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PMMA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并探讨手术技巧及并发症。方法:对61例白内障超声乳化并植入PMMA人工晶体。结果:术后一周内视力在1.0以上者12眼,0.4至0.9者61眼;一个月后视力在1.0以上者37眼,0.4至0.9者42眼。术中主要并发症的后囊破裂,虹膜损伤,术后并发症为角膜水肿。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PMMA人工晶体植入术切口小,术后散光小、视力提高明显,强调 相似文献
2.
高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82例(89眼),75~91岁老人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术后视力、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成功完成手术并随访1~3年。术后视力:≤4.0 6眼(6.74%),4.3~4.7 31眼(34.83%),≥4.8 51眼(57.30%)。未发生严重的全身及眼部并发症。结论高龄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只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手术技巧和精心的术后处理是安全、有效的,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学白内障超声乳化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后视力均不同程度的提高或保持不变;术中并发症角膜后弹力层脱离3眼,虹膜损伤6眼,连续环形撕囊失败20眼,悬韧带部分断裂3眼,后囊膜破裂8眼;术后并发症角膜内皮水肿18眼,暂时性眼压升高16眼,人工晶体夹持2眼,黄斑囊样水肿3眼,人工晶体轻度偏位1眼,后发性白内障15眼。结论规范操作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能减少甚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术者的熟练程度、经验及患者个人情况也是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有时与晶体显著混浊共同存在.当施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时,常常需要先去除混浊的晶体,目前多采用联合手术的方法.作者进行了9例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何亚茹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201-202
目的分析8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技巧,术中特殊情况处理及效果。方法对手术方法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天视力≥0.5占80%,术后1周视力≥0.5占85%,术后一月视力≥0.5占95%,后囊破裂5例,其中5例均I期植入人工晶体,其中3例采用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角膜水肿占17.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先进、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但对术者手术技巧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6.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术以其组织损伤小、切口愈合快、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而稳定等优点逐渐在我国得到普及。我院眼科于1995年在我省首批引进、开展了此项技术,3a来手术技能逐步提高,效果趋于稳定。现将近半年来所行的资料完整的40例进行总结。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文选择1997年12月-1998年5月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植人患者40例(40眼)进行了总结,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26-90岁,平均62.91岁,50-80岁者占88.57%;老年性白内障37眼。先天性3眼,其中高度近视者9眼。… 相似文献
7.
自从1967年美国眼科医生Charleskelman首次将超声乳化技术应用于白内障摘除术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并与人工晶体植入术完美地结合 相似文献
8.
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日臻成熟,各类折叠人工晶体的问世和材料的成熟使这一手术更加完美。我院自2002年开展此项技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1997年 10月 1999年 10月 ,我院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 3 0 2例 ( 3 67眼 )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 3 0 2例 ( 3 67眼 ) ,男 171例 ( 2 0 7眼 ) ,女 13 1例 ( 160眼 ) ;年龄 10 89岁 ,平均 65岁 ;>65岁 2 18眼 ( 60 % ) ,>80岁 12眼 ( 3 2 7% )。其中先天性白内障 10眼 ,糖尿病性白内障 2 0眼 ,外伤性白内障12眼 ,其余均为老年性白内障。1 2 方法 ( 1)每例手术病人除了必要的全身检查和眼部检查外 ,主要检查术眼视力 ,使用眼科A型超声仪 (美国产 )测量眼轴长度 (L值 )、前房深度 ,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治疗肾移植术后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肾移植术后白内障患者(观察组)23例30只眼,以及同期就诊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26例33只眼,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匹配,均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全部患者术前、术后进行眼科检查包括矫正视力、眼压测定、裂隙灯检查、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术前检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4周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并行干眼主观症状评分。结果 肾移植术后患者行白内障手术者占2.3%,其中后囊下白内障(PSC)多见,发生率为65.2%。观察组患者术前眼压高于对照组(P=0.017),术后视力检查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4周时的矫正视力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泪膜破裂时间(BUT)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0),术后干眼主观症状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2)。结论 肾移植术后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置入术治疗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恢复良好,但术后干眼症状较重。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二期患者硅油填充术后行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于我院行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PDR患者55例(61眼),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40眼(74.07%),与术前相同的10眼(18.52%),低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4眼(7.41%)。所有患者均无角膜内皮失代偿、人工晶体移位、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DR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取出硅油时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置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置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09至2013-10收治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共92眼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置入联合房角黏弹剂分离术治疗的效果。所有患者根据术前局部用药眼压控制与房角关闭及粘连情况分4组: G1组(术前用药后眼压≤25.0 mmHg,房角关闭≤270°)42眼、G2组(术前用药后眼压≤25.0 mmHg,房角关闭>270°)12眼、G3组(术前用药后眼压>25.0 mmHg,房角关闭≤270°)10眼和G4组(术前用药后眼压>25.0 mmHg,房角关闭>270°)28眼。比较分析术前、术后各组视力、眼压以及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前房容积(anterior chamber angle,ACV)和前房角宽度(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等眼前节结构变化。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33个月。结果 术后各组患者视力显著改善、眼压也显著下降(P<0.01),术后视力改善情况:G1组、G2组 优于 G3组、G4组(P<0.01),G3组 也优于 G4组(P<0.01);眼压情况则除G4组[(22.98±4.54)mmHg]仍高于正常外,G1组、G2组和G3组均下降至正常水平,且G1组、G2组眼压下降较G3组(P<0.05)、G4组(P<0.01)明显,G3组也好于G4组(P<0.05),但G1组与G2组在视力和眼压差异均未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神经萎缩,并且与病程相关,术后仍有20眼(G3组2眼,G4组18眼)未达到有效眼压控制,需加用药物及手术干预。眼前节结构:术后各组ACD、ACA、ACV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各组间,ACD变化最为显著,其中G1组、G2组显著深于G3组、G4组(P<0.01),G3组也较G4组深(P<0.05),G1组、G2组则明显差别(P<0.05);ACA则仅G1组宽于G4组(P<0.01),其他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ACV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置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提高视力,远期眼压控制效果确切,但疗效与术前眼压控制情况、房角关闭和粘连范围以及病程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同轴微切口及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老年白内障192例(192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微切口组87例(87眼),小切口组105例(105眼)。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矫正视力及手术源性散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中所用平均超声能量(AVE)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及术中前房稳定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切口组术后第1、3天角膜水肿比小切口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更轻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微切口组术后第1、7、28天视力恢复情况均好于小切口组、术后手术源性散光度(SIA)均小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低、视力恢复的好并能够有效地减少SIA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在部队晶状体半脱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警河南总队医院2017-01至2021-10收治的部队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患者40例(40眼),将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囊袋张力环植入术患者作为观察组(19例),将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囊袋张力环植入术患者作为对照组(21例)。观察指标包括视力,总手术时间,超声累积释放能量,等效球镜,术后全眼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像差,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远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 d、1个月观察组的最佳矫正远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裸眼远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手术时间[(18.72±4.33)min]明显少于对照组[(22.51±5.64)min],术中超声累积释放能量[(7.34±5.50)%]明显少于对照组[(11.28±6.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残余屈光度在等效球镜±0.5D、±0.75D-±1.00D和±1.00D以外等各范围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χ2=2.361, P=0.018)。术后6个月,观察组全眼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像差的均方根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26.32%)明显低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为部队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视力和视觉质量,手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时机,术式选择及其并发症.方法:观察外伤性白内障28例(28眼)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其中15例行白内障一期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3例行二期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一期植入矫正视力在0.05~0.3者86.7%;矫正视力>0.3者13.3%;二期植入矫正视力0.05~0.3者 84.6%;矫正视力>0.3者15.4%;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论是人工晶体一期植入还是二期植入,手术后的矫正视力较术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结论: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应根据外伤的具体情况和术者的手术技巧灵活掌握,应尽量早期植入晶体,恢复伤眼的视功能及立体视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善以及晶状体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2012-04至2014-02在我院眼科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白内障患者20例(28眼), 均为规则性角膜散光且散光>1.00 DC, 并完成3~8个月的随访。观察术眼术前眼轴、术前和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前预留球镜度和术后残余球镜度、术前角膜散光和预计残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及人工晶状体偏转轴位。结果 术后3~8个月, 20眼(71 %)裸眼视力≥0.6。7眼(21 %)裸眼视力≥0.8。25眼(89 %)最佳矫正视力≥0.8。术后3~8个月残余球镜度和IOL Master 预留球镜度的误差范围在(-0.90~+0.85)DS, 平均球镜度偏差为(0.46±0.23)DS。术后球镜度的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关系:Y=11.908x-231.65, R2=0.817, P<0.05。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1.84±0.55)DC, 术后3~8个月残余散光为(0.18±0.11)DC, 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晶状体轴位与预定轴位相比偏移了0°~12°, 平均轴位发生偏转为(3.96±3.46)°。结论 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残余球镜度和IOL Master 预留球镜度存在一定的误差;术后球镜度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呈正相关, 随眼轴的增加而增大;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规则性角膜散光误差小, 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