胸锁关节外侧与颈内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儿童的锁骨下静脉管腔直径为1~1.5厘米,婴幼儿为0.5厘米左右。静脉四周有筋膜包裹,并与第一肋骨骨膜、前斜角肌腱、锁骨下筋膜紧密相连(附图)。因此,该静脉位  相似文献   

9.
陈扬波  吴武忠  张翔 《中国医药导报》2010,7(8):145-145,147
目的:总结11例经左锁骨下静脉在X线指引下留置长期双腔透析导管的经验。方法:按改良Seldinger方法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在X线透视条件下将导丝送达下腔静脉,再将导管顺导丝置入上腔静脉。结果:11例全获成功,其中导管留置使用10~36个月,无一例发生血胸、气胸、空气栓塞和静脉撕裂。结论:本法对于血管条件差或心功能不全无法建立内瘘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宋冬丽 《中原医刊》2003,30(9):57-58
肠外营养应用于临床以来 ,发展迅速 ,挽救了许多病人 ,但在进行肠外营养治疗过程中 ,仍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着重介绍肠外营养在应用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1 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1.1 气胸 :主要是针头损伤了胸膜或肺尖 ,多发生在身体瘦弱 ,营养不良的病人 ,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时 ,未充分采取垂头仰卧位 ,锁骨下静脉未能充盈所致。病人可以感到穿刺部位突然有刺痛或撕裂样痛 ,呼吸频率增快、呼吸窘迫、心动过速、氧饱和度降低、血压下降。其预防 :①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应充分熟悉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之间的解剖关系 ,按解剖关系掌握好穿刺…  相似文献   

11.
<正>据统计:我国致命的10大疾病中恶性肿瘤排第二位。治疗方法主要以化疗为主,根据静脉输液标准规定,肿瘤化疗药物不允许外周静脉持续输注,为了给患者提供一条安全的给药途径,行PICC或锁骨下静脉置管。但锁骨下静脉与周围结构紧密结合,其管壁与第一肋、锁骨下肌和前斜角肌筋膜紧贴[1],锁骨第一肋间的间隙比较窄,静脉壁薄,极易被压瘪,尤其收肩时,导管置入至锁骨第一肋间,极易发生导管置入困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股静脉锁骨下静脉血栓清除术的有效性。方法急性锁骨下静脉血栓16例经右股静脉置入上腔静脉滤器;然后送入9~12 F长鞘和球囊导管抽吸和拖拉血栓;残存狭窄者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或静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后行抗凝及溶栓治疗。结果16例经股静脉锁骨下静脉血栓清除术治疗均获得成功,其中置入支架2枚。表现为锁骨下静脉通畅,患肢肿胀消退。随访3.5~30.0个月,未见症状性复发。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股静脉锁骨下静脉血栓清除术是治疗锁骨下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医用材料应有尽有.传统的浅静脉穿刺,已逐渐被深静脉穿刺所替代.深静脉置管术己广泛应用到各类危重患者的监测治疗和抢救中,此法不受药液浓度与渗透压限制,能适应各类患者,且操作易掌握,保留时间长,深受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认可.深静脉穿刺途径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根据进针的部位不同,又分为锁骨上路锁骨下静脉穿刺和锁骨下路锁骨下静脉穿刺法两种方法[1].  相似文献   

14.
锁骨下静脉自第一肋缘处续腋静脉,位于锁骨后下方,向内至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左右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入右心房,此静脉管径粗大,常处于充盈状态,周围有结缔组织固定,较易穿刺,硅胶管插入后可保留较长时间。另外,由于锁骨下静脉离右心房较近,血量多,输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时能被迅速稀释,对血管壁的刺激性较小,适用于长期不能进食或需要迅速补充大量液体者、较长时间接受化疗者及测定中心静脉压或需要紧急放置心内起搏器导管者。因此,锁骨下静脉置管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潜在的置管危险因素和护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护理干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比较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置管2种途径建立临时性血液通路在置管及用于血液净化时的优缺点.方法:采取回顾性对照研究,选择102例颈内静脉置管和89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2种置管途径在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处渗血及血肿、血流量、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颈内静脉组与锁骨下静脉组在首次穿刺成功率、误穿动脉率、穿刺处渗血及血肿、气胸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组血流量不足的发生率与锁骨下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组的导管留时间明显长于颈内静脉组(P<0.05);颈内静脉组的管腔内血栓发生率与锁骨下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脱位和导管相关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优势.两者的选择应依据术者穿刺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特殊患者在B超引导下穿刺锁骨下静脉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成功率,并与传统盲穿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比较。方法 40例拟行胃癌、肺癌(其中包括肥胖、胸廓畸形、恶液质)等较大手术患者以及恶性肿瘤化疗后晚期(血小板计数30×109/L)等住院患者,根据不同方式的穿刺,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20例。A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在B超引导下进行并置管;B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按传统方法盲穿并置管。结果在B超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并发症减少,更加安全:A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种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比较,A组并发症显著少于B组(P0.05)。结论 B超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简单、直观、安全,置管成功率高,尤其对于那些如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低、肥胖、胸廓畸形、恶液质患者,可减少置管失败和穿刺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临床救治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平肩水平式贴锁骨下进针的方法与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择期手术病例5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实验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是改良平肩水平式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对照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采用传统的一般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结果实验组采用改良平肩水平式贴锁骨下进针方法穿刺成功232例,成功率为92.8%;而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方法进行穿刺成功为199例,成功率79.6%。实验组与对照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发生气胸18例,误伤锁骨下动脉25例,血气胸3例,纵膈血肿1例,皮下气肿2例;而实验组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发生气胸仅3例,误伤锁骨下动脉为7例,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平肩水平式贴锁骨下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可行,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容易掌握和操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张琴  陈朝晖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2):2098-2098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临床急救需静脉补液及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时,或在由于长期输液、静脉营养、化疗药物刺激、肢体血管条件较差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时,建立长期稳定的血管通路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在超声实时监测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成功率高、血管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在恶性血液病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分析我院血液科2005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160人次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有30%以上病人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患者采取精心的护理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然后总结护理的体会。结果:所有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患者都顺利完成化疗输液,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明显减少了静脉穿刺次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可减轻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毒性及反复静脉穿刺对血管损伤,减轻了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化疗时的痛苦,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提倡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多采用右侧头静脉或右侧锁骨下静脉途径。由于国人多为右上肢优势塑,故右侧锁骨下静脉途径安装永久起搏器易出现右上肢活动受限,如右臂活动过大时易出现由锁骨与第一肋骨运动所致电极导线的磨损、折断及电极的脱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