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识别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气管切开术。调查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并检查菌群分布情况。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既往病史、意识状态、手术史、抗生素使用时间10~20 d、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 7 d均为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行气管切开术后第9天细菌感染患者比例(86. 31%)最高,其次为第14天(78. 57%)、第4天(42. 86%)、第1天(5. 96%),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 0. 05)。行气管切开术后,细菌主要分布于下呼吸道分泌物部位,口腔、医护人员手部、呼吸机湿化瓶等部位细菌所占比例较低。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共有30种细菌,其中占比较高的前10位细菌感染率与其他细菌感染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科学的统计方法与微生检测能够有效识别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因素,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呼吸机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可吸式气囊气管套管预防肺部感染效果。方法选择108例应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8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的低压气囊套管;实验组采用一次性可吸式气囊套管,均按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两组分别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第10天从气管套管内留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两组气管切开术后第10天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第10天总菌株比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一次性可吸式气囊气管套管能有效降低应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8例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观察组和32例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60岁、被动的气管切开的手术时机、SAPSⅡ评分﹥25、既往空腹血糖≥8mmol/L是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对年龄≥60岁、被动的气管切开的手术时机、SAPSⅡ评分﹥25、既往空腹血糖≥8mmol/L等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减少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经皮气管切开术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PT)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将168例需气管切开的ICU危重患者分为两组:经皮气管切开术组和传统的气管切开术(OT)组,并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PT组的手术时间与手术切口长度都明显短于OT组(P〈0.01),出血量明显少于OT组(P〈0.01),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的手术死亡率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微创快捷的急救技术,尤其适用于ICU的危重患者,在ICU人工气道建立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两种口腔护理方法对口咽部及呼吸机管道细菌定植的影响,寻求更适合的口腔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8月住ICU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刷牙组)30例,对照组(棉球擦拭法)30例,观察两组机械通气后72h和168h患者的口咽部、呼吸机管道的送气端细菌定植情况。结果两种口腔护理方法对口咽部及呼吸机管道细菌定植的影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刷牙能减少口咽部及呼吸机管道的细菌定植,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增加清醒病人的舒适感,更好地清除牙缝的残留等。在临床中机械通气的病人仍然提倡刷牙。  相似文献   

6.
酸性氧化电位水冲洗在气管切开患者口腔护理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刷牙结合冲洗在颅脑损伤昏迷气管切开患者口腔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4例ICU颅脑损伤昏迷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9例。观察组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刷牙结合冲洗法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以同样方法进行口腔护理。采集两组患者口腔护理前、后细菌样本。定期观察并记录发生口臭、口腔炎症、VAP病例数。结果观察组口臭、口腔炎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口咽部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刷牙结合冲洗法能有效杀灭颅脑损伤昏迷行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的细菌。有效预防颅脑损伤昏迷气管切开患者口臭、口腔感染、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口咽部护理对预防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对ICU收治的42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气管切开护理及口腔护理,观察组同时进一步加强口咽部护理,包括3个方面:①加强口咽部的清洁;②及时清除口咽部及气囊上分泌物;③强化消毒隔离制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强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护理,可有效地降低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改良吸痰法在ICU气管切开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验改良吸痰法在降低气管切开术后的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方法将55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试验组,观察组采用传统的吸痰法,试验组采用改良吸痰法,分别于气管切开后7天、14天留取痰标本培养。结果观察组和试验组相比,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吸痰法对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确实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口咽部护理对预防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对ICU收治的42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气管切开护理及口腔护理,观察组同时进一步加强口咽部护理,包括3个方面:①加强口咽部的清洁;②及时清除口咽部及气囊上分泌物;③强化消毒隔离制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强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护理,可有效地降低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口咽部护理对预防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对ICU收治的42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气管切开护理及口腔护理,观察组同时进一步加强口咽部护理,包括3个方面:①加强口咽部的清洁;②及时清除口咽部及气囊上分泌物;③强化消毒隔离制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强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护理,可有效地降低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 目的 探讨肝移植ICU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特点,及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对控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作用。方法 总结和分析肝移植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3-2012年3月17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感染原因及耐药特性,总结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菌株对常用抗菌药呈现出多重耐药的现象。其中对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喹诺酮类(环丙沙星)、青霉素类(哌拉西林)、头孢类(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均达到100%。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显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肝移植受体术后死亡率高,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前应用广谱抗生素(碳青霉烯类为主)、术中失血量大(≥3000ml)、呼吸机支持时间长(≥72h)、ICU滞留时间长、术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都是造成感染死亡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 肝移植ICU病房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强,肝移植病员术前及术后大量使用抗生素,术后常规使用免疫抑制剂,在ICU的术后过渡期等原因会发生鲍曼不动杆菌院内获得性感染,治疗较为棘手,因此在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同时,必须对患者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力度,做好隔离措施,以促进患者恢复,避免引发交叉感染,保护其他易感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健康人咽部菌群密度为参考[1],研究呼吸道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咽部菌群密度的变化和临床症状改变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以咽部菌群的密度变化来评估分析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方法 采集10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62例咽部菌群正常,60例咽部菌群异常)和219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研究咽部菌群密度的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62例咽部菌群正常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治疗与不治疗在症状改善和痊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咽部菌群异常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治疗组和不治疗组的CP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219例下呼吸道患者(其中121例细菌性肺炎、74例重症肺炎及24例肺脓肿患者)的治疗观察,发现当咽部菌群在治疗过程中恢复正常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改变符合率分别为92.6%,86.5%和87.5%。结论 咽部菌群密度在健康人群之间保持着一定菌群种类和数量的稳定,但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会导致咽部菌群失调; 如何合理有效地治疗呼吸道感染应结合咽部菌群密度的变化来评估,这样可减少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天数,同时避免诱发耐药菌的产生和呼吸道菌群的失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2月间重症监护室的12名患者的痰标本以及环境、空气和污染物品,包括呼吸机、医务人员手部卫生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和耐药情况。结果 10例患者痰标本中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监护室的床头柜、床单、呼吸机中的水、办公室的电话机等均检出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抗生素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高。结论下呼吸道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常见部位。重症监护室环境中存在鲍曼不动杆菌污染,导致其暴发流行。应加强消毒隔离制度,控制鲍曼不动杆菌在重症监护室的感染和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以收治腹腔感染患者为主的ICU呼吸机管路的更换时间,降低因呼吸机管路内细菌定植引起的VAP发生率.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入住ICU病房机械通气时间>48 h且APACHEⅡ≥8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30例,分别在使用前及使用后1,3,7 d对呼吸机管路吸气端采样留取培养标本,行细菌培养加菌种分析,使用后呼吸机管路采样均在管路更换前30 min进行.结果 3组患者使用前的呼吸机管路培养均为无菌生长,使用后1,3,7 d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6.66%、53.33%和100.00%.结论 腹腔感染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呼吸机管路的更换间隔时间应当缩短,3d更换呼吸机管路适合于收治感染患者为主的ICU病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以收治腹腔感染患者为主的ICU呼吸机管路的更换时间,降低因呼吸机管路内细菌定植引起的VAP发生率.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入住ICU病房机械通气时间>48 h且APACHEⅡ≥8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30例,分别在使用前及使用后1,3,7 d对呼吸机管路吸气端采样留取培养标本,行细菌培养加菌种分析,使用后呼吸机管路采样均在管路更换前30 min进行.结果 3组患者使用前的呼吸机管路培养均为无菌生长,使用后1,3,7 d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6.66%、53.33%和100.00%.结论 腹腔感染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呼吸机管路的更换间隔时间应当缩短,3d更换呼吸机管路适合于收治感染患者为主的ICU病房.  相似文献   

16.
ICU中多药耐药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ICU中多药耐药菌(MDRO)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降低感染率的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ICU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14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护理环节中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性操作及环境物表监测中的高危因素.结果 气道开放、机械通气造成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最高,占71.8%;护士手的高染菌量是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危险因素,统计数据显示MDRO感染呈上升趋势.结论 控制ICU下呼吸道感染,针对危险因素及多药耐药菌群,采取相应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入住ICU>48h的62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方法分析其医院感染情况及其高危因素.结果 9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5.2%,感染例次147次,例次感染率23.7%.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主要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铜绿假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结论 严重基础病、侵入性操作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ICU环境合理布局、加强病房管理和消毒、灭菌、隔离工作,是控制ICU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制定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重症监护室一起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引发呼吸道感染事件进行了调查。结果该医院重症监护室1周内连续发生4例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例。同时在该ICU内多种物体表面和护工护士手上检出同源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达75.00%。所检出的PA菌株为泛耐药菌株,除对多粘菌素敏感外,对其他临床常用14种抗菌药物均耐药。结论该医院重症监护室发生一起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爆发事件,在病人入住的病房内多种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上检出同源PA菌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帮助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07年7月-2009年6月收治的62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的514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在ICU和呼吸内科。革兰阴性杆菌309株,占60.1%,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113株,占21.9%;真菌92株,占18.0%。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相当严重,但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敏感。分离出产ESBLs34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55株。结论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混合感染占了一定的比例,应引起临床重视。耐药现象普遍存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应常规进行培养,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延缓病原菌耐药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新建综合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特点及病原学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我院综合ICU成立1年来收治且纳入研究的142例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并与同期我院收治的其他住院患者相比较.结果 142例中共22例31例次发生医院感染,ICU医院感染率为15.49%,例次感染率21.83%;同期我院共收治住院患者15 978例,其中324例413例次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2.03%,按例次计为2.58%.ICU与全院医院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CU感染好发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占70.96%;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65.12%),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23.26%)及真菌(11.63%);最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32.56%)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1.63%);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高度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100%敏感.结论 新建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在构成、分布及耐药性等方面与国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革兰阴性菌为其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占医院感染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