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秀华  张峻 《儿科药学》2000,6(3):20-21
目的 研究儿童癫痫服用丙戊酸后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的关系。方法 对48例癫痫失神性发作儿童患者服用丙戊酸,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监测血药浓度。结果 达稳态后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 监测血药浓度,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对控制儿童患者癫痫失神发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儿童癫痫服用丙戊酸后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的关系.方法 对48例癫痫失神性发作儿童患者服用丙戊酸,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监测血药浓度.结果 达稳态后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 监测血药浓度,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对控制儿童患者癫痫失神发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的量-效关系,为临床癫痫患儿合理应用丙戊酸钠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的273例癫痫患儿血清丙戊酸浓度及其使用的丙戊酸钠剂量。结果:要达到相似的血清丙戊酸浓度,不同年龄组的癫痫患儿丙戊酸钠给药剂量有差异,1~3岁患儿所需的剂量最大。服用相似剂量不同剂型的丙戊酸钠,缓释片的平均血药浓度明显高于溶液剂和普通片剂。血清丙戊酸浓度与按体表面积计算的日剂量相关性优于按体质量计算的日剂量。结论:血清丙戊酸浓度与剂量相关性差,个体差异大,临床上在使用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儿时,应监测血药浓度并实行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鼻饲给药对血清丙戊酸浓度的影响。方法利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检测住院患者血丙戊酸浓度,研究不同给药方式对血丙戊酸浓度的影响。结果丙戊酸钠鼻饲给药严重影响血液药物浓度,其血药浓度和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例显著低于口服给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戊酸钠鼻饲患者多次测血药浓度,均低于有效血药浓度,改为口服给药后,血药浓度上升。结论鼻饲给予患者等量丙戊酸钠,与口服给药相比,无法达到口服给药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贝叶斯法估算丙戊酸药动学参数及个体化给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采用癫痫患者丙戊酸群体药动学参数结合贝叶斯(Bayesian)法估算癫痫患者丙戊酸的个体药动学参数;制定或优化欲达预期血药浓度所应实施的给药方案,使癫痫患者丙戊酸给药有效、合理、毒副作用小.方法:癫痫患者口服丙戊酸达稳态,取其每天早晨服药前10 min血样57人次,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测得血清中丙戊酸和游离丙戊酸血药浓度谷值.用Bayesian法估算其药动学参数,并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个体的性别、年龄等18种因素对其药动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按口服一房室一级吸收和消除的开放模型用Bayesian法估算得丙戊酸药动学参数清除率CL,平均值为(8.7±0.6)mL·h-1·kg-1,逐步回归方程:CL(mL·h-1·kg-1)=3.972 1.631X5 1.608X11;稳态血药浓度谷值Cp0逐步回归方程:Cp0(mg·L-1)=57.58-0.71X4-12.145X5 2.705X7 0.403x17.式中X4表示体重(kg),X5表示身高(cm)体重(kg)比,X7表示每日每千克体重的给药剂量(mg·d-1·kg-1),x11表示当合并用苯妥英钠时系数为1,否则为0,x17表示血清肌酐(μmol·L-1).实测丙戊酸稳态血药浓度谷值(52.4±5.4)mg·L-1与估算值(53.5±5.2)mg·L-1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采用Bayesian法估算癫痫患者丙戊酸动力学参数和进行个体化给药的拟定或调整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癫痫患者卡马西平、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对262例常规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老年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卡马西平组有13.75%低于有效血药浓度,5%高于有效血药浓度,81.25%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丙戊酸组有51.96%低于有效血药浓度,3.9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44.12%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丙戊酸组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P〈0.01),而两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基本相似(P〉0.05)。结论患者在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初次使用剂量后达到有效浓度的比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癫痫药物时应实施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癫痫患者卡马西平、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 对262例常规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老年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卡马西平组有13.75%低于有效血药浓度,5%高于有效血药浓度,81.25%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丙戊酸组有51.96%低于有效血药浓度,3.9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44.12%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丙戊酸组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P<0.01),而两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基本相似(P>0.05)。结论 患者在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初次使用剂量后达到有效浓度的比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癫痫药物时应实施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8.
120例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及个体化给药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 ,达到个体化给药。方法 荧光偏振免疫法。结果 对我院 12 0例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发现采血时间对指导临床个体化给药至关重要 ,同时药物 (丙戊酰胺、拉莫三嗪等 )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血药浓度的影响也很大。结论 临床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及个体化给药应注意采血时间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院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监测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讨论患儿年龄、给药剂量、合并用药、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相关性,探讨儿科癫痫个体化给药方法.在本次血药浓度分析中,58.88%的患儿血药浓度落在50mg·L-1范围内;年龄小于3岁患儿的平均血药浓度较低;血药浓度与日总剂量相关性较低.使用丙戊酸钠治疗儿科癫痫时,应根据年龄条件,从小剂量开始,依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逐步增加剂量直至病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患者丙戊酸类药物浓度监测结果分析,评价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的意义。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统计分析592例患者TDM结果。结果:我院监测的癫痫患者丙戊酸浓度在治疗范围内的比例为37.2%,完全控制发作的比例为54.8%。结论:丙戊酸类药物口服后个体差异大,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后制定合适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1.
儿童丙戊酸血药浓度与剂量疗效关系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临床癫痫患儿丙戊酸血药浓度与服药剂量、年龄的相关性 ,通过对治疗药物监测有助于个体化给药、鉴别诊断和了解患儿的依从性 ,以便更好地发挥抗癫痫药的作用。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TDxFLx仪 )测定儿童丙戊酸血药浓度153 3例 /次 ,将患儿的药历等详细资料逐一录入数据库 ,利用SPSS 10 0forWindows软件辅助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儿童丙戊酸血药浓度与剂量有一定的差异 ,体内的代谢过程个体差异较大。结论 :抗癫痫治疗的血药浓度不必过分强调低限  相似文献   

12.
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给药剂量、药物剂型、性别、年龄和体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查阅我院临床药学室337例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记录,将浓度值、性别、年龄等资料录入数据库,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值与性别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与临床疗效、给药剂量、药物剂型、年龄和体质量密切相关。结论丙戊酸钠在患儿体内的代谢过程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应根据每位患儿自身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来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3.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癫痫患儿血清中丙戊酸浓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血清中丙戊酸(VPA)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分析血药浓度与剂量及疗效关系.方法:程序升温高效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癫痫患儿血清中丙戊酸浓度.结果:丙戊酸在20~30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浓度为1 mg·L-1.相对回收率96%以上,日内RSD<4.3%,日间RSD<7.6%.23例癫痫患儿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其中13例患儿剂量(20.8±3.8)mg·kg-1·d-1,血药浓度为(53.8±19.1)mg·L-1;10例患儿剂量(32.6±2.6)mg·kg-1·d-1,血药浓度为(65.3±27.8)mg·L-1.结论:本法专属性强、简便、快速、准确,适合于体液中丙戊酸的监测及药动学研究;癫痫患儿口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无显著相关性,宜采用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量效关系,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用HPLC法对2527例次儿童癫痫患儿进行血药浓度测定。结果:丙戊酸钠对2527例次癫痫患儿疗效总有效率为80%,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范围时,疗效较好。结论:丙戊酸个体差异较大,应监测其血药浓度,实施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剂型因素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为丙戊酸钠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进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信息,分析丙戊酸钠剂型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我院癫痫患儿丙戊酸钠平均血药浓度为(67.71±18.03)μg/ml,血药浓度达标率为80.5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日剂量和剂型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相比单用口服液和单用缓释片而言,丙戊酸钠缓释片和口服液联合使用的方式能够维持更高的血药浓度,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剂型对丙戊酸血药浓度存在明显的影响。临床药师应发挥专业优势,重视药物剂型的选择,为临床抗癫痫药物合理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丙戊酸钠在癫痫患者治疗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门诊60名癫痫患者丙戊酸钠稳态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和相应的人口学数据,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 linearm ixed-effectmodel,NONMEM)程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结果建立了癫痫患者口服丙戊酸钠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CL/F=0.959×1.04x,(x=0,1),V/F=1.35,ka=2.38 h-1,说明丙戊酸的清除率与患者性别相关,即男性患者的清除率大于女性。结论初步建立癫痫患者口服丙戊酸钠群体药动学模型,为丙戊酸钠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198例癫痫患者进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达到有效血药浓度(50~100μg.mL-1)113例次(57.07%),低于有效血药浓度64例次(32.3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21例(10.61%)。结论:丙戊酸钠在体内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建议临床使用时需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因素及用药监护的模式。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对检测结果异常的住院患者进行用药监护。对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监护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对48例住院患者进行129例次血药浓度检测,并开展用药监护。鼻饲患者平均血药浓度低于口服患者(P<0.01)。血药浓度低于50μg·mL-1患者癫痫发作的例次较高(P=0.024)。导致丙戊酸血药浓度异常的因素有剂量、给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用药依从性等。48例患者治疗方案调整主要措施有加量、联合用药等,经调整后,癫痫症状控制良好。4例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ALT/AST轻微升高。结论: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对个体化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药师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开展用药监护工作,提高医院药学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癫痫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及个体化给药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为临床癫痫患者丙戊酸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123 例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对其结果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达到丙戊酸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未有效控制的有14 例,占11-4 % ;不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而控制良好的有11 例,占8-9 % 。结论:丙戊酸的个体化给药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仅仅以血药浓度为依据,并建议在适当情况下有必要监测游离丙戊酸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20.
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剂量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126例癫痫儿童按体重口服相应剂量(10-20mg·kg-1·d-1)德巴金糖浆,3-5天后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并采用Pearson相关及偏相关分析结果.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体重与口服剂量,体重与年龄,年龄与剂量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70、0.45(P<0.001).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也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P<0.01).偏相关分析发现剂量、体重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5(P<0.001)、0.30(P<0.05).结论 样本研究发现2岁以下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剂量、体重存在一定相关关系,与年龄的相关性不显著.临床用药需考虑剂量、体重对血药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