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爱通立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伴出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和分析rt-PA治疗6 h内急性脑梗死合并出血的临床意义及相关因素。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rt-PA 0.9 mg/kg)、B组(rt-PA 0.7 mg/kg)、C组(对照组),并将三组又分别分为克赛亚组(A1、B1、C1)和非克赛亚组(A2、B2、C2)。采用CSS及Barthel指数评定溶栓前、溶栓后24 h、3 d、7 d、90 d的疗效。结果各组的总出血发生率、48 h脑出血率、14 d脑出血发生率,A、B 组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症状性脑出血率A组、B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90 d显效率与90 d痊愈率 A、B组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90 d病死率A、B组低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以上各观察结果A与B 组差异无显著性,克赛亚组与非克赛亚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rt-PA静脉溶栓6 h以内急性脑梗死会增加出血机会,但能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因此,rt-PA 6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显效的,剂量以0.7 mg/kg更符合国人。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我国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应用艾通立(rt-PA)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发病6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分为溶栓治疗和对照两组,治疗组静脉注射溶栓剂rt-PA和皮下注射依诺肝素,对照组不应用此两种药物,其它治疗两组均相同。观察比较患者在治疗后24h和9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发病90d日常活动指数(Barthel指数)。同时观察两组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及30d内病死率并分析死因。结果溶栓治疗组24h显效率487%,而对照组为205%(P=0009),治疗组90d显效率794%,对照组513%(P=0016),90天溶栓组基本完全恢复(barthel95-100)513%,对照组为205%(P=0005),严重致残者治疗组153%,对照组231%(P=002),30d病死率溶栓组103%,对照组128%(P=1000)。出血性并发症溶栓治疗组238%,高于对照组的26%(P=0029),但无致命性出血。结论我国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值得进行进一步随机对照研究验证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rt-PA静脉溶栓组31例,单纯治疗组39例.对患者行NIHSS评分,改良Rankin(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估早期及晚期预后.结果 静脉溶栓组24 h时NIHSS评分较单纯治疗组低(P<0.05);静脉溶栓组7d时NIHSS评分与单纯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静脉溶栓组90 d时MRS评分显示预后良好的患者较单纯治疗组多(P<0.05);静脉溶栓组90 d时Barthel指数较单纯治疗组升高(P<0.05).静脉溶栓组出血事件较单纯治疗组高(P<0.05);但静脉溶栓组症状性脑出血与单纯治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体疗效优于传统单纯综合治疗,但仍需注意静脉溶栓后出血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4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8):4469-4470
目的:探讨rt-PA 50 mg静脉溶栓治疗3 h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6-01/2008-06对急诊接治发病3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给予rt-PA 50 mg静脉溶栓治疗。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率64.4%,再通时间(35.2±30.8)min,再闭塞发生率3.5%,轻微出血8.9%,无脑出血现象;溶栓患者4周内有效率77.8%(其中治愈57.8%,显效20.0%),无效11.1%,病死率11.1%。结论:rt-PA 50 mg静脉溶栓治疗3 h内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朱海暴  李勇  张冠文  沈永玲  杜海松 《临床荟萃》2014,29(12):1348-1351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探索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24小时,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否安全,能否降低患者的卒中复发率并改善预后.方法 传统静脉溶栓组22例,给予rt-PA静脉溶栓,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联合静脉溶栓组23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后24小时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同时联合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2周,然后继续单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未溶栓组25例,发病时间小于24小时,未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轻型卒中患者,常规予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3个月时评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其中NIHSS评分0~1分、BI 95~100分、mRS为0~1分者定义为良好结局.评估3个月内脑出血率、病死率和脑梗死复发率.结果 3个月时,传统及联合静脉溶栓组良好结局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溶栓组(P<0.05,P<0.01),传统静脉溶栓组和联合静脉溶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溶栓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3组之间的脑出血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轻型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3个月内良好结局的比例、减少卒中的复发.轻型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24小时,短期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心源性脑栓塞(CCE)患者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发病时间窗为4.5 h内的CC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具备溶栓指征且自愿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标准剂量组(0.9 mg/kg)和低剂量组(0.6 mg/kg),每组36例。治疗后24~48 h复查颅脑CT或MRI,评估2组患者出血转化情况,比较2组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并比较2组溶栓后90 d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溶栓24 h、7 d后,2组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BI均高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前后,2组NIHSS评分、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血转化评估结果显示,2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其他部位出血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后90 d时,2组mR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溶栓后90 d时mRS评分、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CE患者采用低剂量(0.6 mg/kg)与标准剂量(0.9 mg/kg) 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预后和出血转化风险相近,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朱常勤 《临床医学》2010,30(12):61-6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与尿激酶分组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及脑梗死患者53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20分,发病时间1~5 h,无溶栓禁忌证。按起病时间分为两组:rt-PA50 mg(0.6~0.8 mg/kg)组(A组)和UK150万U组(B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h、1 d、7 d、21 d的NIHSS评分改善率(≥4分)及颅内出血率、病死率情况。结果 A组治疗后21 d NIHSS评分改善率(68.8%)明显优于B组(57.1%);A组发生颅内出血的比例为3.1%,B组发生颅内出血的比例为4.8%;B组病死率(14.3%)略高于A组(9.4%)。rt-PA组治愈率为46.9%,显效率为68.8%,无效率为31.2%;UK组治愈率为38.0%,显效率为57.1%,无效率为42.9%。结论 rt-PA与尿激酶分组静脉溶栓治疗6 h内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小剂量rt-PA溶栓治疗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临床医学》2008,28(4):42-43
目的 探讨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3h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对急诊接治发病3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给予0.6 mg/kg(最大50 mg)rt-PA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急性脑梗死3h内静脉溶栓率为3.7%,静脉溶栓再通率为65.6%,再通时间(37±27)min,再通时肌力迅速恢复V-~V级,语言障碍明显改善,但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恢复仍需一段时间.再通后发生再闭塞4.8%,轻微出血9.3%,未发生脑出血现象,溶栓再通与未通组在治愈、有效、无效、死亡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患者4周内治愈59.4%、显效15.6%、无效12.5%、病死率12.5%.结论 3h内给予0.6 mg/kg(最大50 mg)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由于溶栓的时间窗窄及溶栓禁忌证的限制,溶栓治疗的比例很小.必须提高高危人群对脑梗死症状的认识,一旦出现脑血管痰病的症状及时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溶栓治疗,有效地改善预后.同时应注意到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的并发症少,但再通率低这一现象,因此应进一步探讨rt-PA最佳的静脉溶栓剂量,以取得最大的再通率及最少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临床研究,将发病12 h内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溶栓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30例。结果溶栓组治疗基本痊愈率为50.0%,总显效率为91.7%,脑出血并发症为5.5%,脑出血病死率为2.8%;常规治疗组基本痊愈率为14.0%,总显效率为66.6%,无一例死于脑出血。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12 h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较好,但脑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0.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19例),溶栓组采用rtPA 0.8 mg/ks静脉溶栓,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控制并发症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7 d、14 d、21 d、90 d的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ESS),以及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21 d、90 d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结果:随访90 d,溶栓组E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90 d的预后;治疗时间越早,溶栓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栓体舒、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栓体舒(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rtPA)和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方法:将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38例,应用rtPA溶栓)和B组(42例,应用UK溶栓)。结果:2组冠状动脉(冠脉)血管总再通率为60.0%。A组与B组冠脉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3.6%和47.6%,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死率分别为5.3%和11.9%,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继发内脏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14.3%,A组明显低于B组(P<0.01)。溶栓再通患者病死率(0)明显低于未溶通者(21.9%),P<0.01。溶栓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发病6小时以内溶栓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78.3%,明显高于6小时~24小时溶栓者(35.3%),P<0.01。结论:rtPA用于AMI紧急溶栓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UK,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2.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3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66例)及对照组(57例).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和Barthel指数(BI)进行比较.结果 依达拉奉组总有效率达90.9%,显效率为75.6%,而对照组分别为77.2%和4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后30 d依达拉奉组C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依达拉奉组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神经保护剂.  相似文献   

13.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嘉贵  龚秋霞 《临床荟萃》2010,25(24):2146-2148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脑出血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于治疗前、治疗第21天分别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与巴氏指数(BI)评分及疗效评定,并观察脑水肿程度改变及依达拉奉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第21天CSS和BI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CSS(10.6±5.2)分vs(13.5±5.9)分,BI(52.5±6.2)分vs(42.2±6.9)分(P<0.05);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1.9%和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4%和62.5%(P<0.05);治疗组第14天时中重度(2~3级)脑水肿发生率12.5%(4/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4%(11/32)(P<0.05).依达拉奉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依达拉奉可促进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重组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发病4.56 h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发病4.56 h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发病4.56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入院后即予阿托伐他汀联合rt-PA治疗(剂量为0.6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溶栓治疗后24 h如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可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常规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同时予控制血压和血糖、对症治疗等药物治疗。随访两组90 d主要终点指标是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次要终点指标是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症状性脑出血2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1例,均出现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无一例死亡病例。试验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较对照组高(47.6%vs.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预后良好(mRS<2)者较对照组增加(47.6%vs.38.1%),有好转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4.56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入院后即予阿托伐他汀联合rt-PA治疗(剂量为0.6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溶栓治疗后24 h如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可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常规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同时予控制血压和血糖、对症治疗等药物治疗。随访两组90 d主要终点指标是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次要终点指标是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症状性脑出血2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1例,均出现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无一例死亡病例。试验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较对照组高(47.6%vs.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预后良好(mRS<2)者较对照组增加(47.6%vs.38.1%),有好转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4.56 h内他汀联合rt-PA治疗是安全的,并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tPNS)治疗急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择急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和tPNS组15例,均给予基础治疗,tPNS组加用tPNS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治疗后4、102、1 d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的改变,及治疗前、治疗后21、90 d的Barthel指数(BI)的改变,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成像(SPECT)和氙气CT(XeCT)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肿周边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变化。结果:tPNS组CSS评分在治疗4 d后即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在治疗10 d后低于治疗前,2组治疗后BI比较无差异。SPECT和XeCT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血肿周边rCBF有所降低。结论:tPNS能促进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但不能改善血肿周边rCBF。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方法 35例起病在24h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动脉溶栓治疗,并采取欧洲卒中量表(ESS)及Barthel指数(BI)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介入溶栓后患者ESS评分明显增加,介入溶栓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发病6h内介入溶栓治疗患者闭塞血管完全再通及部分再通率为13/13(100%)、颅内出血率为0.00%;发病24h内介入溶栓后患者闭塞血管完全再通及部分再通为26/35,颅内脑出血发生率为5.71%,无一例死于实质性出血。结论 起病6h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颈动脉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和甘露醇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尿激酶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3、24 h和3、15、30 d的神经功能评分[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脑梗死体积(多田公式计算脑梗死体积)、临床疗效、死亡及脑出血发生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3、24 h,3、15 d的CSS得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24 h,15、30 d的脑梗死体积均显著缩小(均P<0.01),治疗后30 d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经颈动脉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依据是否合并HAP分为:研究组(合并HAP)和对照组(未合并HAP)各49例。分析2组的年龄、收缩压(SP)、舒张压(DP)、血胆固醇(CHOL)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反复唾液吞咽测试次数及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率、铜绿色假单胞菌(PA)感染率、白色念珠菌(CA)感染率与随访1年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I)的相关性,并比较2组BI、再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2组的年龄、CSS评分、反复唾液吞咽测试次数、SP、DP、HbA1c、MRSA感染率、PA感染率、CA感染率均与BI值呈独立相关,而CHOL则无明显相关。2组的BI、再出血率、病死率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合并HAP患者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年龄、CSS评分、吞咽功能、SP、DP、HbA1c、MRSA感染率、PA感染率、CA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