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虫病     
包虫病(棘球蚴病)是人体感染棘球绦虫幼虫(又称包虫)引起的疾病。在我国共有两种:一种为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引起者,称为囊型棘球蚴病,以狗为终宿主,羊为主要中间宿主,在狗与羊中间传播。人若吞食其虫卵,成为其中间宿主,引起囊型棘球蚴病。另一种为多房棘球绦虫幼虫引起者,称为泡型棘球蚴病,在自然界以野狗、狐、狼等为终宿主,被其捕食的啮齿动物如田鼠为中间宿主。人吞食其虫卵后,成为中间宿主,引起泡型棘球蚴病。  相似文献   

2.
泡状棘球蚴病是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而引起的疾病。本病见于世界北半球,尤其是寒冷地带。主要自然终宿主为孤类、大等,中间宿主为鼠类,人是偶然发生的中间宿主,也是非适宜的中间宿主,故人类泡状棘蚴球病(下简称泡蚴病)明显少于细粒棘球蚴病(下称细蚴病)。本病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和远东均有明显自然疫区,我国发现本病的有: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四川等地。现收集新疆北部本病63例作一临床病理分析。  相似文献   

3.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最主要的寄生虫性囊肿,在我国引起包虫病的棘球绦虫有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细粒球绦虫的终末宿主最主要是狗,中间宿主主要是羊、牛、马,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虫卵随粪便排出,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也可直接污染草场和水源,被羊、牛、马等吞食,则在动物脏器寄生发育成棘球蚴,当动物死亡或被宰杀后,将带有棘球蚴的脏器喂狗,则原头节经过8周,  相似文献   

4.
琼脂糖包埋棘球蚴原头节制作石蜡切片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虫病已列为国家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有关该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阶段———棘球蚴寄生在人体而引起的寄生虫病。原头节是棘球蚴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头节既可到终末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又可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新的棘球蚴,是该虫生活史延续中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5.
<正> 肝棘球蚴病(肝包虫病)为我国广大牧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多见的寄生虫病。此病分为两型,即由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引起的肝棘球蚴病及多房性棘球绦病(E.Multilo-cularris)引起的肝泡状棘球蚴虫(AlveolarHydatidatid Dis.AHD)两型在形态学,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过程,预后及处理方法等均有所不同。多房棘球绦虫与细粒棘球绦虫有类似的生活史,但各有其终宿主及中间宿主。多房棘球绦虫主要终宿主为狐,其次为狗和猫,中间宿主为鼠类。细粒棘球绦虫主要终宿主为狗其次  相似文献   

6.
米新江  张示杰 《医学综述》2008,14(21):3201-3204
棘球蚴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由细粒棘球蚴或泡状棘球蚴在宿主体内寄生造成,这两种棘球蚴在宿主体内能够生长发育,与其复杂有效的免疫逃避机制密不可分。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文献,本文综述了棘球蚴逃避宿主防御免疫攻击的机制,指出了研究棘球蚴免疫逃避机制的意义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及IMRT放疗联合阿苯哒唑对新疆大鼠继发性骨棘球蚴的治疗作用,探讨IMRT联合口服阿苯哒唑对新疆大鼠继发性骨棘球蚴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成年股骨继发性棘球蚴病大鼠100只并随机分为2组,一组接受20Gy剂量的IMRT,另一组接受20Gy剂量的IMRT及口服阿苯哒唑(100mg/kg.d),3个月后活杀取材,取2组大鼠股骨棘球蚴包囊行HE染色、电镜观察后,TUNEL法定量检测棘球蚴包囊中凋亡的生发层细胞。结果 2组大鼠治疗后光镜、电镜下均可观察到大鼠股骨棘球蚴包囊的损伤,2组大鼠骨棘球蚴包囊中生发层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3,P>0.05)。结论 IMRT对治疗继发性骨棘球蚴包囊有一定作用,阿苯哒唑对新疆大鼠继发性骨棘球蚴的治疗作用不确切。  相似文献   

8.
肝棘球蚴病是不太常见的外科急症。本文报道1例肝棘球蚴病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治疗经过。病例报道:一名阿尔及利亚儿童在急诊病房因阑尾炎综合征而被会诊。外科医生发现一个开放的肝棘球蚴囊后对其实施了包囊切除术及术后联合化疗。讨论:肝棘球蚴病在地方病区常见。单纯的肝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对新疆大鼠继发性骨棘球蚴的杀灭效果,探讨IMRT对骨棘球蚴病的治疗有效性。方法 选取股骨继发性棘球蚴病大鼠50只,对50只大鼠左侧股骨棘球蚴病区给予剂量40Gy的IMRT放疗,于放疗1w后活杀取材,取大鼠左、右股骨棘球蚴包囊后行电镜观察,应用RT—PCR法定量检测骨棘球蚴包囊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 IMRT作用1w后,电镜下均可观察到接受IMRT治疗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棘球蚴包囊存在明显的放射损伤,而右侧未出现;RT—PCR法检测发现接受IMRT治疗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棘球蚴包囊的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大量表达,RQ值为(67.39±17.35),而右侧则极少量表达,RQ值为(1.43±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RT可促进新疆大鼠继发性骨棘球蚴包囊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1981年我们曾报导了以昆明种小白鼠作为中间宿主,以细粒棘球线虫原头蚴(Protoscolex)作为感染材料,复制成功包虫病动物模型,并对不同来源的原头蚴(人、牛、羊株)复制的实验性继发性感染动物模型进行了比较观察。本文是细粒棘球蚴病实验研究的第二部分报导。目的在于探讨细粒棘球原头蚴(羊株)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与宿主体液免疫改变的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原头蚴来自绵羊的肝、肺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分离与接种方法同前。实验动物为昆明种、雌性、性成熟(体重21—25克)的健康小白鼠。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内(分别于7天、20天、30天及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对鼠继发性骨棘球蚴的杀灭效果及周围神经的损伤,探讨IMRT对骨棘球蚴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股骨继发性棘球蚴病大鼠50只,对50只大鼠股骨棘球蚴病区给予剂量40Gy的IMRT放疗,于放疗1w后活杀取材,取大鼠股骨棘球蚴包囊,应用Westernblot法定量检测骨棘球蚴包囊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情况,取相同部位、相同位置的坐骨神经,行HE染色、电镜观察坐骨神经神经元的变化。结果 IMRT作用1w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到大鼠股骨棘球蚴包囊的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大最表达,坐骨神经神经元结构正常,未受到放射线损伤。结论 IMRT对鼠继发性骨棘球蚴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有很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鉴于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 简称 Eg)原头蚴在流行病学与病原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进入终末宿主肠内可发育为成虫,在中间宿主体内一旦棘球蚴破裂或手术时囊液外溢,则每个原头蚴又可能形成一个新的蚴囊),因此有关原头蚴超微结构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Morseth(1967)、Jha(1971)、Singh(1979)等曾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原头蚴的内部超微结构,迄今尚未见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外表微细结构的报导。现将我们在进行体外药物筛选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的 Eg 原头蚴结果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小鼠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 4周龄昆明种小鼠60只,分为细粒棘球蚴病组和多房棘球蚴病组(每组20只),并各设空白对照组(10只),均雌雄各半。分别腹腔注射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或鼠源泡球蚴原头蚴混悬液0.2 mL(含庆大霉素250 IU.mL-1,原蚴头500个.mL-1),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2 mL,含庆大霉素250 IU.mL-1,PBS液。通过病检和腹外观察,了解小鼠包囊的生长情况、重量、数量、直径和不育囊率。结果两种包虫病的感染率均为100%。第350天剖杀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感染的昆明小鼠,不育囊率为100%,所有细粒棘球蚴包囊内未见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包囊的直径和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第90天剖杀的泡球蚴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不育囊率平均为15%,85%的感染泡球蚴病灶内含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泡球蚴包囊的体积大小和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雌鼠对多房棘球蚴感染比雄鼠更敏感,多房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快,适宜保种;雌鼠和雄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敏感性无明显区别,细粒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慢,不宜保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小鼠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4周龄昆明种小鼠60只,分为细粒棘球蚴病组和多房棘球蚴病组(每组20只),并各设空白对照组(10只),均雌雄各半。分别腹腔注射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或鼠源泡球蚴原头蚴混悬液0.2mL(含庆大霉素250IU·mL^-1,原蚴头500个·mL^-1),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2mL,含庆大霉素250IU·mL^-1,PBS液。通过病检和腹外观察,了解小鼠包囊的生长情况、重量、数量、直径和不育囊率。结果两种包虫病的感染率均为100%。第350天剖杀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感染的昆明小鼠,不育囊率为100%,所有细粒棘球蚴包囊内未见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包囊的直径和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第90天剖杀的泡球蚴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不育囊率平均为15%,85%的感染泡球蚴病灶内含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泡球蚴包囊的体积大小和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雌鼠对多房棘球蚴感染比雄鼠更敏感,多房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快,适宜保种;雌鼠和雄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敏感性无明显区别,细粒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慢,不宜保种。  相似文献   

15.
细粒棘球蚴细胞系(13G-5)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鉴定 13G 5细胞系细胞是否来源于细粒棘球蚴细胞。【方法】用不同代次的细胞系细胞接种Km小鼠腹腔 ,观察是否形成包囊或类似包囊 ,病理切片证实 ;用形成的包囊材料进行体外培养 ;测定接种小鼠的特异抗体效价 ;用酯酶同工酶鉴定细胞系。【结果】细胞系细胞在小鼠腹腔能形成包囊或类似包囊 ,病理切片观察包囊结构清楚 ,体外培养 ,未能见到细胞贴壁生长和活原头节 ,将培养悬液涂片 ,吉姆萨染色后镜检 ,只见到极少量细胞 (类似于生发层细胞 ) ,也未见到原头节。实验鼠抗体滴度的倒数为 32 0~ 5 12 0之间 ;酯酶同工酶检测结果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13G 5细胞系细胞、包囊液含有相同的酯酶同工酶谱 ,在同一位点出现相同的一条酶带。【结论】 13G 5细胞系来源于细粒棘球蚴细胞。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棘球蚴病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寄生在哺乳动物脏器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成虫寄生在犬、狼、狐等动物小肠内;人若吞食其虫卵亦可成为其中间宿主,并发生包虫病。本病在全世界分布  相似文献   

17.
泡型包虫病治疗较为棘手,特别是晚期肝泡型包虫病,往往侵犯肝脏内的大血管及胆道,很难根治性切除,肝移植可能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泡球蚴肝移植不同于以往疾病条件下的肝移植,因为此时的肝移植患者既是受体,又是宿主,所以在患者体内可能会同时发生两种免疫学现象,一是肝移植排斥反应,另外一个是寄生虫免疫逃避现象。本课题组建立了泡状棘球蚴感染大鼠肝移植模型,对泡状棘球蚴感染能否延长大鼠肝移植物的存活以及泡状棘球蚴感染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丽  周升 《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279-1282
由于绦虫幼虫是高致病性病原,诊断绦虫幼虫感染就显得很重要。本文对目前应用的诊断方法:病原学诊断,影像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病原学诊断只是在囊性棘球蚴病和部分活动性脑囊尾蚴病的诊断中得到有效的和有限的应用。X线,CT和核磁共振(MRI)用于脑囊尾蚴病诊断。影像学诊断用来确诊囊性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X线是最便宜的诊断肺部囊性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的方法。超声波检查作为诊断囊性棘球蚴病腹部包囊的首选诊断方法。MRI是最责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但仅仅用于诊断颅内囊性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IgG-ELISA是诊断人类囊性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的一种好方法。虽然诊断特异性血清抗体可以获得高敏感度,但仍有部分病人的抗体不能检测出。幼虫囊包的位置、完整性和活性决定了抗体的检测效果。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的诊断方法,但是,也是最昂贵的诊断方法。现在首选的诊断绦虫幼虫所致疾病的方法是综合影像学和免疫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丽  周升 《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279-1282
由于绦虫幼虫是高致病性病原,诊断绦虫幼虫感染就显得很重要.本文对目前应用的诊断方法病原学诊断,影像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病原学诊断只是在囊性棘球蚴病和部分活动性脑囊尾蚴病的诊断中得到有效的和有限的应用.X线,CT和核磁共振(MRI)用于脑囊尾蚴病诊断.影像学诊断用来确诊囊性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X线是最便宜的诊断肺部囊性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的方法.超声波检查作为诊断囊性棘球蚴病腹部包囊的首选诊断方法.MRI是最贵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但仅仅用于诊断颅内囊性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IgG-ELISA是诊断人类囊性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的一种好方法.虽然诊断特异性血清抗体可以获得高敏感度,但仍有部分病人的抗体不能检测出.幼虫囊包的位置、完整性和活性决定了抗体的检测效果.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的诊断方法,但是,也是最昂贵的诊断方法.现在首选的诊断绦虫幼虫所致疾病的方法是综合影像学和免疫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肝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人体所致.中间宿主是羊、马、猪、人等,终末宿主主要是狗.在传播途径中,除因吞食被虫卵污染食物而感染外,主要是与病狗密切接触.狗皮毛中附有虫卵通过污染手指把虫卵带入口中.本文主要探讨肝包虫病的护理.本文主要探讨肝包虫病的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