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茂松 《山西中医》2000,16(5):45-45
阳和汤出自王洪绪《外科全生集》,是外科内服药中的名方 ,有和阳通滞、温补气血之功 ,用治一切阴疽 ,效如桴鼓。笔者临证在辨证论治的观点指导下 ,试用本方治疗痹证、痛经等 ,每获佳效 ,现介绍如下。1 阳和汤主治证候阳和汤原方药物组成 :熟地一两 ,白芥子二钱 ,鹿角胶三钱 ,肉桂一钱 ,炮姜炭五分 ,麻黄五分 ,生甘草一钱。主治 :“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外科辑要》中 ,将其适用范围论述得更加具体 ,指出 :“治阴毒白疽 ,平塌色暗 ,不肿不痛者 ,及脱疽 ,流注 ,鹤膝 ,横痃 ,骨槽 ,乳岩 ,瘰疬 ,失荣 ,石疽 ,一切阴证 ,兼治寒凝疼痛”。…  相似文献   

2.
王萍 《江西中医药》2004,35(7):55-55
阳和汤出自清代著名外科学家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阴疽内消名方,世有阴疽活命丹之称。方由熟地、鹿角胶、白芥子、麻黄、炮姜、肉桂、甘草等组成,有和阳通滞、温养补血之功,岳美中先生赞其“如日光一照,凝寒释解,阳和之剂,名副其实”。本方原为消散阴疽、流痰、附骨疽等阴寒之证而设,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大为扩展。笔者以其加减治疗某些疑难顽症,多有奇效,兹举数例,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3.
阳和汤出自清·王洪绪所著《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熟地、鹿角胶、肉桂、炮姜、白芥子、麻黄、甘草七味组成 ,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原治疗阴疽、附骨疽、流注等阴寒之证。但笔者于临床以阳虚、寒凝、痰滞为辨证要点 ,灵活运用本方 ,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1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王某 ,男 ,30岁 ,干部。 1 996年 7月 2 3日就诊。右侧腰腿痛反复发作 5年 ,加重月余。在外院以“腰椎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给予抗风湿及推拿治疗月余无效。就诊时患者神疲 ,消瘦 ,面白少华 ,纳差 ,右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压痛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屈膝屈髋…  相似文献   

4.
阳和汤出自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有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等组成.主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后世根据本方具有温阳养血化痰之功,将本方应用于临床各科.现就阳和汤在骨伤科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阳和汤出自清代著名中医外科学家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阴疽内消名方。方由熟地、鹿角胶、白芥子、生甘草、麻黄、炮姜炭、肉桂组成。有散寒通滞、温阳补血之功。本方旨意为消散阴疽、流痰、贴骨疽等阴寒之证而设。现代扩大运用于偏阴寒的乳腺癌,肠系膜淋巴结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阳虚阴盛的经行腹痛等。笔者亦常以其加减运用于临床,疗效满意。兹举验案数例:  相似文献   

6.
阳和汤由清代著名外科学家王洪绪所创 ,首载于《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甘草组成 ,具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 ,是治疗阴疽的名方。遵“谨守病机”、“异病同治”之古训 ,笔者灵活应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 ,收效满意 ,兹举验案 4则如下。1 阳萎李某 ,男 ,34岁 ,农民。 1 992年 1月 1 8日初诊。患者阳物勃起不坚 ,不能同房已半年余。曾服男宝、金匮肾气丸等不效。现阳萎伴阴囊湿冷 ,腰酸 ,膝以下发冷。舌胖淡、苔白略滑 ,脉沉细。询问得知其在豆腐坊工作多年。证属阳虚寒凝 ,治当温阳散寒 ,以阳和汤…  相似文献   

7.
药物组成:熟地黄30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lO克,姜炭、麻黄各1.5克,肉桂、甘草各3克,水煎服。本方系《外科证治全生集》作者王洪绪所创。孟河马培之氏在评注该书时、颇有微词,但对此方有“治阴疽无出其右”之说。由于疽症属于阴寒,患部皮色不变,根盘平塌,其毒深伏于里。王氏主张以温通腠理为治疗大法。“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已溃而阴血干枯,非滋阴温畅,何能厚其脓浆”?药物主用麻黄、姜、桂,且谓:“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  相似文献   

8.
赵宗耀  陈家旭 《环球中医药》2020,13(9):1631-1633
《外科证治全生集》中记述,阴疽辨证应重视肿、痛、坚,但并未详细阐释,笔者认为当从“一本三维”探讨阴疽证治。病机以虚寒为本,辨证上寒盛一分则痛一分,阳旺一分则肿一分、气血滞一分则坚一分。所谓,虚寒为阴疽诸病之本,肿为阳气衰弱之征,痛乃寒邪强盛之候,坚当气血瘀结之属。  相似文献   

9.
阳和汤临证举隅郑怀文牟思泽敦煌市中医院(736200)阳和汤出自清代医学家王洪绪编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熟地、鹿角胶、肉桂、炮姜炭、白芥子、麻黄、甘草等七味药组成。用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等阴寒之证。笔者运用本方治疗阳虚寒凝之顽症,每收良效,兹...  相似文献   

10.
阳和汤化裁治疗骨转移疼痛验案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和汤出自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是治疗阴疽的名方,有温阳散寒通滞之效,世有"阴疽活命丹"之称.今用其治疗骨转移疼痛,疗效满意.现略举一则示之.  相似文献   

11.
阳和汤出自清·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治疗外科一切阴疽证的著名方剂,方以熟地、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白芥子、甘草组成。全方组成具有补血益精、助阳宣通血脉、散寒祛痰之功,用于阳虚阴寒之证,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可化阴凝而使阳和。本方虽为外科一切阴疽证而设,但其效用不只于此,它在内、妇科疾病应用上亦有较高  相似文献   

12.
阳和汤系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方,为治痰淤凝结之阴疽而立。笔者本着异病同治的原则,临床随证加减,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脊椎骨质增生病等属于虚寒者,每多获效。(一)温肾化饮祛顽痰  相似文献   

13.
阳和汤在外科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和汤出自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生甘草等7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疗外科一切阴疽证的著名方剂。王洪绪在阴疽治水法中强调“阴疽色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  相似文献   

14.
阳和汤方出自《外科全生集》 ,为治阴疽主方。该方由熟地黄、鹿角胶、炮姜、麻黄、肉桂、白芥子、生甘草组成。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云 :“夫痈疽流注之属于阴寒者 ,人皆知用温散之法矣”。笔者以阴寒痰凝、经络闭阻为辨证要点 ,临证对某些疑难病证用阳和汤治疗 ,每收到满意疗效 ,举病案如下 :案 1 脑囊虫病孙某 ,男 ,30岁 ,1994年 3月 10日诊。患者以“昏仆抽搐、吐涎时作 ,头痛视力减退 1年余 ,加剧 2月”来诊。有误食“米猪肉”史 ,发病后西医诊断为脑囊虫病 ,曾先后多次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及吡喹酮、丙硫咪唑等治囊虫…  相似文献   

15.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为清代外科医家王洪绪经验方。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阴疽流注等外科阴寒之证。王洪绪用其治疗阳虚寒凝证,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阴霾四散,而布阳和,故而得名“阳和汤”。方由熟地黄、肉桂、麻黄、白芥子、姜炭、鹿角胶和生甘草组成,主要作为治疗阴疽的重要方剂来使用。  相似文献   

16.
周孜 《北京中医》1991,(2):49-52
阳和汤出自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所著《外科全生集》一书,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生甘草等七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疗外科一切阴疽证的著名方剂。王氏在阴疽治法中强调“阴疽色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用于阳虚阴寒之证,  相似文献   

17.
阳和汤出自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熟地、鹿角胶、肉桂、姜炭、麻黄、白芥子、甘草组成,有和阳通滞、温补气血之功。是治疗阴疽的名方。遵“异病同治”之古训,笔者临床内外结合治疗坐骨神经痛、慢性鼻炎、阳痿等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周孜 《中成药》1992,14(6):36-37
阳和汤为外科治疗一切阴疽的著名方剂。该方虽为外科阴疽证而设,然而临床只要抓住“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这个主要病机、奉理执法,用治内、外、妇、儿等各科多种疾病,也同样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主要介绍了阳和汤在临床应用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9.
阳和汤是清代王洪绪的一张外科名方(见《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甘草组成。主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笔者根据本方补而不滞,温而不燥的特点,施于妇科临床,每收良效,现举三则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20.
阳和汤出自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是治疗阴疽的名方,有温阳散寒通滞之效,世有阴疽活命丹之称,今用其治疗骨伤科疾病,疗效满意,现略举数则于后. 1 肱骨骨折延期愈合 董某,男,47岁.2004年10月20日初诊.肱骨干骨折,经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内服中药按骨折3期治疗原则治疗2个月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