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学斌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1):1016-1016
高脂血症的病因,中医认为与胃的受钠、脾的运化、肺的输布、肝胆的疏泄、大肠的传导、肾的主水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失调有关,其中与脾、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失常,易致湿浊内生,化为痰浊阻遏经络。情志影响致肝气郁结,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司,湿浊化痰、蕴热,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发病。故中医认为高脂血症是因痰  相似文献   

2.
刘桂玲  秦平  王秀华 《首都医药》2004,11(20):38-38
脾胃病一年四季均可罹患,且无年龄、性别之差异,与人体禀赋、饮食习惯相关。古代医家十分重视脾胃的功能,并不断探究其生理病理,而治疗脾胃病的法则与方药也是层出不穷。可是却常常听到一些抱怨,认为前人的法则不适合今天使用,古人的方药不适合现代人服用。笔者现对临床中的一些体会论述如下。1.升降与虚实是脾胃的生理和病机特点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脏)与胃(府)互为表里,脾主水谷运化为阴(脏),胃主受纳腐熟为阳(府),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寒热无度,或脾胃素虚,复食生冷,脘…  相似文献   

3.
蔡淦 《家庭用药》2011,(5):45-45
中医说的脾胃功能要比西医讲的脾、胃功能要宽泛的多。 中医认为,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因而又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4.
张静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230-231
1 中医学对慢性肝炎的认识 慢性肝炎系西医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肋痛"、"黄疸"、"湿病"、"虚损"、"积聚"范畴.该病病情缠绵,时常反复.临床每见胁肋胀痛,尤以右胁部胀痛为著,胸闷嗳气,脘痞腹胀,纳谷不馨,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大便不调,面色苍黄,头晕耳鸣,口苦乏味,夜寐欠佳,舌质淡红或如常,脉弦或弦细.该病与脾胃密切相关.因为肝主藏血、主疏泄,脾生血而司运化,脾胃的升降与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若肝的功能正常,疏泄条达则脾胃升降正常,血液生化无碍;若肝气郁结,横乘脾胃,木乘阴土,则见肝脾不调、肝郁脾虚及肝脾两虚等证.反之脾病又可影响于肝,如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热郁蒸亦可使肝之疏泄不利,出现脾湿肝郁或肝郁湿热的证候.再则肝与胆互为表里,肝气性喜条达,主疏泄,不受郁遏,郁则经气逆,同时也使得胆腑郁滞或生热,以致出现肝胆郁滞或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等症.  相似文献   

5.
胃脘痛又称胃痛,历代中医文献中所谓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脱痛。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多见此症。主要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常发生痛疼为主症,并伴有嗳气、吞酸、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其发病机制为: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主统血;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传输。若脾胃升降失常,则水谷的受纳、腐熟、转输等功能皆可发生障碍,进而出现胃脱痛、呕吐、呃逆、泄泻、腹胀等症状。根据胃脱痛发生的病因病机,临床上分为3型:脾胃虚寒,肝气郁滞及食滞内停。本文按以上3型进行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6.
脾与胃互为表里,二者合称"后天之本"。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升胃降"是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病的治疗目的就是针对不同病情运用不同治法恢复其"脾升胃降"的正常平衡状态,即本文所论的"调畅气机"。脾胃之气通畅,"脾升胃降"即处于正常平衡状态。本文对脾胃病分为肝郁气滞、肝胃不和、寒邪客胃、肠胃积热、中气下陷、胃阴不足、脾胃阳虚等证型,分别运用理气通降、和胃降逆、散寒通阳、通腑泄热、升清降浊、滋阴通降、温中健脾通阳等治法,调畅脾胃气机,使其恢复"脾升胃降"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脾胃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脾胃共居中焦,其经脉互相络属,互为表里。但脾是脏属阴,胃是腑属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以其不同的功能互相配合,输布营养精微,为营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它在脏腑中占有重要地位。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则影响脾胃正常功能而出现病理状态。因此,探讨脾胃升降功能理论对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疾病,且多见于3岁以内小儿,多因外邪,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临床上以湿胜和脾功能失调多见,夏秋两季发病较多. 中医认为,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脾胃与大小肠,脾虚湿胜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腹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行营卫,饮食不节,寒温不调,易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运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是现代临床常见的疾病,相当于中医“肋痛”、“腹痛”、“黄疸”等范畴。治疗此类疾病,应从脾胃着手,先固脾上,一般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就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与肝病的关系及调理脾胃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运用等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位于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共同完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称为“后天之本”。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转输散精,上归于肺,由肺贯注心脉,灌溉回旁。同时通过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将多余的水液由肺肾从汗液、尿液中及时排出,防止水液由肺肾停聚为饮为湿。《医宗必读》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酒陈六腑而气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学说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乃"脏腑之本"。脏象学说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各脏腑组织功能的发挥,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濡养滋润或提供物质原料。李杲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脾胃学说",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升降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药腹泻经皮治疗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芹  白兰  孙梅 《北方药学》2010,7(5):45-45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多因感受时邪,饮食失调,脏腑虚弱等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糖薄,完谷不化或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脾胃。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外邪侵脾,运化失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故泄泻发生,湿邪最易困脾,脾为主胀,湿为主阴,故健脾燥湿为治疗泄泻之根本。  相似文献   

12.
徐景藩教授是全国名中医,从医六十余年,临床治疗脾胃系疾病注重辩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以法统方治疗各种脾胃系疾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对徐师,侍诊左右,获益良多,兹将其临床诊治脾胃用附子之验介绍如下。1胃痛属寒可配用附子胃主纳,腐熟水谷,体阳用阴,以降则和。诸凡饮食生冷过多,外寒侵袭,胃脘疼痛,畏寒喜暖,舌白而淡,口不渴,脉沉或濡者,用一般温中暖胃之剂(如良姜、香附、苏叶、荜拨、九香虫等等),而不能见效时可参用附子。最近胃内窥镜检查已甚普遍,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亦不少,见有充血、糜烂,均用苦寒,见有Hp阳性,连投苦寒之剂,不重视辨证,畏惧温药,此状目前已较普遍。殊不知苦寒久服,胃阳日衰,胃中沉寒痼冷不去,脘痛难除。2胰胆之疾莫忘附子胰属脾,急性胰腺炎症常见病因以饮食不当为主,与劳倦、受寒、情志不畅亦有关,病理因素以食滞、湿热、气滞为主,但也有伴有寒郁,尤以阳虚之体,寒凝气滞与食积互结。故兼有寒证,治宜温清并投,通腑导滞,拘泥于湿热热盛而纯用苦寒通导。至于慢性胰腺炎症,常见有脾胃不和,肝脾失调,肝胆湿热等症。其中,脾胃不和证患者有属于脾胃阳虚、寒邪久郁者,亦应选加温运之品,以振中阳。如症见久泄,脾虚及肾,火不暖...  相似文献   

13.
正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食物进入机体后的消化吸收,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所以民间又有"脾胃一虚百病生"的说法。中医常说"脾胃不和",到底什么意思呢?为何脾胃对身体的影响那么大呢?脾胃虚易生病中医认为,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和"浊"两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其浊者,由胃下行至小肠,再进一步消化。  相似文献   

14.
彭云  郑军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0):636-637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属中医疳症,“疳者干也,”是指消瘦、气血津液不足的疾病,其病变在脾胃。小儿脏腑柔嫩,脾常不足容易受伤,脾胃损伤则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受到障碍,不能将水谷精微输送全身,不能维持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出现面色不华、食欲不振、乏力、唇舌色淡、脉弱等血虚症状。小儿的缺铁性贫血以营养性的发病率较高,目前我国发病率仍为37%左右,偏远山区以重度贫血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认为,眼袋的形成与脾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脾胃主运化水谷,脾胃功能直接影响到肌肉功能和体内脂肪的代谢。脾胃功能减弱,水湿运化不畅,皮肤和肌肉缺乏营养,松弛无弹性,久之则出现眼睑下垂,形成眼袋。因而提高脾胃功能可以辅助消除眼袋。肾主水,其色为黑,肾虚导致水湿代谢障碍,久之气血运行不畅,目失所养,则出现黑眼圈,多  相似文献   

16.
解晓红 《临床医药实践》2005,14(12):934-934
厌食症多见于1岁~6岁的儿童。如不积极调治,则造成化源匮乏,气血不足,导致贫血、消瘦,渐成疳证,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影响水谷的受纳和运化,造成厌食,中医中药在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方面有独特优势,但多数患儿对口服中药比较反感,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为此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中药敷脐的方法治疗婴幼儿厌食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报告加下.  相似文献   

17.
平胃散出自和剂局方,是临床上常用处方之一。它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红枣组成。适应于胸闷呕吐、(?)气吞酸、口淡肢倦,不思饮食,舌苔白腻或厚腻等湿困脾胃诸症。平胃散的加减运用,前人已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个人在临床上常用平胃散去甘草红枣(以下简称平胃散)之甘能满中,随证加味,除用于病变直接属于脾、胃、肠者外,对于肝、胆、心、肾、妇科诸病,只要具有脾胃湿困见症,用之亦多有效。盖脾主升、胃主降,脾胃相为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胁痛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外因多由感受湿热毒邪或饮食不节所致,病因关键是湿。从脏腑来看,不外脾胃肝胆,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湿邪或与热合,蕴结脾胃,重灼肝胆,或湿自寒化而成寒湿,阻遇中焦,肝胆失于疏泄而发。从病理过程来看;初期常以湿热毒邪内蕴,肝脾气机不畅为主。日久①则因肝郁气滞或湿热久蕴而致气滞血瘀,甚则瘀血阻络;②湿热毒邪灼伤肝阴而成肝肾阴虚;③邪毒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虚寒,甚则脾阴虚。现按西医临床类型,辩证施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慢性泄泻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如:慢性菌痢、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营养吸收不良综合征等,中医医学认为慢性泄泻是因脾失健运、外感风邪、饮食内伤、七情不合所致。《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又“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泻不止也。”另外还有“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  相似文献   

20.
梁恒 《中国实用医药》2013,(24):243-243
《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运化水谷,通降浊阴。受纳是腐熟的前提条件,通降则是胃气和畅的基础。又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胃之六腑之一,水谷之海,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以降为顺,通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失之通降则传化无由,壅滞而病。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说明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升胃降,气机流畅,助其运化。反之脾升太过,则胃气上逆;胃降太过,则中气下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